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紫藤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玉英 《昆虫知识》1994,31(5):292-293
紫藤灰粉蚧Dysmicoccuswistariae(Green),又称紫藤粉蚧,属同翅目,粉蚣科,是大连地区主要园林害虫之一。大连市内主要广场、庭院的珍贵树种紫杉受到该故严重危害,不少已落叶、枯枝,并日趋发展。目前,尚未见国内外对此虫的系统研究报道。1987~1990年,作者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和防治研究,现报道如下。1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大连地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树干枝干裂缝内越冬。翌年2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3月初开始缓慢爬离越冬部位,几天后即可移至枝干上部及嫩梢为害。随着气温上升,虫体不断长大,呈红褐色,表面覆盖…  相似文献   

2.
甘建斌  郑强 《昆虫知识》2007,44(4):578-580
日本长白蚧Lopholeucas pisjaponica(Cockerell)是浙江衢州橘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受害橘树树势衰退,甚至整株枯死。该蚧在衢州地区1年发生2~3代,以2,3龄若虫越冬为主,第1代若虫孵化相对较为整齐。防治时要注重春季清园工作以及加强对第1代若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杜松皑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半锁  杨蕊枝 《昆虫知识》1996,33(5):281-284
杜松皑粉蚧是杜松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内蒙古包头1年发生2代,以2龄若虫越冬。5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是若虫危害的两个高峰期。在越冬代若虫活动盛期(5月中旬)喷洒2.5%溴氰菊酯+40%氧乐果(1:3)1500~2000倍混合稀释液或40%氧乐果+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混合稀释液2~3次,杀虫效果可达95%。  相似文献   

4.
柿绒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元  石祥  吴修铃 《昆虫知识》2001,38(6):460-461
柿绒蚧EriococcuskakiKuwana又称柿刺粉蚧、柿毡蚧 ,属同翅目绒蚧科 ,在我国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均有发生。该虫在山东省枣庄市区柿树上发生 ,危害严重 ,如成龄的柿树被害株率达到 70 %以上 ,在柿树上取不同部位 50支长 1 0cm的枝条 ,平均虫口密度为 3 3头 ,造成柿果大量脱落 ,导致柿果减产 3 0 %~ 40 %。作者于 1 998~ 1 999年在峄城区阴平镇对柿绒蚧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进行观察与研究 ,简要报道如下。1 形态特征1 1 雌成虫体被为介壳 ,体椭圆形 ,颜色暗紫色 ,体长3mm ,宽 2mm …  相似文献   

5.
长尾粉蚧是厦门市和行道树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5-6代。长尾粉蚧以老熟若虫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若虫期约60天,卵期6天,成虫期13天。已知天敌有隐唇瓢虫,红点唇瓢虫,草蛉等,前者为主要天敌。试验表明,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辛硫磷,敌百虫,呋喃丹等农药对若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橄榄片盾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尚进 《昆虫知识》2003,40(3):266-267
研究表明库尔勒香梨上发生的蚧壳虫优势种 ,并非习惯上称呼的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 sus (Comstock) ,而是橄榄片盾蚧Parlatoriaoleae (Colv e)。橄榄片盾蚧 1年发生 2代 ,以受精雌成虫在枝干上越冬 ,产卵繁殖后代 ,严重危害寄主枝条、果实及叶片。防治的关键时期是 5月中旬  相似文献   

7.
周莉  罗恩华 《昆虫知识》1997,34(4):220-222
月季白轮故Aulacasp0rosarumBorchse-nillS,又名拟蔷该轮盾故,是我市观赏植物月季的主要害虫。我国有周个大中城市有分布,受害严重的有深圳、贵阳和郑州等。该虫为害植物的茎和枝条;受害重的植物,大量叶片枯黄、脱落,甚至整株枯死。该虫有10余种寄主,在我市,除月季以外,其它寄主还有七里香、刺梨。豆生物学特性1.l生活史月季白轮除在贵阳市一年发生3代。以雌成虫和雄蛹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各代发生期:第一代4~7月2第二代6~9月;第三代8~翌年4月(详见生活史图)。若虫孵化盛期(药剂防治适期):第一代5月…  相似文献   

8.
菠萝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土荣 《昆虫知识》1997,34(3):149-152
菠萝粉蚧DysmicoccusbrevipesCockerell[1],又名菠萝洁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是菠萝的重要害虫。国内该央主要分布于粤、桂、琼、台、闽等省(区)。1986年海南岛严重发生菠萝粉蚧为害,导致菠萝大面积凋萎。当年下半年广东湛江的湖光农场从海南购回卡因菠萝种苗,植后在1987年下半年菠萝粉蚧危害严重。湛江的金星农场农科所当时已建立的菠萝引种园,普遍发生粉蚧为害,其中以引进的卡因新品种如泰国卡因等受害严重。为此,1985~1988年笔者对菠萝粉蚧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一了研究,结果如下。1生活史与习性1.1生活史菠萝粉蚧孤雌生殖,成…  相似文献   

9.
油柰桑白盾蚧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学义 《昆虫知识》2003,40(3):264-265
桑白盾蚧Pseudaulacaspispentagona(Targioni Tozzetti)是油柰树主要害虫之一 ,在福建省古田县 1年发生 4代 ,以受精雌成虫固着在枝条上越冬。翌年 4月上旬 ,当日平均气温达 1 7℃左右时开始产卵繁殖。各代幼蚧发生高峰期 ,第 1代在 4月中下旬 ;第 2代 7月上中旬 ,并开始世代重叠 ;第 3代 9月上中旬 ;第 4代 1 0月下旬 ,全年以第 1代幼蚧发生量最多。冬季剪除受害严重的虫枝 ,并于第 1代幼蚧高峰中后期喷药 1~ 2次 ,结合移殖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能很好地控制该蚧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0.
长尾粉蚧是厦门市行道树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5~6代。长尾粉蚧以老熟若虫在叶背或枝条上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取食。若虫期约60天,卵期6天,成虫期13天。已知天敌有隐唇瓢虫、红点唇瓢虫、草岭等,前者为主要天敌。试验表明,敌敌畏、氧化乐果、甲胺磷、辛硫磷、敌百虫、呋喃丹等农药对若虫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樟树叶油地理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分布在福建省不同地区的樟树〔C innam omum camphora(L.)Presl〕叶油含量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J3(118°16′~119°29′)和W 1(28°18′~27°30′)交叉区域芳樟叶油含量(1.90%±0.30%)和芳樟醇含量(95.34%±1.10%)较高,可作为优良芳樟选育的重点区域;J2(117°03′~118°16′)和W 3(26°42′~25°54′)交叉区域桉樟叶油含量(1.36%±0.48%)和1,8-桉叶油素含量(10.44%±17.28%)较高,可以作为优良桉樟选育的重点区域。J2和W 2(27°30′~26°42′)交叉区域樟脑叶油含量(1.13%±0.65%)和樟脑含量(4.80%±13.97%)较高,可以作为优良脑樟选育的重点区域;J4(119°29′~120°43′)和W 6(24°18′~23°31′)交叉区域黄樟叶油含量(1.05%±0.34%)和黄樟油素含量(9.01%±16.73%)较高,可以作为优良黄樟选育的重点区域。樟树叶油含量和主成分类型及含量呈明显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对四川宜宾同一生境中的油樟 [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Gamble) N. Chao]、香樟 [C. camphora(Linn.) Presl]和白栎(Quercus fabri Hance)三种30棵乔木根、茎、叶中的内生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植物中的内生真菌在属一级分类单位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器官特异性, 组丝核菌属(Phacodium Pers.)为3种植物内生真菌共有的优势属; 同时, 通过对3种植物内生真菌的比较, 发现3种植物整体及对应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植物生长发育的机理发出,从理论推导出植物主茎传导能力与主茎长度、导管长度的关系式,导管越长,榈传导能力越大,香樟主茎长度大于18cm、枸树大于12cm时,传导能力随样品长度线笥变化;较知时,传导能力随样品长度的缩短迅速增加,出现短路现象。试验测定了香樟、枸树主茎水分长距离运输的传导能力分布,结果与理论预示的安全一致,表明理论分析是正确可靠的,这一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樟脊网蝽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跃忠  蒋定凤 《昆虫知识》1994,31(3):170-173
樟脊网蝽是香樟的重要害虫,在上海1年发生4代。4月下旬越冬卵始孵,9月下旬开始出现越冬卵。成虫末见期在11月中旬。经室内饲养,樟脊网蝽第三代各龄若虫历期为:一龄61.45±7.8h,二龄48.00±7.6h,三龄43.43±7.6h,四龄51.00±8.0h,五龄70.50±7.5h,整个若虫期历期为281.92±14.8h。第三代野外雌雄比为1:4.07。第三代每雌产2~96粒。日最高产卵量为34粒/头,孤雌可产卵。10%灭百可2000倍稀释液和50%杀螟松2000倍稀释液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5.
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个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测定结果对供试的18个芳樟无性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60~2.26、0.24~1.15和0.14~0.50mg· g-1,差异较大,部分无性系间叶绿素a和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无性系BT2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在18个无性系中最高,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各无性系间叶片的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电子传递情况(Fm/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差异明显,且部分无性系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各无性系间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和荧光下降比值(Rfd)差异不显著.在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Fo与Fm显著正相关;Fm与Fv、Fv/Fm、Fv/ Fo、Fm/Fo以及Fv/Fm与Fv、Fv/Fo、Fm/Fo、Qy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中Fv/Fm与Fv/ Fo、Fm/Fo的相关系数均达0.98;Qp与NPQ、Rf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参数则总体上呈负相关;Qy与Fm、Fv、Fv/Fm、Fv/Fo、Fm/Fo以及Rfd与NPQ、Qp、Qy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采用欧氏距离法,可将18个无性系划分为2类:第1类包含16个无性系;第2类仅包含无性系PC5和WP1.第1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第1亚类仅包含无性系BY2;第2亚类共包含15个无性系,其中的BT1与BT2距离最短,光合生理特征最接近.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断芳樟各无性系叶片的潜在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情况共同影响PSⅡ光能转换效率;无性系116、187、BT1和MD1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无性系BT2则具有良好的光合生理性能.  相似文献   

16.
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新鲜根皮、茎皮、叶为材料,设置1%、0.5%、0.1%、0.05%4个不同浓度梯度的水浸液处理钉螺,以清水和1 mg/L浓度的氯硝柳胺溶液为对照,统计钉螺死亡率,并分析钉螺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采用透射电镜分析亚显微结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1)樟树各部分的水浸液均有很好的灭螺效果。钉螺死亡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0.5%—1.0%以上的樟树根皮、茎皮、叶水浸液均可达到100%的毒杀钉螺致死效果,与1 mg/L氯硝柳胺溶液的灭螺效果相当;灭螺效果顺序依次为:根皮茎皮叶。(2)在处理初期,钉螺体内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增强,但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活性急剧降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显示,处理24—48 h后钉螺酶活高于对照组,处理72—96 h后酶活最强,而处理120 h酶活则大大减弱。(3)钉螺肝细胞亚显微结构观察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等结构损伤越来越严重。这些结果表明樟树水浸液对钉螺肝脏造成过氧化伤害和细胞器结构损伤,具有很好的杀螺效果,可作为生态工程抑螺林树种。  相似文献   

17.
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竹织叶野螟是福建省近年发生较为严重的竹林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竹林间防治试验表明,应用40%乐果或50%甲胺磷10倍液进行竹腔注射,效果较好。重度发生的林分可用油烟机喷杀灭菊酯+柴油烟雾防治,轻度发生林分可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The weevil Pagiophloeus tsushimanus Morimoto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native to Eastern Asia, is a wood-boring pest that causes severe damage to camphor trees (Cinnamomum sp.) in Shanghai, China. Other Lauraceae tree species that grew sympatrically with this pest in close proximity could face a potential threat.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risks of host shift, we explored the phenotypic associations between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in P. tsushimanus reared on three Lauraceae tree species. In a no-choice experiment offering branches of each plant as diet material and oviposition sites, we found that individuals reared on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Laurales: Lauraceae)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performance with shorter development time, higher survival and growth rate in the immature stage, longer longevity and greater fecundity in adults. In contrast, those on novel Lauraceae tree species (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Nakai and Phoebe chekiangensis Shang) had difficulty completing their whole life cycle due to significantly lower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In a multiple-choice experiment, C. camphora was established as the preferred host. However, we found that the larval experiences on the non-preferred host plant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d preference for that plant speci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preference-performance hypothesis and the Hopkins’ host selection principle are applicable in this weevil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t is possible that although the weevil performed poorly on two novel Lauraceae tree species, under favourable conditions their surviving offspring could evolve into a new host-specific population. Consequently, this weevil pest needs to be monitored on these novel Lauraceae tree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黑角直缘跳甲是五倍子夏寄主盐肤木和红肤杨的重要食叶害虫,一年一代,以卵及卵块在寄主枝干上越冬,次年4月当寄主幼芽萌发达3cm,叶片尚未完全展开时孵化。幼虫期4—5月,蛹期5—6月,成虫期6—10月,卵期9至次年4月。幼虫始见期随不同年份和不同海拨而异,物候期明显。数量消长与天敌和降雨密切相关。本文首次报道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人工灭虫和保护天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杉梢小卷蛾是福建省杉木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福建闽北一年发生2-3代,以蛹越冬。虫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应用芜菁夜蛾线虫北京品质、白僵菌防治,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