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4种鼠尾草属植物根、茎、叶中脂溶性成分的分布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说明4种鼠尾草属植物脂溶性成分在根、茎、叶中的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了组织化学定位和HPLC图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鼠尾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根、茎、叶中脂溶性成分的分布有差异,根中脂溶性成分分布于周皮,茎、叶中脂溶性成分分布于表皮.丹参和白花丹参根中的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鼠尾草和药用鼠尾草根中仅含丹参酮ⅡA,不含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茎、叶中的脂溶性成分不是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脂溶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随品种和引种地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这一结果明确了脂溶性成分在4种鼠尾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确切分布,为准确用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潘争红  许刚  赵勤实 《广西植物》2010,30(6):781-790
鼠尾草属植物富含二萜类化合物,该类成分不仅具有结构的多变性,而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该综述就近十年来从鼠尾草属植物中发现的新二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弧隔鼠尾草亚属(唇形科)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琦  魏宇昆  黄艳波 《生态学报》2015,35(5):1470-1479
弧隔鼠尾草亚属(Subg.Salvia Benth.)是中国原产鼠尾草属最大的属下类群,有44种13变种,大多含有与丹参(S.miltiorrhiza)类似的活性化合物成分和药用功效,是具有较高利用前景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从形态学分析,该亚属具备原始类群的主要特征,物种分化明显,是研究鼠尾草属起源和演化的关键材料;从地理分布格局看,该亚属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横断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较少扩散至低海拔的华中与华东,易受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境人为干扰强烈,资源保护压力较大。据此,对弧隔鼠尾草亚属物种分布区进行了全面调查,结合标本记录,获得该类群具经纬度的物种分布记录2689条,海拔高度记录1007条,分布点涵盖286个县级地区。进一步对亚属内各组、系的水平与垂直分布格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亚属以横断山为核心区,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至川西一带,零星扩散迁移至河北北部、湖北东部,其狭域分布的特有种比例非常高,占总物种数的45%。在物种海拔分布格局上,亚属内6个系具有替代分布现象,从高海拔的窄域分布物种逐渐过渡到低海拔的宽域分布物种。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的亚属出现概率与物种实际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从单一环境因子与出现概率的关系看,12月降水量、9月降水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海拔、3月最高气温和温度季节性变化系数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鼠尾草雄蕊的分化是物种形成和多样性产生的关键因素,亚属内不同类群的分布格局与雄蕊花丝药隔比例的相关性表明,环境因子和传粉者选择可能共同作用形成现有弧隔鼠尾草亚属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十五种叶形吸虫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英  郎所 《动物学报》1992,38(1):17-22
本文对中国15种叶形吸虫成虫的12项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8种不同的聚类方法所得到的谱系分枝图基本一致,即15种叶形吸虫明显地可分为两大亚群,它们分别与Phyllodistomum和Catoptroides亚属相对应。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坐标定位图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并且显示了在叶形属吸虫中,成虫体形因素、卵黄腺类型及生殖腺相互位置等特征是该属吸虫的主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艳波  魏宇昆  葛斌杰  王琦 《生态学报》2014,34(9):2282-2289
简述了世界鼠尾草属传粉模式多样性,从宏观层面对东亚鼠尾草属分布中心———中国的鼠尾草属传粉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研究补充了以往所缺乏的东亚鼠尾草属核心类群的雄蕊结构和传粉模式,并提出雄蕊结构的可能进化方向。根据花器官形态、内部结构、雄蕊特征、花粉接触传粉昆虫的部位,将中国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划分为3种模式类型:TypeⅠ,短药隔杠杆传粉模式(short-lever type),主要发生在弧隔鼠尾草亚属(subg.Salvia Benth.),其雄蕊药隔短,属原始结构类型;TypeⅡ,长药隔杠杆传粉模式(long-lever type),主要发生在荔枝草亚属(subg.Sclarea Benth.),雄蕊药隔明显伸长,是典型的背部杠杆传粉结构;TypeⅢ,退化杠杆传粉模式(degraded-lever type),主要发生在鼠尾草亚属(subg.Allagospadonopsis Briq.),花冠筒变短变窄,雄蕊下臂明显退化,传粉者无需进入冠筒即可取食花蜜,花粉触碰昆虫头部,进而杠杆作用弱化。研究表明,鼠尾草属传粉模式的进化趋向于提高传粉者的专一性,同时保证传粉过程的有效性、精确性和忠实性,推测具有退化雄蕊下臂的TypeⅢ模式可能更为进化。比较美洲和地中海2个进化分支的雄蕊结构和进化趋势,东亚多样性中心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毫无疑问,雄蕊结构与花器官和传粉功能高度相关,是适应传粉者的进化表型,它的进化对东亚分支的物种辐射与多样性形成可能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发松  温铁龙  牛苗  李琳 《广西植物》2015,35(2):178-186
鼠尾草属是唇形科中最大的属,全球有近1 000种。我国是鼠尾草属东亚分布中心,有84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西南地区最多。鼠尾草属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但由于鼠尾草属植物分布广、种类多、形态变异大,给该属鉴定和分类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在采集和调查过程中发现弧隔鼠尾草亚属和荔枝草亚属的很多种类在营养生长期仅通过叶片很难鉴定。表皮毛是植物叶片上最常见的附属物,其分布特性和形态特征常作为植物鉴定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该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对18种和1变型共19份鼠尾草属植物的叶片类型、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样式、气孔器类型和表皮毛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为鼠尾草属的分类界定研究提供证据。结果表明:这19份鼠尾草属植物叶表皮和表皮毛形态特征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叶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或多边形,垂周壁多数为浅波状或波状,少数为平直或弓形。气孔器为无规则型和不等细胞型,其中无规则型最为常见。样品叶表皮毛分为4个类型,盾状腺毛、头状腺毛、短非腺毛和长非腺毛。该属植物叶表皮的这些微形态特征,可为本属鉴定和分类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鼠尾草属由于属中的丹参是优良的药用植物,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至于鼠尾草属的花粉形态,G·埃特曼曾研究过二种鼠尾草花粉(Salvia pratensis和Salvia splenders),提及花粉多数为6  相似文献   

8.
鼠尾草属部分物种AFL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适用于鼠尾草属植物的AFLP技术体系,并对鼠尾草属部分物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作者经筛选得到24对有效AFLP引物组合,共检测1616个有效扩增位点;其中22对AFLP引物组合针对不同材料可检测到特异性扩增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强度从1到16个位点不等;依据AFLP数据计算的22个鼠尾草属植物材料间231个配对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677~0.9898,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树显示AFLP分析可以将11个鼠尾草属植物准确区分,其中种内不同居群的材料可有效聚为亚组,说明本文所构建的AFLP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应用于鼠尾草属植物种间及种内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用SSR分子标记研究大豆属种间亲缘进化关系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大豆属11个种37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不同位点在种间的等位基因数为6-29,平均生个位点15.9个等位基因,Soja亚属的等位基因数是Glycine亚属的71.5%,并且Glycine亚属种间指纹 谱的差异大于Soja亚属种间的指纹图谱,SSR等位基因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属中的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的分类界限是比较明确的,利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较明显地区分开Glycine 亚属的分类界限是比较明显的,利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可较明显地区分开Glycine亚属和Soja亚属,通过UPGMA方法构建了大豆属11个种的遗传进化关系,Soja亚属中G.max,G.soja和G.gracilis3个种在系统分化树上界限是比较明显的,由此看来这3个种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云南丹参资源植物的成分测定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Salvia L.)植物丹参(Salvia mih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丹参的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均具有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其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主要有HPLC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云南的鼠尾草属植物(丹参)资源较为丰富,作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采自云南的鼠尾草属7种1变种的丹参酮类成分和丹酚酸类成分,以期为云南产丹参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ITS序列分析探讨杜鹃属映山红亚属的组间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叶状苞亚属的叶状苞杜鹃为外类群,以杜鹃属映山红亚属(subg.Tsutsusi)2组12种杜鹃和羊踯躅亚属(subg.Pentanthera)3种4种杜鹃的ITS区(包括5.8S rDNA)的序列了系统学分析。3个亚属的ITS区序长度范围为642-645bp。排序后ITS区的序列长度为653个位点,gap做缺失处理时,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分别占6.58%和3.68%。运用PAUP4.0软件分析,获得15个最简树,步长为75,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值分别为0.9333和0.9515,利用15个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结果表明:1)映山红亚属为一单系类群,其内部支持率为81%;2)不支持将R.ashiroi独立成假映山红组,也不支持将R.tashiroi并入映山红组,而支持将R.tashiroi并入轮生叶组中的观点;3)支持将R.tsusiophyllum并入映山红组中的观点;4)大字杜鹃的系统位置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ITS序列探讨杜鹃花属马银花组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杜鹃花属叶状苞亚属Rhododendron subg. Therorhodion (Maxim.) Gray 的叶状苞杜鹃R. redowskianum Maxim.为外类群,使用PAUP4.0b8软件对马银花亚属sub g. Azaleastrum Planch.的马银花组sect. Azaleastrum (Planch.) Maxim. 7种1 变种和长蕊杜鹃组sect. Choniastrum Planch. 2种及2个相关的单型亚属(异蕊杜鹃 亚属subg. Mumeazalea Max  相似文献   

13.
几种中药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莉  魏莉  周童  李敏瑜  覃玉斌  吴耀生   《广西植物》2007,27(1):137-139,136
以丹参、绞股蓝、三七为材料,分别采取CTAB法和SDS法提取基因组DNA,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将它们在DNA产量、质量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总结。结果表明,CTAB法能从丹参、绞股蓝中提取高质量的DNA,而三七的DNA更适合用SDS法提取。  相似文献   

14.
Volatile compounds of unifloral Salvia officinalis L. honey has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otanical origin of ten unifloral Salvia honey samples has been ascertained by pollen analysis (the honey samples displayed 23-60% of Salvia pollen). Fifty-four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by GC and GC/MS in ten Salvia honey extracts obtained by ultrasound-assisted extraction (USE) with pentane/Et(2)O 1 : 2. The yield of isolated volatiles varied from 25.7 to 30.5 mg kg(-1). Salvia honey could be distingu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 percentage of benzoic acid (6.4-14.8%), and especially phenylacetic acid (5.7-18.4%). Minor, but floral-origin important volatiles were identified such as shikimate pathway derivatives, 'degraded-carotenoid-like' structures (3,5,5-trimethylcyclohex-2-ene derivatives) and 2,6,6-trimethylcyclohex-2-ene derivatives. Compounds from other metabolic pathways such as aliphatic acids and higher linear hydrocarbons, as well as heterocycles (pyrans, furans, and pyrroles), were also present. Most of the identified compounds do not constitute specific Salvia honey markers, due to their presence in honeys of other botanical origins; however, their ratio in different honeys could be useful to distinguish floral origin. Salvia-honey volatile markers were: benzoic acid, phenylacetic acid, p-anisaldehyde, alpha-isophorone, 4-ketoisophorone, dehydrovomifoliol, 2,6,6-trimethyl-4-oxocyclohex-2-ene-1-carbaldehyde, 2,2,6-trimethylcyclohexane-1,4-dione, and coumaran.  相似文献   

15.
以三种不同产地的丹参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类中药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方法学和植物类中药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的特征。丹参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具有峰位明确,峰型尖锐,特征性强的特点,不同产地丹参的差异性在二阶导数指纹图谱得以体现。通过相似度计算,三种丹参之间的相似度都小于0.8,可准确鉴定不同产地的丹参。结果表明:XRD二阶导数指纹图谱可用于植物类中药的XRD指纹图谱研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形态性状的淫羊藿属(小檗科)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edium Linn.)植物全世界约有55种,中国分布有44种,其余种类则分布于东亚、克什米尔、北非和高加索等地。该属植物具有复杂的形态学变异(例如:单叶、一回三出复叶、二回三出复叶,花茎具两叶、三叶或一叶,花瓣无距、有距、距多样式等),导致仅依靠直观判断不能对该属系统进行划分。李超等[1]采用数量分类法对该属55种植物的分类结果多数与Stearn[2]25-26和王悦云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部分种类的分类仍存异议,例如:Sect.  相似文献   

17.
为从鼠尾草属植物中鉴别丹参品种,采用基因测序方法,用核糖体核酸内转录间隔区基因(nrDNA ITS),编码核蛋白体大亚基多肽L16的基因(rpl16)及叶绿体DNA上包含trnL以及trnL和trnF间隔区的区域基因(trnL-trnF)的序列,检测六种鼠尾草属新鲜植物.由于nrDNA ITS和rpl16突变率较高,可以做为6种鼠尾草的基源鉴定标记,依此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从6种鼠尾草中鉴定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和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但trnL-trnF突变率太低,未能用于鉴别.商品干燥中药材因加工和储藏的方式致使DNA降解严重,基因测序法难于应用.  相似文献   

18.
南五味子属(五味子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全属11种,八角属(Illicium Linn.)2种,共108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在南五味子属中,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叶表皮表面的纹饰、气孔器的形状、气孔极区的形状、表皮毛的有无等性状能用于研究南五味子属种间关系,以及与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aux)和八角属之间的关系。在八角目(Illiciales)中发现的一个新分类学性状(叶表皮表面具角质网纹),支持将南五味子属分为离蕊南五味子亚属(Subg. Cosbaea)和南五味子亚属(Subg. Kadsura)。根据叶表皮形态特征,支持将南五味子亚属分为南五味子组(Sect. Kadsura)和肉蕊组(Sect. Sarcocarpon),支持R. M. K. Saunders和林祁对某些种的归并处理。根据与五味子属和八角属叶表皮形态特征的比较,认为这3个属的叶表皮形态特征相似,但南五味子属叶表皮形态比五味子属和八角属的叶表皮形态复杂,不支持将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从八角目(Illiciales)中分出而成立五味子目(Schisandrales)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转TaLEA1基因丹参植株的耐盐与耐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aLEA1基因是一个从小麦中克隆得到的编码胚胎晚期丰富蛋白的基因,用农杆菌EHA105(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表达载体PBI121-TaLEA1)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其转入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unge)组织培养苗中,在50mg/L卡那霉素选择压下连续筛选,并扩繁和生根培养,获得了7个丹参转基因株系。经PCR扩增,初步验证得到6个阳性株系,再继代4次后,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已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株系。该株系在含1%NaCl和8%PEG6000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优于野生型,表明转入TaLEA1基因可改善丹参组培苗的耐盐和耐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