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扩增测序共获得了148条口虾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定义了52个单元型,其中存在63个变异位点。在黄渤海海域中,盐城口虾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渤海与黄海海域口虾蛄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06 12。经MEGA 4.0软件计算得知11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9~0.0057,而渤海与黄海两大海域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3。系统发生关系显示,渤海与黄海海域的单倍型呈交错聚集状态,说明两大海域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本次研究初步评估了两个海域的口虾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渤海海域与黄海海域口虾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高原鼢鼠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基因流进行分析,158条COI基因序列中发现了570个变异位点,界定了54个COI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11,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在0.278—0.964之间,高原鼢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11,群体间的基因流Nm在-0.020—3.700之间,部分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基因流弱。AMOVA分子变异分析显示,高原鼢鼠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之间(77.56%),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较低(22.44%)。中性检验(P0.01)与错配分析显示高原鼢鼠种群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IBD未检测到地理距离与种群间遗传距离的显著性相关关系(R2=0.124,P=0.118)。综合分析认为,高原鼢鼠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的原因除地理隔离外,还与迁移扩散方式、进化过程和其他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分析,研究采自中国南海及东海5个群体102尾细鳞鯻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在962 bp序列中有205个变异位点,其中135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共定义102个单倍型。中国近海细鳞鯻总体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特征(Hd=1.000,Pi=0.022),其中博鳌最高(Hd=1.000,Pi=0.028),平潭最低(Hd=1.000,Pi=0.014)。不同地理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基因交流频繁(Fst=-0.014—0.041,P0.05);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16.9万年—5.06万年前,即中-晚更新世出现种群扩张。系统邻接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出现3个显著分化的谱系(谱系间Fst=0.508—0.698,P0.001;净遗传距离Da=0.024—0.031),且各谱系中均有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3个谱系间分歧时间大约在1.07百万年—0.24百万年前,推测可能是更新世冰期边缘海的出现导致群体隔离而产生分化。谱系A(Lineage A)包含85.3%的个体,其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Hd=1.000,Pi=0.012),其中平潭最高(Hd=1.000,Pi=0.014),合浦最低(Hd=1.000,Pi=0.010);群体间Fst在-0.021—0.068之间,P0.005;AMOVA分析显示只有1.97%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表明群体间也无明显分化;中性检验均为显著负值,推测在25.4万年—7.6万年前出现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细鳞鯻主要受到中-晚更新世海侵和海退的影响而出现种群扩张使得谱系间发生二次接触,最终形成具有显著谱系结构但无地理分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黄鲫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00-1106
本研究对采自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4个群体(宁德、平潭、厦门和漳浦)的黄鲫样品进行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片段扩增,并基于此片段检测该海域黄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控制区前半段存在4-7次39 bp的重复单元, 5次重复所占比例最高,并随着从北向南有逐渐降低的趋势。4个黄鲫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度和低的核苷酸多样度,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图中并未检测到与地理群体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基因流和确切P检验结果显示4个黄鲫群体间可进行随机交配; AMOVA和Fst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黄鲫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微弱,无显著群体遗传结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结果均显示黄鲫经历了近期的群体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大约在2.5万-4.9万年前,属于更新世晚期。虽然该海域黄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其资源量已经出现衰退的迹象,应加强相应的渔业管理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黄鲫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淮河水系17个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野生群体共248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获得623 bp核苷酸片段,包括4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1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有12个,整体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均处于中间水平。AMOVA分析表明,17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41 3(P0.05),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小。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在五河与焦岗湖、花家湖及瓦埠湖群体间最大,为0.014,在高邮和邵伯湖群体之间最小,为0.003。MP系统树与单倍型进化网络关系图具有较高的一致性,31个单倍型被分为3个进化枝,其中一个进化枝主要以下游群体为主,另外2个进化枝主要以中游群体为主。群体中性检验、错配分析表明,淮河日本沼虾近期曾经历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6.
采用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b 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 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 个采样点116 个个体中, 共检测到40 种单倍型。6 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8-0.0026)的特点。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 显示银鲳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 而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 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 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 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 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我国大豆Glycina max最重要的蛀荚害虫。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方法】通过测定大豆食心虫19个地理种群208头老熟幼虫的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723 bp),利用MEGA6.0和Dna SP 5.0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在19个大豆食心虫地理种群中共获得208条COⅡ基因序列,发现61个变异位点,包含57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d=0.8522,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1818~0.9546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0.4619,总遗传分化系数Gst=0.1186,总基因流Nm=0.29。总群体Tajima’s D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出现群体扩张现象,群体大小稳定。单倍型网络图、ML单倍型系统树及采用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树均显示,贵阳(GY)和都安(DA)种群与其余地理种群分化明显。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东北组、西北组、黄淮组、华南组及西南组种群组间所占总变异的比例大于组内。【结论】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整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分化主要来自地理种群组间,且地理距离是影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青青  董志军 《生物多样性》2018,26(11):1204-11973
钩手水母(Gonionemus vertens)为大西洋和太平洋广布种, 是我国习见的有毒水母种类之一。本文对采自黄渤海海域4个地理群体的104个钩手水母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扩增, 并结合GenBank上其他182个钩手水母同源序列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在286个基因序列中共检测出52个多态位点, 定义了14种单倍型。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43 ± 0.012和1.046% ± 0.097%, 与其他几种大型水母相比, 钩手水母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AMOVA结果显示, 60.17%的分子变异源于群组间, 13.37%的分子变异源于群体内, 26.46%的分子变异源于组内群体间, 群组间、群体内和组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均极显著。Fst值统计检验表明, 中国厦门群体与乐亭、东营、烟台、大连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大连与东营、烟台群体间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系统分析结果显示, 钩手水母群体间存在2个明显的单倍型谱系分支。不同的钩手水母地理群体间具有复杂的遗传模式, 钩手水母复杂的生活史、扩散能力、地理隔离和海流分布可能是影响钩手水母遗传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是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 对农牧业生产危害严重的经济害虫。本文对黄胫小车蝗10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 利用DnaSP 5.0和Arlequin 3.5.1.2软件对该蝗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程度、 基因流水平及分子变异进行了分析, 建立了单倍型贝叶斯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 在所分析的144个序列样本中, 共检测到21种单倍型, 其中1种单倍型为10个地理种群所共享。总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653, 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423~0.790之间。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皆不显著, 说明该种害虫在较近的历史上未经历群体扩张。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4436, 固定系数Fst为0.05255, 基因流Nm为9.01。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黄胫小车蝗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 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其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贝叶斯系统发育进化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显示, 黄胫小车蝗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 分布格局较为混杂, 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研究结果揭示, 黄胫小车蝗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并未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07-1116
为了解中国宽额鳢的遗传背景以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测定了云南澜沧江和海南岛南渡江、万泉河与昌化江等4个水系9个群体74尾宽额鳢线粒体控制区411 bp序列,发现52个变异位点和20个单倍型;在系统树上可分为云南、海南毛阳群体和海南其他群体等3个分支。谱系间Fst为0.786-0.672(P0.01),基因流Nm为0.153-0.244; 74.352%的变异来自谱系间,谱系间分化时间为2.070-0.350 Ma。推测海南与云南宽额鳢分化可能受云贵高原隆起和海南岛与陆地分离等地质事件影响;海南2个谱系的形成则可能是受到了五指山山脉隆起的影响。云南组群与海南组群间Fst为0.765(P0.01),基因流Nm为0.149, 70.360%的变异来自不同地理组群间,表明云南组群和海南组群间高度分化。相比同区域分布的鱼类,宽额鳢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较高(Hd=0.9030.016, =0.0360.003),其中海南琼中和石壁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均为0.008;云南勐腊群体最低为0.000;但各个地理群体均比总体的遗传多样性低,可能是后者由多个谱系叠加所致。在简约性网络图中单倍型呈非典型星状分布,中性检验为非显著负值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呈现多峰分布,表明宽额鳢群体历史上较为稳定,没有出现显著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