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梁314A、13A与苏丹草杂种F1代的农艺特性及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雄性不育系高粱314A、13A与3种苏丹草杂交组合F1代的生育、株高、穗型、分蘖性、产量、光合性能及细胞遗传学等特性。结果表明:各杂交种F1植株高大,平均株高343~369cm,穗型呈双亲中间型,种子活秆成熟,生育期130~137d,分蘖性强,单株平均分蘖数6.3~9.O个,花粉可育率91%以上,自然结实率63.88%~67.79%;F1鲜草产量比各自父本苏丹草增加16.17%~32.73%,种子产量增加41.40%~52.97%,杂种超亲优势19.29%~48.68%,茎叶比3.05~3.66;F1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均明显超过其各自亲本,CO2固定能力强;F1代PMCMI染色体均能正常配对,平均构型为2n=2x=20(10Ⅱ),但棒状二价体频率明显高于其双亲,原亲本间的遗传组成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试验证明母本314A、13A的雄不育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小孢子形成期。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MSAP方法,对2个玉米杂交种及其相应亲本DNA 5'-CCG G位点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了2个玉米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的甲基化类型与差异.研究发现,2个玉米杂交种Mo17×Suwan 5和Suwan 1×太3221的F1代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ASP)比率分别为39.1%和40.1%,均略低于其相应的双亲(39.8%和39.7%、44.6%和43.2%).2个杂交种的全甲基化(双链CmCGG)率分别为24.4%和23.3%,而其相应亲本Mo17、Suwan 5、Suwan 1和太3221分别为17.1%、24.4%、24.6%和21.6%.4个玉米亲本的MASP比率变化范围为39.7%~44.6%,平均为41.8%,全甲基化比率为17.1%~24.6%,平均为21.9%.杂交种与其相应亲本比较有4种类型的变化A型,F1与其亲本甲基化模式相同;B型,去甲基化;C型,超甲基化;D型,次甲基化.杂交种F1代DNA的甲基化模式与其双亲比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调整.F1代基因组的杂合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重新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3.
小麦与高冰草体细胞杂种F2代的性状和蛋白质组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vum L.)“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ton elongatum(Host)Nevski)原生质体(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外形偏像小麦的不对称体细胞杂种植株及后代,F2代株系可分为3种类型:1.株型松散、大穗大粒;2.株型直立紧凑、分蘖多、中穗型;3.大穗大粒直立型。蛋白质含量明显优于亲本小麦,株系之间也存在显差异;采用微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分析杂种F2代植株旗叶及幼胚蛋白质组分可见,杂种不仅含有双亲的蛋白质组,而且还产生了特异的新蛋白;不同杂种株系间蛋白质组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4.
芦荟属植物种间杂交及其F_1代POD同工酶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铁军  金山  白海艳  刘瑞祥  吴志萍 《广西植物》2005,25(5):449-452,i0008
以芦荟属植物元江芦荟和皂质芦荟为亲本进行远缘有性杂交试验。正交对3株103朵小花进行授粉,获得7枚果实,平均结实率为6.80%;反交对2株88朵小花授粉,获得5枚果实,平均结实率为5.88%。获得了19株F1代实生苗,并对亲本和F1代实生苗以及库拉索芦荟、华芦荟等5种芦荟属植物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5种芦荟种间的POD同工酶酶谱具有较高的相似程度,同时各种又具有各自的特征酶带,很容易区分。特别是F1代实生苗的酶谱与父母本的酶谱有显著不同的酶带,证明产生了新的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5.
长期进行除草剂药效试验可能会导致田间杂草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本研究在安徽南陵县除草剂药效试验专用稻田中采集了1个稗草种群A,并以从常规稻田采集的3个稗草种群为对照,开展同质园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与3个对照种群相比,A种群稗草植株的单株种子产量显著减少,种子千粒重显著增加,幼苗生长速率显著加快,结实分蘖数显著增多,生育期显著缩短;A种群稗草成株的株高、生物量及对除草剂五氟磺草胺的敏感性均显著降低。A种群稗草幼苗3~4叶期时经五氟磺草胺推荐剂量2倍量(有效成分60 g·hm-2)处理后,其株高、生物量及成熟种子产量(平均每株1066粒)显著降低,而抽穗期、结实分蘖数、单个总状花序的种子数及种子千粒重无显著差异。因此,种子较重、生活史周期短、植株矮小、结实分蘖多及对除草剂五氟磺草胺具有抗药性,使得A种群稗草对稻作系统具有特异适应性,应防止此类种群扩散至常规稻田。  相似文献   

6.
以4份高粱不育系和5种类型苏丹草为亲本,按照NCⅡ设计配制成20个杂交组合,分析各组合及亲本的表型值和中亲及超亲优势并筛选出8个优势强的组合为试材,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杂种与亲本苗期叶片基因差异表达类型与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表现及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表明:(1)12对引物共扩增出315条TDFs,杂种与亲本间基因表达类型有:单亲表达一致一型(P1F1型)和二型(P2F1型)、杂种特异表达类型(F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P1型)和二型(P2型)、双亲共沉默类型(P1P2型)和杂种亲本表达一致型(P1F1P2型)7种。(2)在差异展示类型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中,有效分蘖数与P1F1型(0.726**)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鲜重与P1P2型(0.659*)、叶长与P2型(0.647*)呈显著正相关,成株期叶片数与F1型(-0.81**)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与中亲优势相关分析中发现,单株鲜重与P1(0.695*)、P2(0.637*)呈显著正相关,单株鲜重与P1F1P2型(0.743**)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P1P2型(-0.619*)呈显著负相关。在与超亲优势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穗长与P2F1型(0.732**)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宽与P2F1型(-0.731**)以及P1P2型(-0.731**)呈极显著负相关。(3)差异展示类型P1F1、P2F1、P1和P2是显性效应类型,共占总检测的91.4%。差异展示类型F1和P1P2表现超显性,共占总检测的4.8%,说明各个性状的杂种表现主要受到的是(超)显性效应影响。(4)对8个与高丹草杂种优势相关的TDFs进行回收及BLAST分析均得到同源核苷酸,并且找到7个同源蛋白,这些蛋白质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将克隆测序获得差异片段的核苷酸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高丹草杂种优势的分子机制和提高高丹草强优势组合的筛选效率以及种质资源的创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玉米自交系×大刍草远缘杂交后代性状变异研究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人工剥苞多次授粉方法,将近缘一年生二倍体类玉米(大刍草)与普通玉米自交系杂交,对F1、F2以及回交后代B1的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株高、穗位高、分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远缘杂交后代农艺性孳的遗传变化。结果表明,远缘杂交后代株高、穗化高分离变异较大,而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分离变异较小,不同世代植株分蘖变化较大,F1代有57.5%植株、F2代有23%植株、BC1F1代有0.8%植株有分蘖;雌穗光周期敏感性大于雄穗。  相似文献   

8.
摘要:以综合性状优良的黄淮海区主栽大豆品种中黄13为轮回亲本,从大豆微核心种质中选择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或高于轮回亲本的中黄20、东山69、迟黄豆-1和泰兴牛毛黄乙等4个品种作为供体亲本,比较分析了4个组合的RP、DP、F2、BC1F2和BC2F2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双亲蛋白质含量高有利于提高其杂交、回交后代的蛋白质平均含量及超轮回亲本个体比例;F2、BC1F2和BC2F2群体蛋白质含量的变异系数依次降低,BC2F2的蛋白质平均含量及其变异系数接近于轮回亲本;蛋白质含量在F2群体内呈正态分布,在双亲蛋白质含量高的组合中,其BC1F2群体呈偏态分布,但在BC2F2群体恢复了正态分布,稳定较快;供体亲本与其杂交2代、回交1代和回交2代在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性状上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麦新型不育类型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K、L、Sh、T、A型 5类小麦杂种 F1研究表明 :1 K、L、Sh、T4类细胞质对杂种 F1不育的恢复度和单株产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效应 ;2不育系易恢复性能为 K>L≥ Sh>T型 ;3 K型不育系恢复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小穗中部小花结实性好 ;4研究 K、L、Sh型恢复度时 ,利用国际法表示恢复度较为合理 ;5F1单株籽粒产量普遍存在优势 ,平均超双亲杂种优势为 8.57% ,具有 1 5%以上的杂种组合占总组合 2 3.33%。单株籽粒产量优势为 A>K>Sh>L>T;6产量构成因素超双亲优势为千粒重 >单株穗数 >单穗粒数 ,其中千粒重优势为 K、L、Sh≥ A>T,单穗粒数优势为 A>K>L>Sh>T,单株穗数优势为 A>L>K>Sh>T;7K、L、Sh比 T型细胞质不育类型具有更大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结实力与杂交组合方式以及参与杂交的亲本材料有关,以芥菜型油菜作母本的杂交结实力高于以甘蓝型作母本的组合:芥×甘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2.64 粒,而甘×芥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数/花为 0.10 粒。芥甘杂种一代形态特征和生育期介于双亲之间,甘芥杂种一代不表现整齐的中间类型,株间差异明显;总体来看,芥甘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0.40,0.21)低于甘芥杂种一代与双亲回交的结实力(3.30,1.74),无论是芥甘杂种一代还是甘芥杂种一代,用甘蓝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高于用芥菜型油菜作父本回交的结实力,但也有个别回交组合出现例外,不表现上述规律。 B C1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低(18.5% ),群体株间性状差异明显,生育期极不一致。芥甘杂种一代与甘蓝型油菜亲本第二次回交,其平均结实数/花较回交一代提高 1.08 粒, B C2 代种子当年播种出苗率仍较低,但较对应的 B C1 代稍有提高,群体中出现趋回交父本性状但雄性育性彻底退化的植株。芥甘杂种一代自由授粉所得 F2 群体是一个变异极为丰富的遗传群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丹酰氯聚酰胺薄层分析法研究了37名3~7岁健康儿童的红细胞多胺和血浆游离氨基酸,并采用“韦克斯勒学前儿童智力检查法”测试智能。结果表明:(1)红细胞多胺含量与学前儿童的大脑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而支链氨基酸及苯丙氨酸、酪氨酸与大脑的功能活动及代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Pei-hua Huang 《Bioethics》2020,34(8):865-871
Robert Sparrow recently argued that state-driven moral bioenhancement is morally problematic because it inevitably invites moral perfectionism. While sharing Sparrow’s worry about state-driven moral bioenhancement, I argue that his anti-perfectionism argument is too strong to offer useful normative guidance. That is, if we reject state-driven moral bioenhancement because it cannot remain neutral between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we might have to conclude that all forms of moral enhancement programs ought not be made compulsory, including the least controversial and most popular state-driven program: compulsory (mor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instead, the spirit of Sparrow’s worry should be recast in the language of the capability approach—an approach that strives to enhance people’s capabilities to develop their own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by restricting itself from endorsing thick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The distinction made regarding thick and thin conceptions of the good helps to capture sentiments against state-driven bioenhancement programs without falling prey to the issues I raise against Sparrow’s anti-perfectionist arguments.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记述了一头雄性白豚对一系列简单动作,包括听声音、碰手、接受抚摸、侧身和仰躺等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分析了白豚学习这些动作的一般规律。讨论了学习过程中白豚的某些心理现象。初步评价了白豚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催乳素受体基因与羊驼繁殖性能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氯仿/异戊醇法制备羊驼血液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首次扩增出羊驼催乳素受体基因(prolactin receptor gene,PRLR)exon8-exon9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198164),该片段长度为622bp。通过NCBI blast(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比较,结果表明:该序列包括exon8的82bp、intron8全序列472bp和exon9的68bp。同源性比较发现,羊驼PRLR基因exon8和exon9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相应区域的同源性特高,均≥92%;同时还发现羊驼exon8引物后第19个碱基为G,而其它哺乳动物(猪除外)均为A,猪则是在羊驼exon8引物后的第34个碱基处由G变为A,通过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这种单碱基的突变使得羊驼与其它哺乳动物相比,该处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取代了异亮氨酸;在羊驼exon9引物前第22个碱基处也发生了A-G碱基替换现象,但这个碱基的突变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个碱基上,编码的氨基酸均为脯氨酸。在这些动物中只有羊驼为单胎动物,羊驼exon8核苷酸序列中A-G的碱基替换并引起编码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是否与羊驼繁殖性能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非点源污染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S技术的出现使非点源污染模型得以快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模型的分类和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且比较了国外常用的10个非点源污染模型,对各模型的开发提供者、模型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数据、模拟的主要过程和特点、模型类型、时间尺度和污染物类型等7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如何选用合适的非点源污染模型来进行水污染管理,分析了当前模型的不足之处,概括了其研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氧化亚铁硫杆菌是一个具有很强生物浸矿能力的细菌,本文对3株分离得到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及一株来自菌种中心(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f)的铁氧化活性及其这些菌株对低品位黄铜矿浸出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4株A.f菌中,菌株CMS—F1和F10—ATCCC23270的铁氧化活性较高,其对黄铜矿生物浸出速率也高。进一步分析亚铁氧化活性对生物浸矿效率的影响时发现,在A.f菌中,氧化活性高的菌株,其对低品位黄铜矿的生物浸出效果也高。  相似文献   

17.
解磷菌发酵及溶磷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盐碱土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高效解磷菌PS-3,为改善盐碱地磷素供应提供菌种资源。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菌株PS-3的发酵条件和溶磷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S-3较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5℃、pH 7和盐浓度1%,其对碳、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蔗糖>乳糖,硝酸铵>硝酸钠>氯化铵>硫酸铵>尿素,菌株PS-3最适溶磷条件为2%葡萄糖、0.01%硝酸铵、温度35℃、初始pH 7.5、盐浓度2 g/L、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其对磷酸三钙的溶解量可达100 2.95mg/L。该菌株具有一定耐盐性和良好的溶磷能力,在生物溶磷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光合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的加剧.其叶绿素含量降低,且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比叶绿素b的含量要快。住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拔节期到抽穗期迅速上升,灌浆期后迅速下降,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在水分胁迫下旗叶的T12值减少.旗叶光系统Ⅱ(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降低.胁迫程度越大其值降低幅度越大,轻度胁迫与对照相比其值降低幅度小。而重度胁迫其值急剧下降,这些值的降低,导致了光合作用的潜在活力降低,影响了光合电子的传递和CO2同化的正常进行,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野生酵母筛选出对可溶性糖产生既可氧化又可还原、并发生反式反应的酵母菌株,使其能应用于相关物质的生物合成.方法 对从面包中滋生出多种的野生菌落采用依形态、使易糖氧化为主要特征筛选出野生酵母菌落.结果 从3株野生菌株(JM1、JM2、JM3)中筛选出JM1,该菌株能使体内发生反式催化的氧化反应.结论 该菌株适宜的生...  相似文献   

20.
王小燕  于振文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1976-1982
选择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鲁麦22(L22)和中穗中粒型品种济南17(J17)、鲁麦18(L18),研究了不同穗粒型品种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粒重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和L2叶光合速率、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中穗中粒型品种J17和L18,前者的单茎干重和开花后单茎、茎+叶鞘、颖壳+轴等器官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量显著大于后者,为最终获得较高的单粒重和穗粒重奠定物质基础;中穗中粒型品种J17和L18的单位土地面积的穗数显著高于大穗大粒型品种914391和L2,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平均光合速率与单茎数的乘积表示群体旗叶光合强度,J17和L18的群体旗叶光合强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显著高于914391、L22,这是它们籽粒产量高的重要原因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