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鸿芳 《植物学报》1989,6(3):190-192
植物热值是草原生态系统中能流研究的重要指标。热值测定采用氧弹法,其原理是将定量试样在充氧的弹筒中燃烧,由燃烧后水温的升高计算试样发热量。为了获得准确测定结果,应注意读温准确、试样均匀、选择最佳氧气压力,以及尽量减少对样品的污染。测定结果表明,草原植物的热值随不同植物种,以及同一种植物不同部位和生长发育的阶段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羊草草原群落主要植物的热值动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鲍雅静  李政海 《生态学报》2003,23(3):606-613
对内蒙古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干重热值动态研究表明,热值随植物种类,植物部位,取样时植物所处物候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地上部分热值的变动范围在15703-18141J/g之间,其中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g microphylla)的热值最高,禾草类植物的热值多数较高,而大多数杂类草的热值相对较低,主要植物种群地下部分热值的分布范围为15051-16410J/g。其中根茎型草地下部分热值较高。不同种类植物地下部分热值差异并不与地上部分一致,根茎型禾草地上、地下部分热值差异较小,而须根型植物差异较在,不同种群的植物地上部分热值随植物候期的不同而波动,其变化规律是与植物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联系的,不同植物种群热值的年际小 规律有所不同,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洽草(Koeloria cristata)的年际热值波动相关显著。但与生长季降水量和生长季累积日照时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植物热值的 种内变化反映了植物生长状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大针茅典型草原几种主要植物含热值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含热值的高低是植物群落能流分配的重要参数。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影响植物热值。为了阐明大针茅典型草原生态系统辐射——植物群落的能流过程的特点,对构成该植物群落主要植物种的含热值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样品采自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大针茅典型草原永久围栏样地,该  相似文献   

4.
我国植物热值研究综述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植物热值是指植物干物质完全燃烧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值,它反映了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固定太阳辐射能的能力,是植物本身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第一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有关植物热值研究的几个方面成果,包括植物热值在器官、个体、群落等水平上的变化规律和时间、空间动态以及物质成分、灰分含量、环境因子等因素对植物热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北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热值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草原55种植物热值进行分析,高热值植物占总数的20%,中热值植物占58.18%,低热值植物占21.82%,55种植物全株平均热值为17949.45J·g-1。因含能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也存在着差异。务器官的平均热值花19399.28J·g-1>茎18022.58J·g-1>叶17885.17J·g-1>根17206.05J·g-1。不同科植物全株和各器官平均热值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属植物也存在一定差异。菊科、禾本科和豆科3大科植物全株平均热值无明显差异,但豆科植物根的热值明显高于禾本科和菊科根的热值。  相似文献   

6.
几种红树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相似文献   

7.
三种棕榈植物的热值及灰分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厦门的三种棕榈植物布迪椰子、油棕和沼地棕的不同组分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结果表明,布迪椰子各组分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成熟叶>细根>幼叶>粗根>根茎>叶柄;油棕的为成熟叶>粗根>细根>幼叶>叶柄>根茎;沼地棕的为成熟叶>粗根>细根>幼叶>叶柄。布迪椰子的灰分含量高低顺序为细根>粗根>根茎>幼叶>叶柄>成熟叶,油棕的为成熟叶>幼叶>细根>粗根>叶柄>根茎;沼地棕的为幼叶>成熟叶>细根>粗根>叶柄。布迪椰子和沼地棕成熟叶的热值显著高于油棕,并且布迪椰子的成熟叶热值略低于沼地棕,但布迪椰子幼叶的热值显著高于沼地棕和油棕,布迪椰子的叶柄的热值显著低于沼地棕和油棕,说明耐寒性强的布迪椰子热值和灰分比耐寒性弱的油棕的分配策略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其对低温的适应性,对植物引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几种红树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和热值含量的变化。在海南琼山沿海不同种红树植物之间,随叶灰分含量增加(7.11—9.8%)而干重热值减少(20.62—18.87kJ/g),但去灰分热值变化不大,在21.5kJ/g左右。同一种秋茄植物,在纬度较低(低于24˚N)的地区,叶灰分含量较低,干重热值较高;在纬度较高时(高于24˚N)则相反。秋茄幼树(1—7龄间)随年龄增长灰分含量下降,干重热值提高,而去灰分热值变化不大。热值季节变化中,夏秋较高,冬春较低。  相似文献   

9.
植物热值及其生物生态学属性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介绍了热值的定义、表示方法、研究意义和植物热值在生态学中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植物热值的时空变异性,包括热值在种间和类群间的变异及热值的种内变异规律;探讨了影响植物热值变化的因子(包括气候、立地条件、胁迫环境和人为干扰等)和热值变异的内在决定因素(包括碳浓度、灰分含量及有机质化学组成等);对植物热值的研究前景和局限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福建华安竹园一些竹类植物叶的热值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冬季对福建省华安县竹园14属46种(含变种和栽培型)竹类植物叶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类植物叶的灰分含量在8.05%-28.14%之间,平均为15.18%;干重热值在14957.3-19111.4J/g之间,平均为17672.1J/g;去灰分热值在19473.1-24646.2J/g之间,平均为20845.6J/g;竹类植物叶干重热值和灰分含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方程为Y=-169.21X 20241(r=0.7370,df=44),高灰分含量是竹叶干重热值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应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 ,有关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发现 ,内生真菌能产生许多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代谢产物 ,并且在分类学、生物防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这表明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要介绍了诱导子的分类和应用概况,讨论了诱导子的筛选、作用机制、作用效果等研究热点问题,同时简要介绍了诱导子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诱导子对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甲壳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玉米上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甲壳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增产的影响,在0.05%和0.03%浓度时,分别可使玉米增产14.8%和8.5%。特别是对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出米率等5个构成产量因素的主要性状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用触角电位法研究了大豆蚜、棉蚜和桃蚜对39种挥发性次生化合物的反应,结果如下:1)绿叶气味化合物及其异构体的去极化电压远强于萜烯类;具有6个碳原子的醇类和醛类是最有活性的化合物.2)大豆蚜和棉蚜对醛类和脂类的反应要比对相应的醇类强,这与桃蚜的实验结果刚好相反.3)蚜虫嗅觉系统所显示的活性与刺激化合物的结构有关,醇类和醛类刺激所引起的EAG饱和的要比不饱和的强.4)大豆春迁蚜对萜烯衍生物(醇、醛、脂)的触角电位反应高于棉蚜,而对萜烃化合物的反应刚好相反.5)各种化合物引起的EAG峰形不同;牛儿醇、癸醇和香茅醇刺激所引起的波形回复最慢,而在直链饱和醇中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回复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Electroantennogram responses (EAGs) to 39 plant volatiles from Aphis glycines, A. gossypii and Myzus persicae were recorded. The olfactory system of these three aphid species differentially responded to green leaf, aromatic, mono-and sequiterpene chemicals. The EAG depolarizatin to green leaf chemicals and their isomers were more pronounced than to terpenes, alcohols and aldehydes, 6 carbon atom compounds being the most effective. It was shown that there was certain difference in the olfactory spectra of these three aphid species to plant volatiles. Higher responses in A. glycines and A. gossypii were elicited by the leaf aldehydes and esters than by the corresponding alcohols, which are in contrast with those in M. persicue . The activity of aphid olfactory system was related to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The responses to saturated alcohols and aldehyd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to unsaturated. The responses of spring emigrants of A. glycines to terpene derivatives (alcohols, aldehydes and est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A. gossypii , but were lower to terpene hydrocarbons. The dissimilarity in olfactory spectra of the aphid species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ir host plant selection specificity. In the evolution, their chemosensory system adapted to perceive host plants. The shapes of the EAGs evoked by the various components were consistently different, with the slowest recovery for geraniol, 1-decanol and (±)-β-cit-ronellol, and ware related to number of carbon atoms in straight chain saturated alcoh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