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涡度相关系统配合快速臭氧浓度脉动仪在南京地区裸地上观测臭氧浓度及沉降通量,分析臭氧浓度、沉降通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揭示沉降通量和速率的变化特征,利用模拟的土壤阻力计算臭氧沉降通量和速率并与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2015年9月25日至10月28日,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并且因辐射的增强而升高.秋季裸地臭氧沉积通量主要受臭氧浓度影响,平均日变化-31.4~-156.8 ng·s-1·m-2(负号表示方向向下).因裸地无植被的缓冲作用,臭氧沉降通量受环境因素影响更为明显.臭氧沉降速率为0.09~0.30 cm·s-1.臭氧在大气传输中湍流交换起主要作用,裸地臭氧干沉降的下垫面条件尤为重要,土壤阻力(Rs)随相对湿度(RH)的增加呈指数上升,其关系模型为Rs=89.981e0.0246RH,模拟的臭氧通量和沉积速率与观测的通量和速率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菜子湖区不同退耕年限(3、5、9和11年)湿地为研究对象,以相邻油菜地和原始湿地为对照(共6个样地),研究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变化.结果表明: 退耕湿地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方程拟合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6个样地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Xm)、吸附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范围分别为478~1074 mg·kg-1、0.14~0.61和68.6~661.5 mg·kg-1,且退耕湿地的这些参数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升高,但未达到原始湿地水平;6个样地土壤磷的平均解吸率为6.2%~14.6%,且退耕湿地土壤磷解吸率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均显著高于原始湿地.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湿地土壤对外源磷的固持能力不断增强,而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是影响湿地土壤对外源磷固持能力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平衡施肥对缺磷红壤性水稻土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平衡施肥对缺磷水稻土的生态效应,对长期缺施磷肥水稻土进行了3.5年平衡施肥试验。试验采取盆栽水稻的方式,在长期缺施磷肥的红壤性水稻土上比较不施磷肥(NK)、平衡施用氮磷钾无机肥(NPK)、无机氮磷钾肥配施硅肥(NPKSi)、无机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无机肥占3/5)、NPK基础上增施磷肥(NKhP)、NPKM基础上增施磷肥(NKhPM)处理的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特性、土壤磷的渗漏量以及地上部水稻产量、养分利用率、磷肥利用率的变化。试验表明,平衡施肥处理NPK、NPKSi、NPKM、NKhPM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比不施磷肥(NK)平均增产147%,其中NPKM提高152%;能提高土壤肥力,比不施磷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8.5%,其中NPKM提高30.1%;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比不施磷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平均提高57.2%,其中NPKM提高87.1%;提高氮素、钾素养分利用率,比不施磷肥平均分别提高120.3%、33.6%,其中NPKM分别提高152%、43%。而长期重施无机磷肥处理(NKhP)虽然水稻产量比不施磷肥处理提高125.1%,但因土壤中磷酸根离子含量过高影响土壤微生物正常生长,土壤微生物活度比不施磷处理降低9.4%,土壤微生物量碳(MBC)降低2.4%,稻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质量劣化。此外,重施磷肥处理(包括NKhP、NKhPM)易导致稻田水体的磷污染。各处理比较,NPKM综合生态效应最佳,以下依次是NKhPM、NPKSi、NPK,NKhP,NKhP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负效应。根据试验结果,平衡施肥是恢复缺磷水稻土的有效措施,其中在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硅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粒径是影响物质吸附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不同粒径(0.25~1 mm、0.075~0.25 mm、<0.075 mm)油菜秸秆生物炭(SBC)和鸡粪生物炭(MBC)分别与两种土壤(高磷土、低磷土)混合进行室内培养30 d,通过土壤磷等温吸附试验与解吸试验,结合土壤磷吸附相关性质,评价不同粒径生物炭对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体系中,3个粒径的SBC与MBC对磷的吸附能力大小均表现为<0.075 mm(43125、20083 mg·kg-1)>0.075~0.25 mm(37376、13199 mg·kg-1)>0.25~1 mm(27749、12251 mg·kg-1);在土壤体系中,同一种生物炭的3个粒径间土壤磷吸附量差异较小。与无生物炭处理相比,添加SBC提高了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Smax),增幅为236.8%~755.7%,并降低了土壤磷解吸率;添加MBC的Smax增幅较SBC低,但提高了土壤磷解吸率(增幅为7.2%~295...  相似文献   

5.
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增加,土壤pH与临界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当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减小,在pH6.5左右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最高.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有机质、活性铁(铝)、交换性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交换性镁、CEC、<0.01mm、<0.002mm、K、Qm的相关性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或活性铁的含量,来计算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价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供试的23个土壤,除了采自湖北潜江的20号水稻土存在比较大的磷素淋失风险,其余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6.
韩晓飞  谢德体  高明  王子芳  陈晨 《生态学报》2017,37(10):3525-3532
为探索长江流域稻油轮作系统水稻季减少农田磷素流失的最佳施肥模式和有效耕作措施,降低其对长江水质的威胁。采用渗漏池长期田间原位定点试验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化肥配施猪粪有机肥和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淋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期内土壤淋溶水中磷素浓度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前期波动幅度大且下降迅速,到55d之后逐步稳定达到平衡。总可溶性磷(TDP)是渗漏水磷素的主要形态。土壤淋溶水中总磷(TP)和总可溶性磷(TDP)含量均表现为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P)优化施肥量磷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磷减20%+秸秆还田(SDP)不施磷肥(P0)。土壤总磷(TP)淋失负荷在0.295—0.493 kg/hm2之间。施用有机肥提高了淋溶水中的磷素含量,促进了土壤中磷素的淋失,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猪粪有机肥的促进作用比水稻秸秆大。减少化肥施用量有利于降低土壤磷素淋失。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省本增效和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减量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7.
了解并掌握水貂在笼养状态下的生态习性,实行科学养貂,这对提高水貂的繁殖生产力是有益的。笔者于1978年5—6月在山东烟台水貂场对哺乳期母貂和仔貂的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8.
磷酸盐在土壤中的竞争吸附与解吸机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磷酸盐的竞争吸附与解吸的研究成果。土壤中许多阴离子都能与磷竞争吸附点位,使得磷的吸附下降。有机质可促进或抑制磷的吸附,pH是影响竞争吸附的主要因子。磷被吸附后大多固持在表面而难于解吸,往往呈现明显的滞后现象。通常只有拟物理吸附的磷能被解吸,化学吸附的磷因与表面金属离子作用形成双齿配位而极难被淋洗下来。解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吸剂的类型是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水稻土中CH4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稻土中CH4氧化的特性 .结果表明 ,在早稻种植前采集的水稻土不能氧化大气中的CH4,但当所供给的CH4浓度 >1 0 μl·L- 1 时 ,能迅速氧化CH4,所供给的CH4浓度越高 ,氧化CH4的速度越大 .经高浓度 ( >1 0 0 0 μl·L- 1 )的CH4预培养 1 0d ,可使本来不具有氧化大气CH4能力的土壤氧化大气CH4.大田CH4排放通量高的水稻土 ,氧化CH4的能力较大 .  相似文献   

10.
土壤供Si能力及Si与N、P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辽宁地区水田土壤有效Si含量和土壤pH值及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和DTPA-Fe含量呈负相关.根据土壤有效Si含量及其有关因素判断土壤供Si能力强弱,发现供Si能力强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辽南稻作区及部分中部和辽北稻作区,供Si能力弱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地稻作区和辽东稻作区.试验证明Si和N、Si和P之间有相互促进肥效的关系,在N、P、Si适当配比下稻谷产量最高,N、P、Si都影响谷草比,在三者相互作用下,稻谷最高产量出现在谷草比1.0-1.1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外源氧化铁对水稻土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水稻土泥浆中添加Fe(OH) 3 可显著降低乙酸浓度 .在新鲜水稻土样品中 ,由于添加Fe(OH) 3导致对乙酸的竞争消耗 ,在培养 5d后 ,乙酸浓度降至 10~ 2 0 μmol·L-1的稳态浓度 ,而此刻对照中的乙酸浓度仍在 12 0 0 μmol·L-1以上 .在乙酸产生量较低的土壤中 ,添加Fe(OH) 3 可完全消耗体系中的乙酸 ,并导致产CH4过程的完全被抑制 .添加纤铁矿同样可使乙酸浓度显著减少 ,但作用效果不如无定形氧化铁 .添加赤铁矿可造成培养初期 (10d以内 )乙酸的大量积累 ,但并不引起产CH4量的增大 .添加Fe(OH) 3 、纤铁矿及铝取代针铁矿 ,能引起厌氧培养的水稻土中丙酸浓度的降低 ,其抑制效率为Fe(OH) 3 >纤铁矿 >铝取代针铁矿 .新鲜土样和经过 11周厌氧处理后的土样中 ,有机酸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别 .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盖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冬小麦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于2007年9月—2008年7月在位于黄土高原渭北旱塬的王东沟试验区进行冬小麦不同覆盖施肥措施(包括不施肥、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推荐施肥+有机肥、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推荐施肥+全区覆草7个处理)田间试验,并采用水分中子仪定期观测土壤含水量,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栽培措施下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春季),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措施有利于贮存更多的土壤水分,其土壤储水量约比最低值(推荐施肥+有机肥)高48.2 mm,并可将土壤水分保持到冬小麦需水的关键期,而且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措施仅次于推荐施肥+垄上覆膜+沟内覆草,表明这两种措施能够在田间蓄积较多天然降水,有利于黄土高原旱区雨养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添加氧化铁对水稻土中H2、CO2和CH4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土是甲烷产生的重要源地.厌氧条件下甲烷的形成与有机质厌氧降解产生的乙酸、H2和CO2有关.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可有效地竞争有机质向甲烷的转化,其抑制作用机理可能与乙酸、H2和CO2的有效消耗有关.通过向水稻土泥浆中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和纤铁矿.分别测定了25℃厌氧恒温培养105d过程中的H2、CO2和CH4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无定形氧化铁及纤铁矿可导致H2浓度显著降低;无定形氧化铁对H2消耗的影响明显大于纤铁矿;添加不同氧化铁对CO2浓度的影响与H2浓度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添加氧化铁能显著抑制水稻土中甲烷形成,并导致有机碳的转移发生变化,使得CH4—C显著降低,气相中CO2—C量减少,而由土壤泥浆固定的CO3^2-—C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水稻土中CH4氧化的特性.结果表明,在早稻种植前采集的水稻土不能氧化大气中的CH4,但当所供给的CH4浓度>10μl·L-1时,能迅速氧化CH4,所供给的CH4浓度越高,氧化CH4的速度越大.经高浓度(>1000μl·L-1)的CH4预培养10d,可使本来不具有氧化大气CH4能力的土壤氧化大气CH4.大田CH4排放通量高的水稻土,氧化CH4的能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沈阳市城郊土壤有机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沈阳市城郊土壤中35种有机污染物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土壤有机污染检出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沈阳市城郊土壤共检出了15种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六氯苯、滴滴涕和六六六的变异系数均大于l,其污染物浓度局部富集程度高,含量起伏变化大,土壤有机污染呈现“一多三少”的现象,即全区检出有机污染物的采样点多,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较少,有机污染物含量少,且无超标点.受土壤包气带岩性影响,城郊土壤垂向上有机污染规律明显.土壤区域有机污染分布特征与城市土地利用功能一致性较高.分析了各类有机污染物含量和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防治城市土壤污染,进而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轮作制度对水稻生长季节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盆栽试验(3次重复),研究了3种主要轮作制度对稻田水稻生长季节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N的排放量为4.2kg·hm-2,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轮作中早稻的排放量2.2kg·hm-2;但两者的季节平均排放通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17和118μg·m-2·h-1。同时,两者都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中的晚稻和持续淹水体系中的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0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7.0和42.1μg·m-2·h-1,在前作为旱作小麦的2种水稻生长季节中,大于91%的稻田N2O排放量都集中在水稻生长前半期;在前作为水稻的晚稻生长季节中,稻田N2O排放量的91%集中在中期烤田及收获前水分落干阶段,轮作制度和前作水分状况极大地影响稻田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