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组织胺对中华绒螯蟹肠道组织胺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组织分布和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胺处理前后中华绒螯蟹肠球,中肠和后肠进行染色。结果组织胺和PCNA阳性物质在肠球、中肠及后肠中均有分布,且不同浓度组织胺对肠道内组织胺及PCNA阳性物质数量及分布影响存在差异,高浓度组织胺组其肠球组织胺及PCNA阳性物质较对照组增多,低浓度组织胺对肠道的组织胺及PCNA的阳性物质影响无明显影响。结论外源组织胺能够影响中华绒螯蟹肠道内组织胺及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r sinens is)肠道中是否存在间质样细胞。方法通过对中华绒螯蟹中肠和后肠进行全层铺片和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特殊染色法碘化锌-锇酸(zinc iodide-osmium,ZIO)染色,并结合后肠透射电镜观察中华绒螯蟹后肠ICC样细胞分布及形态。结果光镜检查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间质样细胞常分布在中肠和后肠的黏膜下层。这些细胞形态相似,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胞体直径约为10μm左右,呈灰黑色,常成群呈块状或片状分布,在后肠中的分布更为密集。电镜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细胞分布于黏膜下层、肌层与肌层之间和肌肉束边缘。后肠中间质样细胞多为梭形及纺锤形,也有不规则型,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突起,与邻近的细胞连接方式多为缝隙连接。此外,本研究还在后肠肠道固有膜层、肌层间和黏膜下层发现了大量颗粒细胞的分布。结论本研究通过传统的特异性ZIO染色和超微形态的观察初步发现中华绒螯蟹肠道内有ICC样细胞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的组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改良甲苯胺蓝(MTB)、阿利新蓝-沙黄(AB/SO)、甲基绿-派洛宁(MG-P)、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和硫堇5种组化染色法,对尼罗罗非鱼(Nile tilapia)消化道组织中的肥大细胞(Mast cell,MC)组化性质进行研究。尼罗罗非鱼的食管、胃及小肠壁内均显示有肥大细胞,在食管和胃的切片标本上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胃腺体之间。在肠道中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和肠上皮下方,少量肥大细胞存在于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细胞呈圆形、椭圆形,也有长梭形的。而且肥大细胞有沿血管分布的特点。5种组化染色结果表明:AB/SO、MTB和MG-P显示的MC效果较好,尤其AB/SO染色效果最好,肥大细胞轮廓清楚,胞质颗粒较清晰;尼罗罗非鱼肥大细胞胞浆颗粒都呈红色,即肥大细胞胞浆主要含肝素,不含组胺。天青Ⅱ-伊红-瑞氏混合液染色效果也很好,但被染的肥大细胞较少;80%乙醇硫堇染色,在尼罗罗非鱼消化道各段组织中均未能鉴定出肥大细胞。尼罗罗非鱼消化道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浅层的黏膜或血管、腺体周围的结缔组织等易表露于环境抗原的位点。罗非鱼消化道黏膜层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与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肥大细胞一样,具有沿血管分布的特性,说明硬骨鱼的肥大细胞如哺乳动物肥大细胞一样与血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小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消化道组织中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AAl可与中性缓冲福马林液固定的虎纹蛙组织的肥大细胞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胞浆染成棕黄色,证实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也存在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组织中AA1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与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主要见于黏膜型肥大细胞(M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上皮下方和固有层,少量分布于肠绒毛基底部及食管腺和胃腺周围。而在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CT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却未见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腺体之间、肌间及外膜结缔组织,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虎纹蛙肥大细胞都含有类胰蛋白酶。很有可能是虎纹蛙MMC中含有类胰蛋白酶,而CTMC中不含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说明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类胰蛋白酶含量较少,虎纹蛙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可能与生物进化水平较低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绒螯蟹属支序分类学的初步分析(甲壳总纲:十足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绒螯蟹属Eriocheir是方蟹科Grapsidae中的一个小属,与其近缘的11属同隶于弓蟹亚科Varuninaec该属包括4种:狭颚绒螯蟹E.leptoganthus,直额绒螯蟹E.rectus,日本绒螯蟹E.japonicus,和中华绒螯蟹E.sinensis。分布于我国沿海及台湾岛各省,均为可食种,尤以后两种个体较大为经济蟹类,特别是中华绒螯蟹为我国名贵的水产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揭示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将果胶和麦麸(木聚糖源)分别以8%和30%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制成试验饲料,将经过酶解的果胶和麦麸添加到饲料中制备成对照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5.9依0.4)g的中华绒螯蟹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采用16S r DNA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结构。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的细菌组成。果胶组肠道菌群丰度指数Ace和Chao分别低于其对照组31%和39%,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Simpson比对照组高25%,而Shannon指数比对照组低48%。木聚糖组Ace和Chao指数均比果胶组高约25%,比其酶解对照组高约14%。木聚糖组的多样性指数与其酶解木聚糖组及果胶组的差异较小。上述结果表明,果胶和木聚糖均影响中华绒螯蟹肠道的菌群结构,但两者对肠道菌群丰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隶属于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Eriocheir),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大水系[1]。中华绒螯蟹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物种。目前,中华绒螯蟹的增殖放流和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开展已造成不同水系种质资源严重混杂[2,3]。因此,为深入了解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特征和种质差异,有效管理利用和保护中华绒螯蟹资源,对不同水系中华绒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组织学及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中华绒螯蟹成蟹消化道各段进行了光镜组织学结构的观察;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表面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中肠及后盲囊外,整个消化道黏膜上皮表面均有较厚的分泌物层和较发达的纤毛层。纤毛形态结构各异;以食道和后肠分布最密,胃和肠球次之。消化道各段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均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多级皱褶和嵴。仅中肠表面具典型微绒毛结构。各消化道段黏膜上皮表面均未见杯状细胞,上皮下基膜发达,黏膜下层明显,消化腺分布其间。整个消化道壁的肌层均为横纹肌,且排列疏松,外膜多为浆膜。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与释放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别在Pb浓度为0.25、0.50、0.75mg/L,Cd浓度为0.025、0.050、0.075 mg/L,的单一水环境中暴露时,蟹鳃、肝胰腺、肌肉和血淋巴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实验,并通过非线性拟合得到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富集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系数BCF、生物半衰期B1/2、富集平衡时生物体内Pb和Cd含量CAmax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具有明显的富集,蟹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与富集时间和水环境中Pb和Cd暴露浓度表现出了很好的正相关,血淋巴在富集阶段没有明显的规律.理论平衡状态下鳃、肝胰腺和肌肉中Pb和Cd含量CAmax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成正相关.(2)Pb和Cd在中华绒螯蟹组织器官中的富集具有选择性,开始实验前,Pb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血淋巴>肌肉.在实验浓度的Pb和Cd水环境中暴露16d后,Pb的分布规律为:鳃>肝胰腺>肌肉>血淋巴;Cd的分布规律为:肝胰腺>鳃>肌肉>血淋巴.(3)中华绒螯蟹对Pb和Cd的生物富集和释放都较缓慢.经过16d的生物富集,各组织器官中Pb和Cd的含量均未达到稳态平衡.Pb和Cd在组织器官中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范围分别为5-51和6-3148,中华绒螯蟹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高于Pb(*P<0.05);Pb和Cd在中华绒赘蟹各组织器官的生物学半衰期(B1/2)范围分别为4-9d和8-57d,中华绒螯蟹对Cd的排出能力明显低于Pb.  相似文献   

10.
脂类在中华绒螯蟹成熟卵子中以两种形态存在,脂肪滴和卵黄体,前者为中性脂,卵黄体中的脂类主要是磷脂。L和Y几乎充满足整个成熟卵子,且交互分布,开始它们间以许多致密小颗粒间,直到两者的分布无界限分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