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丝鼠(Chinchilla laniger)是一种珍贵的毛皮动物,国外饲养已有5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1973年首次引进。1980年底,青海省畜产进出口公司也开始引种饲养。为了了解毛丝鼠能否在高海拔地区饲养,我们于1981年7-8月,在青海省多巴毛丝鼠饲养场,对其生长和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形态发育 毛丝鼠的形态发育和许多小哺乳动物不同,初生鼠全身有被毛,睁眼,耳壳接近颅部,有门齿。第2天,耳壳已直立。第10天,幼鼠形态和成鼠大致相同。30天左右断乳。 行为发育 初生鼠通常在巢箱里生活,很少外出活动。第1天在天平称量时,幼鼠能从称盘上爬出。第3天已具攀登能力。第10天,幼鼠开始取食少量颗粒饲料和燕麦草,但这时期还是靠母鼠抚养。发育较快的幼鼠,30天能独立生活。实验期间,未见幼鼠有殴斗等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3.
4.
毛丝鼠已成功用于听觉系统、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可进一步开发以用于老年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研究。本文将介绍毛丝鼠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就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6.
高原鼠兔蒸发失水的地位及热能调节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静止代谢率(RMR)、蒸发失水(EWL)、非颤抖性产热(NST)等能学参数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干燥热传导(dry C)、热能调节热标(TI)等,评估了蒸发散热(EHL)在热传导(C)中的地位,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基础代谢率(BMR)和最小热传导(C_m)均高于期望值;25℃以上EHL占有重要地位;热能调节能力较好,但抗高温能力较差;这些特征对于栖居在年气温差较小、日温差大的高寒环境中的高原鼠兔具重要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1—25日龄雏鸽及其成鸽在12—36℃环境中的热能代谢。静止代谢是以闭路系统呼吸计测定。产热是据消耗氯气1毫升产热4.7卡计算,即48cal=1毫升氧气。现摘要如下: 1.成鸽在12—36℃环境中的代谢率呈U型曲线,其标准代谢率为1.4333±0.0535 O_2ml/g/hr,中性温度区约18—32℃ 2.雏鸽在22℃与28℃环境,其化学凋温机制建成年龄为8—10日龄。 3.雏鸽的代谢率呈两个相反趋向的年龄相,当化学调温机制建成之前,代谢率与日龄或与体重正相关;而后,负相关。 4.雏鸽在22—28℃环境,4日龄前的代谢率(cal/W 0.67/hr)比成鸽低;5日龄后,则高于成鸽;至化学调温机制建成时,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在36℃环境,却始终低于成鸽水平。 相似文献
8.
9.
对乳鼠与10月龄成年大鼠的晶状体代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年成大鼠晶状体脂类过氧化作用较乳鼠显著高(P<0.05),而非蛋白质就基含量则较乳鼠低约22%(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鼠龄增长而逐渐下降,成年大鼠GSH-Px活性较18日龄乳鼠降低62%(P<0.01),成年大鼠的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较18日龄乳鼠低47%(P<0.01),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则高14%(P<0.01)。据此结果推测,去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可能与晶状体抗氧化遗伤的防御机制减弱与脂类过氧化作用增加有关。而乳鼠晶状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低于成年大鼠或许是某些中毒性白内障只可在幼年动物诱发成功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代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本文对饲养条件下林麝妊娠期和哺乳期的能量需要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妊娠初期和妊娠后期能量摄取量分别比孕前增加了48.9%和95.6%。哺乳期总摄入能比妊娠期分别高2.27倍(双胎)和1.89倍(单胎)。根据在繁殖期对麝的行为观察,我们推断:麝是通过增加采食时间来增加能量的摄取,并通过减少活动,增加躺卧时间来减少能量消耗,以此满足繁殖期的能量需要。这些将结果为制定麝繁殖期的饲养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田鼠哺乳期的同化能及产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分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食物平衡法测定了栖息于青海高原的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哺乳期的同化能及幼 体产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能量分配。结果显示哺乳高峰期同化能量为 2.3 × BMR(基础代谢率), 很少达到其生理极限,而消化率和同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表明消化道形态可能有一定调节;幼 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断乳前(变温阶段)母鼠投入幼鼠生长的能量占哺乳代价(cost of lactation)的 25%;断乳后恒温能力发育较快时期,幼体投入生产的能量占同化能的 8%;在恒温能力发育完善 时期,投入生产的能量占同化能的6%,表明动物自身的维持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烟草愈伤组织分化和芽原基形成期间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种在继代培养基上的柳叶烟草愈伤组织,未观察到组织分化和芽原基形成。在分化培养基上生长的愈伤组织,接种后第6天可见拟分生组织和管胞分化,9—12天有芽原基形成,15—18天可观察到苗端结构。根据碘乙酸、Na_3PO_4和丙二酸抑制试验,以及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与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初步表明烟草愈伤组织呼吸中存在有EMP、HMP和TCAC代谢途径.在发生输导组织和芽原基分化的愈伤组织中(接种后第6—12天),HMP途径的运行程度较高;而芽原基的继续生长(培养12天以后),则与EMP途径的增加有关;分化培养基上生长的愈伤组织,始终较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FCAC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14.
Energy metabolism was studied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gerbils during and following ischemia induced by 1 h of unilater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An aneurysm clip was applied to the right common carotid artery of 50-70 g gerbils under brief halothane anesthesia, and the clip was removed 1 h later. Clinical state (gait, responsiveness, seizures) was evaluated during carotid occlusion, and 40% of the animals showed clinical evidence of stroke. Cortical energy stores (2 ATP + ADP + P-creatine) were more than half depleted in the ipsilateral cortex of clinically-affected gerbils, and glucose fell by 75%; lactate rose over 7-fold in the same specimens. After release of the carotid clip, clinical state improved, and biochemical abnormalities partially resolved. However, even after 24 h, the concentration of ATP and the total pool of adenine nucleotides remained subnormal. Metabolic activity in the ischemic cortex, assessed as the utilization of high-energy phosphates following decapitation, was normal after 1 h of recovery and decreased (-50%) after 24 h but wa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50% after 4 h. Cerebral glucose utilization, evaluated from autoradiographs prepared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2-[1-14C]deoxyglucose, was also increased in the cortex, hippocampus, and thalamus after 4 h of recovery. This post-ischemic hypermetabolism in tissue damaged by ischemia may identify a critical period for cell repair, when therapy could be decisive. 相似文献
15.
光合能量代谢对C_3植物光呼吸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_3植物光呼吸与光合作用关系受光合能量代谢状况的调节。在外界无CO_2和照光条件下,贮藏性光合产物经某种转化途径能“回迁”光合与光呼吸碳循环并显著地受到光合能量代谢的影响。在无CO_2或低CO_2浓度、高光强条件下,此碳素“回迁”过程对协调光合能量代谢与光合碳素代谢平衡,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研究了慢性常压缺氧和缺氧伴CO_2潴留肺动脉高压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红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慢性常压缺氧和缺氧伴CO_2潴留大鼠不同切应力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内ATP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对照组,且该两组红细胞内ATP含量与不同切应力下的红细胞变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慢性缺氧和伴CO_2潴留大鼠红细胞内ATP含量降低可能是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的诸因素之一,后者又可导致和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热应激大鼠心肌钙代谢的变化及其机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对心功能的调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不同热应激强度下大鼠心肌细胞内质网、线粒体中钙含量,Ca2+-ATP酶活力,内质网Ca2+主动转运速率及心肌ATP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热应激大鼠心肌细胞内质网、线粒体钙含量随肛温升高显著下降;大鼠肛温达42℃时,其钙含量分别较对照下降32.2%和46.5%;心肌细胞内质网和线粒体Ca2+-ATP酶活力亦明显降低,线粒体Ca2+-ATP酶活力下降幅度更为激烈。热应激大鼠心肌内质网Ca2+主动转运速率和Ca2+-ATP酶活力变化趋势相同,且两者呈密切相关关系。热应激大鼠心肌ATP含量亦随肛温升高大幅度降低,当动物肛温超过42℃时,其可降至对照动物的37.5%;热应激大鼠心肌ATP含量的变化与内质网Ca2+-ATP酶活力关系密切。实验结果提示:热应激心肌细胞质膜受损所致细胞Ca2+主动转运功能紊乱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是心肌钙稳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心肌细胞钙代谢紊乱是诱导心肌细胞严重受损,导致热应激机体心血管功能失调,甚至心功能衰竭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热休克蛋白代谢过程中Hela细胞热耐受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eLa细胞受热应激后,可产生一组热休克蛋白(HSP),其中HSP73/70产量最高,其合成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受热后4h为其合成速率高峰,10h后明显减少,24h恢复正常。随着HSP合成的消失,正常蛋白质合成逐渐恢复。HSP73/70在细胞内分解遵循指数规律,其半衰期为49.9h。HSP合成及分解规律与细胞热耐受性的增加与消退基本吻合,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伴随关系,但是否存在量效关系乃至因果关系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徐平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1,34(3):253-255
小鼠是现代生物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动物,特别是随着基因工程动物的大量开发,对小鼠卵母细胞和小鼠胚胎的需求量将日趋增多。但是如果单纯依靠动物的自然排卵,一方面所得到的卵母细胞数或胚胎数较少,一方面又消耗大量的时间和浪费较多的动物。因此,研究者期望使用较少的动物但仍能得到较多的、正常的卵母细胞或胚胎来满足生命科学研究的需要。Onadera,M等的研究表明,小鼠卵母细胞的发育与年龄有关,同一品系小鼠不同日龄间的自然排卵数差异不显著,出现异常卵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但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系小鼠的超排的效果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