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昆虫病原线虫已开发成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多种地下及钻蛀害虫的安全防治.但昆虫病原线虫货架期较短,对寒冷等极端环境的耐受性较差,影响了其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商业开发.本文介绍了寒区的昆虫病原线虫资源,总结了昆虫病原线虫耐寒性的测定方法及增强方法、耐寒性差异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耐寒的生理生化机制及分子机理进行了综述.研究昆虫病原...  相似文献   

2.
过冷却和昆虫的耐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冰祥  陈永林 《昆虫知识》1998,35(6):361-364
过冷却(超冷,supercooling)现象,由Fahrenheit(1842)发现,即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温度低于水的冰点时,水仍能保持液体状态的现象。1过却点及测定方法Beclune6Cw(1901)利用电热测温,首次发现动物在结冰时的过冷却现象。过冷却点是指在逐步冷却过程中自发地结冰产生时的温度。过冷却的能力是指液体的熔点与过冷却点倍CPsllpereoolingpoint)间的差异,通常用过冷却点来表示。当自发的结冰发生时,通过测定潜热的消政。能够准确地测定SCP。特别是陆生节肢动物的超冷极限,可以方便地以过冷却点的形式测到。过冷却点测定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3.
快速冷耐受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耐寒策略,可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强昆虫的耐寒性,使得昆虫能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应对更加频繁的气候波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快速冷耐受现象在昆虫中首次发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尤其近年来,在其内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快速冷耐受现象的研究进展,对快速冷耐受的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以及生态学意义等进行了总结、归纳与分析,为昆虫快速冷耐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昆虫滞育生化机制研究概况(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苏天运  苏天增 《四川动物》1995,14(3):113-116
昆虫滞育生化机制研究概况(上)苏天运,苏天增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郑州450052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昆虫滞育(diapause)的发生、持续与解除是多种因素,如光照、温度等与体内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重要的生理生态适...  相似文献   

5.
昆虫滞育生化机制研究概况(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天运  苏天增 《四川动物》1995,14(4):166-170
昆虫滞育生化机制研究概况(下)苏天运,苏天增1.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郑州4500522.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4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到目前为止,已在三种昆虫中发现有滞育相关蛋白(diapau:e-associatedproteins),...  相似文献   

6.
《环境昆虫学报》2014,(5):805-813
昆虫是变温动物,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基本行为及进化途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种群的繁衍面临如何安全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的挑战。通过长时间的进化,昆虫获得一系列完整的耐寒策略。绝大多数的昆虫都是耐寒昆虫,在陆地寒冷温度刺激下,昆虫受抗寒基因的调控,体内产生大量抗寒物质,如海藻糖、甘油、山梨醇、抗冻蛋白、热激蛋白等,提高昆虫的耐寒能力,使其得以在低温寒冷的条件下成功越冬。同样,经过冷驯化后的昆虫能显著提高昆虫的耐寒力。近年来,关于昆虫耐寒性、抗寒类蛋白的研究不断开展,研究内容涉及昆虫的耐寒性、抗寒基因HSPs和AFPs的调控、冷驯化诱导抗寒等方面。本文综述了昆虫耐寒性、主要耐寒策略及冷驯化诱发昆虫耐寒性增强等研究内容。有助于全面认识昆虫耐寒性及其作用机制,为天敌昆虫低温储存和提高生物防治等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殖是昆虫维持种群繁衍的基本生命活动,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温度偏离正常生长温度会影响昆虫性腺发育和能量代谢,从而导致昆虫生殖生理异常,具体表现为产卵数降低、性比偏移、产卵前期变化、孵化率降低等。温度影响昆虫繁殖可能的生化与分子机制主要有性外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及其他内分泌神经肽和热激蛋白等的参与,但该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多不成系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温度对于昆虫繁殖力的影响对害虫爆发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害虫防治提供新思路;而且研究温度对繁殖力的影响可以预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昆虫种群密度的新变化和新分布情况,为全球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昆虫种群动态的空间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立阳 《昆虫知识》1999,36(3):178-180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航空数字化摄像。全球定位系统以及虚拟可视化等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昆虫种群的空间动态也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生产应用部门的高度重视[1]。然而,在考虑生态系统的空间问题时,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时间尺度的经验和方法,某些涉及空间分析的概念、方法和技术也必须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将就分析昆虫空间动态问题时,必须考虑的一些因素、方法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以供同行商榷。1空间异质性研究昆虫种群的空间动态,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空间异质性问题。昆虫的发生与其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密切…  相似文献   

9.
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句荣辉  沈佐锐 《生态学报》2005,25(10):2709-2716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对昆虫的数量预测与符合经济和生态规律的管理,一直都被国内外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种群动态模拟是害虫管理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近十年来,关于昆虫种群动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迅速。现分别从单种种群和多种种群两个方面对国内外近些年来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单种种群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最基本的种群动态模拟模型Log istic方程的研究成果,包括方程的修正、参数的拟合与最优捕获策略等;另一个方面是对种群动态模拟常用的矩阵模型的概述,主要介绍不等期年龄组、矩阵维数的变化、矩阵维数与历期的关系、个体之间的发育差异以及发育速率差异等等对昆虫种群动态模型的影响。多种群主要从建模和模型应用两个部分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对种群动态模拟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深入地讨论,即在原有的数据采集工作的基础上,使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把各种要素包括各种物种及各种环境条件抽象成类,用消息传递来表示昆虫种群内个体与个体、昆虫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再结合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一个直观的、操作简单的昆虫种群动态模型库,使模型结构与现实世界有最大的相似性。这样就可以实现昆虫种群动态的可视化、立体化、实时化和精确化的监测及预测。  相似文献   

10.
昆虫种群动态非线性建模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基础,对自然界中昆虫种群动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进行了建模方法的探讨,在讨论了昆虫种群动态的混沌与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前提下,以山东省玉米螟等种群动态资料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二倍体扬花萝卜及其同源四倍体萝卜的生长和品质特性及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二倍体萝卜相比,四倍体萝卜叶片极显著增厚、增宽、增重、叶色加深,叶片中的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肉质根的长、直径、重量和小区产量均极显著增加,其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和VC含量极显著提高,而硝酸盐含量则极显著降低(P<0.01)。(2)经过2℃、10 d低温胁迫后,四倍体幼苗的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大于二倍体,SOD、POD活性大幅度提高且高于二倍体,MDA含量低于二倍体。研究发现,四倍体较二倍体萝卜在叶片和肉质根形态上表现出巨大性,优质高产,且耐寒能力强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12.
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为害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抗寒能力,并为探讨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2017年11月7日、2017年12月7日、2018年1月5日、2018年2月4日和2018年3月5日)分别采集室外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对其体重、过冷却点、结冰点、含水量、脂肪、总糖和总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期不同月份有显著差异,与环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15.26℃,最高值出现在3月份,为-13.30℃;结冰点变化趋势与过冷却点一致;体重和脂肪含量在越冬期间逐渐下降,与过冷却点无相关性(P>0.05);过冷却能力随着虫体游离水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随其降低而升高,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总糖含量在11月最高,为14.95 μg/mg,显著高于3月份的5.07 μg/mg;总蛋白质含量在越冬期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月份含量最高,为23.66 μg/mg,显著高于11月份的含量(16.69 μg/mg)。【结论】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耐寒性在越冬期间随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强,随气温的回升又逐渐减弱;蛋白质可能是该虫重要的耐寒物质。  相似文献   

13.
人工老化处理对小麦种子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小麦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及合适的老化处理条件,本研究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对5个非糯小麦和5个糯小麦品系的种子在50℃和90%相对湿度条件下分别处理0、2、4、6、8 d。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电导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非糯小麦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降后升、最后下降的趋势,糯小麦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CAT、POD和SOD活性在处理2 d时降到最低,之后保持不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处理2 d时有所增加,此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降后升、最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在低温胁迫下幼虫、蛹和成虫体内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测定并分析4℃低温胁迫下各虫态体内水分、脂肪含量和抗寒物质(蛋白质、海藻糖和山梨醇)的含量变化,以期明确番茄潜叶蛾不同虫态的抗寒物质及其特征。结果表明,低温显著降低了幼虫和蛹的含水量,分别由74.46% ± 1.64%下降至68.66% ± 0.90%、70.23% ± 0.65%下降至66.92% ± 0.93%;低温使幼虫脂肪含量显著减少,由227.64 ± 6.28 μmol/mL显著降低至186.29 ± 6.28 μmol/mL。然而低温下各虫态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以蛹期增幅最大,由405.03 ± 13.678 μg/mg显著上升至554.82 ± 29.41 μg/mg,增加量达到149.79 ± 29.41 μmol/mg;蛹期体内海藻糖和山梨醇显著积累,分别由31.44 ± 0.48 mg/mL显著上升至39.82 ± 1.07 mg/mL,49.41 ± 0.72 mg/mL显著上升至52.15 ± 0.68 mg/mL,表明是蛹期的关键抗寒物质。因此,番茄潜叶蛾不同虫态对低温均有响应,其中蛹可能依赖蛋白质、海藻糖和山梨醇在宁夏地区露地越冬。  相似文献   

15.
玉米幼苗萎蔫过程中某些理化性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幼苗在暂时性萎蔫期间失水速率相对较慢,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渗透调度物质的积累较多,SOD活性增加,而在永久性萎缩期间失水速率较快,渗透调节物质减少,SOD活性下降,在玉米幼苗萎蔫的全过程中,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及CAT,POD活性等迅速下降,质膜透性增大,膜脂过氧化加剧。  相似文献   

16.
孕穗期低温对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孕穗期低温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小偃22’等5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低温(2±1) ℃胁迫下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测定单株产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24 h和48 h后,供试品种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2)低温胁迫使各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和单株穗粒数显著下降,但对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大。(3)经隶属函数分析,‘小偃22’、‘矮抗58’和‘西农509’属于抗寒性较强的品种,而‘郑麦9023’和‘郑麦366’为抗寒性较弱的品种,这与它们在试验中的籽粒产量表现相符。研究发现,与抗寒性弱的小麦品种相比,抗寒性强的品种在相同低温下具有相对较高的保护酶活性、较强的渗透调节物质积累能力和较低的质膜破坏程度,这是其在低温胁迫后能维持较高产量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测定结果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中华蟾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白蛋白(ALB)、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Glu)、血清钙(Ca)、血清氯(Cl)、血清磷(P)、血清镁(Mg)、尿素(Urea)、血清钠(Na)雌雄问均差异不显著(P〉0.05);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钾(K)两项指标雌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肌酐(Cre)在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从测定结果可看出中华蟾蜍雌雄间血液生理生化值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杨树(Populus spp.)对硼表现出很强的富集能力和极强的耐受能力, 但其耐硼胁迫的生理机制和种间差异仍不清楚。该研究通过两年的硼梯度控制试验, 探讨了硼胁迫对欧洲黑杨杂交种俄罗斯杨(Populus russkii)和银白杨变种新疆杨(P. bolleca)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新疆杨的耐高硼能力高于俄罗斯杨, 其高硼伤害阈值(EC10)为35 mg·kg–1, 俄罗斯杨为19 mg·kg–1。两种杨树的过氧化氢酶(CAT)和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u-POD)活性随硼浓度升高而升高, 超过EC10后显著下降。尽管两种杨树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在硼胁迫下降低, 但抗硼胁迫能力较强的新疆杨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叶绿素a/b值和热耗散能力(非光化学淬灭升高), 因此有效地保护了该树种的光合能力。两种杨树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硼胁迫加重而适应性升高, 以维持其抗渗透能力, 但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仅在中低强度的硼胁迫条件下有所升高。该研究明确了两个富集硼的杨树种对高硼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微管的冷稳定性与植物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间接免疫荧光的细胞化学技术对番茄、黄瓜、菠菜、甜菜及小麦等不同抗寒性植物微管的冷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指出,不抗寒的喜温性植物番茄和黄瓜的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1℃冷处理3小时即解聚;属于中等抗寒性植物的菠菜和甜菜幼苗经秋季低温锻炼后,其气孔保卫细胞的微管在0℃和—5℃低温处理3小时,均不发生解聚;具有较强抗寒性的冬小麦品种农大139幼苗在2—3℃低温锻炼期间,微管结构保持完整,经过15天低温锻炼的幼苗在-8℃冰冻处理3小时,微管也不受破坏。这些结果表明,微管的冷稳性与植物的抗寒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变化与生化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长沙地区甘薯天蛾Agrius convolvuli L.在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过冷却点、虫体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并对其动态变化和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世代甘薯天蛾过冷却点均随发育进程显著升高,在蛹期明显下降;2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为-11℃左右,蛹的过冷却点在越冬代过冷却点为-7·38℃,比其他世代蛹低2~3℃。甘薯天蛾虫体含水量随发育进程不断降低,粗脂肪含量则不断升高,其越冬代蛹粗脂肪含量占其干重高达30·23%。甘薯天蛾过冷却点与虫体水分含量呈正相关;而与虫体粗脂肪含量呈负相关,且在第2、3代和越冬代均呈显著负相关。甘薯天蛾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可能是其抵抗低温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