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长江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变化规律, 研究选择洄游距离、卵巢发育和规格大小3个影响因子设置梯度, 对长江刀鲚肝胰腺、肌肉和卵巢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 62尾雌性刀鲚3个组织均检测出28种脂肪酸, 以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 大于各组织总脂肪酸含量的56.23%, 各类脂肪酸中的C18:1、C16:0、C16:1、DHA和EPA含量较高, 为主要脂肪酸。在生殖洄游过程中, 刀鲚肝胰腺总脂肪含量随洄游距离的延长呈上升趋势, 从崇明江段的(526.61±38.50) mg/g增加至安庆江段的(587.21±124.72) mg/g, 而肌肉和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分别下降了33.03%和57.09% (P<0.05)。在各体长组中, 肌肉总脂肪酸、SFA、MUFA和PUFA含量与体长呈正相关(P<0.05), 而肝胰腺和卵巢总脂肪酸及各类脂肪酸含量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卵巢发育过程中, 刀鲚肝胰腺和肌肉总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随卵巢由Ⅱ期发育至Ⅳ期均呈下降趋势, 总脂肪酸含量分别减少了47.56%和22.40%, 卵巢总脂肪酸含量则由364.17增加至418.95 mg/g; 肝胰腺和肌肉中主要脂肪酸C18﹕1、EPA和C16﹕1含量有所下降, 但在卵巢中分别增加了1.21倍、1.36倍和1.31倍(Ⅱ期至Ⅲ期), 表明这些脂肪酸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转移。研究结果表明, 大规格刀鲚肌肉中储存了更多的脂肪酸, 各组织含有丰富的SFA和MUFA, 以及卵巢中富集的EPA和DHA, 为其洄游活动和性腺发育提供了营养保障。 相似文献
2.
2006~2008年间采集了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及池塘养殖刀鲚共104尾,对其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月份、不同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状况进行了初步比较观察。组织切片观察显示:在江阴段长江刀鲚从4~7月份卵巢从Ⅱ期发育到Ⅳ期;同一时期(7月份)安庆段刀鲚精巢和卵巢的成熟系数略高于江阴段,但差异不大。池塘养殖雄性刀鲚在6月、9月基本处于增殖期,精小叶腔中存在一定量的精子细胞,但未见性成熟个体。对于雌性,在12月份卵巢处于Ⅱ期,而6月份卵巢能发育至Ⅳ期晚期,此时卵巢的成熟系数显著高于同年5月份江阴长江刀鲚和7月份安庆段刀鲚。综合组织切片结果认为:长江刀鲚的性腺发育成熟度可能与所处江段关系不大,而不同洄游群体的性腺发育情况可能相同;在人工池塘养殖状态下,部分刀鲚的卵巢至少能够发育到Ⅳ期晚期。 相似文献
3.
鲢早期发育阶段鱼体脂肪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用气相色谱仪分析了鲢受精卵和仔鱼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受精卵中共检测到19种脂肪酸;SFA含量最高,其次为PUFA,MUFA最少。SFA中以16C:0为主,MUFA中以18C:1为主,PUFA中以DHA、AA和EPA为主;n-3/n-6为2.45。初孵仔鱼中HUFA因卵膜的脱落而减少,以后逐渐积累;鲢仔鱼具有将18C PUFA转化为长链HUFA的能力;在早期发育阶段,鲢仔鱼主要消耗16C:0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雌鱼体内受精后仔鱼开口前和仔鱼开口后两个阶段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 采用生化常规方法定量测定并分析了许氏平鲉发育早期的受精卵(FE)、胚胎期(ES)、初产仔鱼(PL1)、前仔鱼期(PL2)、后仔鱼期(PL3)和稚鱼期(J)6个阶段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结果表明: 总氨基酸含量从FE至PL1显著下降, 至PL3显著上升, 至J又显著下降(P<0.05); 游离氨基酸含量以FE最低(12.77 mg/g), 从FE到PL1显著上升(P<0.05), 并在PL1含量达到最高值(92.19 mg/g), PL1发育到J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P<0.05), 游离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范围在2.37%—19.66%。在各发育阶段干样中检出碳链长度在C14-C24的29种脂肪酸, 分别为9种饱和脂肪酸(SFA)、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为(PUFA), 受精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22:6n-3(DHA)、C18:ln-9c、C16:0和C20:5n-3(EPA)。胚胎期(FE-ES)的脂肪酸利用率顺序为SFA、MUFA、n-6PUFA、n-3PUFA, 主要以C18:3n-3、C18:0、C16:1n-7及C20:5n-3(EPA)作为胚胎期的能量来源, C22:6n-3(DHA)的实际利用率最低(9.71%), 被优先保存下来, C16:0的实际利用量最高(10.94mg/g); 仔鱼内源营养阶段(ES-PL1)脂肪酸利用率顺序为MUFA、n-6PUFA、SFA、n-3PUFA, 主要以C16:1n-7、C18:0、C20:4n-6(ARA)及C18:1n-9c作为开口前仔鱼的主要能量来源, 其中仔鱼对DHA实际利用量最高(18.23 mg/g)。PL1-PL3阶段DHA相对于EPA和ARA被选择性利用; PL3至J阶段ARA相对于EPA和DHA被选择性利用。研究表明: 许氏平鲉仔鱼开口前阶段总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趋势截然相反, 胚胎期与仔鱼内源营养阶段脂肪酸利用率和利用量均有所不同, 仔鱼期DHA优先被利用, 过渡至稚鱼期ARA优先被利用。建议在仔鱼开口后添加富含DHA生物性饵料, 仔鱼过渡到稚鱼期在配合饵料中添加ARA营养物质, 防止苗种营养不足, 保证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于2019—2021年对长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生物学、资源密度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等展开调查,并结合刀鲚生产性捕捞退出前(2017—2018年)的调查结果,对长江禁捕后长江口水域刀鲚资源恢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 2021年共采集刀鲚2895尾,抽样解剖1960尾,雌雄比为1.87:1,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72±32) mm和(91.4±33.4) g,较2019—2020年分别增加4.41%和37.55%,较2017—2018年分别显著增加5.84%和22.85%(P<0.05);平均丰满度系数为0.44±0.10,较2019—2020年增加18.28%,较2017—2018年增加12.82%(P>0.05)。2021年日均调查尾数NB和重量WB分别为170尾/d和15.56 kg/d,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09倍和1.48倍;单网调查尾数Nt和重量Wt分别为50尾/网和4.56 kg/网,较2019—2020年分别增长1.24倍和1.69倍,... 相似文献
6.
刀鲚和凤鲚的分子鉴定及其在仔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凤鲚则形成另一个分支。对长江口沿岸区域的鲚属仔鱼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仔鱼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在0.1%—0.5%之间,而与凤鲚的遗传距离为8.3%—8.8%。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聚为一类,而与凤鲚分开,表明分析的仔鱼样品不包括凤鲚个体。由于长江口一般没有短颌鲚分布,这些仔鱼应该都是长颌鲚。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刀鲚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现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2010-2012年,在长江南支宝山水域和北港水域设置调查断面,研究了长江口刀鲚渔获规格、渔汛特征及捕捞量.结果表明:调查期内刀鲚汛期平均全长为(316±36)mm,平均体长为(294±35) mm,平均体重为(99±37)g;单船全汛捕捞量为65.9~875.4kg,均值为338.7 kg;日均捕捞量变幅为2.3 ~23.4 kg·d-1,均值为9.4 kg·d-1;长江口刀鲚汛期有证总捕捞量为8.2~109.4 t,平均为42.3 t;宝山水域单船捕捞量各项指标均低于北港水域;2010-2012年刀鲚发汛时间最早为2月23日,最晚为3月5日,3月末-4月中旬为旺汛期,旺汛期捕捞量比例为60.96% ~ 82.62%;刀鲚汛期捕捞量与水温和潮汛关系密切,通常水温升至12℃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3℃~14.5℃,平均为13.7℃;调查期间低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潮期,其中低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82.97%,最低为62.05%. 相似文献
8.
磁珠富集法分离刀鲚微卫星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微卫星序列,以开发长江刀鲚微卫星分子标记。将长江刀鲚基因组DNA经限制内切酶Mse I酶切,回收400-1 000 bp片段,安装接头,构建长江刀鲚全基因组PCR文库。用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CA)12与其杂交,磁珠富集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将洗脱所得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克隆。经过菌落PCR检验后挑选出118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其中97条含有微卫星序列。用设计合成59对微卫星引物对30尾养殖长江刀鲚进行引物的多态性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引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幼鱼消化系统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显示,刀鲚体长,口裂大,含有犬齿状的颌齿和尖锥状的腭齿,具有5对鳃弓,鳃耙长度明显大于鳃丝且表面附着不规则绒毛状细齿;胃呈\"Y\"型,胃与肠连接处具有16~21个指状环形幽门盲囊;肠为直肠,较短,比肠长为0.241±0.080;肝分为两叶,胰为独立的器官。刀鲚口咽腔为复层鳞状上皮,含有腺体、大量椭圆形黏液细胞、少量杯状细胞及味蕾;胃黏膜都为典型的单层柱状上皮,含有较多由上皮凹陷形成的胃小凹和胃腺;幽门盲囊具有20~25个丰富的褶皱,占满大部分幽门盲囊腔,黏膜层具有微绒毛;中肠黏膜上皮最发达,形成的褶皱细长且连接成网状,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交替分布。观察结果表明,刀鲚消化系统具有典型肉食性鱼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溯江产卵洄游中的刀鲚是目前长江最为名贵的水产品之一。本文分析了2009年4~5月采自长江九段沙、靖江和芜湖3个江段的299尾洄游型刀鲚样本。结果显示,3个群体的体长范围为15.8~32.8(平均23.32?3.49)cm,18~24cm体长组占总数的52.51%。体重范围为11.83~143.8 (平均48.19?24.89) g,10~50g体重组占总数的59.53%。芜湖群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小于九段沙和靖江群体(ANOVA, p=0.000<0.001)。299尾个体包括1~4龄4个年龄组,其中51.28%的九段沙个体和53.97%的靖江个体均为3龄;而多达85.26%的芜湖个体则为2龄。不论体长、体重还是年龄结构,已较上世纪70年代同江段渔获物有明显下降。结果还显示,研究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1.57,九段沙、靖江和芜湖群体的性比分别为1:1.28、1:1.46和1:1.97,显示出沿长江往上性比逐渐增加的现象。3个群体的平均丰满度为0.35?0.049,但即使是在同龄组间,靖江群体的丰满度也显著高于芜湖和九段沙群体,这可作为大个体刀鲚在这一江段最名贵高价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1.
实验研究了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孵化期、早期生长率和滞留时间。从2007年5-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采集的刀鲚仔稚鱼中,共选取594尾(体长范围为3.0-30.5mm),划分发育阶段,并取矢耳石进行日龄分析。仔稚鱼日龄范围为7-34d,以13-18d日龄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0.1%;仔稚鱼体长(L,mm)与日龄(D,days)呈显著直线关系:L=0.73D+5.09,R2=0.74;孵化期为5月23日至10月4日,高峰期集中在5月末至8月上旬,且早期个体在孵化后7d左右开始进入到碎波带,在碎波带滞留约23d。 相似文献
12.
长江刀鲚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长江刀鲚亲鱼培育的水温及主要水化学指标、饵料投喂策略及经强化培育后刀鲚自然产卵的规律。结果表明,刀鲚亲鱼培育池周年水温变化范围为5-34℃,刀鲚常年摄食,采用“鲮鱼苗+细足米虾”的系列活饵进行饲育期、越冬期、促熟期分阶段的投喂策略,雌性亲鱼强化培育后成熟系数可达16.5%,发育较佳,总体成活率为97.6%。5-6月是刀鲚产卵的高峰期,产卵时间集中在20:00-20:30,受精率为80%-92%,试验期间收集刀鲚受精卵56.9万粒。刀鲚的产卵与水温关系密切,最适产卵水温为20-28℃。 相似文献
13.
池养刀鲚(Coilia nasus)鱼种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长测量、摄食节律评估的方法研究了人工养殖备件下刀鲚(Coilia nasus)的摄食和生长特性,旨在为刀鲚积累基础生物学资料,同时为大规模开展刀鲚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经过153 d的生长期,刀鲚的平均体长从最初的(12.41±2.21 )cm增加到(21.25±2.08)cm,体重从(5.83±0.91)g增加到(40.58±12.98)g;体长与日龄为线性相关(L=0.0558t+13.102,R2=0.97),体重与日龄为指数相关(W=6.5699e0.01231,R2 =0.98),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W=0.0006L3.5924)幂指数b值接近3;刀鲚鱼种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4:00-8:00是刀鲚鱼种的摄食高峰期,12:00左右摄食活动基本停止,16:00起摄食强度又明显回升,属晨昏摄食;此外还发现,枝角类、桡足类、日本沼虾和(鱼叚)虎鱼是培育刀鲚鱼种较为适宜的饵料生物,但其不同发育阶段适宜饵料生物有所不同,摄食量与饵料的种类和数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相色谱仪和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受精卵、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总氨基酸组成在受精卵和卵黄囊仔鱼之间变化明显,但是在卵黄囊仔鱼和开口仔鱼之间只有细微的变化。开口仔鱼与其摄食的轮虫的总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关。受精卵、卵黄囊仔鱼、开口仔鱼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39 mg/g、3.6 mg/g和2.5 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2.3%、3.6%和2.5%。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从受精卵到卵黄囊仔鱼明显下降,但是发育到开口仔鱼含量无显著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无显著变化,而EPA和DHA的含量从卵黄囊仔鱼到开口仔鱼有明显下降。这表明在早期发育阶段半滑舌鳎主要利用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的基质,对饱和脂肪酸的利用程度大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半滑舌鳎似乎需要长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和ARA。 相似文献
15.
王子欣;周彦锋;徐俊伟;沈独清;姜月;王驰;蒋圣琪;薛莹 《应用生态学报》2025,36(2):596-604
刀鲚是淮河流域的优势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开展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对于深入解析其生活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23年春季和秋季在淮河安徽干流采集的474尾刀鲚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淮河安徽干流刀鲚主要以十足类、桡足类、枝角类等14个类群的饵料生物为食,其中秀丽白虾和真剑水蚤是其优势饵料生物。刀鲚的个体重量、栖息地的水温、浊度、透明度及水深对其摄食习性均有极显著影响,溶解氧对食物组成也有显著影响。不同体长组刀鲚间的空胃率差异极显著,而平均胃饱满指数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季节间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但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极显著。研究表明,刀鲚是偏动物性饵料的广食性鱼类,个体间食物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洄游前幼鱼和洄游后成鱼为对象, 通过 PCR-DGGE 指纹技术探讨长江刀鲚菌群多样性及受洄游路径周围环境影响之后的稳定性。结果显示, PCR-DGGE 指纹谱带丰富, 共显示出70条可鉴别条带, 其中长江水体谱带数(28)高于洄游后刀鲚鳃(26)、胃(26)、肠道壁(20)、肠道内容物(21)和洄游前刀鲚鳃(21)、胃(20)、肠道壁(11)、肠道内容物(13), 洄游后刀鲚成鱼体内各对应部位菌群数显著高于洄游前刀鲚幼鱼。UPGMA 聚类和PCA 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之间差异显著, 虽长江水体与洄游后刀鲚鳃、胃及肠道内容物样品在聚类图上聚为一簇, 但其菌群结构的相似度较低, 分别为43%、35%和28%。成功克隆测序其中43 条条带, 主要包含-变形菌(25.6%)、-变形菌(7%)、-变形菌(16.3%)、放线菌(25.6%)、厚菌门(9.3%)、拟杆菌(7%)、柔膜菌门(4.6%)、绿弯菌(2.3%)和未定义菌(2.3%)。以上结果表明长江刀鲚体内不同部位及其在洄游前后不同阶段, 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并受环境和宿主双层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