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海拔1630-2430 m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共取10 m×10 m样方84个)进行物种组成和环境因子调查,对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群落垂直分布的变化,即从山体下部(1630~2000 m)的华北落叶松灌木群落到山体中部(2000~2200 m)的华北落叶松云杉桦木混交林群落,再到山体上部(2200~2430 m)的华北落叶松苔草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R_0)与Shannon-Wiener指数(H)呈现由小增大(在中部达最大)和由大减小的趋势;而Simpson指数(λ)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则呈现持续增大趋势.(2)海拔与R_0(r=-0.541,P<0.01)、H(r=-0.377,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与λ(r=0.495,P<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坡向与R_0(r=-0.365,P<0.01)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r=-0.250,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λ(r=0.356,P相似文献
2.
3.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的基础上,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森林群落各层片之间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15个群丛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各群丛多样性变化规律.(2)各群丛的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均匀度最小,大多数森林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比较接近.(3) 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Pielou指数和Alatalo指数之间表现极显著差异性(P<0.01).(4)群丛3(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美蔷薇-东方草莓群丛)灌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43,P<0.05);群丛8(白桦+山杨-灰栒子+美蔷薇-中亚苔草群丛)乔木层和灌木层呈显著负相关(r=-0.458,P<0.05),灌木层和草本层则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群丛11(白杄-中亚苔草+烟管头草)的乔木层和草本层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49,P<0.05). 相似文献
4.
长尾雀 (Vragussibiricus)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为留鸟。其繁殖习性国内报道尚少。 1 998~ 2 0 0 0年 4~ 8月 ,我们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作了观察。现记述如下。1 观察点的自然概况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在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 ,东经1 1 1°2 2′~ 33′和北纬 37°4 5′~ 5 5′之间 ;海拔 1 6 0 0~2 831m ;高层乔木以华北落叶松 (Larix principis -rupprechtii)、云杉 (Piceaspp .)为主 ;灌木以沙棘(Hippophaerhamaicles)、刺梨 (Ribesnure… 相似文献
5.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学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分类学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收集了33块样地的植物群落数据及样地环境信息,计算了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和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分析了Λ+和Δ+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Λ+和Δ+的平均值分别为270和76.5;Λ+与海拔和坡向均呈显著负相关;Δ+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从33个样地在置信漏斗的位置来看,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有较高的分类学多样性,主要原因是保护区建立30多年来,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人类活动干扰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6.
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9科359属809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6属7种,被子植物87科353属802种。含5属以上的科15科,单、寡种属共330属,这些科、属在植物区系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种子植物科、属、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分布型40科,北温带分布型24科,分别占总科数的44.94%和26.97%。属的分布区类型中,温带成分256属,占总属数的82.05%,反映出该区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种的分布区类型中,中国特有分布种居首位,尤以华北成分占优势,其中华北落叶松、黄刺玫、油松等为该区植被建群种或优势种。科、属、种的特有现象不平衡,没有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属、特有种分别为7属、325种。 相似文献
7.
根据84块样方资料,对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群落进行TWINSPAN分类和DCA、DCCA排序.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7个类型;(2)样方与物种的DCA排序及样方的DC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DCCA第一轴明显地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海拔梯度,即热量因子,沿DCCA第一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森林群落对热量的要求降低;DCCA第二轴主要表现出森林群落的坡向、坡度变化趋势,即水分和光照因子,沿DCCA第二轴,从下到上,坡向由阴坡向阳坡变化,坡度由平缓变陡峭.其中海拔梯度是环境因子中对森林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3)与DCA相比,DCCA的排序轴更有利于生态意义的解释,后者能同时反映样方间在种类组成上及环境因子组成上的相似性,表现在排序图中样方较集中,群落间的界线变得较模糊,因此如果同分类结合使用,DCA的效果要好于DCCA.(4)TWINSPAN分类与DCA和DCCA排序的结果,同时表明了该地区森林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扩散系数等5种指数、聚集强度、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χ2拟合检验等方法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乔木层中华北落叶松、白桦、青杄、辽东栎及山杨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较宽的生态位而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大;白杄和油松也呈聚集分布,但聚集程度小;红桦则表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2)林下层中金银忍冬、东方草莓、披针叶苔草和中亚苔草表现出较强的聚集强度,而土庄绣线菊、美蔷薇、小红菊和糙苏等聚集强度较小;灰栒子、东北茶藨子、北方拉拉藤、山马兰等由于相对较弱的竞争能力和较窄的生态位而呈随机分布。(3)扩散系数(DI)、聚集指数(CI)、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L)、Green指数(GI)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在判定物种分布格局时应以方差/均值比率为主要依据,Poisson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χ2拟合检验为辅共同判定,这样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物种的格局分布。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鸟类多样性现状,制定科学有效的栖息地保护管理对策,于2006年5~7月利用样线法对内蒙古桦木沟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群落结构。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有17目44科127种鸟类,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居留型组成为90种夏候鸟、27种留鸟、10种旅鸟。不同生境类型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草原湿地最高,均匀性指数以林地和疏林较高。提出保护区在制定鸟类多样性保护对策时应全面考虑各类栖息地的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不同林龄的人工林和天然林内,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大步甲属Carabus物种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 (1)共获得大步甲属标本1290号,分属于10种,9种是该保护区的新记录种类,其中C. canaliculatus沟步甲、C. crassesculptus粗皱步甲、C. manifestus罕丽步甲、C. vladimirskyi长叶步甲为优势种,肩步甲C. hummeli、刻翅步甲C. sculptipennis、粒步甲C. granulatus为常见种. (2)不同林地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H′、优势度D、个体数量N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J不存在显著差异;S、H′、D、J在人工林25年生林地最高;N在天然林20~30年生林地最多;β多样性人工林5年生林地最高.(3) 4种优势种季节性变化总体上是沟步甲的盛发期为7月和8月份;粗皱步甲的高峰期为7月份;罕丽步甲7月、5月、9月份和6月份发生数量多,8月份稀有;长叶步甲8月份和9月份为盛发期;不同物种在不同林地出现的高峰期是不一致的.(4)物种相似性分析结果是天然林35~45a和60~80a,人工林25a和天然林5~8a极相似,其余为中等不相似和中等相似.(5)生境相似性分析的结果是天然林35~45a和60~80a相似性最高,人工林5年生与天然林20~30a、35~45a生境相似性差异逐渐增大.(6)生境指示种分析的结果是粗皱步甲、罕丽步甲为广布种,肩步甲仅在天然林35~45a和60~80a生的林地采集到,其中在天然林35~45a林地生境物种指示值高达96.73. 相似文献
12.
王刚;李万洪;康力文;赵蔚;王跃招 《四川动物》2021,40(2):233-240
为深入了解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促进保护区有效管理,于2017年7、8月,2018年5、6月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56种。其中,两栖动物2目9科15属24种,爬行动物2目11科25属32种。与2012年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结果相比,新增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6种。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以东洋界物种为主(43种),兼有少量广布种(13种),无古北界物种;我国特有种29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受胁等级的16种。结合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濒危情况和保护现状,应加强科普教育力度与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社区共管的保护模式以及加强科学监测与研究,保护该区域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在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部荒漠景观下的磁窑堡地区,选取典型荒漠草原区(DS)、人工柠条林种植区(CCL1,CCL2)及流沙人工封育区(SDE1,SDE2,SDE3)3类生境共6块样地,于2010年4月至8月以巴氏罐诱法采集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研究该地区拟步甲科昆虫多样性及其对生境的指示作用。结果共获得标本3406头,计12属22种,其中东鳖甲属Anatolica和小鳖甲属Microdera为优势属,波氏东鳖甲Anatolica potanini Reitter、阿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 alashanica Skopin、小丽东鳖甲Anatolica amoenula Reitter和尖尾东鳖甲Anatolic amucronata Reitter为优势种。在流沙人工封育区的SDE1样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最高,SDE3样地个体数量和优势度指数最高;人工柠条林种植区的CCL1样地个体数量最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流沙人工封育区与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种植区在物种组成及生境相似性方面差异较大。利用指示值法确定不同生境的特征指示种类,结果显示波氏东鳖甲、谢氏宽漠王Mantichorula semenowiReitter、尖尾东鳖甲可作为流沙封育区特征指示种;突角漠甲Trigonocnera pseudopimelia(Reitter)、中华砚甲Cyphogenia chinensis(Faldermann)和纳氏东鳖甲AnatolicanuretiSchusteretReymond可作为荒漠草原特征指示种;蒙古漠王Platyope mongolica Faldermann、多毛宽漠甲Sternoplax setosa setosa(Bates)、克小鳖甲Microdera kraatzi(Reitter)是生境恢复的监测种;小丽东鳖甲Anatolica amoenula Reitter等种类可作为生境退化的监测种。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生境类型共选取10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区系特点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保护区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有草本植物58科183属27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菊科(Ast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荨麻科(Urticaceae)为优势科;以凤仙花属(Impatiens)、堇菜属(Viola)、蓼属(Persicaria)和冷水花属(Pilea)为优势属。(2)在分布区类型中,科的热带分布成分最多,这与保护区所处的中亚热带植被环境的特点相吻合,属的温带地理分布比重最大(61.69%),但温带分布属内含种数较少,均以单种属为主,相反热带分布属的种数较多,并且属级在区系性质的分析中和科级相比更为敏感和可靠;由科和属的性质递变来看,热带性与温带性成分相互渗透,有较明显的过渡特征,属级的地理分布反映出保护区草本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分布的性质。(3)各样地中草本植物群落组成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样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格局不完全一致,但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在样地7的草本植物群落中达到峰值;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变化格局较为一致,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样地8中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受人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维持其稳定在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方面发挥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探究我国大兴安岭地区物种多样性并完善其基础数据, 本研究于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黑龙江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个相机位点布设了127台红外相机, 并结合规划的30条4 km长的样线, 在2022年冷季和2023年暖季开展固定样线调查。在调查期间, 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9,881 d, 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704张, 记录到研究地区的野生鸟类和兽类共94种, 其中兽类19种(4目10科18属), 鸟类75种(12目24科49属), 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本研究区域已经绝迹的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 本次发现为半个世纪以来首次监测到。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兽类中拍摄率前三位的依次是猞猁(Lynx lynx, RAI = 21.88)、狍(Capreolus pygargus, RAI = 18.36)、野猪(Sus scrofa, RAI = 10.00); 鸟类中拍摄率前三位的依次是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 RAI = 1.91)、渡鸦(C. corax, RAI = 0.70)、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 RAI = 0.45)。在样线调查结果中, 兽类物种中痕迹遇见率最多的依次为紫貂(Martes zibeuina)、狍、马鹿(Cervus elaphus)、驼鹿(Alces alces)和雪兔(Lepus timidus)。本次调查填补了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空白, 为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后续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双向种指示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DCCA),对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山杜鹃灌丛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分析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该研究区域38个高山杜鹃样地中,共记载的维管束植物有35科68属135种,出现频度较高的种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高山大戟(Euphorbia stracheyi)、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雪层杜鹃(R.nivale)、扫帚岩须(Cassiope fastigiata)、鳞腺杜鹃(R.lepidotum)、木根香青(Anaphalis xylorhiza)、刚毛杜鹃(R.setosum)等。(2)TWINSPAN等级分类将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38个样地划分为14个群丛类型。(3)样地DCCA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和海拔是影响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4)该区域高山杜鹃灌丛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不断降低;而Pielou指数与海拔之间并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的垂直分布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法、样线法和随机调查法,2005-2008年间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垂直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蝶类3681只,隶属于10科69属111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科;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种类逐渐递减,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在3个垂直带中(海拔低于800 m、800~1200 m、高于1200 m),海拔800~1200 m垂直带的蝶类种类最丰富.研究区6种主要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次生林、农田、居民点)中,灌木和次生林中蝶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生境类型,农田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最低;生境之间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主要与生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类型相差越大,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就越小,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蝶类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0.61),而常绿针叶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20). 相似文献
18.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步甲群落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陷阱法研究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及其亲本玉米在整个生长季节对地表步甲类群的影响。每个玉米品系设置6块样地, 两个玉米品系交替排列, 每个样地设置2个采样点, 共设置24个样点, 整个玉米生育期取样8次。本研究共采集步甲标本8 012头, 隶属于11属23种, 其中黄斑青步甲Chlaenius micans个体数量分别占个体总数的87.54%, 为玉米田内的主要常见物种, 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 后斑青步甲Chlaenius posticalis和单齿蝼步甲Scarites terricola个体数量分别占除黄斑青步甲之外所有步甲个体总数的34.77%, 31.16%和6.21%, 这些物种组成当地玉米田内的常见物种。步甲物种多样性与常见物种个体数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且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其亲本玉米田内步甲物种多样性和常见物种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度较高。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ed ANOVA)结果表明,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对步甲物种丰富度、 物种多度、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田内的后斑青步甲个体数量明显增加, 但其他常见物种没有显著变化。基于非度量多维度(NMDS)的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与亲本玉米田内的步甲群落结构非常相似。本文结果表明转植酸酶基因玉米的种植对步甲物种多样性及常见物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