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耳草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耳草属植物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蒽醌类、三萜类、生物碱等化学成分,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肝保护、抑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草胡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到目前为止发表的有关草胡椒属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木脂素类和色原酮类,对该属的药理活性也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3.
藜科盐角草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干旱和盐碱地区,主要含有黄酮、生物碱、色原酮、甾体和萜类等化合物,其生物活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盐角草属植物欧洲盐角草,北美盐角草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石椒草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椒草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有较多的分布,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药之一。本文概述了石椒草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对爵床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爵床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巴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近年来巴豆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提出在化学成分、构效关系、药理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报道了中国唇形科植物一新归化种——荆芥叶狮耳草[Leonotis nepetifolia(L.)R.Br.],该种的发现代表狮耳草属[Leonotis(Pers.)R.Br.]在中国的新归化。狮耳草属的主要特征为轮伞花序腋生,苞片和萼齿顶端针刺状,花冠桔红色或黄色,冠唇上唇较大,下唇较小;其与绣球防风属(Leucas R.Br)较为接近,但后者的萼齿等大,花冠通常白色,花冠筒不超出萼外,冠檐下唇长于上唇,二者区别较为显著。荆芥叶狮耳草为一年生草本。轮伞花序球形,多花密集,其下承以多数密集苞片;苞片细长,向下微弯曲,先端针刺状。花萼管状,先端膨大而略折曲;萼齿针刺状,最上面一枚较大。花冠桔红色,密被桔红色绒毛;花冠筒细长,伸出萼筒之外;冠檐二唇形,上唇较大,下唇较小。荆芥叶狮耳草与同属植物Leonotis leonurus R.Br.最为相似,但前者叶为卵圆形或心形,后者的叶片多为披针形。根据该研究的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该文还提供了狮耳草属和荆芥叶狮耳草的形态描述、地理分布的讨论,以及荆芥叶狮耳草的资源价值、归化途经、繁殖和危害的讨论和野外生态照片。  相似文献   

8.
毛兰属植物由于近年来同属于兰科的石斛属植物的过度采挖,而取代名贵中药石斛类作为药材应用。为了了解其化学成分及能否替代石斛应用,本文对毛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毛兰属植物研究所涉及的种类仅5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化学成分13种,包括菲类、9,10-二氢菲类及二聚体、联苄、甾体和脂肪族化合物等结构类型。药理研究表明,一些成分如毛兰素和毛兰菲在抗肿瘤和抗氧化等方面显示了较好的活性。开展毛兰属植物的研究,对发现新的药用活性成分及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耳草属(茜草科)植物的两个新种=Two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Hedyotis (Rubiaceae) from China[刊,中]/ 王 瑞 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广州 510650),邢 福 武//植物分类学报.—2002,41(1).—85~88 摘要:描述了国产耳草属(茜草科)植物的两个新种,启无耳草Hedyotis wangii R. J. Wang和崖州耳草H. yazhouensis F. W. Xing et R. J. Wang。  相似文献   

10.
卷柏属植物含有黄酮类、炔酚类、苯丙素类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证明该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卷柏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概况,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蓼属(Polygonum)是蓼科中的一个药用大属,我国约有120种,其中81种供药用,包括许多著名的中药和民间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逐渐受到了关注。本文对9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该属药用植物化学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海金沙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金沙科(Lygodiaceae)为单科属,全世界有45种,我国约有10种,其中5种供药用。本文对近年来海金沙科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白花蛇舌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Willd)的全草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为p-香豆酸(p-coumaric acid,1)、阿魏酸(ferulic acid,2)、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3)、熊果酸(ursolic acid,4)、2-甲基-3-羟基-蒽醌(2-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5)、2-甲基-3-甲氧基蒽醌(2-methyl-3-methoxyanthraqui-none,6)、东莨菪内酯(scopolin,7)、槲皮素(quercetin,8)、山奈酚(kaeperferol,9)、胡萝卜苷(daucosterol,10)、豆甾醇(stigmasterol,11)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提取的选择性和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了白花蛇舌草中熊果酸的提取过程的几个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实验,对过程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熊果酸提取效果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乙醇体积分数>液固比;确定的最适提取条件为:95%乙醇溶液在回流温度下提取两次,每次1.5h,液固比为8:1。  相似文献   

16.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花型多态性现象,包括二型花柱和三型花柱两种类型.本文以茜草科艳丽耳草(Hedyotis pulcherrima)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其野外居群的花型、花部形态及花粉特征等观察,发现艳丽耳草野外居群同时存在长花柱型花和短花柱型花,长/短花柱型花的数量比例为1∶1.两型花具有精确的交互式雌雄异位特征,并且该特征与花冠长度相关性显著.长/短花柱型花的柱头裂片长度、花粉大小及淀粉含量等具有二型性.花粉体外培养时花粉萌发率及花粉管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授粉后,艳丽耳草长/短花柱型花型间异交花粉管生长形态正常,授粉24 h后花粉管均已进入子房.而长/短花柱型花在自交及型内异交下均表现为不亲和,花粉管生长停止于柱头,花粉管顶端累积胼胝质并膨大.艳丽耳草没有无融合生殖现象,型间人工辅助异交授粉结实率为100%,显著高于自然结实率.本研究结果表明,艳丽耳草是典型的二型花柱植物,并具有异型自交不亲和系统.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中国茜草科Rubiaceae耳草属耳草组Hedyotis sect. Hedyotis植物的一个新种——蕴璋耳草H. koiana R. J. Wang。本新种同丹草H. herbacea L.和松叶耳草H. pinifolia Wall. ex G. Don因均具有较窄的叶片和仅顶部开裂的蒴果而相似, 但本种因具线形的叶片以及顶生和上部腋生的聚伞花序而不同于丹草, 与松叶耳草的不同之处在于蕴璋耳草具有较长的花梗和疏松的花序以及花冠管内部无毛。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不同提取方法对河南地区白花蛇舌草粗多糖的得率、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杂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实验分别以传统热水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纤维素酶提取法从该药材中提取多糖。同时测定了粗多糖中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杂质含量(总蛋白和总酚含量)以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能力、还原力等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提取法所得粗多糖相对于原药材的得率分别为6.77±0.09%、6.37±0.01%和4.81±0.90%;粗多糖中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289.14±1.33、246.83±2.33和278.92±2.92mg/g。粗多糖中总蛋白含量分别为28.59±2.21、23.26±2.43和4.96±0.18mg/g,总酚类成分含量分别为5.9±0.08、5.31±0.40和2.82±0.07mg/g。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粗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且均在3.0mg/mL时达到最大,对应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9.13%、85.87%和74.71%。另外,三种粗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在0.75~3.0mg/mL的浓度区间内达到最大并保持稳定,对应清除率的稳定区间分别为77.02%~77.90%、77.06%~77.96%和83.16%~85.73%。综上所述,以上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对白花蛇舌草多糖的品质影响较大,可以为豫产白花蛇舌草的品质鉴别、多糖质量控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牛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从1963年以来黄牛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括了该属植物中部分口山酮和蒽醌化合物的NMR数据。  相似文献   

20.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DNA barcodes of plastid (matK, trnH-psbA, petD, and rbcL) and nuclear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of rDNA) DNA regions was investigated for 25 Hedyotis taxa. The ITS showed the best species discrimination by resolving 23 of the species as exclusive lineages with no shared alleles between any of the 24 distinct species (H. Assimilis and H. Mellii are not supported as distinct species based on our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data). Conversely, rbcL performed the worst and only resolved 10 of the species as exclusive lineages, and 10 species with shared alleles. Using ITS has the advantage of high PCR amplification success and it provides good intra-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 most powerful plastid markers were petD and trnH-psbA, but we could amplify and sequence trnH-psbA for only 83% of the accessions sampled. Combination of ITS and petD performed extremely well, with all 24 of the distinct species resolved as exclusive lineages and no shared alleles between any of the distinct species. We therefore recommend ITS, or a combination of ITS and petD, as the standard DNA barcode in Hedyotis, but acknowledge that there are no shared alleles between distinct species for marK and rbcL comb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