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3 年 5 月~ 2004 年 5 月, 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观察法对人工饲养条件下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 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昼间不同天气下蜡皮蜥行为时间分配中, 休息行为占有绝对的比例, 其次为运动、晒太阳、警戒、摄食和其他行为。晴天其休息、运动和晒太阳行为分别占 94 73%±0 01%、3 24%±0 01%和 1 56%±0 01%, 而阴天休息、运动和晒太阳分别占97 03%±0 02%、1 31%±0 01%、0 89%±0 01%。晴天和阴天蜡皮蜥的运动、警戒、休息和晒太阳等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5); 雄、雌和亚成体的行为时间分配上, 只有雌雄之间的警戒行为存在差异性 (P<0 05)。在活动节律方面, 晴天和阴天蜡皮蜥只有在行为发生的起始和持续时间上有差异, 晴天其晒太阳的高峰期在10:00~11:00, 运动高峰期在11:00~14:00, 休息低谷期在10:00~13:00, 而阴天晒太阳的高峰期出现在11:00~12:00、运动高峰期11:00~15:00, 其休息未表现出明显的低谷。  相似文献   

2.
邦亮东黑冠长臂猿日食性与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食性变化和活动节律是动物行为的重要方面,通过对日食性变化与活动节律的研究,可以了解食物、温度和光照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动物在行为上的应对策略。2009年1-12月,在广西靖西县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2群东黑冠长臂猿觅食行为和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东黑冠长臂猿的活动和食性在旱季和雨季都具有明显的节律。鸣叫只发生在12:00之前,但旱季的鸣叫时间偏晚。在日节律上,东黑冠长臂猿在离开过夜树后和进入过夜树前各有一个取食高峰,07:00喜欢取食果实和无花果,16:00也选择更多的果实,但无花果较少,13:00-15:00取食更多的叶和芽。在10:00-12:00,其用于休息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以果实和无花果为主要食物,并且花大量时间觅食无脊椎动物;但在旱季,其食物以叶和芽为主。与之相适应,东黑冠长臂猿在旱季通过减少移动增加休息来节约能量开支和应对低温,同时它们增加取食的时间以获得等价的能量和营养。雨季时社会行为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而且其高峰出现在08:00-10:00,但旱季社会行为主要出现在11:00-14:00。在雨季东黑冠长臂猿没有出现休息高峰,相反在旱季10:00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上述行为节律体现了东黑冠长臂猿对环境季节性变化的良好适应,使其能够在寒冷并且退化的喀斯特森林中生存繁衍。  相似文献   

3.
大鸨繁殖期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赵匠  高玮  万冬梅  王海涛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05-1709
2000和2001年的4~7月连续两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上,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大鸨的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鸨繁殖期的各种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时间分配,其时间预算存在着性别间的差异,同时随活动空间大小、食物条件以及繁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在繁殖前期,大鸨的时间预算以取食、休息、行走、观察为主要行为,雄鸨和雌鸨的这4种行为分别占全部行为的87%和93%;到繁殖后期,雌鸨各种行为的时间和强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鸨在取食、休息和炫耀等行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日节律,取食和炫耀出现两次高峰,中午大部分时间大鸨处于静栖休息状态。  相似文献   

4.
黑叶猴活动时间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了解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从中探讨其对喀斯特石山生境的适应策略,从2001年3~12月,在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对一群黑叶猴进行了连续的跟踪观察,采用连续记录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黑叶猴的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中午进入长时间的休息期。这可能与白天的温度和日照强度的变化有关。它们的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雨季活动节律中的觅食高峰与旱季相比推迟1h出现;旱季觅食高峰中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增加,且中午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在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平均65.4%的时间用于休息,19.6%用于觅食,9.9%用于移动,用于社会活动的时间平均仅占5.1%。它们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旱季,用于觅食的时间明显多于雨季,而休息时间相应地减少。  相似文献   

5.
弄岗黑叶猴的日活动类型和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5年10月-2006年9月,用瞬时扫描法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 oisi)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00-9:00和16:00-18:0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4: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旱季上午的觅食高峰被推迟了1h,且觅食时间长于雨季;旱季下午的觅食活动提前1h结束。猴群在雨季较早进入休息高峰,而且中午休息时很少有移动或零星觅食。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51.99%,移动占20.25%,觅食占18.61%,理毛占7.61%,玩耍占1.20%,其它行为(包括打斗、交配等)仅占0.14%。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与雨季相比,黑叶猴在旱季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觅食和移动,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活动时间分配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和觅食,未成年个体则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移动和玩耍;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理毛。  相似文献   

6.
广西扶绥黑叶猴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2002年8月至2003年7月,对生活在完全被周围农田隔离的石山中的一群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研究。采用以群为单位的焦点动物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每月对猴群连续10d跟踪观察。结果表明:3月至10月,黑叶猴的昼夜活动节律由8个环节组成,11月至2月由9个环节组成,移动、觅食和休息在活动节律中重复出现,晒太阳仅出现在11月至翌年2月。休息占黑叶猴日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觅食、移动、晒太阳和理毛。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具有明显的月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温度、栖息地的食物丰富度和光照强度是影响黑叶猴日活动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黑叶猴的活动时间分配体现了叶食性灵长类的特点,更体现了黑叶猴对北热带喀斯特石山环境的适应特点。  相似文献   

7.
2017年10月—2018年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高淳湿地研究中心的南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季节性活动节律进行观察研究,共计扫描4 369次,观察时间累计1 092 h,得到行为数据26 208个,将其行为划分为取食、休息、运动、社会、交配和其他6种。结果表明,休息和运动是南黄颊长臂猿各季节的主要行为类型,其次为取食和社会行为。各行为在不同季节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休息一般出现在晨昏和正午;而运动一般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取食在各季节存在2个明显高峰,受饲养员喂食时间和频次的影响较大,表现为休息-运动-取食-休息-运动-取食-休息的行为模式。Kruskal-Wallis H分析结果显示,南黄颊长臂猿在不同季节和相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秋、冬季的取食行为明显高于春、夏季,而休息和运动相反。温度、日照、天气、游客量、饲养员日常操作等均影响南黄颊长臂猿的活动节律。  相似文献   

8.
松鼠秋冬季节日活动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小兴安岭林区秋冬季节松鼠日活动节律。松鼠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 ,冬季的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 ,秋季日活动时间为 (9 1 0± 1 0 3 )h ,其中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5 5 0 % ,冬季日活动时间为 (4 62± 0 5 1 )h,取食时间所占的比率为 88 2 5 % ,两季节间的日活动时间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t=8 1 7,P <0 0 5 )。松鼠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时数受日照时数、温度、食物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1—3月和2012年12—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Grusleucogeranus)的昼间时间分配模式和日活动节律,分析了年龄、集群大小、生境类型和天气对白鹤越冬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有觅食、警戒、理羽、游走、休息和争斗。其中,觅食是鄱阳湖越冬白鹤主要行为,占其昼间活动时间的82.94%;警戒占11.94%,理羽占3.52%,游走占1.88%,休息占0.15%,争斗占0.02%。白鹤在越冬期间的觅食、游走、休息和争斗行为存在明显的昼间节律性,其中游走、觅食和争斗行为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存在1个高峰,休息行为在中午出现一个高峰;警戒和理羽行为则没有显著的昼间节律变化。年龄、集群大小、天气和生境对白鹤的越冬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幼鹤取食的时间显著多于成鹤,而警戒时间则显著的小于成鹤;与家庭群中的个体相比,集体群中的个体取食和争斗时间显著增加,警戒时间显著减少;在天气晴朗时,白鹤的警戒时间显著大于阴天的警戒时间,取食时间则显著少于阴天时白鹤的取食时间;白鹤在大风天气显著增加理羽行为;在有雾的天气会显著增加取食时间,减少警戒时间。在草洲和浅水两种生境中,白鹤的游走和理羽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觅食和警戒行为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源于草洲和浅水生境相互毗邻,并且具有相同程度的人为干扰。GLM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集群大小、年龄和生境、集群大小和天气、集群大小和生境、天气和生境对白鹤昼间时间分配模式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0.
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各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行为数据。通过比较两个地理种群活动时间分配的数据来探讨栖息地质量对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在低质量栖息生境的黑叶猴猴群较生活在高质量栖息生境的猴群花费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觅食,而用于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相应减少。分析表明,栖息地质量的差异所造成的食物可获得性以及食物组成的差异可能是影响黑叶猴群活动时间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虽然不同活动的峰值在日活动节律中出现的时间存在差异,但总的日活动节律在不同地理种群中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早晨和下午出现两个明显的觅食高峰,而中午则是长时间的休息;移动的高峰通常发生在觅食高峰之前。  相似文献   

11.
胡天宇  周广胜  贾丙瑞 《生态学报》2012,32(22):6984-6990
随着森林防火预报精细化的需求,小时尺度可燃物湿度的准确模拟成为火险预报的关键。利用2010年8月连续无降雨天气条件下我国大兴安岭林区10h时滞可燃物湿度和相应气象因子的半小时动态观测资料,从可燃物的失水和吸水过程对目前广泛使用的Fosberg模型和Van Wagner模型进行评估,进而发展了准确模拟10h时滞可燃物失水和吸水过程的可燃物湿度模型。结果表明:Fosberg模型对10h时滞可燃物的失水过程模拟较好(R2=0.96,P<0.01),而Van Wagner模型对10h时滞可燃物的吸水过程模拟较好(R2=0.83,P<0.01),但均不能独立地准确模拟10h时滞可燃物的湿度变化。通过分析可燃物失水与吸水过程,考虑可燃物在静风条件下的水汽交换,优化了Van Wagner模型参数,建立了综合反映可燃物失水与吸水过程的10h时滞可燃物湿度模型。据比较,该模型可准确地模拟10h时滞可燃物的湿度变化(R2=0.88,P<0.01),可为精细化火险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裂褶多糖的吸湿和保湿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干燥器控制湿度的方法对经冷冻干燥的裂褶多糖(PSG)试样进行吸湿和保湿性能测试,其48h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44.75%、63.06%;168h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为112.28%、4.06%。和常用的化妆品保湿剂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聚乙二醇(PEG)进行比较,试验条件下0-168h各试样吸湿能力大小为:PSG〉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PEG10000;48h综合保湿能力大小为:PSG〉甘油〉透明质酸钠〉壳聚糖〉PEG10000;168h综合保湿能力大小为:甘油〉PSG〉壳聚糖〉透明质酸钠〉PEG10000。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裂褶多糖的热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其相变起始温度为53.12℃,高峰温度为97.71℃,终了温度为148.30℃,焓变△H为126.743 J/g。裂褶多糖表现出良好的吸湿和保湿性能,因而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天然保湿剂。  相似文献   

13.
用TDR分层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采用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差异进行分析,通过Kriging插值法用Surfer软件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上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各层间没有显著差异;月均(5、7、9月)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坡向>植被类型>坡位;层均(0~60cm)土壤含水率变异系数坡位>植被类型>坡向>样带。月均土壤含水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阔叶林>矮林>樟子松林>疏林草原>灌丛,不同植被类型各层月均土壤含水率总体上差异极显著,阔叶林远远高于其它植被类型;层均土壤含水率,各植被类型各月份间总体差异极显著,总体趋势从高到低为:阔叶林>矮林>樟子松林>灌丛>疏林草原,阔叶林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月均土壤含水率坡向间总体上差异显著,层间无显著差异;东、西坡与北坡有显著差异,东西坡高于南北坡;层均土壤含水率,同一月份各个坡向间差异不明显,7月明显高于其它月份;各月总体表现为:东>西>南>北坡。月均土壤含水率除31~45cm外,3个坡位间各层均有极显著差异,下坡位明显高于上坡位与中坡位;中坡位各层月均土壤含水率差异极显著;层均土壤含水率各月份各坡向间差异极显著,下坡位远大于上坡位与中坡位。该区从沟底到坡顶的植被变化逐渐由湿生-中生-旱生逐渐过度,垂直分布明显,这类天然残遗植被与土壤水分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于促进周边沙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据此建议了大青沟周边沙地植被恢复模式相应的最低土壤水分阈值,沙地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9.1%~11.5%、8.1%~9.0%、6.0%~8.0%;沙地31~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11.1%~13%、8.5%~11%、6.0%~8.4%,分别适合恢复为疏林、灌丛、半灌丛。  相似文献   

14.
15.
卫星土壤水分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泓羽  吴静  李纯斌  李政  秦格霞 《生态学报》2020,40(24):9195-9207
为了分析土壤水分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地下5 cm深度的地面实测土壤水分数据,结合多种评价指标(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偏差Bias和无偏均方根误差ubRMSE)对土壤水分主动-被动探测卫星(SMAP)、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2(AMSR2)、风云三号(FY-3B)土壤水分产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产品均能反映青藏高原的土壤水分变化,在降水较多的季节,三种产品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土壤水分产品在夏季和秋季反演效果好于冬季和春季,并且在秋季与实测值更接近。其中,SMAP产品在各个区域都能反映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趋势,并普遍在夏季高估、冬季低估;AMSR2产品在夏季低估,冬季明显高估;FY-3B产品在夏季普遍低估。(3)土壤水分产品在那曲和狮泉河地区反演结果较好,在那曲地区与实测值相关性最高;在玛曲地区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虽然相关系数较高,但RMSE和Bias同样较高,整体精度较差;SMAP产品在阿里地区满足目标精度。综合来看,SMAP产品在青藏高原地区反演结果较为稳定,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小,具有相对较大的R和较小的RMSE和Bias。  相似文献   

16.
以沙坡头地区人工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扩展了Hutchinson提出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定义固沙植物种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是该种的最适水分生态位与现实水分资源位之间的贴近度。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大小表示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根据几何平行度方法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新模型计算结果比常用的百分比相似性公式计算的结果有较合理的数值分布;实验条件下的合理营林密度为5000株/hm^2,营林方式为柠条与油蒿均匀混播,此种情况下水分生态位适宜度最高,相应林木覆盖率最大。在试验条件下,油蒿和柠条纯林的水分生态位适宜度平均值低于混播下的值。关于不同种植密度下水分生态位适宜度的变化规律,呈现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于油蒿是浅根系植物,利用土壤上层水分;柠条是深根系植物.利用土壤下层水分;二者适当混播后可使土壤水分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因此混播下具有较高的水分适宜度值,而且实验条件下能够实现稳定共存,达到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王晓学  沈会涛  周玥  景峰  李叙勇  陈国鹏 《生态学报》2015,35(19):6344-6354
采用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和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土壤水分的生长季内观测数据和其他辅助观测数据,检验了Georgakakos等提出的土壤水分模型在半干旱林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模拟半干旱林地日尺度土壤水分动态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且能够较好的反映不同森林类型的水文效应。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不同目标函数的参数敏感度信息反映了该模型"异参同效"现象不显著,模型结构不确定性也较小。各参数的敏感度结果揭示了各参数在降雨入渗、深层渗漏和蒸散部分中的控制作用。从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通量来看,油松人工林地实际年蒸散发量大于其他林地,落叶阔叶林地年入渗量大于其他林地,而3种森林类型林地深层渗漏所占生长季降雨量的比例都较小。研究半干旱地区多年生人工林土壤水分的情况,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认清半干旱地区土壤-大气-植被连续体的复杂作用关系,也为半干旱地区树种选择及造林后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张慧杰  竹长青 《蛛形学报》1994,3(2):100-103
试验结果表明,除含水量为5%和17.5%的土壤外,无视异绒螨在含水量为7.5%~15%的范围内均可产卵,其中以含水量为12.5%的土壤产卵量最高,与其它土样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的土样分为3个类型,即最适产卵型(土壤含水量为12.5%)、适宜产卵型(土壤水量为7.5%~10%)和不宜产卵型(土壤含水量为5%、15%和17.5%)。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旱棚人工控水,对侧柏、刺槐不同水量全生长期均衡供水条件下,2~3年生幼树的生理需水规律、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蒸腾耗水量随土壤供水能力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以生长前期和生长盛期耗水为主,约占年蒸腾耗水量的80.5%;刺槐年均生理需水量是侧柏的5.13倍.侧柏蒸腾耗水量在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100%有一峰值.当土壤相对含水率≤87.84%时,蒸腾耗水量随土壤相对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反之则减小.侧柏蒸腾耗水量以生长盛期最大,约占年蒸腾量的46.27 %,生长后期次之,生长前期较小.并求出了两树种蒸腾耗水的土壤水分应力订正函数及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实际蒸腾耗水的时间-水分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