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淮南地区储藏中药材孳生粉螨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集501种中药材样本,分别进行粉螨的分离、鉴定及计数,并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多样性分析,共检获粉螨49种,隶属于7科25属。粉螨的平均孳生密度为77.69只儋,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31,物种多样性指数为5.88,物种均匀度指数为1.51。其群落组成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淮南地区屋宇生态系粉螨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朝品  王慧勇  江佳佳  贺骥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4-1536
为了调查屋宇生态系中粉螨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选取屋宇生态系中4种不同环境的灰尘进行粉螨采集、分类鉴定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44.9%标本发现粉螨,其中床面灰尘样本粉螨的阳性率为69%,地面灰尘粉螨的阳性率为52%,衣物灰尘粉螨的阳性率为32.5%和家具灰尘粉螨的阳性率为26%,检获粉螨14种,隶属于5科11属。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环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margalef为0.400~1.170,Shannon-Wiener指数(H′)为1.574~2.480,Pielou指数(J)为0.967~0.978,说明温湿度及粉螨孳生食性对不同环境中粉螨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起直接限制作用,而人类干扰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安徽省阜阳地区居室环境中粉螨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方法于2009年7月,选择100户家庭进行样本采集,每居室环境中取4个采样点,对采集到的地面灰尘、床面灰尘、家具灰尘及衣物灰尘进行粉螨的分离、鉴定、计数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获粉螨3609只,隶属于6科15属,共19种。对4类居室灰尘中粉螨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它们的丰富度指数为0.89~2.09,多样性指数为1.28~1.83,均匀度指数为0.65~0.71。结论粉螨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与其生境条件直接相关;阜阳地区人居环境粉螨孳生密度较高(48.5%),应加强防螨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安徽省粉螨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方法对每个城市选取储藏环境中的储粮、经济作物和干果等进行粉螨标本的采集、鉴定、计数及数据分析。结果共检获粉螨31种,隶属于7科20属。自北而南的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中平原、皖南山地中,皖南山地平均孳生密度最高为46只/g,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38,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7,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92。结论安徽省粉螨污染储藏物的情况较为严重,粉螨群落组成较为多样化,应采取有效防螨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安徽省15个城市居民储藏物中采集了48种样本,采用水膜镜检法和电热集螨法进行粉螨的分离,并进行螨种的鉴定及计数。检获粉螨27种,隶属于7科19属。其平均孳生密度为28.65±7.6只/g,物种丰富度指数为2.70,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62,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89。其群落组成较为多样化,粉螨污染储藏物的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6.
选取禾谷类、油料类和副产品3类粮仓储藏物采样点各150个,每个采样点各采集样本2份,每份10g,过筛后留取尘渣,进行粉螨的采集、分类、鉴定、计数以及数据分析.共检获粉螨28种,隶属于6科17属.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类储藏物的粉螨物种数为16~21,平均孳生密度为20.61±4.78~54.13±4.27,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为1.979~2.535,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为2.160~2.431,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为0.763~0.816,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为0.118~O.151,相似性指数(Jaccard指数)为0.321~O.65.其粉螨的孳生密度、多样性及相似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8.
为探究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蝴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选择了5种不同生境,每种生境设置一条长2 km的样线,于2016-2018年的4-9月定点监测各生境中的蝴蝶种类和数量,并分析了其多样性和相似性.共调查到5科88属155种3734只蝴蝶,其中檗黄粉蝶(Eurema blanda)和箭环蝶(Stichophthal...  相似文献   

9.
1987年7月-1988年11月在川西南地区共采集到小型兽类体外革螨32种,178只,高山姬鼠,大耳姬鼠和社鼠体外寄生革螨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在这些革螨群落中,如厩真厉螨为高山姬鼠和大耳姬鼠的优势种,福建厉螨为社鼠的优势种,毒厉螨为褐家和阳金小鼠的优势种,松鼠真厉螨为橙腹松鼠的优势种,金氏厉螨为黑腹绒鼠的优势种,臊鼠赫刺螨为灰麝鼯的优势种,而其余12种小型兽类革螨群落的优势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山东部分地区小兽类寄生恙螨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鼠笼捕捉活鼠,收集体外恙螨,分类计数,定量分析小兽类体外寄生恙螨的群落结构。探讨山东小兽类体外寄生恙螨群落结构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地5种小兽类体外共有6种寄生恙螨。黑线姬鼠、大仓鼠体外寄生螨种较丰富,各有5种寄生螨。小盾纤恙螨宿主范围广,在4种小兽的体外均有发现。大仓鼠体外太平洋无前恙螨的带螨率和带螨指数最高(72.73%、52.00),临淮岗纤恙螨、泰山纤恙螨、须纤恙螨普遍寄生于黑线姬鼠、大仓鼠体外。黑线姬鼠与大仓鼠寄生螨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黑线姬鼠寄生螨群落与大仓鼠的相似系数最大(39.2)。黑线姬鼠体外恙螨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恙螨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以冬季(12~2月)最低,春、秋季较高。  相似文献   

11.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夏季鸟类群落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3~7月采用样线法对长江师范学院李渡校园鸟类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6目21科28种,数量1633只,物种多样性指数为3.9204,均匀性指数为1.1765,其中国家“三有”名录鸟类25种,CITES名录鸟类1种。鸟类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对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乔灌林鸟类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最高,水域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建筑区均匀性指数最低;(2)乔灌林与竹林的相似性指数最高,竹林与水域的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12.
山东曲阜地区蚂蚁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诱捕法和样方调查法获得曲阜地区蚂蚁4亚科15属19种。优势种为菱结大头蚁(Pheidole rhombino-da)、粗面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和异色草蚁(Lasius alienus),前2种亦是研究区域的广布种。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5种生境中蚂蚁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和生境异质性对蚂蚁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生物中蚂蚁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均不相同。落叶阔叶林中蚂蚁群落种类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高;人工杨树林中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低;河滩草丛中蚂蚁巢数、个体数以及种类优势度指数(D)最高。人类干扰越强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低;生境质量和异质性越高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高。聚类分析与群落结构序列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人工杨树林与人居环境中蚂蚁群落相似性最高,其他几个生境蚂蚁群落间相似性很低。同种蚂蚁在不同生境中巢穴和蚁群大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平  诸葛阳  姜仕仁 《生态学报》1989,9(2):121-127
对古田山地区鸟类进行的调查表明:该地区鸟类群落的主要鸟类共计48种,其中优势种有14种,占29.17%。根据鸟类生境的分布系数分析。中性分布型有(25—100%)28种,占58.33%。不同生境内鸟类群落的种类数目和群体密度存在差异,结构复杂的生境,其鸟类群落由三个分布群组成,如农田村落、农田河滩、混交林和阔叶林;结构简单的生境,如竹林、针叶林和迹地灌丛,其鸟类群落由二个分布群所组成。各种鸟类分布群在鸟类群落内的比例随栖息地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由于栖息地结构的变化同样也导致鸟类群落其他参数的变化,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种间相遇机率PIE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境下莼菜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Braun Blanquet多盖度等级法研究了苏州东山镇和杭州转塘镇莼菜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两地半自然莼菜群落的种类组成均较为简单,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随着从池塘中央向岸边生境过渡,莼菜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经聚类分析,同一生境类型中的样地较为相似,且池塘中央的样地比岸边的样地更为相似;线性回归和聚类分析发现,与转塘镇相比,东山镇两类生境莼菜群落间的差异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曹阳  高梅香  张雪萍  董承旭 《生态学报》2017,37(5):1677-1687
沿着由高到低的纬度梯度,分别在塔河、带岭、帽儿山的农田生境选择研究样地,采用手捡法调查不同纬度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并运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及典范对应分析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黑龙江省不同纬度梯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5类2339只,隶属于2门6纲14目35科。其中线蚓科(Enchytraeidae)、正蚓科(Lumbricidae)、步甲科(Carabid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58.84%;常见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ida)和地蜈蚣目(Geophilomorpha)等8类,其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32.79%。结果表明:(1)水平分布上: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即类群数)的水平分布均表现为帽儿山带岭塔河,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在不同纬度地区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为帽儿山带岭塔河;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为塔河和带岭最高,帽儿山最少;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则是塔河最多,其次为帽儿山和带岭。(2)垂直分布上:3个不同纬度样地的农田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在同垂直层次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除帽儿山5—10 cm土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量较表层增加之外,其他样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丰富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聚性明显。(3)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上: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纬度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表明,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广泛的分布在3个样地内。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纬度梯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但不同纬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壤动物类群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在局地尺度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为区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空间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于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在西双版纳的3个不同地点(勐仑植物园、新山和补蚌)选择荒地、野芭蕉林和森林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生境,对2个重要的雨林种子传播类群--鼠类和蚂蚁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采用铗日法捕获9种鼠共97只,采用陷阱法捕获104种蚂蚁共2 600头.结果表明,蚂蚁聚集生活在干燥的荒地生境中,而鼠类则集中生活在食物资源丰富的野芭蕉林生境中.不同地点鼠的种类和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地点蚂蚁的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境鼠和蚂蚁的种类和数量均差异显著(P<0.05).地点和生境对2个类群分布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也通过它们对种子散布的不同作用,最终影响地区内植被的更新和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一种能在厌氧条件下氧化NH4+同时还原NO2–或者NO3–生成N2的过程,是氮素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厌氧氨氧化过程由厌氧氨氧化细菌催化完成,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已证实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生境中,本文对厌氧氨氧化细菌在不同类型生境中的多样性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方法】基于NCBI数据库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利用Mothur分析平台系统分析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在不同生境中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和特征。【结果】分析表明,海洋环境中Ca. Scalindua属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占绝对主导;淡水和农业土壤中Ca. Brocadia属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占优势;工程系统中普遍存在Ca. Brocadia和Ca. Kuenenia属的厌氧氨氧化细菌;而湿地和河口环境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多样性最高,Ca. Scalindua、Ca. Brocadia和Ca. Kuenenia属的厌氧氨氧化细菌均有较高的相对丰度,显示出了陆地与海洋交汇的显著特征。【结论】本研究系统展示了不同的生境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生境分布特征,表明环境特征差异直接影响了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分布和系统演化。  相似文献   

18.
Field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from June to August in 2004 at Wuyishan (Wuyi Mountains), Fujian province, Chin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habitat diversification on arthropod communities. Two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hinensis, field 1 (F1) and field 2 (F2) surrounded by diverse vegetable cultivars were selected, while a monoculture of Chinese cabbage served as the control field (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 when comparing insect abundance of each order between different habitats,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s of lepidopterous insects (39.76% from the each order) and lower densities of Hymenoptera (19.82%) were found in CK than in F1 and F2; (ii) compared with CK, F1 and F2 had a lower percentage of species richness and an abundance of herbivorous insects, but increased richness, abundance and biodiversity of predatory insects; (iii)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neutral insects' guild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and (iv) the dominant species for each guild depends on the habitat types and sampling dat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tercropping could conceivably be used in these habitats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 of natural predators, thus achieving desirable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results in vegetable 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