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对比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椎体内植骨与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确诊收治的66名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36名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椎体内植骨,对照组30名行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随访期间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手术时间、术中血量、伤椎前高压缩比、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 临床指标,及Frankel分级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Frankel分级及生活质量均优于治疗前(P<0.05),而两组间相比,实验组的临床疗效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从内鼻孔的发育和进化看四足类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生物学通报》1993,28(3):4-6,12
陆生脊椎动物头部具有两对鼻孔。一对外鼻孔,位于头部前背面,另一对是内鼻孔。内鼻孔作为脊椎动物由水上陆进化的关键结构之一,其发生和进化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热点。内鼻孔是陆生脊椎动物的鼻囊与口腔之间的开口,是呼吸空气的必经之道,其开口位置在口腔上腭部,在前颌骨、上颌骨、锄骨和腭骨之间。Romer探讨了为  相似文献   

3.
变色树蜥骨骼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明骨骼标本染色法制作变色树蜥的骨骼标本,并对其骨骼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其骨骼可分为中轴骨骼(包括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骼(包括肩带、腰带、前肢骨、后肢骨).其头骨呈梨形,眼眶完整.颈椎8枚,胸椎4枚,腰椎11枚,荐椎2枚,尾椎多于34枚.有颈肋4对,胸肋4对,腰肋11对.表现出了一系列进化特征,如前颌骨愈合成1块,额骨也愈合成1块,颧骨消失,鳞骨变小,犁骨薄弱,下颌夹板骨与齿骨、冠状骨及隅骨之间的骨缝不明显,愈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大凉疣螈的骨骼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大凉疣螈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的骨骼系统,对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胸骨、喙骨、耻骨的形状与已报道的贵州疣螈 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不同;腕骨、跗骨数目存在个体差异;前颌骨、鼻突等与无斑肥螈、尾斑瘰螈的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骨骼特征在动物的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透明骨骼双色法对采自河南省洛阳市的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制作骨骼标本,对骨骼系统各部分骨骼的位置、形状和构成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大壁虎G.gecko、多疣壁虎G.japonicus和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等进行了比较。无蹼壁虎的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骼(肩带、腰带、前肢骨和后肢骨)。与壁虎科其他物种相比,无蹼壁虎没有泪骨;前颌骨鼻突短小;鼻骨略呈长方形;后额骨呈"人"字形;前肢肱骨和尺骨关节的韧带内具有1枚肘骨;后肢股骨与胫骨关节的韧带内具有1枚髌骨;股骨与胫骨、腓骨关节的关节内具有2枚腓肠关节籽骨;雄性个体肛门后具有1对肛后骨;趾式为2、3、4、5、4。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具嵴冠的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龙堡双柏龙(Shuangbaisaurus anlongbaoensis gen.et sp.nov.).双柏龙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保存了部分头骨带下颌.双柏龙沿两侧眼眶背缘向上有嵴冠发育,这在其他兽脚类中未曾报道过.与其他早侏罗世体型较大且具一对矢状嵴冠的兽脚类(双嵴龙属和中国龙属)相比,双柏龙还独具一些特征组合,如相对较高的前颌骨体、抬高的前颌骨腹缘、后腹向延伸的轭骨后突及较小的上颞孔.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双嵴龙”(“Dilophosaurus”sinensis)可能应归入中国龙属(Sinosaurus),但未必属于模式种.双柏龙的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基干兽脚类的演化,尤其是各类头骨骨饰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脊椎骨化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栖动物在幼体变态即由水栖到陆栖的环境转变中,骨骼系统会发生重塑。本文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的双染色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变态过程中(Gosner 38~46)脊椎骨的发育进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大蟾蜍蝌蚪Gosner 39期,椎板中线处发生融合;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椎体、椎弓起始骨化发生在Gosner 42期;其次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横突、底索和荐后椎Ⅰ开始骨化;荐后椎Ⅱ骨化最晚;在Gosner 46期,尾杆骨最终形成。荐后椎愈合形成尾杆骨反映无尾类幼体由水栖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中骨骼系统的机能适应。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具嵴冠的兽脚类恐龙一新属种,安龙堡双柏龙(Shuangbaisaurus anlongbaoensis gen.et sp.nov.)。双柏龙发现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保存了部分头骨带下颌。双柏龙沿两侧眼眶背缘向上有嵴冠发育,这在其他兽脚类中未曾报道过。与其他早侏罗世体型较大且具一对矢状嵴冠的兽脚类(双嵴龙属和中国龙属)相比,双柏龙还独具一些特征组合,如相对较高的前颌骨体、抬高的前颌骨腹缘、后腹向延伸的轭骨后突及较小的上颞孔。比较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双嵴龙"("Dilophosaurus"sinensis)可能应归入中国龙属(Sinosaurus),但未必属于模式种。双柏龙的发现将有助于研究基干兽脚类的演化,尤其是各类头骨骨饰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针对CT测量相对密度值进而对腰椎骨折区域密度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进一步对椎体内植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为临床研究分析提供可行的方案。选取胸腰椎骨折32例患者,对椎体骨折部位进行撑开复位并植骨成固定修复。固定后对植骨区域进行CT检查,观察固定后1周,6个月的椎前后植骨区域的CT相对密度值、伤椎前后缘压缩率、伤椎Cobb角变化。研究表明,高、低密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固定后一个月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和Cobb值与术前相比大幅度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较6个月后的最终回访值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在术后病症恢复,但在恢复期无明显改变,也未产生二次伤害。此外,这两组的伤椎前后缘压缩率和Cobb值变化基本一致,说明疗效一致。高、低密度组患者最后随访的植骨区域的CT相对密度值明显高于术后一周的,说明植骨区域密度逐渐增大,成骨量逐渐增加。低密度组骨折植骨区域密度在术后一周以及最后随访时均高于高密度组,但是最后随访时的高低密度组的CT相对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其值较为接近。因此,可根据患者手术前后的CT相对密度值来评估其骨折愈合情况,为胸腰椎骨折患者提供临床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的发育过程进行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 大泷六线鱼初孵仔鱼头部已存在迈克尔氏软骨、腭方骨、舌棒骨和第一基舌软骨等骨骼元件; 当仔鱼4 DPH时, 第二基鳃软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后端, 缘带向后延伸, 且软骨桥出现, 将头盖骨分为前卤和后卤; 9 DPH时, 3对鳃下骨, 第五对角腮骨可见; 13 DPH时, 迈克尔氏软骨背中部突, 4对鳃上骨、鼻骨、中筛板和侧筛板相继出现; 16—21 DPH时, 基舌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前方; 23 DPH时, 齿骨开始骨化; 26 DPH时, 前颌骨和上颌骨开始骨化; 至35 DPH时, 前颌骨和上颌骨完成骨化; 50 DPH时, 副蝶骨、前鳃盖骨、缘带、后翼骨、鼻骨和续骨完成骨化; 60 DPH时, 大泷六线鱼头部骨骼, 除舌棒骨外, 基本骨化完成。研究摸清了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不同骨元件的发育时序, 阐释了头部骨骼的发育规律及其特殊性, 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头部骨骼畸形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