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勇  樊景凤  温泉  刘述锡  李滨勇 《生态学报》2016,36(5):1244-1252
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控制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解决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枯竭问题,减轻异常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不少省市已开展生态红线划分和管理试点工作,但生态红线划分的理论和技术尚不完善。生态红线区划和管理急需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对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了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重要性;在生态红线划分技术研究综述基础上剖析了生态红线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划分方法简单粗放、对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空间过程和空间联系考虑不足以及由于部门和学科分割带来的(海)水陆缺乏统筹等;论述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景观/区域安全格局理论、海陆统筹理论、干扰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管理和适应性理论以及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框架等技术方法和理论以及它们在在生态红线划分中的潜在应用;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和区域生态服务需求的生态红线划分的技术路线,并对今后生态红线划分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的生态红线划分技术和理论方法可为今后生态红线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总被引:308,自引:28,他引:30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它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技依据。在综合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建立了各级生态区单元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命系统,最后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了区域划分。将我国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13个生态地区和57个生态区。  相似文献   

3.
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徐兆礼  陈佳杰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856-2864
以往认为,中国近海小黄鱼可划分为3个种群.本研究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形态解剖,分子遗传学和海洋水文等不同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小黄鱼仅仅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及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种群.主要证据有三:其一,分析1965年至今小黄鱼不同种群形态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重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果仅仅支持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是一个种群的结论;其二,依据1971-1982年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小黄鱼捕捞统计资料,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小黄鱼在地理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隔离的现象.在冬季外海,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栖息于同一个越冬场.进入春季后,它们从该越冬场分别向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和吕泗渔场产卵洄游.同时,东海南部近海越冬场的小黄鱼向北作产卵洄游,在舟山渔场汇入外海来的小黄鱼鱼群中.从5-8月,黄海南部至东海仅存在一个小黄鱼索饵群体.而黄海北部和渤海小黄鱼群体与上述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其三,黄海南部和东海,近年来小黄鱼产量增长趋势一致,而同期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资源量恢复不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划分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李炎贤 《人类学学报》1993,12(3):214-223
本文作者主张以素材、技术和类型的区分为主要依据,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归纳为四个大致平行发展的系列。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明显地具有继承和发展的特点。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形成可能同地质地理条件、技术类型的继承和发展不平衡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北京小龙门森林鸟类群落划分与生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忻  王丽 《生态学杂志》2001,20(5):25-31
森林鸟类是森林陆栖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动物类群 ,它们对于促进森林天然更新、传播植物种子及花粉、控制森林害虫和害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小龙门林区鸟类群落结构的研究已有报道[1 ] ,但是对于小龙门林区鸟类群落的划分未见有专门报道 ,我们于 1 992年 1 0月~1 993年 2月 ,1 993年 4~ 1 2月 ,1 994年 2~ 8月对北京小龙门林区所有 8条自然沟和 1条公路进行了调查 ,目的在于了解小龙门林区不同林型、海拔等区域的鸟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 ,探讨不同区域的鸟类群落的划分及其影响因素。1 研究地点及方法小龙门林区位于北…  相似文献   

6.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有些产品需要分销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特别是快速消费品更需要分销才能进入市场。在产品分销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划分销售区域。划分销售区域有利于明确责任、提高士气、降低销售成本和改善客户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保护红线的类型划分与管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支撑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实施最为严格的管控措施, 不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和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积累, 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 提出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禁止开发区保护红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构成。并进一步将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区分为陆地重点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和海洋重点功能区(包括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特殊保护海岛、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区、重要渔业水域等); 将生态敏感区/脆弱区保护红线区分为陆地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土地沙化区、水土流失区、石漠化区、盐渍化区)和海洋生态敏感/脆弱区(海岸带自然岸线、红树林、重要河口、重要砂质岸线、沙源保护海域、珊瑚礁及海草床等); 禁止开发区则包含了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地等类型。基于国家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最新要求, 提出了分级划定、分类管理的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管控思路与措施, 按照管理分级和围绕生态功能保护来确定具体管控措施, 旨在为增强生态保护效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林有润  蒋林 《植物研究》1996,16(1):77-79
本文提出在植物区系分区中用\"亚洲东部森林植物亚区\"及\"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森林植物亚区\"代替原来\"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及\"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两名称;对植物生态地理中的\"中国亚热带植被带\"中引入\"温亚热带\"、\"中亚热带\"及\"暖亚热带\"三亚带名称,代替原来称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及\"南亚热带\"三亚代的名称。同时在\"中国温带植被带\"中也引入\"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三亚带名称,代替\"北\"、\"中、\"南\"亚热带及温带植被亚带的名称,以避免对南、北两半球的亚热带与温带及其亚带的混淆的称谓。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的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麟  曹巍  祝萍 《生态学报》2020,40(12):4041-405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作为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其生态经济社会效应是行业部门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选择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量作为指标,依据遥感反演和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分析了2000—2015年县域退耕还林还草时空差异,退耕还林还草区域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变化及其对县域生态状况变化的贡献,并基于规划目标评估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及其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近15年,工程区耕地转林地面积12.75万km2,耕地转林地区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32%、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43 t/hm2和0.21 t/hm2。(2)耕地转草地面积9.43万km2,耕地转草地区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43%,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55 t/hm2和0.94 t/hm2。(3)工程区全县域植被覆盖度年增加0.17%,平均土壤水蚀和风蚀模数分别年减少0.13 t/hm2和0.68 t/hm  相似文献   

10.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33,自引:8,他引:133  
生态安全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研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生态风险识别和生态脆弱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构成要素,生态健康则表现在生态完整性、生态系统活力与恢复力三方面.生态安全评价的准则与指标体系应将生态风险与生态健康有机结合。同时兼容不同空间尺度并能体现动态变化,其中在EDI、REI和IRI分类基础上叠加暴露分析指标是较大空间尺度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建立的发展方向.文中综述了现阶段主要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表明暴露-响应综合评价模式在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生态模型法评价不同尺度的生态安全则是未来主要发展领域,并注重生态过程安全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需要与生态安全预测及预警研究相结合,并将生态安全的保障、维护与管理研究纳入其范畴.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标志作了明确说明和区分。将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分为4级:超级单位为植被带,全国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第一级单位为14个植被区域,第二级单位为植被地带,第三级单位为植被区。对这些区划单位的划分,充分吸取了以往历次中国植被区划方案的成果,并对很多区域单位的界线,依照新资料作了改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环境胁迫过程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压力,这种胁迫过程包括资源胁迫和环境胁迫,研究选了4个大类12项指标。运用数量分区分区的方法,制定了我国生态环境过程中区划方案,在三级分区基础上,共划分一级区2个,二级区10个,三级区29个,分别探讨了各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形理论的云南红河县景观斑块尺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分形理论,采用网格法作为基本尺度测度方法,选择云南红河县规普村作为研究区,对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斑块数量、相对频率、平均分维数、稳定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斑块面积上,研究区域景观斑块以灌木林地、其他草地、水田为主,裸地最小。从斑块个数上,水田最多,裸地最少。随着研究区域观测尺度(粒度)从4000、2000、1333、1000、800、667 m递减变化,每种景观斑块的数量和稳定性指数呈递增趋势,相对频率和平均分维数呈递减趋势。各景观斑块平均分维数介于1.029~1.959,其中河流水面斑块形状最复杂,农村居民点斑块最简单。景观斑块分维数受尺度影响呈中小程度变异;景观斑块个数受尺度影响呈中度变异,斑块个数比斑块分维数受尺度影响更显著。景观斑块分维数对尺度响应过程揭示了研究区域景观斑块空间分布尺度变化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土壤环境功能分类分区管理的重大需求,本文讨论了土壤环境功能的广义与狭义概念及其对应属性.基于土壤环境质量对功能的约束分析,阐明了其与土壤环境质量区划关系.在比较不同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基础上,以土壤环境质量适宜性和土壤环境功能分类为依据,构建了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指标体系.提出了全国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具体归纳了4个一级功能类型,10个二级功能类型,划分为75个土壤环境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区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区域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经济区划研究——以西北6省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汇集西北6省区近300个气象站点的多年气象数据,400多个县市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提取降水、气温、湿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GDP、矿产资源、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等要素,设计了水热状况、人类活动强度、工业化程度、城镇化程度等指标,借助GIS工具,通过要素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构筑指标体系,进行了以县域尺度为最小空间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根据西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状况,将西北划分为3级27个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初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生态环境区划初探高密来(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AnApproachtotheRegionaliza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China.¥GaoMilai(InstituteofRegiona...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总被引:93,自引:8,他引:9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区划是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的划分和合并 研究。在分析了生态区划的发展过程及其我国各种区划等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研究认为: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建立区划信息系统,为工工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国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单独的横断山区。就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类型及可能的分布路线也作了讨论,指出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有3条,一条是从喜马拉雅地区经滇西北、川西沿长江流域到中国的东南部;一条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台湾之间;第三条则从喜马拉雅地区通过秦岭直至长白山区。  相似文献   

19.
华北植物地区的北界:兼述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植物区系的北界即是东亚森林植物区系与欧亚草原与荒荒植物区系的东界。本文主要是尽可能准确地划分其界线的位置和讨论有关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和方法。根据植物区系和植被有机联系的原则,植物区系成分和它们中的建群种、优势种、特征种和特有种的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这条界线被确定为如图1表示。在最东部,华北与东北植物区系界线是从开原向南到岫岩,然后向东至中、朝国界的浑江口。从开原向西南延伸2000余公里至兰州。在这条界限以此为以针茅为优势种的蒙古草原南界,其以南为以白羊草为优势种的暖温带草原并结合有东亚森林植物区系的草、灌丛。  相似文献   

20.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基于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区域差异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分区方法.它阐明了水生环境系统在区域和地带等不同尺度上的空间分异特征,并揭示出水生态系统空间分布规律.本文系统阐述了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地理分区、生态分区以及水生态功能分区等几个重要分区概念的区划方法、目标及局限性,并综述了国内外水生态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分区框架体系的差异,指出了我国水生态功能区划的缺陷,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