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迟国梁  徐涛  王建武 《生态学报》2007,27(4):1524-1529
研究了已经交配与未经交配的平腹小蜂在羽化后不同时间对中间寄主柞蚕卵信息记忆的持效性,比较了经学习训练与未经学习训练的平腹小蜂在不同时间对其自然寄主荔枝蝽卵和中间寄主柞蚕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交配过的平腹小蜂在大量羽化后96h检验柞蚕卵的时间和数量都显著增多,而未经交配的平腹小蜂在此时搜索寄主的时间也显著延长,说明平腹小蜂在此时对柞蚕卵信息的记忆开始明显减弱。经学习训练的和未经学习训练的平腹小蜂在大量羽化后96h对荔枝蝽卵的第一选择数和刺卵数都明显提高,并且前者较后者在各个时段对荔枝蝽卵的第一选择数、检验卵数以及刺卵数都多,说明经学习训练的平腹小蜂对荔枝蝽卵的趋性较高,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受柞蚕卵信息的干扰逐渐减小,对荔枝蝽卵的学习效果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2.
白跗平腹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童新旺  倪乐湘 《昆虫学报》1989,32(4):451-458
白跗平腹小蜂Pseudanastatus albitarsis Ashmead是多种林业害虫的卵期寄生蜂.在湖南(长沙)每年9月底或10月上中旬产下的卵发育至老熟幼虫期休眠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自然羽化.年发生7—8个世代.在25℃恒温条件下,一世代21—22天,其中卵期2—2.5天,幼虫期6—7天,预蛹期3—4天,蛹期10—11天.有效积温305.64日度,发育起点温度11.55℃.成蜂在常温下不喂食时存活4—5天,喂以蜜糖水寿命可提高7.26倍,每一雌蜂一生平均产卵量246.4粒,日平均产卵量12.4—19.5粒,大部分卵在20天以前产出.温度在20—25℃,湿度60—80%为白跗平腹小蜂适宜繁殖条件.室内可用柞蚕卵大量繁殖.应用白跗平腹小蜂防治第一代马尾松毛虫,实际防治效果达52.30—68.67%,即使高温干燥的夏季用于防治第二代松毛虫,实际防治效果仍达45%左右.是一种有利用前途的天敌.  相似文献   

3.
应用牛命表技术对荔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不同地理种群以柞蚕卵为繁殖寄主的条件下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和参数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越南种群的主要生殖力指标,包括净生殖力(R_0)、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种群倍增时间(DT)、单雌产卵量、产卵前期和产卵历期均比广西、广东和海南种群的理想;4种群的雌蜂寿命、羽化率和雌性比率则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利用柞蚕卵作为中间寄主对越南种群进行大规模人工繁殖,具有较大的生物防治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28℃恒温下,松毛虫的胚胎发育期为7—8天;平腹小蜂的个体发育周期为19天左右,其中胚胎期约2天。如果松毛虫在产卵后12小时,胚胎发育到盘形成期以后,被平腹小蜂寄生,则胚盘在半小时内解体离散成匀质;产卵后约36小时,胚带形成后被寄生,经约5—12小时,胚带开始破坏而逐渐解体离散成为小颗粒;松毛虫胚胎发育到胚动以后,甚至将近孵化时,仍可被平腹小蜂寄生,并将离散后的寄主胚胎组织吞食殆尽,发育成蜂,破卵壳出来。在松毛虫胚胎发育早期被寄生,卵粒寄生率高,蜂的成活率也高,反之则低。 同一寄主卵可被一头或多头平腹小蜂复寄生。一粒寄主卵内的寄生蜂卵可达9粒,但最后只羽化一头蜂。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阿尔蚜茧蜂(Aphidius ervi Haliday)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79年在云南昆明、嵩明等地先后采到豌蚜的一种优势寄生天敌—阿尔蚜茧蜂。本文着重研究了几种主要环境因子对其生殖的影响。 食物是决定阿尔蚜茧蜂寿命的基本环境因子之一。饲以20%蔗糖液的雌蜂寿命最长可达20—21天。刚羽化的雌蜂其卵巢内即出现成熟卵,平均每只雌蜂有成熟卵74.9粒,最多达141.8粒。光照对雌蜂产卵有明显影响,在白昼自然光照下,每雌蜂30分钟内可产卵24.00粒;而在黑暗条件下,仅1.80粒,甚至不产卵。在10℃,20℃和湿度70—80%下,雌蜂对各龄寄主都可产卵,其效率以低龄寄主为高。产卵适宜温度为20℃左右。寄主密度对雌蜂生殖亦有一定影响。低寄主密度(1:20)、(1:40)时,其产卵数少于高寄主密度(1:60)、(1:80)。同时过寄生寄主比率亦高。此外该蜂对0℃以下被冻死的寄主副豌蚜不产卵,也对其他两个蚜种甘兰蚜和云南修尾蚜均不产卵。  相似文献   

6.
烟蚜茧蜂生物学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系1975—78年在云南玉溪烟区进行的研究结果。烟蚜茧蜂在玉溪终年可以找到寄主产卵寄生,没有越冬滞育现象。发育周期长短与温度有明显关系,25—27℃,一代厉期为9—13天,其中卵期1—2天,幼虫期4—5天,预蛹期1—2天,蛹期3—4天。成虫饲喂糖液,寿命7,8天,最长11天。冬季温低(15℃),寿命较长,平均13.6天,最长40天。雌蜂羽化后可立即交配产卵寄生,产卵1,2天后进入高峰期,产卵高峰期一般3—4天。产卵期较长,在整个成虫期均可产卵寄生。每雌蜂在供给过量寄主时(每日50头成蚜),一生平均产卵量为189.4粒,日平均为24.7粒。寄生蚜虫数为127.6头,每蜂平均在每头寄主蚜虫体内产卵1.5粒。 利用简易薄膜温室饲养蚜虫繁蜂,简便易行。田间散放防治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期,连续释放烟蚜茧蜂可有效地控制烟蚜的发生在防治水平以下。其效果比喷施45%乐果乳剂1000倍液优越。  相似文献   

7.
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翅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ceroplasta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的重要内寄生蜂。对斑翅食蚧蚜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斑翅食蚧蚜小蜂的行为、发育、存活、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斑翅食蚧蚜小蜂幼虫分3龄,完成一个世代需21-26d。卵巢左右成对,各由3条卵巢管组成,为发育成熟型,成虫期补充营养和发育时间对抱卵量的影响不明显。羽化后即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3s,雄蜂有竞争交配行为,交配对雌蜂产卵有显著刺激作用。产卵行为有寻找、寄主检查、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针拔出等步骤,存在过寄生现象。羽化主要是在08:00-10:00,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对其羽化节律均有影响,温度升高羽化提前,且相对集中;相对湿度在20%-90%范围内,随湿度的升高成虫羽化高蜂延后;而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可使斑翅食蚧蚜小蜂的羽化相对分散。随着温度的升高,雌成蜂的寿命逐渐缩短;补充营养能延长成虫寿命,取食10%蔗糖的寿命最长,清水和无补充营养寿命短。  相似文献   

8.
美丽青背姬小蜂Chrysonotomyia formosa(Westwood)是美洲斑潜蝇的优势天敌,在美洲斑潜蝇的自然控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其寄生和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丽青背姬小蜂主要将卵产于寄主幼虫的腹部,1头寄主幼虫体内可产1~5粒卵,但只有1粒卵能完成发育成为成蜂;不同温度下,雌蜂的繁殖能力不同,其中雌蜂在23℃时有最大的产卵量和最高的致死寄主个体数;提供10%的蜂蜜水可以显著提高雌蜂对寄主的寄生数、产卵量、刺死寄主数和总致死寄主数;美丽青背姬小蜂也能进行产雄孤雌生殖;营孤雌生殖的雌蜂与有性生殖的雌蜂在寿命、寄生寄主数、产卵数、刺死寄主数和总致死寄主数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焦懿  赵苹 《昆虫学报》2002,45(4):482-486
中华花翅跳小蜂Microterys sinicus Jiang是白蜡虫成虫产卵期的主要天敌。该蜂成虫喜在自然光下活动,取食和交配都在寄主树上进行。中华花翅跳小蜂每雌平均怀卵量34.39粒,产卵前期2~3天。产卵量、产卵率和产卵天数与温度密切相关,27℃时产卵量和产卵率最高。30℃时产卵天数最少。21~27℃卵孵化率达80%以上。幼虫共5龄。每头跳小蜂幼虫平均取食蜡虫卵数分别为:1龄14.6粒,2龄29.8粒,3龄69.4粒,4龄126.9粒。5龄幼虫不取食。全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84℃和574.32日·度。补充营养能显著延长成虫寿命和产卵天数,提高雌虫产卵量。中华花翅跳小蜂成虫在田间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发生在4月上中旬和5月中下旬。每粒虫囊内跳小蜂幼虫数与白蜡虫健卵百分率呈负指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96.0829Exp(-0.1872x)。  相似文献   

10.
王建武  周强  徐涛  骆世明 《生态学报》2003,23(9):1791-1797
利用Tenax—TA吸附剂法结合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仪,在荔枝叶片中分离鉴定了26种挥发性物质,包括萜类、醇类、醛类、酯类和吲哚等不同种类的化合物,其主要成分为萜烯类物质。利用固相徽萃取仪(SPME)结合气相色谱的方法,从荔枝蝽挥发物中分离得到了5种以上的化合物,(E)-2-己烯醛为主要成分之一。采用“Y”型嗅觉仪进行的行为分析表明,由柞蚕卵饲养的平腹小蜂对荔枝叶片(第一营养级)和寄主卵(第二营养级)的挥发物无明显趋性,而荔枝蝽成虫挥发物对平腹小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学习行为在平腹小蜂寄主选择行为中有重要作用,无学习经历的平腹小蜂对荔枝叶片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子丁香烯无明显趋性,但经过学习经历以后,选择荔枝叶片挥发物以及子丁香烯的平腹小蜂的数量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然而,不论有无学习经历,选择荔枝蝽成虫主要挥发物(E)—2—己烯醛的平腹小蜂的数量都明显高于选择空白对照的数量。  相似文献   

11.
宋慧英 《昆虫学报》1955,(4):475-478
一.方法 稻蝗的视觉器官有两个复眼,位于头的两侧近触角处。两个侧单眼,位于复眼与触角之间;一个中央单眼,位于颜面隆起中之纵  相似文献   

12.
许元峰  胡炜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222-1229
文章采用组织切片、生化组分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 研究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北方泥鳅(Misgurnus bipartitus)肉质差异。结果显示: 大鳞副泥鳅、泥鳅和北方泥鳅的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为 (3589.17±2326.01)、(2809.7±1818.69) 和(2511.93±1949.03) μm2。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是大鳞副泥鳅最高[分别为(17.07±0.31)%和(2.57±0.38)%], 依次为泥鳅[分别为(14.57±0.59)%和(1.37±0.12)%]和北方泥鳅[分别为(12.33±0.15%和0.57±0.0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依次为泥鳅(74.38)、大鳞副泥鳅(65.11)和北方泥鳅(60.14); 呈味氨基酸含量依次为泥鳅(32.60±1.64)%、大鳞副泥鳅(27.75±2.13)%和北方泥鳅(24.86±1.00)%; 除亚油酸以外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北方泥鳅(24.43±0.26)%、泥鳅(24.18±1.99)%和大鳞副泥鳅(7.86±0.24)%。大鳞副泥鳅的肌肉生长相关基因myod的表达量高, myog和mrf4的表达量低; 泥鳅和北方泥鳅的myog和mrf4的表达量高, myod的表达量低。elovl5等8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特征: 大鳞副泥鳅整体表达水平最高, 北方泥鳅次之, 泥鳅最低。结果表明, 大鳞副泥鳅肉质油润, 但是质地相对粗糙; 泥鳅营养价值高且鲜味程度高; 北方泥鳅肉质细嫩, 但是氨基酸营养价值不高, 鲜味程度较差。三种鳅的上述肉质差异可能与肌肉生长和脂肪代谢活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地区的自然条件下,观察李拭库蠓血液消化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及寄生虫感染和卵巢发育间的关系。李拭库蠓雌虫并不滞育,冬季也不发生脂肪的积聚;除了1—2月间较短时期外经常吸血和产卵。在繁殖期内生殖营养环具有二次以上的重复现象。生殖营养协调、失调和生殖营养分解率,各占全年总剖检数的98.063%;1.23%和0.70%。生殖营养失调和分解现象几乎全年均能查见。 李拭库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它们是体外寄生性螨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小袋纤毛虫和嗜虫性线虫——铁线虫。铁线虫感染,可在雌虫的不同年龄和生理龄期中发生。铁线虫是一种病原体,使雌虫卵巢退化和萎缩,引起昆虫宿主的不育。不育现象不受铁线虫数量、发育期(成虫、幼虫)和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杭州黄胸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 Oshima)分群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觉  李参 《昆虫学报》1959,(5):477-482
1.黄胸白蚁的大翅蚁分群观察尚系初次报道。 2.黄胸白蚁大翅蚁的分群期在杭州一般在3月中旬,特殊气候情况下可提早至2月底或延迟到4月底出巢。 3.本观察初步掌握黄胸白蚁大翅蚁于春雨后,天气转暖,气温到达20℃的晴天,于中午12时—下午2时(有时可延迟到4时)气压急速下降到760毫米以下(一般在750—755毫米间)便进行分群。大翅蚁较少的蚁群一般一次分群完毕,较大窝可连续进行几日,如次日天气条件不符合(如天转冷及阴雨或气压上升等)则可延至条件足够时再进行分群。 4.由于近时天气预告的进步,对天气情况如气温,气压等变化已能预测,故对黄胸白蚁大翅蚁的出巢分群也能预测。 5.黄胸白蚁大翅蚁的分群期既能预测,提供了地板下蚁巢位置的确定,故对及时扑灭白蚁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Three cultured species of Pyrocystis (Dinoccoccales) reproduced asexually by forming 2 (or 1) aplanospores or zoospores inside the parent cell wall. In all 3 species these small reproductive cells, although they may not resemble the parent cells, swell up rapidly (~ 10 min) to the approximate size and shape of the parent cell. These swollen cells become new vegetative cells. The above asexual process is the only way by which cells numbers increase in our cultures. Pyrocystis lunula was propagated at the lunula stage of the life cycle. The nonmotile crescent-shaped cells produced reproductive cells that were Gymnodinium-shaped and had, in some cases, a trailing flagellum. With P. fusiformis and P. noctiluca, the reproductive cells were not flagellated. With P. fusiformis, these bodies had a pronounced equatorial constriction like a girdle, while in P. noctiluca the “girdle” was an inconspicuous feature if present. With P. noctiluca and P. fusiformis on a 12:12 ld cycle, reproductive cells were formed early in the dark period and they swelled up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ight period. Reproduction of P. lunula was not well phased in our experiments, with reproductive cells developing at the end of the light period and the end of the dark period.  相似文献   

16.
李长江 《昆虫学报》1964,(6):903-904
1959年6月,我们教研组由云南西双版纳小勐养所捕获的灵猫(Viverra zibetha ash-toni)体外,发现了一种血蜱,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邓国藩先生鉴定为齿须血蜱(Hae-maphysalis dentipalpis Warburton et Nuttall,1909),在国内尚为初次发现,爰作记述如下。 雄性 体长3.8—4毫米,宽1.9—2毫米。体长卵圆形,最宽处恰在气门板后第一垛缘附近。由此向肩部渐趋狭窄,体后缘钝圆。体淡黄色。假头及足黄褐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河口底栖鱼类,不具鳞片,对环境适应力强的乌塘鳢为材料,研究它们以摄食和渗透两种方式对~(51)Cr,~(60)Co、~(131)I和~(141)Ce的吸收。为了观察在渗透吸收期间个体的差异,测定了单条活鱼的放射性。在实验中采用多核素示踪法并用S-80智能多道分析器和Ge(Li)探头测量放射性。 结果发现,当~(131)I的浓度为3.4×10~(-7)居里/升时,在10小时内所有的乌塘鳢都被杀死,而~(131)I在鱼体各组织器官的积累是明显的。器官积累核素数量的顺序是~(131)I>~(141)Ce>~(51)Cr,在任何组织器官均未检出~(60)Co。 在渗透吸收实验里,对单条活鱼的测量结果表明,核素是能够通过皮肤的渗透积累在鱼体内,并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表明,生命元素的同位素如~(131)I,~(60)Co容易渗透到鱼体内部器官,而非生命元素的同位素例如~(141)Ce、~(51)Cr的渗透是慢的。 ~(51)Cr、~(60)Co、~(131)I、~(141)Ce是沿海核设施常见的放射性废物成分,有的是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核素(Goldberg,1957),随着沿海核电站的不断兴建,它们在河口港湾存在的机会越来越多。虽然海洋鱼类和淡水鱼类对它们的浓集有过报道(Hiyama et al.,1964),但河口生物,特别是河口的底栖鱼类对它们的吸收和积累,则研究甚少。 乌塘鳢是生活在河口滩涂的底栖鱼类,适应于半咸淡的水质,  相似文献   

18.
家蚕后丝腺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描述了家蚕幼虫后丝腺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讨论了保幼激素类似物(JH—3)的作用。观察到染色质块移向核内膜及核内物质通过核孔流进细胞质的现象。核仁内布满许多小颗粒体。内腔膨大的颗粒内质网充满着细胞质,它们是丝心蛋白合成和暂时贮留的主要细胞器。丝心蛋白经由高尔基复合体或直接形成丝心蛋白体,它们汇集于细胞顶端,以细胞外排作用,将丝心蛋白放入腺腔。自噬体与溶酶体出现于老熟幼虫后期。 经JH—3处理的幼虫,其后丝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正常的相近似。  相似文献   

19.
荔枝蝽象的化学不育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广东省,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雄虫生殖细胞对噻(口替)派(硫代三乙烯磷胺)的不育作用有二个敏感期,即生殖细胞受伤害的敏感期和对显性致死突变诱发的敏感期。这二个敏感期分别在7月中旬和翌年2月中旬,只有在生殖细胞对显性致死突变诱发的敏感期对荔枝蝽象雄虫进行不育处理才有实际意义。2月中旬被0.6%噻(口替)派水溶液浸渍的雄虫和正常雌虫配对后,卵的不孵化率达99.5%。2月中旬被哔噻兹[P,P-双(1-氮丙啶基)-N-甲基硫代磷酰胺]熏蒸2.6小时后再被0.2%噻(口替)派水溶液浸渍的雄虫和正常雌虫配对后,卵的不孵化率为99.3%。这二种处理方法对雄虫的交配竞争能力和死亡率基本没有影响。雄虫被0.6%噻(口替)派水溶液浸渍后24小时才出现较大的不育效应。进行不育雄虫大笼(2.2×2.2×3M3)释放试验,当不育雄虫、正常雄虫和正常雌虫的比例为80:10:10时,上述二种方法处理的不育雄虫分别导致94.4%和96.5%的卵不孵化率。初步观察到不育卵对跳小蜂(Ooencyrtus sp.)的产卵量和羽化率没有影响。上面试验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应用不育剂防治荔枝蝽象看来是一种有希望的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月中旬0.4%噻(口替)派水溶液浸渍的雄虫的贮精囊中精子,发现精子密度降低、排列不整齐。浸渍雄虫的噻(口替)派水溶液浓度为1.8%时,透视电子显微镜观察处理雄虫睾丸精子横切面,可见部分精子的轴丝遭到损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