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种源厚朴苗期性状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植物及分布区域广、环境异质化程度明显的现象,采用田间种源实验,对分布在中国7个省的14个种源厚朴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厚朴的苗期生长性状差异显著。种源遗传力分析表明,苗高和单株叶面积两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93、0.79,可认为以苗高和单株叶面积为主的种源多性状综合选择改良潜力巨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遗传相关、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单株叶面积和地上部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程度高于地下部生长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性状组合数量和程度低于遗传相关。厚朴苗期种源选择的首选因子为各生物量及单数叶面积性状,辅助因子为苗高和地径。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初步选定景宁、武夷山、龙胜、开县、城固、宁强及洋县的种源为优良厚朴种源。  相似文献   

2.
对6个种源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的种子性状和幼苗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并对这些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种源间梭梭种子性状和幼苗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种子的果翅长度、种子千粒重、单株种子质量和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3~7.14 mm、2.21~3.75 g、2.49~53.17 g和24.45%~75.00%,幼苗株高、新生枝长度、幼苗地径和幼苗成活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67~56.67 cm、14.33~29.34 cm、4.04~8.06 mm和42.56%~84.45%.不同种源梭梭的种子及幼苗生长性状与地理分布有关;单株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和幼苗成活率与经度极显著正相关,果翅长度、种子千粒重和幼苗株高与纬度极显著负相关,海拔仪与果翅长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单株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的直接影响因子为经度,果翅长度、种子千粒重和新生枝长度的直接影响因子为纬度.气候因子与种子性状紧密相关,而与幼苗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差,仅幼苗成活率与1月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1月气温对果翅长度、单株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和新牛枝长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年降雨量对地径的直接作用最大,相对湿度对幼苗成活率的直接作用最强.通过聚类分析将6个梭梭种源分为3类,其中内蒙古磴口种源为优良梭梭种源,新疆乌苏种源为较差种源.  相似文献   

3.
普通甜荞主要数量性状相关遗传力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4个普通甜荞品种,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力、遗传相关和相关遗传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株粒数与株粒重h_xy~2=0.8208,有效花序数与株粒重h_xy~2=0.6829,千粒重与株粒重h_xy~2=0.4498;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3个性状与株粒重的相关遗传力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地理种源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交互移植法,对移栽在6种不同生境中的5个不同种源紫茎泽兰幼苗的存活率、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单株花序数、产种量和种子萌发率进行了为期1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源紫茎泽兰的幼苗生长和繁殖特性对样地环境条件变化均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试验样地因素对幼苗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单株花序数和产种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随着样地纬度和海拔的升高,各种源的幼苗株高、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每株花序数量和单株产种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样地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种源因素对幼苗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单株花序数和产种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除单株产种量外,种源与试验样地的交互作用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各样地内,当地种源幼苗的存活率、生长能力和繁殖能力均未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说明紫茎泽兰在我国西南地区入侵成功主要依靠其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而局域适应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花生重组近交系(RIL)根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花生R IL群体,分析了主根长、侧根数、根基粗(1 cm和3 cm处)、根体积、主根鲜重、干重、侧根鲜重和干重、主侧根瘤数等11个花生根部性状的遗传力,估算基因对数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偏度系数(g1)和峰度系数(g2)的估算控制性状基因互作情况。结果表明:在11个研究性状中,有6个性状在2个亲本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不论性状在亲本间的差异显著与否,在R IL群体中基因型间的性状差异均表现为连续变异和明显的超亲分离。同时主根粗(1 cm)和主根长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11.27%和11.218%。11个花生根部性状都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如影响侧根根瘤数、侧根鲜重和侧根干重的基因均在10对左右;而其它性状的基因估计在5~7对左右,尤其是控制侧根数的基因最少为5对左右。而在R IL群体中,除侧根干重的遗传力最高,达0.569,其次是侧根根瘤和侧根数分别达0.545和0.542外,其它性状的遗传力均较低。同时控制主根长和主根粗(1 cm)的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而控制侧根根瘤、侧根鲜重和侧根干重基因间存在互作,表现为互补作用;控制其它性状的基因间互补或重叠作用不明显或者不存在。主根干重和侧根干重与根体积、主根粗(1 cm)和主根粗(3 cm)显著相关,根体积与主根粗(3 cm)极显著相关,主根鲜重和侧根鲜重与根体积的相关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8个引进苜蓿品种的生长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国外引进的 8个苜蓿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生育期、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8个苜蓿品种的返青期、分枝期有较大差异 ,而现蕾期、开花期差异较小 .8个苜蓿品种的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 :株高和茎粗在品种间差异很小 ,株高呈直线增长趋势 ,而茎粗的增长非常缓慢 ;8个苜蓿品种的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 :返青期品种间无差异 ,从分枝期到开花期品种间差异很明显 ;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品种间差异较大 ;生物量与其相关性状叶面积、茎粗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株高呈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8.
周洁  王东 《水生生物学报》2012,36(2):316-322
对比研究了广布种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狭域种扬子狐尾藻(M. oguraense Mikisubsp. yangtzense Wang)不同长度(5、10 和15 cm)和不同位置(顶枝、中枝和底枝)断枝的生长和再生能力。研究结果显示, 两物种由断枝生长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均随断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由不同位置的断枝生长所形成的植株中, 顶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最大, 中枝所形成植株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和平均分枝长最大。由断枝所形成植株的总生物量、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和新分枝所处位置在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穗花狐尾藻顶枝和中枝的生物量较大, 顶枝所产生的分枝位于断枝基部; 扬子狐尾藻的分枝生物量、分枝数及平均分枝长较大, 新产生的分枝多位于断枝顶端附近。研究结果表明穗花狐尾藻和扬子狐尾藻断枝的再生对策不同, 前者是增加对断枝总生物量的投资, 而后者是增加对断枝产生新分枝的投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水生植物广布种与狭域种的生活史对策研究提供资料, 也为湿地物种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云南松苗木生长对生物量的影响程度和相对重要性,以采自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禄丰村林场种子培育的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材料,对苗高、地径、主根长、侧根长、针叶长和侧根数6个生长性状及各组分生物量进行测定,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剔除了对生物量影响不大的性状,在此基础上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指标与生物量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和生物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生长性状对生物量均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效应,直接影响云南松苗木生物量的优势因素为地径和苗高,针叶长、侧根长和主根长对生物量的影响也起正向效应。各生长性状对生物量的直接效应均较大,而通过其他性状的间接效应均较小,其中侧根长通过其他性状对生物量产生的间接影响最大。依据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建立了云南松各组分生物量与生长性状之间的数学模型,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的估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外引进的8个苜蓿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生育期、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个苜蓿品种的返青期、分枝期有较大差异,而现蕾期、开花期差异较小。8个苜蓿品种的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株高和茎粗在品种间差异很小,株高呈直线增长趋势,而茎粗的增长非常缓慢;8个苜蓿品种的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返青期品种间无差异,从分枝期到开花期品种间差异很明显;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品种间差异较大;生物量与其相关性状叶面积、茎粗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株高呈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产地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 ( Rupr.) P. S. Green et M. C. Chang〕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来源于黑龙江、河北、北京、内蒙古、青海和山西的10个种源(包括6个野生种源和4个栽培种源)的种子和幼苗为实验材料,对种子长和宽、种翅长和宽、百粒质量、发芽率、叶长和宽、叶长与叶宽的比值、叶柄长、株高和地径1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暴马丁香不同种源间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差异较大的表型性状为发芽率、百粒质量、种翅长和种翅宽。种源内和种源间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差异较大,种源内CV值为1.39%~45.56%,种源间CV值为6.45%~42.76%;其中,种源内种翅长和种翅宽的CV平均值较大,发芽率和百粒质量的CV平均值均较小,而种源间发芽率和百粒质量的CV值则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暴马丁香表型性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种子长、种子宽和叶长,其次为株高、发芽率、地径、叶宽和种翅宽。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的10个种源被划分为4类,其中,来源于北京和内蒙古及3个来源于河北的种源聚为Ⅰ类,来源于黑龙江哈尔滨的2个种源聚为Ⅱ类,来源于山西的2个种源聚为Ⅲ类,来源于青海的1个种源单独聚为Ⅳ类,聚类结果与各种源的地理分布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及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其中,种子发芽率与种子的其他5个表型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经度和纬度与各表型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海拔、年均温和无霜期则是影响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暴马丁香各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遗传分化,地理隔离和生态因子的大幅变化导致其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根据研究结果,对暴马丁香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厚朴苗期性状及种源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8年6~10月,对试验区种植的18个1 a生厚朴(Mqgnolia officinalis)种源的苗高、地径等形态性状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了厚朴不同种源苗高、地径的遗传变异、生长节律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源的苗高、地径差异极显著,且有显著相关性;不同种源厚朴在6~7月生长缓慢,7月后加快,9月后生长缓慢;环境因子及地理因素对厚朴种源的遗传变异有显著影响,且以地理因素为主;依据种源间苗高、地径生长性状的二维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结果,18个种源被划分为5个种源区,根据种源苗期生长优劣,初步筛选出道县、桑植、安化3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桢楠(Phoebe zhennan)不同种源细根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差异,采用全根调查的方法,对桢楠自然分布区13个种源2.5年生幼苗的细根形态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桢楠种源间各级细根的平均直径、总根长和表面积差异显著,在种源内细根的平均直径随根序的增加而增加,但根序间总根长和表面积差异规律不明显。根序生物量分配随根序增加而增加,1~4级根生物量分配分别为6.33%、14.47%、25.03%和54.17%。通过综合评价,以HT、LF、ES和WC种源的根系最优,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  相似文献   

14.
五叶爬山虎实生苗的生长特征对水分梯度下保水剂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保水剂和未来降雨变化对五叶爬山虎实生苗生长特征的影响及寻求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在内蒙古正蓝旗育草站开展了爬山虎实生苗生长特征对水分梯度下保水剂的反应的实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处理更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效含水量,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爬山虎幼苗的株长、侧枝数、叶数及茎、叶、根和植株生物量增重等指标均随施水的增多而增大,但保水剂处理增幅较大,尤其是W3和W4两种供水与对照相比均达显著水平;保水剂处理还影响植株的生物量分配,尤其对叶重比和根重比影响显著,而茎重比和根冠比两种处理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拟不同地下水位的方法,对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一年生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地上与地下部生物量及构件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幼苗生长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疏花水柏枝幼苗的生长特征指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为0.0438、0.0100 g,最低值分别为0.0177、0.0026 g。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在-10 cm处理水平最高;地下部生物量在-15 cm处理水平最高。幼苗直径、根表面积、株高、主根长度、根体积、一级枝数、二级枝数等指标也分别在-10 cm或-15 cm处理水平达到最高值。疏花水柏枝幼苗主要构件的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幼苗的地下部分更容易受到土壤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幼苗性状症候群随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发生移动,说明该物种幼苗在不同地下水位时的生长投资策略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厚朴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生长量实测法,对19个种源的厚朴幼苗进行了连续测定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厚朴的苗高、地径、地下部干重、根冠比及总含水量等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厚朴苗木苗高地径年生长量变化规律均呈现“S”型增长,并且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厚朴苗高和地径生长的主要时期是7~9月,该时期苗高和地径分别占全年生长量的77.7%和50.0%.厚朴种源苗期地理变异表现为经纬双向变异.苗高、地径与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苗高与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地径与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综合其生长表现,选出5个优良种源是道县、江华、安化、融水及潜山种源.  相似文献   

17.
花楸树种源间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花楸树[ Sorbus pohuashanensis (Hance) Hedl.]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对来源于山东、山西和河北的7个花楸树种源171个家系2年生幼苗的株高、地径、复叶长、复叶宽、叶柄长、小叶长、小叶宽、复叶长宽比和小叶长宽比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并进行了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源株高和地径与主要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种源间及种源内家系间 9个表型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7个种源幼苗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地径变幅分别为54.21~ 63.07 cm和8.12 ~8.45 mm;叶片各项指标的变幅相对较小,变幅最大的为叶柄长,为1.87 ~3.05 cm;9个性状在种源间的表型分化系数为12.98%~54.04%,其中小叶长的表型分化系数最大(54.04%),株高的表型分化系数最小(12.98%),种源间各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4.38%.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花楸树表型性状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叶长和宽,其次是复叶长和宽.通过聚类分析可将7个种源划分为2组,其中,山东崂山和泰山种源聚为I组;山西庞泉沟及河北白石山、驼梁山、雾灵山和塞罕坝5个种源聚为Ⅱ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楸树株高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地径则与经度、年均温和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显示:花楸树的各项表型性状在种源间以及种源内家系间存在丰富的变异、遗传分化显著,其中种源内家系间的变异是花楸树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初步判断花楸树表型性状的变异为经纬向双重变异模式,其中纬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