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玉米螟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经邱式邦、吴维均、李国柱等(1964)研究,认为心叶末期被害较穗期影响产量显著为大,在穗期或乳熟期为害的幼虫对产量影响不大或甚至没有影响。所以认为当前应用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提倡在心叶末期施药一次,不仅从防治效果(减少虫数)上看是适当的,从保证产量的角度来看也是有利的。因此,要正确检定防治效果,必须在抽雄后或开花期进行虫口密度检查,此时幼虫密度能代表心叶末期的为害,可以作为检定防治质量的标准,而在抽穗以后进行检查,则不能正确反映对产量的影响。 但是,在抽雄或开花期调查虫口密度,必须剖开植株才能检查。根据作者的研究,玉米螟幼虫的田间分布是不均匀的(经测定符合核心分布和负二项式分布),要较准确的进行抽样调查,必须剖查大量的玉米植株才能达到目的,这样对生产不但带来较大损失,而且又很费工,不易推行。因此,如何精确而又节约的检定防治效果是否符合要求,这是在大面积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2.
从事害虫预测预报或药剂防治试验,调查虫口密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不少钻蛀性害虫(如食心虫、稻螟等)不易调查观测,所以不得不在作物生长期拔出大量秧苗或采下尚未成熟的果子来剖开检查。同样,在玉米螟预测调查或药剂防治试验效果的测定中,也必须在玉米生长期剖查植株里的幼虫数,但由于虫口集团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经作者调查并测定王米螟幼虫的田间分布,是符合生物统计学上的“核心分布”),因此进行幼虫密度调查时,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取样方法剖查大量植株才能获得较可靠的虫口密度估计。这样不但对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而且工作量也很大。所以如何设法减少剖茎数量并能获得较精确的虫口密度估计,是极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双重抽样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范围 双重抽样法特别应用于调查某一种不易观测或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观测的“复杂性状”(如上述潜  相似文献   

3.
高粱条螟是河北省高梁的主要害虫,近几年为害严重。过去对该虫的研究报道较少,防治多参阅玉米螟。1974—1976年,我们在永清县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防治试验,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高粱条螟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中旬末,第二代卵盛期在8月中旬。初孵幼虫有迅速潜入心叶的习性,并在所藏的叶鞘处啃食,2—3龄后在取食处直接蛀茎。 2.两年测产结果,春高梁蛀茎株率65%左右,产量损失32%;夏高粱蛀茎株率35%左右,产量损失8%。 3.药剂防治用0.25%1605颗粒剂(或毒土)的防治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5%滴滴涕颗粒剂,可以取代具有残毒的六六六、滴滴涕有机氯农药。  相似文献   

4.
多纹豹蠹蛾(Zeuzera multistrigata Moore)属鳞翅目豹蠹蛾科,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木麻黄(Casuarina)的主要蛀干害虫。国内对此虫的发生规律研究,尚未见正式报道。国外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缅甸。一、研究方法(一) 生物学特性观察在惠安赤湖林场,莆田县山星林场设立研究基点。(1) 每隔3—15天定期上山解剖有虫株,1982—1987年共剖木5748株;(2) 在不同方同设立3个林间养虫室,种植有虫木;(3) 野外套笼1382株虫害木;(4) 室内水培苗木饲养,养虫笼木段饲养,玻璃培养皿盛木屑饲养;(5)黑光灯诱蛾。各方法互相验证,取长补短。(二) 生态因子调查采取踏查和标准地  相似文献   

5.
1973年全国制订《主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中规定玉米螟的防治标准为:“春玉米心叶中期百株累计卵量超过30块时必须进行防治……。”要作好预测预报、正确指导大田防治工作,必须在玉米地进行查卵。 一、应用序贯分析的必要性 现时测报对卵块调查是以五点取样,每点固定调查20株,工作量较大。如果在卵块少的地块,可无需检查100株,即可凭经验肯定其卵块数不会达到防治指标;同样,在卵块密度很高的地块,其实也无需查到100株就也能大致推断其卵块数能否达到防治标准。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都硬性规定调查至100株,便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浪费。但调查株数须少到什么程度而我们的判断又能保证不产生错误?可用序贯抽样根据假设检验理论来作出推断。  相似文献   

6.
二代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二代玉米螟不同发生量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随着接卵量增加,虫孔数和蛀孔隧道长度增加,玉米单穗粒重降低。单株虫孔数每增加1个,玉米产量损失率增加4.52%;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产量损失率增加8.34%。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方程z=-10.0297+4.034 ln(x)。【结论】根据害虫经济阈值的定义,推算出二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积卵量12.8块,对二代玉米螟的防治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危害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发生趋势,为亚洲玉米螟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2—2013年采用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吉林省二代区亚洲玉米螟的田间落卵量及为害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分析田间落卵和为害情况的关系。【结果】亚洲玉米螟1代卵始见期在6月14日左右,高峰期在6月25日左右,末期在7月15日左右;2代卵始见期在7月25日左右,高峰期在8月15日左右,末期在9月1日左右。1代落卵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代落卵量呈整体增加趋势,两代之间微弱相关(r=-0.058,P=0.857)。百株虫孔数呈整体下降趋势,虫量和被害株率在年度间呈不规则波动,整体发生趋势12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亚洲玉米螟卵量和玉米受害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是两代共同作用的结果,1代落卵量对越冬虫量影响很小,秋季剖杆时玉米螟的越冬虫量主要由2代落卵量决定,但1代落卵量对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和被害株率的贡献大于2代。【结论】1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孔数较多;2代玉米螟发生重,秋季收获时虫量较大;玉米螟秋季剖杆百株虫孔数整体下降,但被害株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说明2代玉米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8.
麦水蝇(Hydrellia grisla Fallen)是我县为害麦类作物害虫之一。每当穗期,幼虫就蛀入叶鞘内为害,使叶鞘变成枯白色,受害重的麦地有虫株高达100%,一般在20—30%,减产10—15%左右。为了掌握麦水蝇的生活规律,找出防治适期和有效农药,近几年内进行了一些调查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两查两定”,即查害虫发生时间,定防治适期;查害虫发生数量,定防治对象田。开展“两查两定”实现合理用药,经济有效地防治虫害,并与其他防治措施有机地配合,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关键。为了全面推广“两查两定”药治害虫,提高防治水平,现据各地经验,拟定六虫(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褐稻虱、粘虫)的“两查两定”办法,供各地参考,以便在实践中完善、提高。“两查两定”一般分级完成,生产队主要查定防治对象田,而防治适期一般由公社或大队植保员完成。  相似文献   

10.
玉米心叶期玉米螟卵块的分布型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1964年对两个品种、19块春玉米地心叶期着卵量及着卵株率的调查资料,分析了:1)卵块在田间的分布型式,2)着卵株率与百株累计卵量的关系,3)百株高峰卵量与累计卵量的关系。 分析表明:心叶期卵块在田间的分布型式符合于随机分布,因此着卵株百分率与百株累计卵块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着卵株率(p)与百株累计卵块数(x)间有 P=1-e-0.00985x0.9984的曲线函数关系。作者利用此式制成了一个由著卵株百分率来推算百株累计卵块数的检索表(表3)。 心叶期百株高峰卵块数(x)与百株累计卵块数(Y)之间则有直线回归的关系,以百株高峰卵块数估计百株累计卯块数的回归式为:Y=11.47+2.64x。 利用上述两种调查方法来估计心叶期的累计卵块数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这两个方法在实用上各有其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任用一法。  相似文献   

11.
茶蛀梗虫(Casmara patrona Meyr.)属鳞翅目织叶蛾科。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主要产茶区,是茶树上一种主要害虫。现将在研究工作中接种饲养的方法介绍于下,以供参考。 接种方法和步骤 根据茶蛀梗虫的钻蛀特性和生活习性,通过嫁接法使虫自行钻蛀到试验所用的茶枝内。 1.采集接穗:在杭州地区以10—11月份适宜采集,采集时枝要剪得长,以免虫体受伤或所采枝内无虫体。 2.砧木选择:选择茶树主干多较粗壮的,这样一次嫁接得多,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越冬特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昌府、曲阜、商河、滨城区、即墨和栖霞地区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剖查,统计越冬幼虫虫量和位置分布。并将幼虫带回济南放于室外待其化蛹,统计化蛹时间及存活率。【结果】山东省6个地区2007年春季玉米秸秆和穗轴中亚洲玉米螟平均越冬虫量分别为41.80头/百秆和19.91头/百穗,其中在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占总量的67.30%。越冬幼虫在玉米秸秆上、中和下部比例分别为21.18%、38.80%和40.02%。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化蛹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为5月27日、6月5日和6月21日,预测越冬代羽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6月8日、6月17日和7月1日。【结论】应重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虫源的控制,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第一代幼虫应该在6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应该在7月中旬防治。  相似文献   

13.
云斑天牛在白蜡树上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是白蜡树上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蛀干害虫。在东营市的市区绿化中危害日趋严重,目前其受害率达到10%强,成为白蜡树上继“窄吉丁虫”为害后的又一主要蛀干害虫。该虫2—3年完成1代,以第1年幼虫和第2年成虫,在主干或主干分叉处的蛀道内越冬。主要危害胸径8cm以上生长的白蜡树,在树干根基部30cm以下,或在主干分叉处蛀食为害,并常引起“风折木”。在9月下旬进行注药和4月上旬进行埋药防治,控制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埃及金钢钻Earias insulana(Boisd.)是云南省1958年来棉花蕾铃期的主要蛀食性害虫。宾川棉区的记裁,始见于1938年,发生不多,为害很小。1958—1963年每年5—9月定田、定期系统调查结果,各年百株累计平均幼虫数为3.22、15.6、13.56、8.46、5.11、7.72,各年高峯期百株幼虫数为20.3、84.7、110.0、32.5、24.7、37.7。1959—1960年发生最严重,1961年来逐年下降。我们从1958年来对该虫进行了系统研究,在1959年曾得到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棉虫组的指导和帮助。本文将各年研宄中的生物学特性部分整理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5.
<正>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本地区后季稻的主要害虫,每年8月初后季稻移栽返青后迁入田内并繁殖两代。不同年度间后季稻田褐飞虱密度差异悬殊,分析其各代有关发育阶段密度变动的特点及主要原因,对预测发生量和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显然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南陵县测报站1976—1982年田间调查资料试作以下探讨。 一、田间调查及数据处理 1.田间调查方法 1976—1982年在我站观察区内,每年选一块中期(7月下旬)栽插的后季稻田,品种为农垦58。从水稻返青起每4—5天查一次虫量。调查时将稻飞虱拍入白瓷面盆目测虫数,分类记载。根  相似文献   

16.
梁振中 《昆虫知识》1990,27(3):141-144
根据中黑盲蝽田间分布规律,初次提出以虫株百分率来估测百株虫量的简易调查法。经检验认为,估测百株虫量理论值与实查百株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用平行线式与随机式抽样方法比较估测法与实查法同总体平均数的差异程度,均表明前者差异相对最小。还明确估测法的相对允许误差水平在10%左右,同时确定了盲蝽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18.
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 Sm.)属膜翅目木蜂科,群众叫“蛀木虫”。在我国南方蛀害屋檐上的桁梁和栓皮(即瓦下梁上的木板),损失很大。 一、为害情况 此蜂主要钻蛀桁梁和栓皮,并兼食植物花粉折断花柱造成不实。桁梁和栓皮被蛀后,外表有中指大小的圆孔,一般一根桁梁有孔5—10个,多至数十近百。据在奉新县罗坊公社、上付公社和仰山公社六个大队  相似文献   

19.
白蜡树卷叶绵蚜(Prociphilus fraxini Fabricius)是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的重要害虫,白蜡树叶被害后卷曲皱缩,发生数量多时全株树叶大部受害,影响白蜡虫种虫的培育和白蜡生产。近年来,此虫为害区有蔓延扩展趋势。为了防治其为害,我们在1976年片断观察的基础上又在1979—1981年在四川峨眉县定点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观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二代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本试验在田间采用人工密度梯度接卵法(0、20、50、100和200块·百株-1),模拟自然情况亚洲玉米螟发生量,研究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百株接卵量与虫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百株虫孔数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3.1999x+24.8416(R2=0.953,P0.01),y=0.0234x-1.6167(R2=0.988,P0.01),推导出百株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方程为z=0.0749x-1.0354,即落卵量每增加1块,虫孔数增加约3.2个,产量损失率增加7.49%;隧道长度与雌穗长度、穗粗及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玉米茎秆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玉米平均减产7.02 g,产量损失率平均增加4.38%;根据经济阈值定义,在产量8411 kg·hm~(-2)的玉米田,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单次防治时,辽宁地区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玉米累计落卵量17.39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