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II期经典型骨肉瘤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我院骨肿瘤科治疗72例II期经典型骨肉瘤患者,根据病人意愿将病人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恩度组和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组化疗方案为:阿霉素30 mg/m2静滴,d1-d3,顺铂120 mg/m2静滴,d4;甲氨蝶呤10-12 g/m2静滴,d1;异环磷酰胺3 g/m2静滴,d1-d5。新辅助化疗联合恩度组在化疗基础上加用恩度,初期8个病例恩度15 mg/d,d1-d5,配合化疗每周期4次,术前术后各一个周期,总剂量40支;后期14个病例,恩度15 mg/d,d1-d10,配合化疗每周期4次,术前术后各一个周期,总剂量80支。化疗后根据化疗结果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对手术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估和免疫组化染色,测量化疗前后联合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72例患者入组,剔除资料不全5例,共纳入评价67例,其中联合组22例,对照组45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3-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两组在肿瘤坏死率无明显差异,但术前术后比较,VEGF染色和MVD联合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结论:本研究显示恩度联合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提高肿瘤坏死率,但恩度能有效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人重组内皮抑素(endostar,ES)辅助化疗药物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共入组128例食管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n=60)进行5个疗程ES联合化疗,每个化疗疗程持续3周,静脉注射ES 15mg/d。对照组患者(n=68)未使用ES化疗。化疗2个疗程后,手术切除肿瘤,分析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的表达。结果:同治疗前比较,化疗明显促进了食管癌肿瘤组织中的VEGF的表达和组织中血管的再生。两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转移率明显降低,通过重组内皮抑素治疗显著抑制了化疗引起的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的生成。结论:联合重组内皮抑素化疗能够显著改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Endostar,恩度)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血管内皮抑制素类抗肿瘤药物,是一种大肠杆菌工程菌发酵产品,在临床上常被用作血管靶向治疗,具有靶向精准、低毒性、不产生耐药等优点。恩度能够抗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然而只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肿瘤患者,并不能使其得到明显的生存获益,恩度联合化疗/放疗具有增敏作用,从而取得显著的疗效。本文对恩度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于为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联合化放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7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病例,27例患者均接受rh-ES联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rh-ES用药1周期后评价生活质量变化及不良反应,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23例可评价近期疗效的患者客观有效率30.4%,疾病控制率78.3%。18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位无进展生存期5.5月,中位总生存期12.0月,1年生存率50.0%,2年生存率28.6%。全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或稳定23例(85.2%),Ⅲ~Ⅳ度不良反应8例次。结论:Rh-ES联合化放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良好,可改善或稳定患者生活质量。与其他单纯化疗研究结果比较,晚期NSCLC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内皮抑素与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因子均为内源性新生血管抑制分子。为了探讨两分子融合后的生物学功能,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介导融合基因在体内外表达。体外实验表明重组腺病毒Ad-hENDO-VEGI151能够在ECV304、HepG2、L929等细胞中表达41000大小的融合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明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对HepG2和L929细胞无抑制作用(F=13112.13,P=0.0001)。体内实验表明Ad-hENDO-VEGI151重组腺病毒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以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的生成;与AdLacZ对照组相比,Ad-hENDO-VEGI151对兔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明显(F=1413.11P=0.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融合蛋白主要在角膜上皮层表达;治疗荷肝癌裸鼠,注射Ad-hENDO-VEGI151的肿瘤体积(487.7±241.2mm3)与AdLacZ对照组(4075.9±1849.9mm3)差异显著(F=14.80P=0.0085),抑瘤率达到88.0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胞膜染色阳性,Ad-hENDO-VEGI151组肿瘤的微血管密度30.75±3.31%与AdLacZ组50.25±8.65%差异明显F=17.72P=0.0056抑制率为39%。结果提示:重组腺病毒Ad-hENDO-VEGI151能够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融合蛋白,并发挥特异性的新生血管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洛铂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n=28)和对照组(n=28)。对照组给予洛铂治疗,研究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洛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免疫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含量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CD3~+、CD4~+、CD4~+/CD8~+、NK含量均升高,CD8+含量降低,且研究组CD3~+、CD4~+、CD4~+/CD8~+、NK含量较对照组升高,CD8~+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78.57%,与对照组的46.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脏反应、呕吐、恶心、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洛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其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志明孙苏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235-238
目的:探讨重组人内皮抑素(rhES)对食管鳞癌系KYSE-150及TE1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以大鼠成纤维细胞L929为对照细胞,检测rhES不同浓度(0、12.5、25、50、100、200、400、600μg/ml)和作用时间(24h、48h)对食管鳞癌系KYSE-150、TE1和L92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大鼠L929细胞经rhES处理后,吸光度A值轻微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系KYSE-150、TE1经rhES处理后,吸光度A值明星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S明显抑制食管鳞癌系KYSE-150及TE1细胞增殖,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2例老年晚期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含顺铂的两药化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率(CRR)、临床受益率(CBR)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arnofsky评分、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疾病进展时间(TTP)进行观察和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CRR和CB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的上升幅度和血清CEA水平的下降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OS中位数估计值分别为16.720月和14.590月,TTP中位数估计值分别为6.260月和4.770月,两组患者OS和TTP中位数估计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治疗中,在含顺铂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受益和治疗有效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同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紫杉醇化疗方案联合同步放射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同步放化疗进行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对患者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以及无肿瘤进展时间(TTP)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CR+PR的患者为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例(P<0.05);治疗组患者TTP为154±11d,中位生存时间为274d,而对照组TTP为108±8d,中位生存时间为179d,两组患者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治疗组患者QO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对晚期NSCLC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同步化疗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时间,且不会增加患者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胸腺肽对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将60 mg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经引流管缓慢注入患者的胸腔内,观察组联合将300 mg胸腺肽经引流管缓慢注入患者的胸腔内。治疗8周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介素-23水平、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ventilation per minute,MVV)、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 ratio,FEV1/FVC)、CD8~+、CD4~+及CD4~+/CD8`+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MVV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MVV和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介素-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8~+以及CD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胸腺肽可以改善减轻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的炎症状态,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结合保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50例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囊外彻底切除,对瘤体以及周围正常组织5 cm以上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实验组患者行保肢手术术前以及术后行新辅助化疗。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肿瘤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状况、肢体功能以及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较低(P0.05),3年生存率以及肢体功能的优良率较高(P0.05),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结合保肢手术能够降低骨肉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P-PCR技术以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骨肉瘤患者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实施前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在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同一新辅助化疗方案实施前后以及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之间,肿瘤组织的多药耐药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实施对骨肉瘤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影响有限,其多药耐药性可能主要决定于肿瘤本身,检测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有利于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附近骨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膝关节附近骨肉瘤采用新辅助化疗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所有病例均进行肿瘤细胞坏死率、5年内肿瘤局部复发率、5年生存率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38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坏死率平均95.8%;随访6-9年,38例患者中5年内肿瘤局部复发12例(31.6%),5年后生存31例(81.6%),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2.1%。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附近骨肉瘤可有效提高骨肉瘤5年生存率,保存患肢功能,是骨肉瘤保肢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Zoology (Jena, Germany)》2015,118(1):27-33
Skeletal muscles can be classified as flexors or extensors according to their function, and as dorsal or ventral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The latter classification evokes their embryological origin from muscle masses initially divided during limb development, and muscles sharing a given position do not necessarily perform the same function. Here, we compar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different fiber types among six limb muscles in the lizard Tropidurus psammonastes. Individual fibers were classified as slow oxidative (SO), fast glycolytic (FG) or fast oxidative-glycolytic (FOG)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ontent; muscle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position and function. Mixed linear models considering one or both effects were compared using likelihood ratio tests. Varia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FG and FOG fibers is mainly explained by function (flexor muscles have on average lower proportions of FG and higher proportions of FOG fibers), while variation in SO fibers is better explained by position (they are less abundant in ventral muscles than in those developed from a dorsal muscle mass). Our results clarify the roles of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the various muscle fibers and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se factors may differentially affect distinct fiber types.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用于脑瘫患儿的疗效对肢体运动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运动疗法干预,包括Bobath技术和核心稳定性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作业疗法干预,包括手功能、手眼协调能力、进食、如厕、更衣及游戏训练。干预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及Gesell发育量表对患儿进行评估,评价临床疗效,并采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后的GMFM评分、F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的DQ评分均明显提高,而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DQ评分增幅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试验组在活力、社会功能和精神健康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作业疗法可有效促进脑瘫患儿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应充分重视脑瘫的综合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板对四肢骨折的治疗及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4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与研究组(42例,给予锁定加压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板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Gillis GB 《Zoology (Jena, Germany)》2007,110(1):28-40
Most work examining muscle function during anuran locomotion has focused largely on the roles of major hind limb extensors during jumping and swimming. Nevertheless, the recovery phase of anuran locomotion likel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locomotor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where flexing limbs can increase drag on the swimming animal. In this study, I use kinematic and electromyographic analyses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four anatomical flexor muscles in the hind limb of Bufo marinus during swimming: m. iliacus externus, a hip flexor; mm. iliofibularis and semitendinosus, knee flexors; and m. tibialis anticus longus, an ankle flexor. Two general questions are addressed: (1) What role, if any, do these flexors play during limb extension? and (2) How do limb flexors control limb flexion? Musculus iliacus externus exhibits a large burst of EMG activity early in limb extension and shows low levels of activity during recovery. Both m. iliofibularis and m. semitendinosus are biphasically active, with relatively short but intense bursts during limb extension followed by longer and typically weaker secondary bursts during recovery. Musculus tibialis anticus longus becomes active mid way through recovery and remains active through the start of extension in the next stroke. In conclusion, flexors at all three joints exhibit some activity during limb extension, indicating that they play a role in mediating limb movements during propulsion. Further, recovery is controlled by a complex pattern of flexor activation timing, but muscle intensities are generally lower, suggesting relatively low force requirements during this phase of swimm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比较截肢术和微波射频保肢术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胫骨远端骨肉瘤的患者79例,其中27例给予截肢治疗(截肢组),52例给予微波射频保肢和重建治疗(保守治疗组)。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局部复发情况、MSTS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保守治疗组的MSTS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截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射频保肢术治疗胫骨远端骨肉瘤患者不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几率,且在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对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肠道肿瘤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及芬太尼组,每组各25例。羟考酮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盐酸羟考酮5 mg静脉注射;芬太尼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 min给予芬太尼50 ug静脉注射。两组术后分别启动盐酸羟考酮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术后3 h(T_0)、6 h(T_1)、12 h(T_2)、24 h(T_3)、48h(T_4)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ey镇静评分变化;检测麻醉前、T_2、T_3、T_4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并对比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1、T_2时点羟考酮组Ramsey评分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T_0、T_3、T_4时点两组Ramsey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_2、T_3、T_4时点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10较麻醉前均显著升高(P0.05),羟考酮组TNF-α、IL-6和IL-10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T_2、T_3、T_4时点两组患者CD4~+、CD4~+/CD8~+显著降低,CD8~+显著升高(P0.05),羟考酮组CD4~+、CD4~+/CD8~+显著高于芬太尼组,CD8~+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0.05),T_2、T_3时点两组患者NK细胞显著降低,羟考酮组NK细胞显著高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对肠道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适合肠道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