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草原沙蜥秋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剖胃法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的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进行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草原沙蜥在8~9月间,以昆虫类动物为主要食物,占全部食物的95.8%。不同性别草原沙蜥取食的食物种类差异不显著,雌雄个体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及营养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雄性的食物多样性指数(IFD)及营养生态位宽度(BTN)均大于雌性。成体和亚成体之间以及亚成体和幼体之间食物种类存在差异但不显著,而成体和幼体间的食物种类差异极显著,不同年龄草原沙蜥的食物百分率相似性指数较小,IFD值与BTN值均是成体最大,幼体最小。总有益系数、不同性别的有益系数分别为V总=22.44%,V雌=12.76%,V雄=9.83%,草原沙蜥是对荒漠化草原有益的类群。  相似文献   

2.
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是一种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北部的蜥蜴。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新疆塔城地区旱地沙蜥的体长、口宽、头宽、头高、头长、眼间距、腹部长、尾长等8个形态特征研究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本研究共采集到旱地沙蜥51只,其中,雌性23只,雄性28只。雌雄平均体长分别为48.03 mm和47.69 mm。结果表明旱地沙蜥两性体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体长与口宽、头宽、头高、头长、眼间距、腹部长和尾长7个形态特征均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体长的基础上比较得出,雌雄个体在头高、头长、腹部长和尾长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口宽、头宽、眼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雄性的头高、头长和尾长均大于雌性,雌性的腹部长则明显大于雄性。旱地沙蜥的腹部长呈现明显的异形生长,雌性的生长速率明显大于雄性。旱地沙蜥的两性异形可能是性选择压力与生育力选择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雄性头部更大、尾部更长,在性选择中具有优势;雌性腹部更长,能够繁育更多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栖息地退化会使环境中蜥蜴的可利用食物资源发生改变。采用剖胃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和达拉特旗地区采集的草原沙蜥样本进行了食性分析。对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三类样地中77个实胃样本的652只(套)食物进行鉴定和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食物主要为节肢动物,分为35类,隶属3纲11目32科;也在少部分个体(4.69%)的胃容物中发现少量(1.95%)植物碎片。上述三类栖息地中,草原沙蜥对蚁科、蚜科、瓢虫科、叶蝉科和茧蜂科昆虫均有较大的捕食比例;但相比固定沙区栖息地,草原沙蜥在半固定及流动沙丘中增减的食物种类均比较多,导致草原沙蜥在流动沙区与其他两类样地之间有较大的食物相异性。从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到流动沙丘,随栖息地荒漠化程度的增加,草原沙蜥捕食食物类群的丰富度逐步减少,辛普森优势度指数相应地下降,但营养生态位宽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皮洛均匀性指数却在流动沙丘栖息地上明显增大。这表明鄂尔多斯地区的草原沙蜥是以捕食昆虫等节肢动物为主、兼食极少量植物的杂食性动物。栖息地荒漠化所致的环境变化显著地影响草原沙蜥的食物组成,使其觅食的食物种类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4.
蓝尾石龙子的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永普  计翔 《动物学报》2004,50(5):745-752
通过测量头、体大小和胃检研究浙江泰顺产蓝尾石龙子 (Eumeceselegans)个体发育过程中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蓝尾石龙子成体个体大小和头部大小的两性差异显著 ,雄性大于雌性。不同发育阶段雌性头长与SVL的线性回归斜率无显著差异 ,头宽与SVL线性回归斜率的差异显著 ,成体和SVL <5 0mm幼体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幼体。雄性头部相对于SVL呈加速式异速生长。两性比较发现 :雌雄幼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SVL <5 0mm幼体特定SVL的头长和头宽无显著的两性差异 ,但SVL为 5 0 - 6 9mm的雄性幼体头长和头宽大于SVL相同的雌性幼体 ;雄性成体头长和头宽随SVL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雌性。SVL <5 0mm的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 ,性成熟雌体头部相对小于SVL为 5 0 - 6 9mm的同性幼体。雌性幼体、雄性幼体、雌性成体和雄性成体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 12 3、 12 5、 4 8和 14 4。雌雄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雌雄成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次之 ,成体与幼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较小。成体摄入食饵的大小 (用胃内完整食物长度的平均值表示 )和变化范围大于幼体。两性成、幼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差异显著。两性个体摄入的食饵大小均与其SVL呈正相关 ,表明较大  相似文献   

5.
环境对动物体型和暴露附器大小的影响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两性异形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本文研究了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 3个地理种群形态的两性异形和地理变异,综合了Bergmann法则、Allen法则和Rensch法则分析其体型、四肢和尾部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伊宁和塔城种群的雌、雄亚成体体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屯市雄性体型显著大于雌性(P0.05);伊宁和北屯种群的雌性成体体型均显著大于雄性(P0.05),但塔城地区两性体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亚成体两性间只有塔城地区的雄性前肢长显著大于雌性(P0.05);3个地区雄性成体均具有较大的后肢和尾部(P0.01),伊宁市雌性具有较长的前肢(P0.05),塔城和北屯市两性前肢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地区旱地沙蜥的体型呈反Bergmann法则的现象;四肢和尾部的大小遵循Allen法则;体型、前肢长、后肢长和尾长不遵循Rensch法则。旱地沙蜥3个地理种群受弥散性的自然选择压力比定向性的繁殖力选择和性选择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用于防治稻飞虱的“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本文开展了靶标作物水稻、载体植物秕谷草和靶标害虫褐飞虱、替代猎物伪褐飞虱组合对中华淡翅盲蝽成虫形态、种群增长参数、产卵选择性和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淡翅盲蝽水稻种群(取食褐飞虱卵)的雌雄成虫个体均显著大于秕谷草种群(取食伪褐飞虱卵).取食褐飞虱卵的中华淡翅盲蝽种群增长参数单雌产卵量、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明显高于取食伪褐飞虱卵的种群,但取食伪褐飞虱卵也有较高的种群增长能力,足以扩繁种群.对于靶标作物水稻和载体植物秕谷草,无论是水稻种群还是秕谷草种群均偏好在水稻上产卵.同时,2个种群的雌虫、雄虫和若虫对褐飞虱卵和伪褐飞虱卵捕食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讨论了在田间建立“秕谷草-伪褐飞虱-中华淡翅盲蝽”载体植物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缘蝽总科昆虫的精巢形态差异,解剖镜下解剖观察拍照,对缘蝽总科3科4亚科6属9种昆虫的精巢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缘蝽总科精巢、输精管皆被有不同颜色的被膜。姬缘蝽科Rhopalidae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迷缘蝽属Myrmus精巢为小(中)型卵圆形。缘蝽科Coreidae缘蝽亚科Coreinae棘缘蝽属Cletus精巢近似三角形。巨缘蝽亚科Mictinae安缘蝽属Anoplocnemis小型圆球形。蛛缘蝽科Alydidae蛛缘蝽亚科Alydinae长缘蝽属Megalotomus为小型卵圆形。缘蝽总科姬缘蝽科Rhopalidae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环缘蝽属Stictopleurus、伊缘蝽属Rhopalus为长圆椎(圆柱)状。精巢大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缘蝽总科精巢形状、大小、颜色及输精管粗细在科级、亚科级、属级具有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比较四种沙蜥近缘种: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荒漠沙蜥(P.przewalskii)、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叶城沙蜥(P.axillaries)形态特征和分析青海沙蜥种群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来验证Bergmann和Allen规律在爬行动物沙蜥属的适用性。生存在邻近地区不同海拔梯度的四种沙蜥个体大小种间比较显示遵循Bergmann和Allen规律,分布于高海拔的青海沙蜥尾椎骨数显著少于其它三种低海拔沙蜥,这种沿海拔梯度种间形态变异可能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青海沙蜥随海拔梯度的上升个体变小,四肢变短,形态变异反Bergmann规律,相对尾长随海拔变异遵循Allen规律,但相对四肢长度反Allen规律。这种变异可能更受到不同海拔梯度环境特征,尤其是高海拔缺氧和食物短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云南鳅属鱼类是云贵高原及邻近区域特有鱼类,其独特两性异形现象可能是对喀斯特高原特定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本文对云南星云湖特有鱼类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个体繁殖力及与之关联的雌雄摄食分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揭示其两性异形特征并探讨其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指数为0.23,表明它是偏向于雌性体型较大的两性异形类型。同时,雌雄外部形态存在明显的色斑差异,雌鱼体侧密布横向色斑,而雄鱼体侧则有一明显的纵向条纹,横向色斑稀少或缺乏。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等进一步证实长臀云南鳅雌雄形态性状明显分离,全长、叉长、体长、头宽/头长、腹鳍起点-胸鳍起点(JK)/体长等对两性形态差异起主导作用。雌鱼繁殖力为(1364.5±489.3)粒,变化幅度为470~2430粒,其繁殖力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大。食物分析显示,长臀云南鳅以摇蚊幼虫、蜉蝣稚虫为主要食物,食性较为狭窄。雌雄长臀云南鳅食物组成较为相似,但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繁殖力选择压力、食物分化等可能对星云湖长臀云南鳅两性异形的形成起重要驱动作用,而两性异形的出现是长臀云南鳅对喀斯特贫营养龙潭生境的一种重要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