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海  文香英  廖景平  郑祥慈  杨明  周桔 《生物多样性》2022,30(4):22113-R1078
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 植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主要方法,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我国植物多样性进行迁地保护, 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园林展示、科普教育和资源开发利用, 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植物园的功能变迁、全球和中国植物园分布与数量以及植物迁地保护现状,讨论了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的定义及设立标准, 进而讨论了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意义、挑战、统筹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目标、管理体制、空间布局和认证等方面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宏文  廖景平 《生物多样性》2022,30(6):22220-468
植物园诞生的原初是“皇家”或“国家”意志的产物, 植物园的概念从公元前2,800年我国的“神农本草园”起源, 至今已历经沧桑巨变, 而西方文艺复兴后演替出了现代植物园。科研、保护、教育与示范四大功能始终是植物园的主线。植物园作为专门从事野生植物收集、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保护利用的专业研究机构, 始终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园的起源与演变, 并对世界各国的国家植物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对我国植物园历史与发展概况总结的基础上, 论述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区域布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思考, 以任务带学科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3.
顾姻  盛宁 《生命世界》1994,(1):9-10
1993年9月7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99名代表。大会收到论文74篇,会议主要议题为植物园与科学发展。明确了世界植物园在继续发挥其保护物种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之外,必须进一步密切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要注意发挥植物园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贺善安教授归纳为中国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的十大联系:  相似文献   

4.
许再富 《生物多样性》2023,31(1):22470-233
我国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所提出的“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是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在我国实施的一个重要新举措。这需要国家植物园对其不同功能植物栽培保存种群大小的统筹协调,需要与我国其他植物园的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统筹协调并注重统筹提升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有效性等。此外,由于我国一些植物园与国际顶级植物园几乎都是同步开展受严重威胁的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及其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各有千秋,而且在保护的有效性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国家植物园将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的做法应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联合共建秦岭植物园合作协议日前正式签定。该项工作的开展 ,对于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了解 ,建设秦岭植物园的主要目的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研究、开发、引进、集成植物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的关键技术 ,尽快建成具有科研、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等功能的综合性特大立地型国家植物园 ,争取达到世界一流植物园和国家生态示范基地的水平 ,从而为西部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作用院地共建国家级秦岭植物园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命世界的橱窗和城市文明的标志,植物园承载着科研、保护、科普、娱乐、经济和文化等重要的功能,且其功能随时代发展而演变。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大共识。本文通过剖析植物园的定义与内涵、回溯植物园功能的历史演变、期望厘清植物园发展的脉络,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植物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为实现植物园自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以上海辰山植物园为案例,探讨了植物园在推动自身科研、园艺、科普以及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对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期望能为城市的协调持续发展和植物园同行提供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7.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解放初期,在全面建设新中国的高潮中,许多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纷纷回国,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北京植物园的元勋、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俞德浚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新中国的号召下,为了建设祖国的植物园,1950年他放弃了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一心一意要建设代表自己国家的植物园,并为此献出了毕生精力。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直没有一个能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北京植物园也至今分为南北两园。俞德浚教授在病  相似文献   

9.
该文系统回顾了华南国家植物园近百年来几个关键时期的历史发展、主要成就和社会贡献,从国家、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了华南国家植物园率先设立的缘由,展望了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今年四月上旬,北京教育学院召开了一个关于恢复北京教学植物园的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汪振儒、郑作新、蔡旭、余树勋、王文采、郑光美等同志。与会同志认为:教学植物园是植物教学的大课堂,是植物学的露天实验室。建立教学植物园对培养人才、绿化祖国、改善环境等方面均有极重要的意义。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少地区建立了大、中型教学植物园,许多学校也曾建有大小不等的教学试验园地。但不幸的是,在十年动乱中大多遭到了破坏,有的园地甚至被征用,大大影响了生物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我们热切希望各级领导,特别是教学、科研的主管部门积极支持教学植物园的恢复和建设,让更多的教学植物园和生物试验园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建立植物园的意义和作用,本刊特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余树勋同志撰写此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