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成年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雄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特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日本新糠虾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和交接器组成,整体似“n”形。精巢左右对称,由一条“n”形的精索和其外侧延伸形成的19~21个精母细胞囊及与之相连的19~21个精子细胞袋组成,精子细胞袋位于精母细胞囊背部偏外侧的位置,通过一个短窄的通道与输精管相连。输精管是一个“n”形的管子,位于精索的背面,其前段连着精巢,后段逐渐变细,直至第8胸节向腹部弯曲变得更细,随后膨大形成壶腹,壶腹向后通入交接器中并在末端膨大。交接器位于身体的腹中线附近,其壁由外层的角膜层和内层的上皮细胞层组成,具有防御和保护功能;其内的肌肉层加厚,外层为环肌层,内层为纵肌层。从精索,经精母细胞囊,到精子细胞袋依次分布着不同发育阶段的精细胞。成熟精子有头部和尾部两部分,头部较短,尾部相当长,且头尾之间有一个15°的转角。精子呈簇分布形成精子束,精子束通过精子细胞袋与输精管间的通道被输送到输精管中,并沿输精管向交接器运输。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雄性生殖系统组织解剖结构及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的构建。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东亚飞蝗进行组织切片,脱水、透明、HE染色和拍照;并应用冰冻切片技术将冰冻包埋剂包埋后的飞蝗雄性个体进行连续切片,进行截面图像信息采集,建立数据集;通过Photoshop、Image-Pro Plus(IPP)软件对雄性生殖器官截面图像进行分割、处理、序列化和三维重建。通过试验观察分析东亚飞蝗雄性生殖器官精巢、附腺、输精管、精球囊和射精囊及交配器的组织构造;并成功构建了飞蝗雄性生殖系统的三维结构可视化数字模型。该模型可以任意旋转,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该试验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雄性生殖系统。以睾丸和附睾中是否存在精母细胞及精子细胞等作为判断雄性中华白海豚性成熟的标准,通过比较不同个体睾丸和附睾的组织结构特征,发现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和附睾的组织学结构与未成熟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测量样本睾丸的2个形态参数:生精小管直径和生精小管的相对面积,得到性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为(118.3±12.8)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52;未成熟个体的生精小管直径(47.4±3.5)~(60.3±6.0)μm,生精小管相对面积为0.27~0.40。 相似文献
5.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群体气体的辨别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陌生群本气味,本群体气体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田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我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尿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体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性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 相似文献
6.
江豚和白鳍豚雄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豚和白鳍豚雄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研究ONTHEANATOMYOFTHEMALEGENITALSYSTEMINTHEBAIJI(LIPOTESVEXILLIFER)ANDFINLESSPORPOISE(NEOPHOCAENAPHOCAENOIDES)...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长期酒精摄入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伤机制。方法:选用8周龄的SD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蔗糖,口服);酒精组(4g/kg,口服)。连续12周后,分别取附睾考察精子数目、活力;取血清检测睾酮和促黄体生产素(LH)含量;计算睾丸一体重比,并检测睾丸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以及caspase.3前体和剪切体的蛋白表达。结果:酒精组12周后,大鼠的睾丸.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精子数目减少(P〈0.01),精子活力下降(P〈0.01);血清中睾酮含量下降(P〈0.05),LH含量增加(P〈0.05);睾丸中MDA含量增加(P〈0.01),GSH含量降低(P〈0.05),GPX和SOD活性下降(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增加(P〈0.05),caspase-3剪切体与前体的比值增加(P〈O.01)。结论:长期摄入酒精引起的大鼠睾丸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是其导致其生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马瑞张振华马劲夫陈东赵强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5):858-861
摘要目的:研究长期酒精摄入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的损伤机制。方法:选用8 周龄的SD 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蔗糖,口服);酒精组(4g/kg,口服)。连续12周后,分别取附睾考察精子数目、活力;取血清检测睾酮和促黄体生产素(LH)含量;计算睾丸- 体重比,并检测睾丸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同时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 以及caspase-3 前体和剪切体的蛋白表达。结果:酒精组12 周后,大鼠的睾丸- 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精子数目减少(P<0.01),精子活力下降(P<0.01);血清中睾酮含量下降(P<0.05),LH 含量增加(P<0.05);睾丸中MDA 含量增加(P<0.01),GSH 含量降低(P<0.05),GPx 和SOD活性下降(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 表达增加(P<0.05),caspase-3 剪切体与前体的比值增加(P<0.01)。结论:长期摄入酒精引起的大鼠睾丸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是其导致其生殖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红毛鸡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日立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12批不同产地红毛鸡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12个样品均含有17种总氨基酸,其中必需和半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9.42%~53.16%。结论:不同产地的红毛鸡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含量随产地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3.
14.
中华花龟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对4只成体中华花龟(Oeadia sin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中华花龟的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于粘膜层和肌层,舌、咽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食道、胃、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大肠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粘膜上皮特化成与水呼吸有关的绒毛,胃体部肌层最发达,内斜中环外纵相间排列,厚约652.6±41.2μm,小肠绒毛长而密集呈叶状;肝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色素细胞,门管区明显,肝小叶分界不清;胰腺腺泡细胞发达.内分泌细胞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15.
16.
中华水韭根叶发育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溪;檀龙颜;扬成;刘保东 《植物研究》2013,33(6):666-670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被评价为极度濒危级(CR),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对环境污染敏感。本文以其人工苗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连续观察了根和叶的发育特征:叶原基横切面呈端部渐圆的三角形,由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三部分组成;维管束中央首先出现的一个原生管胞,与其近轴面两侧后出现的两个后生管胞共同组成倒“V”字型的外始式初生木质部;成熟叶分化出表皮与皮层,表皮细胞间有嵌合,皮层部分细胞裂解成彼此不相通的4个通气道。根横切面呈圆形,成熟区分化出表皮、皮层(外皮层、中皮层、内皮层)和维管束三部分,中皮层部分细胞裂解呈一个完整的筒状通气道并与外皮层无连接,由内皮层包围的维管束横切面呈三角形。讨论了根和叶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子标记在茶树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茶树种质资源和品种鉴别、遗传多样性、遗传演化、遗传稳定性及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的应用 ,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华补血草盐腺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叶表皮印痕、扫描电镜以及石蜡切片法对中华补血草的叶片进行解剖研究,观察其成熟盐腺的结构、盐腺的发育与盐腺的密度。结果表明:(1)上表皮的盐腺密度比下表皮的略小。(2)成熟的盐腺由20个细胞构成,中央有4个分泌细胞,每一个分泌细胞外侧又伴有一个长方形的毗邻细胞;向外由2层杯状细胞包围,每一层分别有4个杯状细胞,使盐腺呈近似圆形;盐腺内部靠近叶肉细胞处有4个收集细胞;中央4个分泌细胞顶端的角质层各有一小孔,是盐分泌出的通道。(3)中华补血草盐腺是由一个单独的表皮细胞发育而成,分别经历单细胞时期、2细胞时期、4细胞时期、8细胞时期、16细胞时期和20细胞时期的不同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9.
海南原鸡繁殖期夜栖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栖地.结果表明: 1) 原鸡在繁殖期多结成2~6只(3.3±1.5, n=13)的繁殖群,在同一棵树或邻近几棵树上集群夜栖; 2) 落叶季雨林和灌丛草地是原鸡繁殖期夜栖的主要植被类型; 3)原鸡多以小刺竹Bambusa bambos作为夜栖树,占53.3%,其次是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占20.0%; 4)原鸡倾向于选择灌木生长茂密、地面草本稀疏的生境作为夜栖地,并栖息在胸径均值为8.4 cm±3.5 cm的乔木或灌木的枝条上,栖枝均高为4.4 m±0.8 m; 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原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栖树高、栖枝高度、栖树胸径、栖枝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栖枝下方盖度和栖枝上方盖度.据此分析认为:繁殖期原鸡警惕性高,夜栖地多选择易于隐蔽和转移的生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