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灵山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洪 《Acta Botanica Sinica》1994,36(11):884-894
应用由丹麦学者Raunkiaer提出的生活型分类系统,研究了北京东灵山植物群落的生活型,并编制了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的生活型谱。同时,用主成分分析(PCA)作为排序的方法和系统聚类中的离差平方和法与类平均法,对东灵山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进行了排序和分类。并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环境(气候和土壤)因子与植物群落生活型谱梯度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生活型谱的特征符合暖温带植物生活型谱的基本特点,地面芽植物占的比例最大。但不同植物群落因所存在的生境有差异,也表现出各自的谱特征。排序的结果与用植物种类成分进行的DCA 排序结果吻合度较好,排序的环境梯度特征也十分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地下芽和中高位芽对于温度梯度的反应比较灵敏;其次是小高位芽和一年生植物;对于水分梯度的变化,则以地上芽和矮高位芽植物的反应比较强烈和敏感。温带植被生活型谱主要特征的地面芽植物在本地区表现稳定,不随各植物群落和水热梯度发生大的波动,显示出地带性的强大约束力。所建立的海拔梯度和群落类型与生活谱的统计数学模型,对于中高位芽、矮高位芽和地下芽植物的相关较好,估测的精度高,而对其它几种生活型的估测较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吉林省查干湖地区植物资源组成及其区系特征,对查干湖地区野生维管植物的资源组成、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及区系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查干湖地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578种,隶属于79科283属,其中包括蕨类植物2科2属4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5科279属572种;其生活型谱可划分为5种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共364种植物,占物种总数的62.98%;水分生态类型可划分为8种类型,以典型中生植物为主,共267种植物,约占物种总数的46.19%;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划分为10个一级分布区类型,以东古北极分布种为主,共189种植物,约占物种总数的32.70%;查干湖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可划分为食用植物、药用植物、饲用植物、纤维植物、观赏植物、生态功能植物、有毒植物、其它资源植物共8种类型,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约占物种总数的76.12%。研究表明,吉林查干湖地区野生维管植物资源丰富,物种组成、生活型谱、水分生态类型以及地理区系均具有明显的多样性,通过对区域内植物资源的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为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金缕梅科现代分类系统的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进一步研究金缕梅科的系统与进化,作者详细介绍了该科的分类历史及各个分类系统;根据现代植物系统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着重对金缕梅科的5个现代主要分类系统,Harms(1930),张宏达(1973,1979),Bogleetal.(1980),Endress(1989)和李建华(Li,1997)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李建华的分类系统有一定合理性,但他对个别属的处理和族的划分仍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4.
Q型聚类分析在东北水生植物香蒲属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蒲属(Typha)植物是我国东北水生植物中的重要类群,作者首次利用数值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东北产香蒲属七种植物进行分析,可望为科学地研究该类群提供依据,同时也对传统分类进行评价。l材料与方法以香蒲属这7个种(表1)作为分类运算单位(OperahonaltaxonoAnc。L简称OTU),主要观察和测量了7种植物的营养体、花序、花期及花粉等性状,首先对其性状数据化,并对该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差标准化处理,共筛选出50个性状的原始数据(表对,对其进行数量分类。特征记录主要靠观察和测量植物标本、腊叶标本及花粉形态数据等,其性…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习性,修订了Raunkiea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通过对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证明暖温带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为主,其次是地下芽。受水、热不足和人为活动频繁等条件的限制,暖温带地区缺乏或极少有高于25m的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所占的比重与地面芽植物近似,其中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由上述生活型所构成的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基本反映了我国暖温带森林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旱的中纬度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蔡永立  宋永昌 《生态学报》2000,20(5):808-814
根据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特征,修订并扩充了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生活型系统中藤本植物分类部分。对本区生活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生活型谱是以高位芽藤本占绝对优势(72.7%)其次为地下芽藤本(17.5%)、地面芽藤本(6.2%)、1年生藤本(2.7%)和地上芽藤本(1.5%),除地下芽藤本比例略高外,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谱十分接近,具有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7.
国产木兰科含笑亚族植物的叶结构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含笑亚族Micheliinae植物属间关系以及含笑属Michella属下等级的划分和一些种的分类学地位,利用放大镜和体视镜对国产含笑亚族植物3属共28个分类群的叶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含笑属、合果木属Paramichelia和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植物的脉序类型、一级脉、二级脉及其间脉和三级脉等特征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三属间无明显的划分界限;但是,盲脉及其分支、网眼的发育和大小、叶缘末级脉等叶结构特征存在种间差异。在含笑属中,树状盲脉首次被观察到。用UPGMA对所研究28个分类群、木兰属Magnolia两个亚属各2种和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的叶结构特征和形态学特征共46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合果木Pbaillonii和观光木T.odorum与含笑属的种聚为一支,因此,支持将合果木属和观光木属归并入含笑属;(2)这些特征为含笑属内组的划分提供了分类学意义;(3)基于叶结构特征、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聚类分析,对含笑属内一些种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疆艾比湖湿地主要植物的种间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新疆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的存在-缺失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湿地内多物种关联性以及生态种组分类.与传统的成对物种关联分析方法相比较,基于多元分析框架的多物种关联分析和种组分类结果更为可靠、有效;艾比湖湿地的主要植物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植物种之间具有相似的生境和生态位.结合统计分析结果与实地调查发现,艾比湖湿地植物种间的正、负关联性以及生态种组的划分主要由植物对水分和盐分生境因素的适应性决定.从多物种关联性和生态种组角度考虑艾比湖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植物多样性更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芦芽山亚高山草甸的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芦芽山亚高山草甸是在华北地区最典型的山地草甸之一,该草甸在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芦芽山亚高山草甸进行数越分类和排序,将该草甸划分为13个群丛类型,分别位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丛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较好的验证。DCA排序轴反映了海拔、土壤湿度和坡向的梯度变化,表明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和地形是影响植物群丛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系统聚类分析,有序聚类分析及有序对应分析方法在第四纪孢粉带划分中的应用,并提出用连续性系数(K)确定有序聚类的分类数,用载值比(D)将对应分析的结果推广于有序样品的分类,采用上述两个系数可以较好地评价孢粉带划分的合理程度,为第四纪的下限及古植被、古气候的演变特征提出证明,华北平原孢粉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依据数量分类确立的孢粉带与古地磁极性世密切相关,与地质综合解释的地层划分基本一致,误识率一般小于5%。  相似文献   

11.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编制了生活型谱,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结果表明,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0%以上,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藤本植物较丰富。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高位芽的常绿树种会逐渐代替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12.
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生长型来统计植物功能性状特征,是当前植物性状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生长型分类方案的不同很可能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分析的偏差,对此偏差的评估却尚未见报道。根据植物志描述及野外调查实际情况,将生长型划分为3种不同的分类方案:分类1:根据植物志信息划分为传统意义的乔木和灌木;分类2:根据树高和胸径划分乔木、小乔木和灌木;分类3:仅根据树高划分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乔木和灌木。以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浙江金华北山35种优势阔叶木本植物的枝叶性状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生长型分类对植物枝叶性状统计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传统的分类1相比,分类2对乔木植物枝叶性状影响的显著程度要高于分类3,而对灌木植物枝叶性状的影响程度低于分类3;但不同生长型分类方案中乔木和灌木的枝叶性状总体差异不显著。而与分类2小乔木相比,分类1以及分类2内部的乔木和灌木生长型的性状与分类2小乔木差异非常明显;(2)将不同生长型植物再划分为不同生活型后,不同生长型分类方案对性状统计的影响增大。无论是常绿还是落叶生活型的小乔木,其与不同生活型乔木和灌木的性状差异仍然显著。可见,不同的生长型分类方案可造成植物功能性状统计的差异;把小乔木植物这一功能类群划分出来,能更好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性状特征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TWINSPAN和DCA对小陇山林区次生林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从植物群系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研究小陇山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用以确定该区次生林演替,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结果表明: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D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一轴基本上突出反映了湿度变化,沿第一轴从左到右,湿度逐渐增大;第二轴主要表现了温度梯度,沿第二轴从下到上,温度逐渐降低;次生林的演替序列为山杨林→山杨+白桦林→锐齿栎混交林及锐齿栎纯林,其自然恢复演替以锐齿栎林为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4.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s a critical issue in ecological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built-up areas, however, are hampered by a lack of basic field-based investig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built-up areas of Beijing, China, is investigated using abundant field observations. The origin of species, chorological spectra, life forms and plant communities were determined. The characteristic species in each type of green space were determined by k-means classification, and urban plant communities were identified by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TWINSPAN).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built-up areas was further compared with that in natural mountain floras in Beijing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in life form composition and chorological spectra, and the coincidence of species in the two communities. A total of 618 plant species belonging to 349 genera and 103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Our results revealed wide chorological spectra with trees dominated by deciduous species. Although native plant species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53% of the plant species were aliens, among which 67% were introduced from America and other Asian countries.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built-up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natural habitat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built-up area of Beijing.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native species through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green spaces.  相似文献   

15.
浙江杭州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量化的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可以客观地揭示植物群落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植被恢复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浙江杭州午潮山45个20 m×20 m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和排序等数量化方法,分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生物多样性特征及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 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可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 木荷群落、白栎-薄叶山矾群落和青冈群落。3个群落类型中,树木个体密度和胸高断面积均无显著差异,而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青冈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木荷群落,但与白栎-薄叶山矾群落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DA)排序表明,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和地形等解释了群落分布46.4%的变异,土壤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海拔、坡度、坡向和透光度对群落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而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和海拔可能是影响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素。53.6%未能解释的部分可能归因于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6.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运用数量生态学方法探讨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种群的生态特征、不同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保护该区森林群落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根据148个森林群落样方数据,选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1)TWINSPAN将该区的森林群落分为20个类型;(2)CCA排序结果较好地反映出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各个森林群落类型在前两轴分异明显,在11个环境因子中,海拔、坡位、凋落层厚度、土壤导电率、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厚度和干扰程度这8个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的分布起较大的作用,影响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3)乔木层优势种的CCA二维排序图所揭示的环境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分布有很大的相似性;t值双序图阐明了海拔、凋落层厚度、土壤温度、干扰程度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有着重要影响。采用TWINSPAN分类与CCA排序的方法,较好地解释了森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小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也为同类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及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山西五台山高山林线的植被景观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草本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结合对乔木和灌木分布的分析,确定了五台山高山林线的几条植被界线以及五台山森林上限附近植被的性质。结果表明:1)阳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2 605~2 790 m,阴坡林线的海拔范围为2 810~3 015 m;2)草本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比较明显,阴坡和阳坡从郁闭林到山顶均依次分布林下草本层、林缘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草本植物的分布很好地体现了林线内部景观的差异性;3)海拔高度是高山林线附近草本植物群落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We updated the floristic checklist of the Nizanda region, Isthmus of Tehuantepec (southern Mexico), characterized the occurring plant communities based on dominant species, and described the region’s flora according to life form, growth form, growth type, and growth habit spectra. Ten years of botanical exploration, along with surveys in 188 100-m2 samples from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provided the baseline floristic information. Ordin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degree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ommunities. Geographical ranges of all species were used to assess bio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of this flora. The inventory includes 920 species (553 genera, 124 families). More than one-third of the families were represented by a single species, whereas the 10 richest families had 43% of the species richness. Dendrograms showing plot classification at three taxonomic levels (species, genus and family) revealed savannah as the most strongly differentiated community amid seven vegetation types. Regarding growth forms, forbs and trees prevailed. Phanerophytes were the most common life form category, whereas herbs and woody plants were the dominant growth types. The largest richness for all taxonomic levels was recorded in the tropical dry forest. The expanded floristic knowledge gained for the Nizanda region provided better criteria to revise the classification scheme of its vegetation. Our preliminary biogeographical analysis illustrates the role of the Isthmus of Tehuantepec as a corridor for thermophilous floras between two oceanic watersheds, and as a natural distributional limit for several Mesoamerican pl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钟娇娇  陈杰  陈倩  姬柳婷  康冰 《生态学报》2019,39(1):277-285
采用多元回归树(MRT)对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进行排序,分析了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 275个样方共有种子植物195种,隶属61科128属。乔、灌、草3个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模型;(2)经交叉验证认为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可分为2类,Ⅰ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陇东海棠(Malus kansuensis)+蛇莓(Duchesnea indica)群落,Ⅱ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黄栌(Cotinus coggygria)+茜草(Rubia cordifolia)群落;(3) CCA排序结果揭示了群落生境的分布范围,反映出生态轴的排序意义,较好地反映秦岭山地天然次生林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海拔、坡向、凋落层厚度和干扰情况4个变量对该地区次生林群落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