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4年3月至2004年4月,在岳麓山选取3个样地作枫树群落土壤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共采获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317头和18窝蚂蚁;分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4门;涡虫纲、寡毛纲、腹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软甲纲7纲,共21目.其中优势种类为钻螺、红蚁、黑蚁、鼠妇,优势种类所在的纲为腹足纲、昆虫纲、软甲纲.同时根据结果及分析得出:土壤动物的最适pH值为6~7;土壤动物活动的起点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17℃左右;降雨可以减少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板结不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植物凋落物处于碎裂阶段时,土壤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多;空间异质性程度高,土壤动物种类及个体数量均较多;人类的活动既可以给土壤动物的生存造成有利条件,也可以造成不利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枫树与其他树木交错分布的地方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均较高,具明显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2.
2004年8月通过对三亚珊瑚礁水域纤毛虫进行表、底层采集分析,共鉴定6纲14目33属58种浮游纤毛虫,其中旋毛纲41种,叶口纲6种,寡膜纲5种,叶咽纲4种,前口纲和伪纤毛纲各1种。在14个目中,以旋毛纲环毛亚纲砂壳目纤毛虫种类最多,达到31种。主要优势种为布氏拟铃虫 Tintinnopsis bütschlii、小拟铃虫 Tintinnopsis minuta、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和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等,底层纤毛虫数量和种类都较表层高,底、表层平均丰度分别为375个/L和346 个/L,表、底层纤毛虫种类差异明显,表层主要由浮游纤毛虫组成,以旋毛纲环毛亚纲砂壳目纤毛虫为主,急游目纤毛虫次之;而底层主要由缘毛目组成,如长圆靴纤虫 Cothurnia oblonga、透明鞘居虫Vaginicola crystalline、钟虫Vorticella sp.以及吸管目的壳吸管虫 Acineta sp. 等。结果显示,在活珊瑚覆盖率高的站位(S4,S7和S9)纤毛虫数量明显低于珊瑚覆盖率低或没有珊瑚覆盖的站位,这暗示了珊瑚对纤毛虫的摄食作用。典型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亚湾海域纤毛虫分布的主要因素有Chla、颗粒悬浮物SS和活性磷,以及水体溶解有机碳含量。通过对纤毛虫数量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分析表明,三亚湾珊瑚礁水域纤毛虫的数量与叶绿素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湖南岳麓山植被演替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系统调查岳麓山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TWINSPAN、DCA、生态住分析、种群结构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研究了岳麓山植被的现状与演替.结果表明,经过30年城市公园管理,岳麓山次生植被正在向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恢复.其主要演替途径为:灌丛或人工林→针阔混交林或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近顶级或顶级群落以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栲(Castanopsis fargesii)、石栎(Lithocarpus gluer)等为优势种.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种群严重衰退,著名景观植物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的种群虽表现出一定程度衰退,但仍将作为一种优势种存在较长时期.研究结果建议种植青冈、栲、石栎、木荷(Schima superba)等作为岳麓山林分改造的目标种.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为湖南植物区系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对岳麓山蕨类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①分布有蕨类植物共23科,包括40属73种.②蕨类植物的优势科、优势属均表现明显,优势科为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金星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和铁角蕨属.③分布区类型以亚热带为主,属中国-日本区系.结论:岳麓山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是东亚植物区系的一个关键地区. 相似文献
6.
甘肃定西华家岭土壤纤毛虫群落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土壤纤毛虫群落对生态恢复下的土壤环境的响应,于2007年9月—2008年8月用活体观察法和"三级十倍环式稀释法"对甘肃定西华家岭5个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和1个荒草坡对照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以及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对生态恢复下土壤环境的相关性。共鉴定到127种纤毛虫,隶属于3纲9目34科50属。研究发现,各不同恢复年限土样中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并随恢复时间的延长,样点间物种相似性减小,群落组成复杂化,丰度、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优势类群也发生了响应,由I号对照样点和恢复初期II号样点的肾形目变为恢复后期样点的下毛目。结果显示,土壤纤毛虫群落动态很好地响应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土壤纤毛虫群落可用于陆地生态恢复评价,但要建立有效可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大量的和系统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2002年春季,在长江口附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28个大面站位采集了53个样品,从中共鉴定出隶属于31个硅藻属的80个种和变种;其中种类多样性较高的属为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有17个种,斜纹藻属(Pleurosigma),有8个种和变种;数量上较优势的种为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ma),为3.48×10^3cells·L-1,占28.54%;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为1.43×10^3cells·L-1,占16.98%;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0.71×10^3cells·L-1,占9.85%.它们在大部分站位中都有出现;柔弱拟菱形藻和尖刺拟菱形藻的高细胞密度区主要出现在1230E断面的站位,而具槽直链藻则主要出现在长江口的31~32°N断面的站位.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变化于0.43×10^3~23.3×10^3cells·L-1,平均4.61×10^3cells·L-1;在123°E、30.5°N的DDl5站位,无论表层还是中层,浮游硅藻总细胞丰度均最高(表层,1.85×10^4cells·L-1;中层,2.33×10^4cells·L-1).从水平分布看,浮游硅藻呈不均匀分布态势,从垂直分布看,大部分站位的表层浮游硅藻丰度高于中层.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土壤纤毛虫群落对不同退还模式生态恢复的响应及利用其群落特征来评价退还效果,于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朵什乡退耕还林区选取了3个不同退还林型样点(云杉、沙棘混交林A1,云杉林A2,沙棘林B1)和2个对照耕地样点(小麦地A0,豌豆地B0)为研究样地,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了各样点土壤的相关环境因子,并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与植被群落参数、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共鉴定到125种土壤纤毛虫,隶属于9纲19目29科34属。结果显示:退还样点和对照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P0.05),退还样点间的物种相似性减小,群落组成复杂化;退还样点土壤纤毛虫物种数、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明显增高(P0.05),且各样点间表现为A1B1A2B0A0;各样点优势类群的演替趋势,由对照样点的肾形目演替为退还样点的散毛目。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后,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稳定影响最主要的是有机质、含水量和全氮的含量,不同林型间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差异较大,表明土壤纤毛虫群落结构可作为对退耕还林生态恢复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退牧还草对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的影响、退牧还草后土壤环境变化以及如何利用原生动物纤毛虫群落特征来评价退还效果的可行性,于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选取3个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样点和1个未经过退牧还草对照样点,采用\"非淹没培养皿法\"、活体观察法和培养直接计数法对土壤纤毛虫的物种数和密度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了土壤温度、pH值、含水量、土壤孔隙度、速效钾、速效氮、速效磷、全氮、全钾、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并分析了在生态逐渐恢复条件下,土壤纤毛虫群落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共鉴定到纤毛虫95种,隶属9纲15目21科28属。研究发现,退牧还草样地与未退牧还草样地的土壤纤毛虫的物种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退牧还草后的3个样点间的物种相似性减小,群落组成复杂化,纤毛虫丰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后,对纤毛虫群落结构稳定性影响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质、含水量和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不同恢复年限样点的土壤纤毛虫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土壤纤毛虫群落对退牧还草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有较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区冬凌草生态环境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冬凌草在太行山区生长的生态环境及其生长区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冬凌草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为了解冬凌草生物特性的形成以及确定人工种植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浙江省天台山主峰华顶山(29°15′N、121°06′E)北侧的狮子岩坑处,沿山沟两侧呈带状分布的一小片以七子花(Heptacodiummiconioides)为优势的群落。作者曾对该群落的特征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的研究[1,2]。本文通过对七子花群... 相似文献
14.
Winter Ciliates in a British Columbian Fjord: Six New Species and an Analysis of Ciliate Putative Pre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is work provides the first study of North Pacific planktonic ciliates by quantitative protargol staining. Triplicate water bottl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a depth of 2 m (above the shallow pycnocline) at six stations in Indian Arm, British Columbia, on February 15, 1990, and February 26, 1991. Thirty-six ciliate species were observed. Six new species are described from protargolstained specimens: Strombidium lynni n. sp., Strombidium taylori n. sp., Strombidium basimorphum n. sp., Slrombidiurn ventropinnum n. sp., Strobilidium undinum n. sp., and Urotricha cyrtonucleata n. sp.
Ciliate abundance varied significantly (ANOVA, α= 0.05) between sampling sites, ranging from 550 to 6,800 cells/liter in 1990 and from 1,800 to 7,900 cells/liter in 1991. Biomass also varied significantly (ANOVA, α= 0.05) ranging from 3.7 × 105 to 3.3 × 106 pg carbon/liter in 1990 and 3.04 × 106 − 6.97 × 106 pg carbon/liter in 1991. Putative prey were enumerated in three size fractions (1.5–5 μm, 5–10 μm and 10–25 μm). The source of variation in ciliate abundance and biomass was not identified. Parameters of salinity, temperature, putative prey, chlorophyll a and pycnocline depth did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ciliate biomass or abundance (α= 0.05). 相似文献
Ciliate abundance varied significantly (ANOVA, α= 0.05) between sampling sites, ranging from 550 to 6,800 cells/liter in 1990 and from 1,800 to 7,900 cells/liter in 1991. Biomass also varied significantly (ANOVA, α= 0.05) ranging from 3.7 × 10
15.
水与村落关系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落是地表突出且普遍的景观。从生态学角度而言 ,村落系以农村人群为中心 ,伴生生物为主要生物群落 ,建筑设施为重要栖息环境的人工生态系统。村落具有景观、分布、结构、功能、生命过程、新陈代谢和分类区划等生态学特征。从生态学角度对村落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学分支村落生态学 (villageecology) ,村落生态学具有确定性定义和研究内容[1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目前全国分布有 5 0 0多万个村落 ,6万多个集镇 ,市镇人口约占 30 % ,农村人口约占 70 % ,是农村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 5 5个少数民… 相似文献
16.
17.
延安公路山辽东栎林优势植物水分适应性及适应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延安公路山辽东栎林群落为对象,测定林内外不同状态下12种优势植物的水势日进程、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等水分利用参数,分析它们在林内和林外孤立木状态下的水分利用多样性和水分平衡策略,以揭示辽东栎群落水分利用多样性在群落持续发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林内或林外12种优势植物的水势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天内每一时段物种间水势值跨度不同,林内种间水势跨度为0.85~1.93 Mpa,林外种间水势跨度为0.6~1.83Mpa;林内物种间日最低水势(-1.43~-3.05 Mpa)及临界饱和亏(63.12%~92.59%)变幅较大;各优势植物水势日进程与气象因子显著相关.(2)林内外各时段物种间水势跨度不同,14:00和17:00林外物种间水势跨度大于林内;12种植物的水势日变化与林内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林内和林外环境下水分参数具有相似变化趋势.(3)根据黎明前水势、日最低水势、自然饱和亏、临界饱和亏将辽东栎林内12种优势植物水分利用策略聚类分为 4个水分适应类型,每个适应类型具有特殊的水分适应方式.可见,辽东栎群落内12种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参数及其对环境适应表现出多样性特点,为该群落持续发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哀牢山北段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垂直分布和腐殖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哀牢山是横断山脉的分支之一,它由西北到东南贯穿云南省,一直延伸到越南境内。调查区域在云南省景东县和楚雄县的交界地区,位于哀牢山北段,属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是北纬24°32′,东经101°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