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现状、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物种入侵已经威胁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影响农林牧渔业生产,威胁生态系统稳定,是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入侵物种防控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生物入侵威胁与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8年底,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近800种,已确认入侵农林生态系统的有638种,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外来生物入侵发生并带来危害,半数以上县域都有入侵物种分布,几乎涉及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本文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及防控进行梳理发现,从国家层面立法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控成为主流,制定长期防控战略并增加投入是入侵物种防控成功的关键。近些年,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方面初步建立了工作机制,发布了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完成了重点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开展了局部地区的防控措施,积极推动立法工作。根据国外生物入侵防治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开展本底调查和启动重大防控工程等,为我国外来侵入生物的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202,自引:3,他引:202  
本文探讨了外来入侵生物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危害状况,入侵原因,提出了外来入侵生物 预防及管理对策,随着国际贸易往来和旅游业的发展,生物入侵在我国不断加剧,正在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生物入侵在我国大部分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缺乏对引进种的利益与风险进行评估,淡薄的生态意识与不顾生态后果的经济利益驱使下的盲目引进,缺乏严格的科学监管体系或监管不力,缺乏全面检疫的体系与机制。外来入侵生物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研究已成为当今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研究领域,我国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预防与管理应着重于国家能力、研究能力,监测与管理能力三大体系的建设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目前的紧急现状应制定出优先行动计划,对特定外来种的入侵生物学基础研究,特定生态系统或地理区域入侵种现状及影响的关键评估研究,特定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评估体系及经济损失的模式研究、发展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的环保型技术与方法研究,外来生物受控制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栖息生境的复原技术与方法等,无意 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控制外来物种红耳龟在中国野生环境蔓延的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来物种入侵为国际范围内的公害,我国已成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红耳龟耐受逆境的能力、繁殖和竞争能力明显强于我国本土龟类,该种还能传播沙门氏杆菌,能与不同科的龟杂交,属于典型的外来有害物种,已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我国长江、珠江等大部分地区已发现有红耳龟及其他外来龟的野生种群,但未见相关研究,导致没有对该物种限制的进口和放生等,没有及时采取限制的管理举措,同时也缺乏科学依据来制定和实施这类管理措施。建议加强研究,规范管理,限制放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大陆发生分布现状,为我国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管控对象和分级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在线数据库系统、文献报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本底调查结果,采用分类统计方法,对物种的分类地位、原产地、在我国的入侵状态及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已有82种在我国发生分布,包括本地种33种、外来入侵种32种、外来非入侵种16种,以及未明确入侵状态1种。其中,32种外来入侵种包括陆生无脊椎动物8种、哺乳动物2种、鱼类2种、两栖动物1种、爬行动物1种、水生无脊椎动物2种、陆生植物9种、水生植物4种、真菌1种、卵菌1种和病毒1种。以上物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而较少分布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约75%物种分布在农田、城镇、森林和湿地4类生态系统。[结论] 建议外来入侵物种管理部门重点关注尚未在国内发生分布的18种潜在外来入侵物种,并列入国家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管理对象,严防其传入与扩散;严密监控国内已发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外来物种,防止其向可能入侵的生态系统边缘扩散;继续对在国内已发生的外来入侵种实施区域性分级控制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建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已成为中国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本文概述了福建主要入侵物种的数量、种类、地理起源、分布、引入途径和入侵特点,系统分析了福建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的原因和外来物种入侵对福建生态安全、经济及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海洋运输业十分发达,通过贸易,旅游,运输等途径有意或无间引进有害外来物种的风险较大。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工作,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针对外来杂草和通过压舱水载入的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制定了《国家杂草策略》,《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和《压舱水指南》等法规和技术性文件,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有关策略和指南,并提出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1)尽快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依法管理;(2)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3)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的建设;(4)采取适当的引进预防,消除,控制和恢复措施;(5)开展科学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是一个岛状大陆,海洋运输业十分发达,通过贸易、旅游、运输等途径有意或无意引进有害外来物种的风险较大。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工作,制定了《澳大利亚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针对外来杂草和通过压舱水载入的海洋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制定了《国家杂草策略》、《杂草风险评价系统》和《压舱水指南》等法规和技术性文件,加强了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本文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有关策略和指南,并提出了我国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1)尽快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依法管理;(2)加强机构建设,形成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3)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的建设;(4)采取适当的引进预防、消除、控制和恢复措施;(5)开展科学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6)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公众意识。  相似文献   

8.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环境复杂,其生物入侵的监测、控制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我国对陆地外来生物的入侵已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入侵监测、入侵机制、入侵危害的程度以及防治等问题缺乏基础数据。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海洋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的基础上,概述其入侵生态学研究形势及相关成果,包括海洋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入侵过程、入侵生态效应以及全球变化对入侵的影响等。海洋外来生物的入侵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种间竞争破坏生态环境、与土著种杂交造成遗传污染、病原生物及有毒藻类导致海洋生态灾害加剧等。此外,从政策和法规、入侵风险评估、监测和公共宣传教育、生物信息系统和有效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对我国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策略。本研究为我国海洋外来物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我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标准的制定情况及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在国际上以CBD、WTO-SPS等国际规则为依据,审定通过44个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南美洲植保委员会(COSAVE)、欧洲地中海植保组织(EPPO)、北美植保组织(NAPPO)制定了400多个地区标准;我国现有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相关标准620余项,尤其“十三五”期间,新制定标准269项,其中,国家标准105项、行业标准118项、地方标准46项。这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发布,确保了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但仍存在外来物种风险等级划分、检测鉴定、调查监测、综合防控等技术标准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构建涵盖外来物种引入、风险评估、早期监测预警、灭除与控制及生态修复全过程标准体系,满足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需要,有利于提高行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指导全国科学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生物入侵是一个动态有序的过程,其发生和危害存在异质性,通常由来源地、入侵地和它们之间的连接构成的系统中的自然、生物、社会等因素所决定。网络理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种新方法,本质是从复杂的信息中抽象出规律、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共性。近20年,网络理论已被应用于生物入侵研究。本研究综述了网络理论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明确了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前沿热点,认为:2000年以来国际上已开展的研究集中在评估外来物种入侵风险和入侵后对生态系统影响2个方面;外来物种随运输网络入侵的风险评估和景观连接性对入侵物种扩散的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本地物种间互作网络的影响及生态群落可入侵性是网络理论应用的热点;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时间发展特征,2013年以前多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10年来主要是风险评估。我国利用网络理论研究外来物种入侵较少且集中于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未来应加强对外来物种的时空定量传入和扩散风险评估,为我国制定和提升外来入侵物种早期监测预警、阻止新的入侵、抑制进一步扩散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外来养殖鱼类中典型入侵物种的入侵过程、影响危害和入侵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从适应能力、繁殖能力、扩散能力3方面指示其入侵性;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指示其生态影响;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指示环境可入侵性,以上述3方面为框架进行评估体系构建。[结果]筛选20个指标构建了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举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从法规政策、科学研究、治理技术和公众参与等4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结论]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科学管控的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发展防治手段、促进公众参与,使外来鱼类养殖业在严格受控的前提下发挥其经济效益,将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效应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入侵是当今各国发展的一大挑战,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我们对外来入侵种的本底资料还很不清楚,更缺乏相关的深入调查;对生物入侵所造成的生态和经济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忽视了盲目引种可能带来的各种危害。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外来植物的入侵历史和文化、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现状、外来植物入侵对生态安全及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   总被引:58,自引:9,他引:49  
由外来杂草入侵引发的严重生态和经济问题已倍受关注,外来杂草在新生境成功入侵,除了具备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有的入侵机制,阐明外来杂草的各种入侵机制可以为入侵杂草的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外来杂草只有在新生境中与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中取得优势,才能定植并扩增种群而成功入侵.在这些外来杂草和原产地生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化学关系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植物的化感作用在外来杂草成功入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植物也可以通过合成和释放特定的化学物质防御或抑制新生境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涉及到植物化学生态学的各个方面。因此,外来杂草的化学生态学特征应作为入侵种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外来杂草入侵的化学机制应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控制外来杂草的入侵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马瑞燕  王韧  丁建清 《生态学报》2003,23(12):2677-2688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外来有害植物入侵,严重威胁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利用从原产地引入食性较专一的天敌来控制外来杂草是杂草生物防治的主要方式之一,有保护环境一劳永逸的效果。简要介绍了国际生物防治概况,统计表明全世界至少有133种目标杂草进行生物防治,主要分布在菊科、仙人掌科和含羞草科,63科369种无脊椎动物和真菌作为杂草生物防治的天敌,利用最多的天敌是鞘翅目象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其中大多数项目是治理外来杂草的。杂草生物防治最活跃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和新西兰。重点论述了利用传统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外来杂草的经典项目、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应用前景。我国杂草生物防治起步晚,传统杂草生防的目标杂草有4种,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豚草和水葫芦,其中,空心莲子草的生物防治获得成功。共引进天敌14种,输出天敌23种,与世界上生物防治先进的国家比尚有距离。中国应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外来杂草开展生物防治。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Biological invasions are a growing threat to biodiversity. The control and eradication of exotic species established in earnest are of limited success despite high financial investments. Anticipating biological invasions based on species’ suitabilities is a cost-effective strategy given it helps identifying areas where exotic species can prosper, which can then translate in improving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effort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191 invasive angiosperm species worldwide, we used ecological niche models to identify areas at high risk of invasion (cumulative predicted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species) in Mexico. Further, we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of bioclimatic and human influence variables as driver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vasive species and analyzed the status of the currently recognized priority conservation sites in Mexico. We found that areas with intermediate human activity scores had a high risk of invasion. Additionally, we found that many of the current priority conservation sites in Mexico had a high risk of invasion.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disentangling the factors that drive environment susceptibility to invasions and ur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minimize the impact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in priority conservation sites.  相似文献   

16.
“野生动物”(wild animal)一词不止在我国, 在全球的英语使用者中也有不同的含义。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国内法和国际法背景下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结合人类对动物繁殖和生活条件的控制情况, 本文提出了“野生动物”的二维概念框架, 梳理了动物从“野生”到“驯化”的12个连续状态。以下状态即未经中长期人工选择的动物类群应被视为野生动物: (1)其在荒野自然或人工环境(如城市或乡村)中自由生存繁殖, 无论是否存在人工投喂、经救护或辅助生殖后被放归的个体; (2)被捕捉圈养在人工环境中生活, 或源自野外但在圈养条件下出生的个体; (3)直系血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解释为世系前四代)仍有野外来源的人工繁育后代; (4)放生、逃逸或引入到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繁育个体。在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的目标和语境之下, 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驯化动物, 无论其是否在人类控制下生活, 如家养猫狗、家禽家畜或模式实验动物, 以及流浪猫狗、放生禽畜和野化家养动物等都不是“野生动物”。但对于一些经过一定程度的人工选择, 所处人类控制情况和对野外种群的影响各异(如经过多代人工繁育的驯养动物、因人类活动导致的外来动物等), 其是否需被作为野生动物管理, 则需要根据生态安全、物种管理、立法目标等特别设定监管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对象可以考虑为: 受到人类威胁濒临灭绝的, 或者具有重要生态作用的野生动物物种, 其状态可不限于是在野外还是人工控制条件下。其他动物的管理, 可根据遗传资源保护、疫病防控、动物福利和生态安全等需要, 另外设立《动物福利法》《生物安全法》等, 并和已有的法律法规如《动物防疫法》《渔业法》等做好衔接。本文还就《野生动物保护法》可能采用的“野生动物”定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外来物种的归化和入侵对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当今各国生物多样性管理和生态保护中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遭受外来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管理和治理等方面形势严峻。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该文报道了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Chenopodiastrum murale(L.) S. Fuentes, Uotila&Borsch]在中国的新记录。墙生藜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现已扩散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0多个国家,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同时也是我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明确规定禁止入境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现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发现该外来入侵植物。该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简要介绍了其分类历史,并提供了可供鉴定比对的野外生态照片;此外,对墙生藜可能的传入途径进行了分析,对其危害和风险作了简要评估。该物种的新发现说明我国外来入侵生物的本底调查还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8.
Both weed science and plant invasion science deal with noxious plants. Yet, they have historically developed as two distinct research areas in Europe, with different target species, approaches and management aims, as well as with diverging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ers involved. We argue that the strengths of these two disciplines can b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implement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and outline how synergies were created in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project to develop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mmon ragweed,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Because this species has severe impacts on human health and is also a crop weed in large parts of Europe, common ragweed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important plant invaders in Europe. Our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combining expertise from weed science and plant invasion science allowed us (i)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plant demographic model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management tools, such as optimal cutting regimes and biological control for different regions and habitat types, and (ii) to assess benefits and risks of biological control. It further (iii) showed ways to reconcile different stakeholder interests and management objectives (health versus crop yield), and (iv) led to an economic model to assess invader impact across actors and domains, and effectiveness of control measures. (v) It also led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various stakeholder groups affected by noxious weeds, created training opportunities for early stage researchers in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noxious plants, and actively promoted improved decision making regarding the use of exotic biocontrol agents at the national and European level. We critically discuss our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and list and discuss other potential Old World (Afro-Eurasian) target species that could benefit from applying such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as typical invasive alien plants are increasingly reported from crop fields and native crop weeds are invading adjacent non-crop land, thereby forming new source populations for further spread.  相似文献   

19.
鱼类入侵的过程、机制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生物入侵问题已成为一个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问题,其中鱼类入侵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入侵鱼类的自身特性、入侵地的特征、外来种与土著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外来种的适应性进化几个角度综合分析了鱼类入侵的机制,并概括了国内外鱼类入侵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a strong bias concerning the regions of the globe where research on biological invasions is conducted, with notably lower representa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control invasions could be more beneficial in conserving global biodiversity since these countries tend to have larger, highly diverse natural habitats. Lower levels of development are seen as an obstacle to tackling biological invasions, but little thought is given to the 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dealing with invasive species. We analyzed difference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invasive species and their historical and current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disturbance levels and land use,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control and mitigation, and social awareness. Developed nations have some advantages, especially in levels of social awareness and means for controlling and studying exotics, but developing nations also enjoy important advantages given their lower lev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low-cost labor. Also,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results in more efficient ways to transform landscapes and increases international trade,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rat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 Differences in data quality and availability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mak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biological invasions a difficult task. Thus, these differences creates a challenge in forming global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invasions. There have been calls for creating international plans to deal with invasive species, but we believe that it is important first to acknowledge the challenges and understand bo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