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及其生存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低氧、高二氧化碳、高湿的环境中,这种独特的栖息环境以及地下啮齿动物与之相适应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地下啮齿动物长期营地下生活,增加了对其栖息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研究难度,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当前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啮齿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探索地下啮齿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控制地下啮齿动物危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肃鼢鼠的震动通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钢  王廷正  何建平  闵一建 《兽类学报》2001,21(2):153-154,152
听觉通讯是兽类一种重要的通讯方式 ,尤其是鼢鼠 ,因其营地下独居生活 ,视觉退化 ,个体间通讯主要依赖听觉和嗅觉。Heth和Rado分别在室内人工模拟洞道和野外自然洞道中采集到了鼹形鼠(Spalaxehrenbergi)用头敲击洞壁产生的震动波信号 ,首先发现地下鼠的震动通讯方式[1,2 ] 。甘肃鼢鼠 (Myospalaxcansus)生活在与鼹形鼠相似的地下环境中 ,是否也同样存在震动通讯方式 ?为此 ,作者在室内利用人工模拟洞道对甘肃鼢鼠震动通讯进行了初步研究。1 材料与方法  实验用甘肃鼢鼠捕自陕西省富县 ,室内单笼…  相似文献   

3.
地下啮齿动物由于其独特的栖息环境,在农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地下啮齿动物繁殖、选择栖息地以及危害环境与其扩散密切相关。扩散是动物扩大分布区域,进行基因交流和促进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对控制危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地下啮齿动物栖息于地下,对研究扩散增加了难度。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部分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研究,评述了发生扩散的原因,扩散的群体,扩散的时间以及扩散的方式等内容,并展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的可能性,以期为研究高原鼢鼠扩散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形态结构与机能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觉系统的适应进化机制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焦点。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动物,其感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更是引人注目。由于适应地下黑暗生活环境,地下啮齿动物感觉系统在各个组织水平都表现出进化和退化镶嵌的形态特征,其视觉系统表现得最为突出:视觉器官退化,有关图象分析结构、由视觉诱导产生行为反应的脑区及视觉投射严重退化,有关感受光周期的“非成像”视觉通路结构高度发达。本文综述了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特点,有助于开展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四肢骨,结果表明,地下啮齿动物高原鼢鼠的四肢骨比地面种类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对应骨骼粗壮,显示其较强的挖掘能力。与挖掘效率相关的尺骨挖掘动力臂系数,高原鼢鼠为0.3617,而高原鼠兔和根田鼠不到0.17。高原鼢鼠与其他两物种的四肢骨重量分布也明显不同:高原鼢鼠的前肢骨重量超过后肢骨,而高原鼠兔及根田鼠则正好相反;高原鼠兔及根田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最低,而高原鼢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则最高。这些特征反映了地下啮齿动物为了适应地下生活方式,其四肢骨骼系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于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的进化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啮齿动物的嗅觉通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对近40年来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研究综述,主要介绍嗅觉信号的来源、组成及其对啮齿动物行为生理所产生的作用。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的信号来源主要是粪便、尿液和特化皮肤腺等,对这些化学信号的成分分析主要集中在各种信息素(Pheromone)的结构、来源及其引起的行为反应。目前,在对啮齿动物嗅觉通讯神经通路的研究中,对主嗅觉系统和梨鼻器系统在动物嗅觉通讯中的作用仍将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而通过信息素作用所产生的各种行为反应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也是动物嗅觉通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气味信号对动物行为和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啮齿动物嗅觉通讯在其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南非联邦纳塔耳大学动物系G.C.Hickman教授倡导并主持的国际上第一份关于地下兽信息的刊吻——地下穴居哺乳动物通讯(Subterranean Mammal Newsletter, SMN),第1期于1990年6月问世了。该通讯为不定期(信息充足即出版)、非正式刊物,其宗旨是使各国从事地下穴居哺乳动物研究的科学家消除远距离的隔阂,有机会相互交流信息、思想和研究成果。使一些新技术方法和新的发现及时得到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了解各研宄地区“趋同性”和“趋异性”。有关对哺乳动物某些特殊类群的组织国际上早就成立了,如蝙蝠和鲸类。而Hickman教授介寻主力的SMN可使各国对地下穴居兽感兴趣的研究者们携起手来,共同探讨这一特殊类群动物的适应机制问题。SMN可刊登短  相似文献   

8.
三种啮齿动物气体代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环境温度是哺乳动物分布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哺乳动物能否适应各种环境又取决于动物本身的代谢和体温调节的能力。所以研究哺乳动物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对于了解它们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啮齿动物是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与人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一类恒温动物,所以采用啮齿动物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国外对啮齿动物的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研究,报道颇多,以居住类型而言而:穴居、挖洞型啮齿动物的代谢和体温调节的研究有分布在热带、温带的种类,也有分布在山区、平原、沙漠干旱地带的种类;地上活动型啮齿动物的这方面研究有分布在平原、山区、沙漠干旱地带、沿海和中湿地区的种类。而同一地区不同居住类型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藻际环境中微生物胞间通讯行为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际环境中,微生物通过营养物质交换和活性物质释放相互作用,进而引发共生、竞争或合作等行为。结合环境条件的影响,藻际环境一般具有稳定而多样的微生态结构。以上行为发生的基础是以信号分子为媒介的微生物胞间通讯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藻际环境的特征、藻际胞间通讯行为以及藻际胞间信号分子的类别与作用机制。特别针对痕量信号分子特性,结合胞间通讯在藻际间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深入论述了革兰氏阴性菌信号分子和微藻植物激素类信号分子对微藻基因表达路径调控的影响与机制。最后,总结了藻际胞间通讯领域的研究局限,并展望了未来亟待突破的研究瓶颈。该综述以期为藻际微生物生态关系研究及微藻生物质能源生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动物通讯是动物个体通过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实现信息传递及共享的过程。尿液是动物化学通讯中传递和分享信息的重要信号来源,尿液化学通讯是动物种内乃至种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不同物种之间信息交流和相同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尿液化学通讯,对于了解动物个体尿液化学成分组成、繁殖、行为以及社会识别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