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尿激酶原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特异性溶解血栓作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西方国家1986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A-74187或Sp2/0表达的糖基化尿激酶原以及大肠杆菌表达的非糖基化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0%~80%。德国Grünenthal公司用大肠杆菌表达的非糖基化尿激酶原(Saruplase)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采用20 mg推注,60 mg/60 min滴注,分别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链激酶进行比较,并做了1698名心肌梗死患者的开放性临床试验,梗塞相关血管的开通率达到70%~80%。Saruplase与链激酶在104个临床研究中心,入组3089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表明,Saruplase对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30天死亡率、出血合并症等副作用与链激酶没有明显差异,而出血性中风发生率高于链激酶,欧盟未批准Saru plase上市。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也进行了探索研究,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给药剂量为30~60 mg,给药时间为30或60 min,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63.4%~80.0%,而尿激酶为52.2%~66.7%(平均58.0%)。此外,国外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深层静脉血栓和缺血性中风进行了探索研究,但病例数较少,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6例12小时以内发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在入院后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 mg.d~(-1),此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1),A组不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入院即刻给予氯吡格雷300 mg,继之75 mg.d~(-1)治疗,平均随访30天。观察溶栓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结果:与A组相比,B组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梗死后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在心力衰竭事件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联合终点的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组均无主要和次要出血事件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是否接受择期的冠脉介入治疗(PCI),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继之75 mg.d~(-1)口服,可显著提高溶栓成功率、降低梗死后心绞痛发作,且安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陈明云  熊莉娟  李新宪  冯杰  庹田 《生物磁学》2013,(26):5115-5118
目的:比较国产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中的血管再通率。方法:对68例诊断为AMI并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组治疗,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治疗给予r-SK,对照组治疗给予UK。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住院并发症、不良反应以及30d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小于6h血管再通率以及6-12h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用药后轻度出血、皮疹、低血压等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30d病死率方面,观察组为11.11%,与对照组的15.63%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r-SK进行AMI溶栓的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明显优于UK,30d病死率与UK相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何义川 《蛇志》2017,(2):250-25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患者61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冠脉再通53例,冠脉再通率为86.89%。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严密观察的,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21年3月间接收的80例早期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rt-PA动脉溶栓治疗)和研究组42例(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纤溶系统和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 d、治疗后7 d、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低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再发脑梗死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早期ACI患者,可改善患者近远期疗效和预后,有效调节纤溶系统,减轻机体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冠脉内常规给予以及必要时给予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两种给药方式对冠脉血流异常的影响,寻找较好的替罗非班用药方式。方法:入选九四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患者58例,随机分成常规给药组(血管开通前所有患者冠状动脉内均注射替罗非班,n=30)与必要时给药组(血管开通后即时造影显示TIMI血流≤2级者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TIMI血流3级者不给药,n=28),观察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血流、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以及血小板减少情况。结果:必要给药组冠脉内给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TIMI3级给药前46.4%,给药后75%,P〈0.05),常规给药组支架植入后30分钟TIMI3级获得率高于必要给药组(96.7%比75%,P〈0.05),MACE、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事件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血流异常情况,血管开通前冠脉内常规给药方式优于必要时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8例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即观察组;与常规治疗后溶栓的29例AMI进行对照,比较两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和疗效。结果:两组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以及冠脉再通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AMI不但能减少发病至溶栓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AMI溶栓后的冠脉再通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SITSSICH风险评分预测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效果,为使用SITSSICH风险评分指导溶栓治疗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对86名进行rt-PA静脉溶栓(剂量0.9mg/kg体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SITSSICH风险评分,并记录总分及风险水平分层结果,按总分0、1、2、3、4、5、6、7、8、≥9分,分为10组,再按风险水平低危、平均、中危、高危分为4组,记录各组患者溶栓后有颅内出血(包括SICH)的比例,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SITSSICH风险评分0.5分、6分、7分、8分、≥9分各组SICH的比例分别为0.0%、8.3%、10.0%、25%和50.0%,卡方检验得x2=64.38,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随着SITSSICH风险评分值的增加SICH的比例也在增加,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低危及平均组的SICH比率为0%,中危、高危组的SICH比率分别11.5%,50%,卡方检验得xZ=-59.52,P〈0.001(线性趋势检验),提示SITSSICH风险水平越高,SICH的比例也越高,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另外,将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出血类型做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到spearman相关系数0.422,P〈0.001;说明SITSSICH风险评分风险水平分层和S1CH呈正相关。结论:对于经标准的rt—PA静脉溶栓方案(时间窗为4.5h,rt-PA剂量0.9mg/kg体重)治疗中国急性脑梗死患者,SITSSICH风险评分分值的增加与SICH风险的增加呈正相关,SITSSICH风险评分是一个能够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sICH风险的简单易行的实用的I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入院及发病24h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的观察组(NIHSS差值≥4分或≥50%)及预后不良的对照组(NIHSS差值4分或50%)。选取溶栓前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筛选不良预后的可能影响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88例患者溶栓治疗后近期预后良好者46例(52.27%),预后不良者42例(47.73%)。4.5 h内接受溶栓者好转率为57.14%(36/63),4.5 h接受溶栓者好转率为32.00%(8/25),显著低于4.5h内接受溶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血糖、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变量是影响rt-PA溶栓疗效的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时间窗、血糖、NIHSS评分是影响rt-PA溶栓疗效的因素。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且血糖、NIHSS评分为早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黄创 《蛇志》2011,23(4):361-36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TR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经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年龄70岁以上)50例,与同期住院年龄70岁以上经股动脉行PCI治疗的52患者进行观察比较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结果桡动脉组(观察组)50例中,对其中62支病变血管进行TRI,TRI成功率为97.2%;股动脉组(对照组)52例,对其种63支病变血管进行PCI,成功率为97.5%。观察组无桡动脉闭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PCI治疗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与经股动脉穿刺途径相比,两者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治疗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股动脉路径明显减少,患者术后体位及活动不受限制,术后护理工作量小,尤其适合较为肥胖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UK)100U~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同时给予心电监护,以期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各种心律失常。结果本组72例中,均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和心电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可靠,值得在基层医院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小鼠的心肌梗死模型,提高动物存活率,并使用心脏超声进行无创心功能评价。方法昆明雄性小鼠20只,气管插管后由左侧第4肋间进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前1 d和术后1 d、1周分别使用心脏超声检测左室收缩末直径、舒张末直径、缩短分数和射血分数,并于术后第8天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过程中早期死亡率10%(2/20),术后1周内死亡率15%(3/20),经过超声评价,造模成功率为75%(15/20)。小鼠心功能明显下降,射血分数由手术前的(92.1±3.45)%下降到术后1周的(49.8±14.20)%,缩短分数由手术前的(61.4±2.85)%下降到(26.1±9.01)%;心室明显扩大,左室收缩末直径由(13.9±1.98)μm扩大到(36.5±7.37)μm,舒张末直径由(35.9±3.12)μm扩大到(48.9±6.05)μm。病理学检查见明显瘢痕形成。结论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了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可以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这一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心导管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先行冠状动脉造影,利用导引钢丝将微导管置于左前降支远端,将高分子栓塞剂与碘油混合配制成封闭胶,经微导管注入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术前、术中和术后l周记录心电图变化。实验终点切取心肌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造模动物20只,存活16只。冠脉造影显示封闭胶持续滞留于左前降支远端,提示血管完全堵塞。心电图提示存在动态变化,ST段抬高,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心脏大体观测提示左心室前侧壁呈灰白色为梗死区。E染色提示梗死区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钙盐沉积,缺血区肌束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典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NBT染色后测定梗死面积为28.32%±5.2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缺血区CD34阳性面积和血管新生密度明显高于梗死区及正常组织区(P〈0.05)。结论通过心导管介入方法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避免了开胸损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1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1例患者中,行二次开胸4例(9.76%),应用IABP 2例(4.88%),发生低心排综合征6例(14.63%)、肾功能不全6例(14.63%)、肺功能不全7例(17.07%)、脑合并症1例(2.44%)、胸腔积液4例(9.77%),死亡6例(13.63%),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改善心功能,成熟的手术技术,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尽早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开胸结扎冠状动脉与闭胸明胶海绵栓塞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的特点。方法分别经开胸结扎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主干及闭胸冠脉栓塞的方法阻断冠脉血流;采用单级肢体导联和胸导联方式,在阻断前后监测心电图波形变化;造模72h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切片染色。结果经心电图和病理验证,两种方法均可成功制备犬心梗模型,开胸冠脉结扎犬死亡率较高,而冠脉栓塞成活率高。结论相较开胸冠脉结扎法,闭胸栓塞法制备心梗模型对动物损伤小,成活率高,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众多关于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展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上海地区、汉族就诊于我院的患者(123例),按入选排除标准,将入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析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男性(81.4%vs 51.6%)、吸烟(49.2%vs 21.9%)、血清尿酸水平升高(6.10±1.2 mg/dl vs 5.37±1.5 mg/dl)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统计值分别为0.02,0.02,0.005。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除单支血管病变外,双支血管病变患者尿酸水平为(6.11±1.07)mg/dl,对照组为(5.37±1.55)mg/dl,P0.05,三支病变患者尿酸水平为(6.84±1.29)mg/dl,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及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对尿酸水平的监测。尿酸水平能否作为冠心病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因子以及降低尿酸水平的治疗能否给冠心病患者带来收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蓝莓花色苷(blueberryanthocyanin,BBA)预处理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心肌肌钙蛋白-T(cTn-T)表达,Bax、Bcl-2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干预心肌梗死的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BBA低、中、高剂量组,药物干预4周,末次给药30min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梗动物模型。24h后,TTC检测心肌梗死面积;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心肌细胞cTn-T蛋白表达;realtimePCR方法检测Bcl-2mRNA、Bax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升高(P〈0.01),心肌细胞cTn.T蛋白表达下降(P〈0.05),Bcl-2mRNA表达下降(P〈0.05),Bax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BBA干预给药组和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低于模型组(P〈0.05),低剂量组心肌细胞cTn-T蛋白表达升高(P〈0.05),中剂量组Bcl-2mRNA表达升高(P〈0.05),低、中剂量组BaxmRNA表达下降(P〈0.05),中剂量组Bcl-2/Bax比值升高(P〈0.05)。结论蓝莓花色苷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上调心肌细胞eTn-T蛋白的表达,上调Bcl-2mRNA表达、下调BaxmRNA表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的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的60名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负荷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术前12小时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顿服,术前2小时阿托伐他汀40 mg顿服,且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术前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而后进行非心脏的外科手术(主要病种为慢性胆囊结石胆囊炎、慢性阑尾炎、消化性溃疡、疝气),术后负荷量组给予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每晚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出现1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前降支介入再灌注治疗和7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负荷量阿托伐他汀组出现1例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负荷量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非心脏的择期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特别是无症状型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该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