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笼养褐马鸡的繁殖行为与雏鸟生长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84年、1985年、1990年对褐马鸡在人工饲养下的发情、交配、产卵、繁殖等进行了观察,6只褐马鸡平均产卵为22.5(15—28)枚。14枚褐马鸡卵孵化天数为26.17(26.13—27.00)天,1—7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9克,8—14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7克,15—21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3克,22—26天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8克,褐马鸡卵从孵化到出雏平均水分散失为6.9克,平均每天水分散失为0.27克,褐马鸡卵在人工孵化期间,卵重的变化以前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900—3020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白颈长尾雉的饲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上海动物园饲养人员,用人工巢诱发野生经驯养四年的白颈长尾雉发精、交配。于3月8日开始产卵,得卵12枚。1984年同期又产卵29枚。卵平均重28克,46×33毫米。卵全部电孵,孵化温度38℃,相对湿度55—60%,孵化期24天。 雏鸟用熟鸡蛋加玉米粉研成粉料及青菜开食。逐步增加昆虫、营养窝头、粟子、稻谷、麦子、高梁、玉米,四月龄后过渡到成鸟饲料。  相似文献   

4.
台湾铗蠓的卵为深褐色,往往也夹杂有浅棕色、粉色和白色等浅色卵。在30146只卵中,深褐色卵占77.91%;而浅色卵分别占4.13%、16.74%和0.89%。深褐色卵的孵化率平均为83.80%,而浅色卵均不孵化。卵的孵化比较集中,观察626只卵,有98.4%(616只)在收卵后第三天孵化。在26±1℃的恒温条件下,以酵母粉和肝粉为食料,饲养幼虫,幼虫期平均为15.1天,一龄幼虫发育时间平均为3.4±0.57天,二龄幼虫为3.7±0.65天,三龄和四龄分别为3.9±0.73和4.1±1.19天。化蛹率为18.12±2.06%,蛹期平均为4.1±0.4天,羽化率为83.33%,雌雄成蠓羽化时间 近。低温和被霉菌菌丝缠绕均可导致蛹的死亡。此外,对卵和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中华鳖卵孵化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卫国  计翔  徐卿 《动物学报》2001,47(4):371-375
在温,温度分别为30℃,-220kPa条件下孵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卵,以检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孵化过程中,每隔7天测定卵重,孵化第10天始,每隔5天解剖15枚卵,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称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脂肪体,所有样品65℃恒温干燥,用索氏抽提仪测定脂肪含量,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能量含量,马福炉测定无机物含量,本研究中华鳖卵的平均孵化期为45.5天,卵重量在孵化过程中基本维持恒定,表明中华鳖镦与环境的水分交换不明显,孵化第0-20天,20-30,30-40天和40-45天,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孵内总能量的6%,24%,59%和4%,0-30天,胎生长缓慢,30-40天,胚胎生长最迅速,孵化末期胚胎生长减缓,胎发育所需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卵壳提供的无机物约占初生幼体无机物总量的13.5%,孵化过程中,干物质,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79.6%,58.7%和66.5%,初生幼体的能组成为:躯干占71.8%,脂肪体占19.4%,剩余卵黄占8.8%。  相似文献   

6.
乌梢蛇的人工孵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提高乌梢蛇的人工繁殖率,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乌梢蛇的自然资源。方法采用重复实验法、观察法和对比法等方法对乌梢蛇卵进行了人工孵化的研究。结果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乌梢蛇的产卵高峰期,每次产卵数量为7~16枚(平均为11枚);最佳孵化温度为28~32℃,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为70%~85%,乌梢蛇的人工孵化率为75%6~100%,平均为83.84%。结论只要能满足乌梢蛇卵孵化温度和孵化环境的相对湿度等条件,就能够使乌梢蛇的人工孵化率平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7.
牛背鹭在汉中地区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迁来繁殖地后,即成对活动,开始交配,交配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或下午5—6时,每次交配时间约20—23秒。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成浅盘状。产卵期在5月份,每窝产卵3—5枚,卵呈椭圆形,卵的量度为44.2×34.7毫米,重23.8克。孵化期平均24天,出雏率为80.7%。育雏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所吃食物约30多种,主要为昆虫和鼠类。雏鸟的体重平均日增长为14.09克,体长平均日增长为13.07毫米,嘴峰平均日增长为1.36毫米,翼长平均日增长为9.01毫米,跗蹠日增长为2.92毫米。  相似文献   

8.
孵化温湿度对北草蜥孵化卵和孵出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研究》1998,19(6):439-445
北草晰孵化孵化基质吸收水分导致质量增加。24℃湿度对孵化卵的终末质量无显著影响;26℃和28℃时,高湿度孵化的卵终末质量较大。孵化卵终末重与初始重呈正相关,终末卵重的差异部分地由初始卵重决定。  相似文献   

9.
许雪峰  吴义莲  欧永跃  吴霖生 《生态学报》2008,28(10):4782-4786
研究白条草蜥卵在温、湿度分别为30℃、-12kPa的条件下,孵化过程中胚胎生长以及对物质和能量的动用。孵化过程中,每隔5d测定卵重。孵化第10、15、20天,分别解剖来自不同窝的卵15、15、12枚,分离为胚胎、卵黄和卵壳。初生幼体测量、称再后冰冻处死,随后解剖分离为躯干、剩余卵黄和腹脂肪体。所有材料65℃恒温干燥,用索氏脂肪提取仪测定脂肪含量,氧弹式热量计测定能量含量,马福炉测定无机物含量。白条草蜥卵的平均孵化期为24.7d。卵孵化时从基质中吸水导致重量增加。卵孵化0—15d、15~20d、20~24.7d,胚胎分别利用新生卵能量的11%、14%和75%。0—20d,胚胎生长缓慢;20d后生长迅速。卵孵化过程中,干重、非极性脂肪和能量的转化率分别为50.3%、24.9%和51.9%。初生幼体的能量组分为:躯干95.2%,脂肪2.2%,剩余卵黄2.6%。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无机物来自卵黄和卵壳。结果显示,白条草蜥从卵到孵出幼体物质和能量较低的转化率主要与较高胚胎发育投资和较小的剩余卵黄有关。  相似文献   

10.
赵建铭  汪兴鉴 《生态学报》1985,5(4):357-363
本文报道1983—1984年我国利用自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人工大星繁殖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中添加0.05克维生素E后,饲养和累代繁殖的供试玉米螟幼虫对提高寄蝇的生活和生殖力效果显著;温湿度、光照和风是影响寄蝇交尾的三因素,温度28~30℃,相对湿度70—80%,日光光照和微风吹拂为寄蝇交尾的适宜条件;掌握羽化1天以上的雄蝇与当天羽化的雌蝇这一有利时机,交尾率可达80—90%;受精雌蝇以5%稀蜂蜜液和牛奶喂饲后,寿命延长,胚胎发育良好;在温度25—30℃及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子宫内的卵经9—11天全部成熟,采用人工剖腹取蛆,以蛆与寄主幼虫的密度比为3:1或4:1,使其充分接触的接蝇蛆方法,寄生率一般为80—90%,最高可达98%;根据同一寄主幼虫体内寄生1—4个蝇蛆的不同营养和发育情况,测定其蛹重,观察和比较成虫抱卵量、寿命和生殖力的强弱,证明1头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1—2厉蝇蛆较为有利。 玉米螟厉寄蝇人工大量繁殖研究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我国玉米螟防治工作,而且将为我国生防领域开辟出一条利用寄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