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植株抗病性和生长与植物病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自然种各中采集无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clones)17个,有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14个,分别作为抗病型和感受型植物实验材料;采集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菌系(strains)10个,作为病菌实验材料,分别设置并进行了两个温室实验、一个田间盆栽实验和一个原生长地移栽实验,实验处理上分对照、单菌系接种和10个菌系接种等3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单菌系接种还是10个菌系接种,植株发病的概率和程度均与其抗病性有关,抗病型植株(无病史)发病的概率和程度显著低于感受型(有病史)植株,在相同处理的实验中(无论是田间实验还是温室实验),无病史植株和有病史植株的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田间实验植株的生长有显著差异,病情愈重,生长愈差,无病史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有病史植株,但是,原生长地的移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有病史植株的(叶)生长显著好于无病史植株,可以认为,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反应性差异的实验应当在自然条件下和自然梯度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植株抗病性和生长与植物病史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自然种群中采集无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clones)17个,有白车轴草单孢锈菌病史的无性系14个,分别作为抗病型和感受型植物实验材料;采集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菌系(strains)10个,作为病菌实验材料.分别设置并进行了两个温室实验、一个田间盆栽实验和一个原生长地移栽实验,实验处理上分对照、单菌系接种和10个菌系接种等3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用单菌系接种还是10个菌系接种,植株发病的概率和程度均与其抗病性有关,抗病型植株(无病史)发病的概率和程度显著低于感受型(有病史)植株.在相同处理的实验中(无论是田间实验还是温室实验),无病史植株和有病史植株的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田间实验植株的生长有显著差异,病情愈重,生长愈差.无病史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有病史植株.但是,原生长地的移栽实验结果表明,在无病原菌存在的情况下,有病史植株的(叶)生长显著好于无病史植株.可以认为,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因子反应性差异的实验应当在自然条件下和自然梯度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3.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在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 olii-repentis) 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分化形成了抗病型(Resistance)无性系和易感型(Sus ceptibility)无性系。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 1)在种间竞争不断增强的环境梯度中,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表现有何区别?2)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进行接种感染后,两者的生长表现又有何区别?在一严重感病的白车轴草自然种群中,分别标定17个抗病型无性系和14个易感型无性系,从各无性系的匍匐茎上分别剪取长5 cm,具两个叶两个腋芽的小段作实验材料。接种孢子采自同一植物种群植株的病叶。实验在一个处在次生演替阶段的草本植物群落上进行,在该群落的种间竞争梯度上选定 3个分别具有弱、中等和强种间竞争的生境(Habitat)建立实验站,每站设置等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1)随着环境中种间竞争强度的增加,无论接种与否,抗病型和易感型白车轴草的叶生长量均递减;2)在弱或强种间竞争环境条件下,无论接种与否,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均好于抗病型无性系;但在中等种间竞争强度的环境条件下,对照实验中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显著好于抗病型无性系,而接种实验中的结果相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种间竞争强度可能是影响给定生境中寄主植物抗病型和易感型遗传型比率的重要因子之一,这一影响还将随着病原菌存在与否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在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olii-repentis)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分化形成了抗病型(Resistance)无性系和易感型(Susceptibility)无性系。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1)在种间竞争不断增强的环境梯度中,抗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表现有何区别?2)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进行接种感染后,两者的生长表现又有何区别?在一严重感病的白车轴草自然种群中,分别标定了17个抗病型无性系和14个易感型无性系,从各元性系的匍匐茎上分别剪取长5cm,具两个叶两个腋芽的小段作实验材料。接种孢子采自同一植物种群植株的病叶。实验在一个处在次生演替阶段的草本植物群落上进行,在该群落的种间竞争梯度上选定3个分别具有弱、中等和强种间竞争的生境(Habitat)建立实验站,每站设置等量的实验和对照组。结果显示:1)随着环境中种间竞争强度的增加,无论接种与否,抗病型和易感型白车轴草的叶生长量均凝减;2)在弱或强种间竞争环境条件下,无论接种与否,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均好于抗抗病型无性系;但在中等间竞争强度的环境条件下,对照实验中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显著好于抗病型无性系,而接种实验中的结果相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种间竞争强度可能是影响给定生境中寄主植物抗病型和易感型遗传型比率的重要因子之一,这一影响还将随着病原菌存在而否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胁迫下接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Nees)对源自Cu污染区(记作种群Ⅰ)和非污染区(记作种群Ⅱ)白车轴草(TrifoliumrepensL)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群白车轴草在Cu处理后接种链格孢菌,0~1500mg·kg-1时叶片电导率、MDA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组,且随浓度增加而升高,2000mg·kg-1时电导率低于未接种组,MDA含量降低但仍高于未接种组。两种群接种后叶绿素、蛋白质含量较未接种组下降,且随Cu浓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叶绿素含量与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种群Ⅰ和种群Ⅱ相关系数分别为-0.954*和-0.961**。链格孢菌使白车轴草SOD活性低浓度(0和500mg·kg-1)高于未接种组,高浓度则降低。接种后POD活性随Cu浓度增加先增后减,500mg·kg-1浓度下接种组POD高于未接种组,而在其他浓度下,显著低于未接种组。0~1000mg·kg-1时接种组CAT活性高于未接种组,随土壤Cu浓度增加先增后减。3种保护酶对胁迫的敏感性为POD>SOD>CAT。高浓度Cu(2000mg·kg-1)胁迫下,白车轴草保护酶系统的受损打破了体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之间的正常平衡状态,积累了过量的活性氧,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对白车轴草产生毒害,且这种毒害在接种链格孢菌后表现更为严重。两种群白车轴草相比,种群Ⅰ植物在土壤Cu<2000mg·kg-1时可生存,感染链格孢菌后生长土壤Cu浓度应控制在1500mg·kg-1以内;种群Ⅱ在Cu胁迫浓度不超过1500mg·kg-1,链格孢菌和Cu双重胁迫时不超过1000mg·kg-1可生长。种群Ⅰ在Cu处理、链格孢菌单一或双重胁迫下表现的抗逆性较Ⅱ强。 相似文献
6.
7.
《人类学学报》2001,20(1):85-85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本刊从2001年第20卷第1期起实施GB7714和CAJ-CDB/T1-1998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1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正文内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如[1][2]。标注应尽量靠近有关引文,放在句子中间或标点符号之前(……[x]……,……[x]。)。如引文在全句之末,且句号在引文之内,标注应在引号之外(“……。”[x]),否则标注应在句号之前(“……”[x]。)。同一参考文献在文中被多次引用其不同部分时,应在序号后加“起止页码”(……[x:xx…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分析《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的现状及载文信息,为作者、读者及办刊人员提供参考。方法:提取CNKI中《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年-2013年刊载论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类型、基金资助情况、机构类型及学科分类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2009年。2013年刊载论文742篇,其中英文论文27篇;论文基金资助比率较高,平均82.6%。结论:《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拥有稳定的稿源,学科分布广泛,布局合理,对我国应用生理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简要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扬子鳄自然种群的变化、种群衰落的原因、生活史对策、栖息地选择、行为生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中国真菌学杂志》创刊以来的刊发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了解期刊发展态势,为期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中国真菌学杂志》创刊以来(2006~2012年)的刊发论文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网络传播趋势等,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杂志创刊8年以来(2006~2012)共出版42期,共发表论文843篇,期均载文20篇,年均载文120篇,载文量基本稳定。论文被引频次逐渐上升,截止2013年6月9日,单篇论文最高被引频次42次,被引频次超过4次的文献达169篇,占总载文量的20.05%。杂志复合总被引及综合总被引均明显上升,综合影响因子也偏稳定,较创刊初期略有上升,但自引率有上升趋势。论文主要来源于主编、副主编及编委会成员所在单位,仍较局限。真菌疾病诊治基础医学及中医药学研究是未来的热点,值得重视。结论《中国真菌学杂志》创刊8 a来发展喜人,基本覆盖了国内重要的真菌学研究机构,期刊发展潜力较大,但期刊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蛇志》1989、1990两年8期所刊载的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年来共开辟栏目24个、刊载文章344篇,其中专业性学术文章157篇(45.6%),其他文章187篇(54.4%)。157篇学术文章中来源于县级以下医疗单位41篇(26.1%)、省市级以上医疗单位60篇(38.2%)、部队及其他单位56篇(35.7%)。平均编辑过程119.2天。《蛇志》创刊两年来,坚持了正确的办刊宗旨、突出了“蛇”的特色、栏目众多、图文并茂,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强.真正填补了我国科技领域中关于蛇类知识的空白。同时笔者建议,今后要更进一步地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多刊登专业性学术文章,使作为我国唯一介绍蛇类知识的综合性刊物——《蛇志》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国真菌学杂志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杂志发展及中国真菌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登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http://www.cnki.net/),选择刊名“中国真菌学杂志”,时间跨度限定为2006—2012年,检索数据,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选择排名排名前100位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2006—2012共刊发论文843篇,截止2013年6月9日,总被引频次2132次,篇均被引频次2.5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42次,被引频次〉=4次的文章173篇,占所有文献量的20.5%。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两年,机构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四川等地;高被引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子诊断研究、抗真菌药物的开发研制及机制探讨以及真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等方面;中医药治疗真菌感染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结论《中国真菌学杂志》刊发论文基本符合Pareto定律,但论文质量偏低;真菌学研究地区发展不平衡;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真菌感染分子诊断以及真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苏铁属(Cycas)作为一类古老的裸子植物,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因此,深入研究其形态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望为古环境重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分析西双版纳和深圳两地植物园栽培环境下27种苏铁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气孔参数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气孔参数与系统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苏铁属内叶表皮特征保守稳定,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依据表皮细胞及气孔器特征划分了四种叶表皮类型,可为苏铁现生植物或化石的鉴定提供参考。(2)四种叶表皮类型指示了不同的原生生境特征,对古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同一环境下,气孔参数在属内的种间差异显著,其次,气孔指数在属内变化与系统发育有关,除气孔指数具显著的系统发育信号外,其余气孔参数均无显著系统发育信号。本研究结果表明气孔参数法重建古大气CO2浓度时,需尽可能利用亲缘关系相近、叶表皮和生境皆相似的代理种,并明确气孔参数与大气CO2分压的相关关系在种间的异同,从而提高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Because Journal Clubs (JClubs) represent valued educational tools, we often assume optimality of Journal Club practices. We analyze here JClubs records from a research group to identify factors that modify how much attendants benefit from discussing a paper. We demonstrate that attendants benefit most from papers focusing on systems similar to those they work on and that their ability to profit from different contribution types changes with research experience. Common JClubs practices such as the assignment of the paper selection to a single individual could thus compromise participant experience. Our conclusions may also be generalizable to situations outside academia. 相似文献
19.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环境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学和人类生态学4种学科的相关理论相互融合构成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形成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并把生物环境即人类及所有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视为这个系统的一个要素,引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及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20.
安息香科植物共12属,约150种,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及欧洲南部的温暖地区。亚洲是现代安息香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有11个属,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附近。中国南岭山地及其附近汇集了8属20多种,包括中国特有的陀螺果属、秤锤树属和长果安息香属以及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银钟花属。这些呈星散分布的残余成分是从当地起源的。中国西南地区的安息香科植物仅云南一地就达8属30余种,其中不少为局部分化形成的狭域分布特有种。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分化中心,茉莉果属和歧序野茉莉属可能即是由此发端的。后者和安息香属经中南半岛一直分布到热带亚洲地区,并在马来西亚地区形成一次生分化中心。欧洲安息香科植物可能来自亚洲,并于第三纪得到发展。安息香科植物在欧洲的衰落,可能是遭到第四纪冰川严重破坏的结果。北美安息香科植物和欧亚大陆的有着共同起源,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并通过中美向南美发展。南美安息香科植物达50余种,集中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这里是安息香科植物的另一次生分化中心。特产巴西的花弄蝶属即是从当地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