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博源  朱文 《人类学学报》1994,13(2):134-137
本研究对广西崇左冲塘新石器时代的4个个体作了组织学切片的年龄鉴定。根据股骨、胫骨骨干的骨单位和骨间板数量的增龄变化证实M02、S09和S10的年龄分别是32岁、17岁、35负(±6岁),通过牙齿牙骨质生长线的观察证实S08是51岁左右。  相似文献   

2.
魏博源  朱文 《人类学学报》1994,13(3):260-264
本文对广西崇左县冲塘新石器时代的3个个体(M02,S08,S09)的肢骨进行了化学元素(Sr,Zn,Ca,Cd,Pb)的含量测定,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食物性质作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西崇左县冲塘新石器时代人骨微量元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广西崇左县冲塘新石器时代的3个个体(M02,S08,S09)的肢骨进行了化学元素(Sr,Zn,Ca,P,Cd,Ph)的含量测定.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食物性质作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海抹香鲸的年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2001年5月在广西琼州海峡获得的一头体长约18.0m的特大型雄性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遗骸的下颌齿,用自制的器械将齿沿着纵向锯成厚约1~5mm的10个薄片,用600目和2000目的金砂纸精磨和抛光至约150μm。由9位具有用耳石或鳞片鉴定鱼类年龄经验的学者,用肉眼和解剖镜观察齿纵切面的微观结构和轮纹特征。根据对牙齿磨片牙骨质和牙齿齿质上的生长层组判断,其年龄约为29龄。  相似文献   

5.
朱静  杨丽  唐妮  韩联宪  蒋斌 《四川动物》2002,21(4):250-252
以牛、羊的下门齿根尖部,藏羚下门齿和野牛前臼齿为材料,使用加盐酸的AFAA液作脱钙液,缩短了脱钙时间,摸索出一套简单的鉴定兽类年龄的方法,用以鉴定野牛和藏羚的年龄。  相似文献   

6.
距今约6000年以前, 华南先民以渔猎采集经济为主, 并辅之以块茎植物种植的观点已为学界所共识。这种类型的生业方式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不仅反映在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生产工具的不同, 也体现在出土人骨体质特征的差异上。后者已初步为C、N稳定同位素的比较研究所证实。本文则利用鲤鱼墩遗址出土的人牙,从牙齿磨耗和龋齿两方面考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7.
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遗址2例儿童的年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报告2例于桂林甑皮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正处于换牙期的儿童乳、恒牙更换及其被磨耗的状况,讨论了从他们的牙磨耗级估计的年龄与从其乳、恒牙更换关系估计的年龄的误差,并提出用现代人牙磨耗级估计史前人类年龄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保存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大量的古人类骨骼遗存。本文主要从龋齿研究入手,对顶蛳山二、三期文化(8-7 ka BP)中大于15岁的169个体的2737枚恒齿进行了观察。分别统计了龋齿等级和个体和牙齿患龋率以评估人群患龋情况,进而分析顶蛳山遗址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并探讨了食物构成、饮食行为与社会经济等。统计结果表明,顶蛳山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较高。患龋率在两性、葬式、年龄段间都存在差异,女性患龋程度要高于男性;不同葬式之间差异也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的比例和程度也随之加深。通过与其他8组新石器时代国内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的对比,我们看到包含顶蛳山在内的三组华南渔猎采集遗址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要高于其他遗址,农业遗址的人群要低于华南遗址的患龋率,而混合经济遗址的患龋率最低。龋齿的出现与人类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关系密切。据此,我们推测顶蛳山及其他两组华南遗址的高患龋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关系密切,但这与一般所认为的农业的出现没有联系。三组遗址都是以渔猎采集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这时期农业并未传播至华南地区。因此我们的分析表明高患龋率与农业并没有必然联系,而华南地区当时人群所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源于当地的块茎类和含蔗糖类植物。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部分墓葬和灰坑中出土的人骨的牙齿病理和头骨创伤进行了观察。病理观察项目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三个指标, 还对稳定同位素15N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研究结果指出, 牙齿的龋齿率处于较低水平,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相当低; 二是与陶寺人群的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肉食量有关。这一认识得到陶寺早期人群牙齿磨耗速率的研究和对稳定同位素δ15N数据的再分析的支持。另外, 牙周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墓葬和灰坑人骨半数以上个体都有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调查显示, 约三分之一的陶寺人群在其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体代谢压力的影响, 如常患感染性疾病、发烧或营养失调等。灰坑再现的乱骨现象以及头骨片上多见的创缘和裂缝反映出人群之间的暴力色彩, 折射出陶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动荡。  相似文献   

11.
渑池班村新石器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人类环境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依据地处黄河中游二级阶地的渑池县班村遗址中浮选出的大量产和种子,鉴定后得知,在约700aBP裴李岗文化层中有栎、朴、山茱萸、紫苏和野大豆,反映当时该地的植被应属暖温带灌叶叶林区,古代先民主要以渔猎采集植物为生,至约4500aBP前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层中出现的是大量杰和黍等栽培农作物的种子,表明当时邢让褚转变成驯养载培贯注,自然植被遭受破坏。这些植物遗存的发现,在植物学、环境考古学和古人类学拓 ,  相似文献   

12.
    
The age determination of 4 individuals from Chongtang neolithic site in Chongzuo County, Guangxi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observation of histological specimens. Age of M02, 509, S10 were estimated 32, 17, 35 years old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fact that in the subperiosteal parts of midshaft of femur and tibia the number of osteons and of osteon fragments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ge. And the age of S08 is 51, based on the incremental lines of the dental cementum.  相似文献   

13.
朱泓 《人类学学报》1994,13(2):126-133
本文所报道的17例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右前旗的庙子沟遗址,其年年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阶段。对该组颅骨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新石器时代人骨颞下颌关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宝鸡、华县新石器时代人骨22个成年个体的颞下颌关节进行研究。发现该时期人类中23%者存在髁状突和关节结节骨质的严重磨损、不对称磨损和不规则增生,认为这是由于强大的咀嚼压力所造成的继发性关节退行性变。颞下颌关节的测量结果表明,与现生人类相比较,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髁状突较大,关节结节较高,关节凹较深,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较小,反映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和口腔功能的改变颞下颌关节的变小和关节承压结构的减弱。  相似文献   

15.
下王岗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牙病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瑞玉  韩陆 《人类学学报》1991,10(3):200-205
  相似文献   

16.
河南贾湖遗址植硅石组合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取自河南贾硝新顺时代遗址的9块考古样品进行了植硅石分析,结合孢粉分析资料,恢复了该遗址的古生态环境,进而较好地解释了枯息于淮河流域的贾湖先民较早开始和妥耕农业的生态学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广东封开峒中岩发现的一枚人类右上第二前臼齿化石,其形态与现代人特征基本一致;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华南巨貘、中国犀等九种;时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8.
AGE DETERMINATION IN MANATEES USING GROWTH-LAYER-GROUP COUNTS IN B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rowth layers were observed in histological preparations of bones of known-age, known minimum-age, and tetracycline-marked free-ranging and captive Florida manatees ( Trichechus manatus latirostris ), substantiating earlier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other studies. Detailed analysis of 17 new case histories showed that growth-layer group (GLG) counts in the periotic bone were consistent with known age, or time since tetracycline administration, but were less reliable in other bones. GLG counts were also made in periotic bones of 1,196 Florida manatees of unknown age found dead from 1974 through 1991. These counts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assess variability and to determine relationships among estimated age, size, sex, and degree of bone resorption. Resorption can interfere with accuracy of GLG counts. This effect does not occur until ages greater than about 15 yr and body lengths greater than 300 cm are attained. GLGs were also observed in periotic bones of Antillean manatees ( Trichechus manatus manatus ) but were not validated against known-age specimens. Use of GLG counts in the periotic bone i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to studie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other age-related aspects of manatee biology.  相似文献   

19.
广东南海县鱿鱼岗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人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广东南海县鱿鱼岗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人骨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测量,认为这些古代人的骨骼属蒙古人种华南人类型。鉴定出他们的性别年龄分布,并发现有拔牙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