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详细描述了采自镇江附近11-1,11-2,79-8号等钻孔的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的牙形刺化石共11属28种,建立了6个牙形刺化石带,其中上二叠统1个、下三叠统5个,并以牙形刺带为基础,进行了国内外对比。 相似文献
2.
3.
4.
前言我国是石炭-二叠纪地层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在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在华南的许多地区则为一套连续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海相沉积。这为研究石炭-二叠纪牙形刺及石炭-二叠系界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国石炭-二叠纪牙形刺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不少成果。1981年,王成源、王志浩在“中国二叠纪牙形刺生物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采用Anita Harris建立的统一标准,编制了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奥陶系-三叠系的15幅牙形刺CAI图,并作了说明,这对找油找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甘肃省北祁连山地区典型的石炭系—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牙形刺较为丰富。对该区三个剖面进行牙形刺的系统研究,鉴定牙形刺9属27种。识别出11个牙形刺带或组合带,从下至上依次为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G.bilineatus bollandensis,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Id.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I.magnificus,I.podolskensis,Swadelina subexcelsus,Sw.makhlinae,Streptognathodus oppletus-S.elegantulus,S.elongatus和S.barskovi带或组合带。该牙形刺序列可与我国其他地区进行对比,为北祁连山地区提供了高精度的牙形刺生物地层格架。牙形刺的丰度受沉积相控制。 相似文献
9.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6,(1)
对四川盆地中东部茅口组进行了详细的牙形刺研究,发现丰富化石,共计3属13种。在茅口组识别出3个牙形刺带,自下至上依次为Jinogondolella altudaensis带,J.xuanhanensis带和J.granti带。上覆地层为王坡煤系的茅口组产出的最高牙形刺带为J.granti带,而峨眉山玄武岩的茅口组产出的最高牙形刺带为J.xuanhanensis带。牙形刺化石高CAI值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喷发到地表的岩浆对四川盆地热演化有极大影响,但影响时间和范围有限。峨眉山地幔柱活动对岩石圈热状态影响范围很小,在超级地幔柱的"中带"和"外带"地层中没有体现。 相似文献
10.
黔南下-中二叠统界线层的牙形刺--瓜达鲁平统底界在华南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贵州罗甸纳水剖面下-中二叠统界线、即瓜达鲁平统(Guadalupian)底界附近的牙形刺动物群,并自上而下划分为Mesogondolella siciliensis-M.phosphoriensis,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M.phosphoriensis,Mesogondolella gujioensis-M.intermedia和Mesogondole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描述了采自黑龙江那达哈达岭硅质岩中的三叠纪牙形刺Neospathoduscf.dienery,N.kockeli,Neogondolellamombergensis,Carinellamungoensis,Metapolygnathuscf.parvus,从而确定了硅质岩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发育,厚度大,一般为2000-40000m,最厚达5000m以上,化石丰富,门类众多。主要有腕足类、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头足类、竹节石和层孔虫等。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牙形石。作者对桂溪、雁门坝和硫铁矿三条剖面中的牙形石做了系统工作,在雁门坝和硫铁矿剖面中,发现了丰富的Palmatolepis(蹼刺)。经分析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出13个牙形石带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该区泥盆纪的古生物地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叠纪鱼类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三叠纪鱼类在中国分布广泛。与当时“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一致,淡水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方大陆的河湖相盆地,但也见于扬子板块与北方大陆碰撞后的四川盆地;海生鱼类则主要分布于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鄂尔多斯盆地已知的三叠纪鱼类中,多数为海生类型或与海生鱼类密切相关。中国的淡水三叠纪鱼群主要由原始辐鳍鱼类组成,它们与西伯利亚和中亚的鱼群最为相近,但也有与劳业大陆其他地区及冈瓦纳大陆的鱼类相似的属种。海生鱼群则以“亚全骨鱼类”为主,并包含鲱亚部的进步类群和真骨鱼类的基干类型。华南扬子区拉丁至卡尼早期的鱼群远较早三叠世的鱼群丰富,且这一时期的鱼群与西特提斯同期的鱼群关系已极为密切,约有1/3的种类可归入相同的属。华南中下扬子区很可能是部分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如龙鱼类。中国的三叠纪鱼类虽然十分丰富,但大多已知鱼类仅限于零星发现和初步报道,因而仍有待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贵州兴义中三叠世 Nothosaurus一新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记述了贵州兴义法郎组竹竿坡段幻龙一新种———Nothosaurusyoungisp .nov .。新种以眶后弓窄 ,上颌骨和眶后骨在轭骨之后相连 ,外翼骨形成明显的腹向凸缘 ,下颌具清晰的冠状突 ,和夹板骨前端进入下颌缝合部等特征区别于幻龙的其他种。支序分析的结果表明N .youngi的原始性仅次于N .juvenilis。新种N .youngi具有Nothosaurus中的一些原始特征 ,短的下颌缝合部 ,短的上颌齿列和窄的眶后弓 ,新种在法郎组竹杆坡段的发现支持含化石地层为中三叠世拉丁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16.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 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 cf. X 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 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 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中三叠世早期幻龙属(Nothosaurus)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分子,幻龙属化石主要发现于欧洲、中东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中三叠世海相地层,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尼期晚期和拉丁期晚期(Edinger,1921;Haas,1980;Rieppel,2000)。我国目前已报道的幻龙属化石有两种:杨氏幻龙(Li and Rieppel,2004)和幻龙属未定种(Rieppel,1998),它们均产于贵州省兴义地区的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最近在贵州省盘县地区关岭组Ⅱ段地层中也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幻龙骨骼化石,证明中三叠世早期东特提斯区同样生存着幻龙类。鉴于标本的骨骼特征与已知的幻龙属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文建立一新种Nothosaurus rostellatus sp.nov.(小吻幻龙)。新种的个体在幻龙属种中为中等(头骨中线长210~320mm);吻部短而小,具4个前颌骨獠齿,紧随其后是第5个明显较小的前颌齿;一对上颌骨犬齿之前有6~9个小型上颌齿;眼窝较大,卵圆形,位置相对靠前;内鼻孔的后缘由腭骨构成,具内鼻槽;外翼骨形成腹向凸缘;下颌具冠状突;背椎神经棘较低,背肋肩部明显加厚。N.rostellatus与其他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吻部形态和比例。新种的吻部较小,长略大于宽,前端钝圆,基部明显收缩,其吻部长度(从吻端至外鼻孔前端的距离)仅占其头骨中线长度的1/6~1/7,而其他种一般占1/4~1/5,具有细长吻部的N.haasi甚至接近1/3。此外,新种吻端-上颞孔前缘距离与吻端-外鼻孔前缘距离的比值也明显高于其他种。N.rostellatus区别于其他幻龙种的另一主要特征是上颌骨牙齿的数目和排列。在已知的幻龙属种中,很少有一对上颌犬齿前的上颌齿数超过5个者。新种正型标本ⅣPPⅤ14294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6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它们大小相等,指向腹方。副型标本ⅣPPⅤ14301在一对上颌犬齿前具有9个小型锥状上颌齿。在已知的Nothosaurus中,新种与N.youngi Li & Rieppel,2004和N.marchicus Koken,1893无论是个体大小还是头骨形态均比较接近,如具有相对短而宽的吻部和较短的上颌齿列、相似的鼻骨形态等,与其他种相差较大,因此这里仅对新种与此二种之间的异同做简要的介绍。从头骨的一些具体形态特征看,N.rostellatus的鼻骨后侧方与前额骨相连,阻隔了额骨和上颌骨,该特征与N.youngi相同而不同于N.marchicus,后者鼻骨受额骨与上颌骨的阻隔,不与前额骨相连。如果不考虑鳞骨的外侧分支的宽度,Ⅴ14294和Ⅴ14301与N.youngi的头骨的最宽处均位于轭骨的后端位置,且其宽度为吻部宽度的2.6~3.5倍(其中N.youngi为2.6倍,Ⅴ14294为3倍,Ⅴ14301为3.5倍),而N.marchicus的最宽处位于头骨后部鳞骨的分支处,其轭骨后缘处头骨宽度为吻部宽度的2~2.8倍(Rieppel and Wild,1996,fig.36,41)。此外,N.rostellatus外翼骨形成腹向突起和下颌具冠状突的特点也与N.youngi相同,N.marchicus不具有该特征。另一方面,N.rostellatus的枕部特征则与N.marchicus接近而不同于N.youngi。新种的枕部内凹,枕骨侧边的后耳骨等向后侧部延伸,下颌关节在头骨后部位于枕髁之后,该枕部特征与N.marchicus一致。N.youngi的下颌关节与枕髁基本位于一个平面内,因此枕部未形成明显的内凹。新种的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宽,其中V 14294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接近相等,而V 14301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大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此特征也与N.marchicus相同而不同于N.youngi,前者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相等,后者的眶后弓很窄,其眼眶与上颞孔之间的距离小于外鼻孔与眼眶之间的距离的1/2。N.rostellatus鼻骨的左右两前突分别伸至两外鼻孔的前缘内侧,位置与N.marchicus相同,而N.youngi鼻骨前突仅伸至外鼻孔内侧缘的中部。N.rostellatus前颌骨的背突向后伸至外鼻孔后缘之后,接近鼻骨的后缘,而N.youngi仅伸至外鼻孔后缘中间部位。除前文所述新种两个主要鉴定特征外,N.rostellatus又以具有内鼻槽,翼骨前伸至内鼻槽附近等特征与该已知二种相区别。此外,新种前颌骨具外侧支突起,其他种该特征多不明显,如N.jagisteus不存在前颌骨外侧支突起,其前颌骨在外鼻孔的前外侧缘沿前外侧方向与上颌骨相交(Rieppel,2001)。从地理分布和地层层位看,N.marchicus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的中三叠统安尼阶,而N.youngi则分布于我国贵州南部的中三叠统拉丁阶。本文描述的化石产于贵州南部关岭组Ⅱ段,其时代应相当于中三叠世晚安尼期。N.rostellatus与分布于欧洲的同时期的幻龙N.marchicus以及与在其后约7~8Ma相邻地区出现的M.youngi的亲缘关系的远近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