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疆褐家鼠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新疆北部干旱地区野外捕获765号褐家鼠标本进行了肥满度研究.结果表明,该鼠肥满度与年龄和栖息地无关,而有性别、季节和年度差异,肥满度变化与种群数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鼠的肥满度不能作为预测其种群数量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上海郊区农田泽蛙种群动态和肥满度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4~10月,采用样线法,对上海郊区农田泽蛙(Rana limnocharis)非蛰眠期的种群数量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逐月共捕获泽蛙371只,对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组泽蛙的体长、体重和肥满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郊区泽蛙的肥满度随不同月份和不同年龄呈现显著性差异。种群在繁殖前的5月份肥满度最高,8月份肥满度最小。肥满度Kwl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加而增大,K值随泽蛙年龄的增大而减小。2龄泽蛙的肥满度增幅最大。上海郊区泽蛙的年度种群数量波动呈双峰型,峰值在7月和9月。Kwl值比K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3.
微尾鼩冬季肥满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野外捕获 2 2 2号微尾标本进行肥满度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肥满度差异不显著 ,雌雄微尾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不同年龄组间肥满度差异显著 ,未成年个体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 ;冬季各月份肥满度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r =- 0 96 4 6 <0 ,P <0 0 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房继明  孙儒泳 《动物学报》1995,41(2):141-148
通过对两个肥满度指标的理论和生物学意义分析,以及对布氏田鼠肥满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讨论,认为描述动物的肥满度时,重长指标KWL优于指标K。两指标的最大差别是成体的KWL值大于幼体,而成体的K值小于幼体。布氏田鼠肥满度没有性别差异;有异著的年龄差异,成体鼠的肥满度高于幼鼠;有显著的季节变化,鼠种群春季肥满度最高,夏季降低,秋季回升;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数量年的肥满度高于低数量年。  相似文献   

5.
长爪沙鼠肥满度的年龄和季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胴体重(去除内脏的体重,记为WN)替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的体重(W)建立肥满度指标K′=100WN/L^3(g/cm^3)对长爪沙鼠肥满度的年龄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鼠肥满度年龄组间差异显,末成年个体的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各性别年龄组肥满度季节变化明显,趋势基本一致,春季高、夏季最低、秋季又行育肥。在春夏季繁殖期(8月以前),雌鼠的肥满度大于雄鼠。成年雌鼠秋季育肥时间晚于其他个体组。长爪沙鼠肥满度的年龄差异和季节变化反映了该鼠在不同生活时期对环境的生理适应特征和对策。此外,各月肥满度与当月及其后第4个月的夹捕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提示该指标在短期预测长爪沙鼠种群数量方面可能有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再学  金星  郭永旺  龙贵兴  刘晋 《生态学报》2010,30(13):3545-3552
为了摸清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节变动规律,探讨其种群数量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对1996-2008年贵州省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高山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32%。10a平均捕获率为(2.58±1.2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各年度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基本相似,一年内种群数量在6月份出现1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达(4.63±3.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历年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结合当地鼠害防治指标,制定了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1996-2008年高山姬鼠数量高峰期前各月捕获率、种群繁殖参数(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与数量高峰期6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后发现,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与6月份种群密度之间相关极显著,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应用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X)预测数量高峰期6月份种群密度(Y)的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7558X+0.1442,可提前2个月预测当年数量峰种群密度和发生程度,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和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92.84%、100.00%,结果比较准确,故该预测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针毛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针毛鼠种群生态学资料,给其测报及防治提供依据。对贵州省余庆县、岑巩县、雷山县、凯里市1984~2013年针毛鼠的形态及其种群生态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鼠形态特征无显著性差异。该鼠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3.84%,平均捕获率为0.19%。不同年度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全年种群数量在5月和10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均为0.27%,春季、夏季和秋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冬季。种群总性比为0.82,平均怀孕率为27.92%,平均胎仔数为5.12只,平均子宫斑数为5.36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89%,平均繁殖指数为0.65。3~9月为主要繁殖期,其间在3~4月和7~8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春季和夏季为主要繁殖季节。每年4月和8月是防治该鼠的最佳时期,防治重点区域为旱地耕作区。  相似文献   

8.
小家鼠的肥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武平等(1963)以东北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为对象,首次提出用鱼类学上表示鱼类生活状况的肥满度应用于鼠类对环境适应情况的形态——生理指标,发现秋季肥满度对次年夏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他们(1964)还对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 peninsulae)进行了探讨。近来,秦耀亮(1981)对南方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exiguus)肥满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千岛湖岛屿化对社鼠的肥满度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以夹夜法对千岛湖区部分岛屿开展小型兽类种群数量调查,对其间捕获的优势鼠种——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进行解剖观察以及相应的测量,计算其肥满度指标K值(K=100W/L3);同时对岛屿化环境下,社鼠的肥满度与性别、年龄、生境类型、岛屿面积和捕获率等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岛屿化对社鼠两性之间的肥满度产生影响,其差异程度由大型岛屿的显著差异(P=0.015)至中小型岛屿的无显著差异(中:P=0.063;小:P=0.288);年龄组间,除个别相邻年龄组差异显著(大:♂,I与II,P=0.042;中:♀和♂皆为II与III,P=0.013和P=0.044)或极显著(大:♀,III与IV,P=0.000)外,其余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社鼠肥满度年龄组间的变化主要与其自身生理特征变化有关,与岛屿化关系不明显;岛屿的隔离作用,致使不同类型岛屿上的植被优势种及丰富度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影响到社鼠的肥满度差异;各岛捕获率所示的社鼠种群的相对数量与其肥满度并无显著相关性(Pearson-test,♀,r=&#8722;0.226,P=0.437;♂,r=&#8722;0.019,P=0.949),岛屿化对其种群数量不产生影响;不同面积岛屿之间社鼠的肥满度差异极显著(P=0.000),且肥满度均值与岛屿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 test,r=0.561,P=0.037),岛屿面积不同,对社鼠的肥满度之变化产生影响。总之,千岛湖岛屿社鼠的肥满度差异的产生,除了性别、年龄等因素外,与岛屿的面积、生境及种群压力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侧面也反映了社鼠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大仓鼠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2,12(4):275-279
本文依公式K=100W/L~3计算了大仓鼠肥满度。统计结果表明,雌性肥满度大于雄性肥满度。肥满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小。不同作物类型样地中大仓鼠的肥满度变化不明显。不同季节肥满度有一定的变化,主要与繁殖和气候有关。肥满度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从四川和云南野外捕获的小纹背鼩鼱标本肥满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小纹背鼩鼱肥满度之间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间肥满度差异显著,未成年个体肥满度明显高于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而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小纹背鼩鼱的肥满度也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内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肥满度在各年龄组及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华姬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中的性别差异不明显;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为老年组>成年组>亚成年组>幼年组,亚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而成年组则差异明显。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亚成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同时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二物种,亚成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与海拔无明显的线性关系。分析认为,繁殖期能量的消耗的增加可能导致中华姬鼠肥满度在繁殖期下降,而社鼠成年及老年个体面对食物资源、能量需求等方面的季节变化,能够通过相应的调节,维持肥满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金线蛙冬眠前后肥满度及部分内脏器官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测定了金线蛙冬眠前后几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冬眠前后两性的肥满度及躯体肥满度变化均不显著,但两性的肝系数均显著下降;脂肪体系数和生殖腺系数的变化均表现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肥满度被广泛用于动物生长状况与环境、生存、繁殖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横断山脉森林环境中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和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肥满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原因,我们于2008年4~11月对四川省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华姬鼠和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及不同季节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姬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显著,其变化趋势为老年组>成年组>亚成年组>幼年组;亚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成年组则差异明显,以春季中最高。社鼠肥满度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亚成年组肥满度在各季节间差异显著,在夏秋季中最低,同时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中华姬鼠和社鼠亚成年组、成年组及老年组肥满度与海拔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分析认为,中华姬鼠老年组个体可能在应对外界环境方面要强于幼年个体而具有最高的肥满度,成年个体肥满度的季节变化可能受食物资源季节差异和繁殖能量需求的影响;社鼠成年及老年个体能通过相应的季节性调节维持肥满度的稳定,而亚成年个体在调节方面较弱,故其肥满度在夏秋季最低。  相似文献   

15.
人工饲养条件下根田鼠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利用根田鼠1~70日龄体重和体长数据,计算其肥满度指数,目的在于分析其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根田鼠1~70日龄肥满度存在性别差异且随日龄增加而增大;雌雄个体的发育不同步;常见曲线回归模型对根田鼠1~70日龄的肥满度不能准确拟合,根据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幼体和成体阶段各含2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褐家鼠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褐家鼠肥满度的研究杨再学,郭世平(贵州省余庆县植保站,564400)RelativeFatnessofBrand'sVole(Rattusnorvegicus).¥YangZaixue;GuoSiping(YuqingCountyPlantProte...  相似文献   

17.
Adolescent growth in height, fatness, and fat patterning was investigated in a sample of 79 rural South African black children studied longitudinally from 6–18 years. Data were analyzed relative to peak height velocity (PHV) to identify the phenomenon of “compensatory” growth in height during adolescence and to describe changes in fatness and fat patterning. Compensatory growth following PHV was clearly observed relative to NHANES data for African-Americans in that Z-scores for height at the start of the adolescent growth spurt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at the end of the spur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atness and centralization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did not occur until about 2 years after PHV was attained. Centralization of fat occurred in both sexes but moreso in males. The lack of centralization in females was due to relatively greater triceps skinfold velocities. The rapid gain in post-PHV fatness in females may represent 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an energetically sub-optimal environment, buffering the energetic costs of reproduction. © 1994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