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山姬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姬鼠种群年龄结构和繁殖的调查黎道洪,罗蓉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系贵阳550001高山姬鼠(Apthem。chhaeri)在贵州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等地,是农田中的主要优势种。有关鼠类种群年龄结构的划分以牙齿的磨损程度为依...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作者于1986年10月至1995年3月对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作了逐月调查。根据1986年10月至1990年5月在湖南省桃源和汉寿县调查的结果,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预报了岳阳县1992年6月、10月,1993年3月、6月、10月,1994年3月、6月、10月和1995年3月黑线姬鼠种群的发生数量,发现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良好 相似文献
3.
4.
山东阳谷县黑线仓鼠种群数量预测预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作者于1982-1992年对山东省阳谷县黑线仓鼠的种群数量作了调查,并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预报了阳谷,薛城1993年3月份,5月份、8月份和11月份黑线仓鼠的鼠害发生程度,预报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条件下高山姬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高山姬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高山姬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胃、小肠、大肠的各项指标及盲肠去内容物重、干重均于食物质量较好的6月、9月份较高;盲肠长度和含内容物重于3月、11月份较高.高山姬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影响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说明其有能力适应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6.
数学判别模型在预测害虫种群动态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两个总体的Fisher判别准则,建立了预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数学判别模型,对山东省惠民县1967~1977年共1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程度的两类资料进行了数量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y=0.0127x1-0.023X2,对历史资料的回代验证与独立样本的预测,符合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7.
8.
9.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因素与害鼠种群变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害鼠防治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以西安市长安区周边分布的黑线姬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动态监测,掌握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非线性的统计方法广义可加模型,对该地区2015—2018年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和气候因素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鼠种群变化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总体显现为下降趋势。黑线姬鼠种群密度存在显著的正向自我调节效应(F1.00, 5.77=27.062,P<0.01),且与上一月种群密度存在线性的正相关。当月平均温度与该鼠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1.90, 5.77 =4.696,P<0.05),两者之间显现为钟型关系,当温度<21℃时,两者之间显现为正相关,黑线姬鼠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反之显现为负相关。当月累计降雨量与其种群密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1.87, 5.77=3.879,P<0.05),同样,两者之间也显现为钟型关系,当降雨量>90 mm时,...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4个种群38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905 bp的核苷酸序列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探讨了高山姬鼠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在905 bp D-loop基因的碱基序列中,共发现了57个变异位点(全变异的6.30%),共定义了23个单倍型,其中有一个单倍型(Hap1)为横断山3个种群(中甸、丽江和剑川)所共享,其余22个单倍型均为各个种群所特有。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33.7%,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占66.3%。FST统计结果表明,除昆明种群和横断山种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昆明种群与横断山种群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1.
高山姬鼠冷驯化过程中的能量收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的能量代谢特征,采用食物平衡法,在冷驯化条件下,对其能量收支进行了测定。分别测定了冷驯化(5 ± 1℃ ,42 d)过程中,高山姬鼠体重、体温、每日摄入能、消化能、消化率、粪便能及可代谢能、可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冷驯化时间的延长,高山姬鼠的体重和体温降低,28 d 时达到最低值后保持稳定,其中体重在冷驯化14 d 时即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28 d 时平均比对照组降低了15.5% ,体温在14 d 后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每日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升高,三者均在冷驯化14 d 后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21 d 时达到最高后保持稳定。粪便能、消化率和可代谢率在冷驯化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高山姬鼠在冷暴露过程中,通过降低体重减少绝对能量需求;通过降低体温减少用于维持体温恒定所消耗的能量;通过增加能量摄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高山姬鼠在冷驯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在低温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当年生和往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和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当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7.25±0.25)mLO2/(g.h),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为(9.22±0.27)mLO2/(g.h);当年生鼠冷诱导最大代谢率雌雄间无显著差异,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雌雄间差异显著。当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低于往年个体,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高于往年生个体。结果表明:当年生高山姬鼠忍受寒冷的能力低于往年个体,可能是对横断山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的自然环境的胁迫产生的适应;而雄性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大于雌性,可能是为了适应避免近亲繁殖和激烈竞争而在性成熟后从出生地向外扩散。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姬鼠(Apodemus cheurieri)身体状况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野外和实验室条件下高山姬鼠的身体能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高山姬鼠身体能值存在季节性变化,6月最高,9月次之,11月开始下降,到次年3月达到最低.冷驯化条件下,其身体能值显著降低.高山姬鼠的身体能值在不同季节和冷驯化条件下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反映了横断山区小型哺乳动物在季节性环境中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山姬鼠幼仔的生长发育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山姬鼠幼仔56 d 的生长资料初步分析了其生长发育规律;用电子天平测量了体重的增长过程; 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以及肺皮蒸发失水(Evaporative water loss,EWL)。依据逻辑斯蒂曲线的拐点,高山姬鼠的体重生长可划分为加速生长相和减速生长相。幼仔的体温在17 日龄前逐渐升高,35 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在17 日龄前随日龄逐渐增大,17 日龄后与体重成异速增长关系,RMR 在49 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NST 在6 日龄内即被激活;蒸发失水在断乳前较断乳后为高。高山姬鼠为典型的晚成性发育动物。高山姬鼠较短的妊娠期、较大的胎仔数、较长的哺乳期与其食物资源较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15.
粪检云南省昆明市太平镇捕获的31只高原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在9只高原姬鼠中共发现了2种艾美球虫,自然感染率为29%,其中1种被命名为新种:齐氏艾美球虫Eimeria chevrieri sp.nov.。齐氏艾美球虫孢子化的卵囊椭圆形,大小为21·2μm×16·3μm(22·2~19·7μm×17·3~15·6μm)。卵囊壁光滑,单层,厚约1·0μm;无胚孔和卵囊余体。有1~2个极体,极体形状不规则,直径1·0~2·0μm。卵圆形的孢子囊大小为11·2μm×7·5μm(12·3~10·3μm×8·3~6·8μm),有孢子囊余体,且主要分布在2个子孢子的中间,斯氏体扁豆形,大小为1·0μm×0·3μm,亚斯氏体亚球形,大小为2·5μm×1·5μm。子孢子在孢子囊里面头尾相接,在其宽端有1个明显的反光体,直径约3μm。模式标本保存在云南大学标本馆。齐氏艾美球虫,新种Eimeria chevrieri sp·nov.(图1~2,4)寄生于姬鼠属,具有椭圆形的卵囊,卵囊壁具有光滑、无色、单层特点的艾美球虫有3种:E.gomurica Musaev and Veisov,1963,E.kaunensis Arnastauskiene et al.,1978和E.gandobica Musaev and Veisov,1965。E.gomurica、E.kaunensis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卵囊较小且有卵囊余体;E.gandobica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卵囊呈宽椭圆形,卵囊和孢子囊较小(19·0μm×16·8μmvs·21·2μm×16·3μm;8·0μm×5·0μmvs·11·2μm×7·5μm),孢子囊余体少,无反光体和亚斯氏体。寄生于姬鼠属,具有椭圆形的卵囊,卵囊壁具有光滑、2层特点的艾美球虫有3种:E.alorani Hurková et al.,2005、E.apodemi Pell啨rdy1974和E.zaurica Musaev and Veisov,1965。E.zaurica与本种的主要区别是具有卵囊余体;E.alorani的卵囊和孢子囊比本种大的多(26·9μm×19·3μmvs.21·2μm×16·3μm),且其孢子囊余体形成一个直径约4~5μm的球状结构;E.apodemi的孢子化卵囊呈宽椭圆形,经常不对称,无极体和斯氏体。该种区别其它种的关键特征是:1)孢子化卵囊椭圆形,卵囊壁光滑、单层、无色;2)有极体;3)孢子囊有亚斯氏体。模式标本,含孢子化卵囊的齐氏姬鼠粪便保存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标本编号:2006047;齐氏姬鼠标本保存于云南大学标本馆,标本编号20060081。词源:种名源自宿主种名。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4 microsatellite loci in the Chevrier's field mouse from genomic DNA-enriched libraries. The 14 loci were highly polymorphic with numbers of alleles per locus in 24 individuals ranging from three to 13,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from 0.381 to 0.867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from 0.448 to 0.931. All loci followed Hardy-Weinberg expectations except for CFM3, CFM10 and CFM12 loci. No significant linkage association was found among all these loci. The 14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will be useful in studying phylogeograph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of the Chevrier's field mouse. 相似文献
17.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 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 ±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 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 ml O2/g.h和4.58±0.09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 分别为0.28±0.005 ml O2/g.h ℃ 和0.32±0.009 ml 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 Kleiber 期望RMR)/(C/Bradley 期望C) 分别为0.88±0.05 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 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对仓山和洱海国家自然保护区4种年龄的森林以及周边的农田、果园、荒山灌丛和非保护区6种年龄的森林中齐氏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和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森林中2种小兽与栖境因子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06和0.641,生态位重叠度为0.831。聚类分析显示:农田中2种小兽的种群数量最高;在非保护区森林、灌丛和果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的数量显著低于农田,而高于保护区森林。人类干扰活动对森林底层植物有显著影响,能显著降低灌木的覆盖度、物种多度(除了6~10年生的森林)和密度,而增加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密度。回归结果表明,2种小兽的数量与森林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呈正相关,而与灌木的密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