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旱生香茶菜(lsodon xerophilus)叶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旱生香茶菜素G,H和L0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从牛尾草[Isodon ternifolius(D.Don)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命名为牛尾草素H(1),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了它的结构。此外,还分离得到5个已知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香茶菜醛(2),长管香茶菜素A,E和G(3-5),开展香茶菜素E(6),以及木樨草素(7),芹菜素(8),α-香树脂醇(9),乌索酸(10)和2α-羟基乌索酸(11)。  相似文献   

3.
疏花毛萼香茶菜中一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疏花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 var.laxiflora)叶中分离得到一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命名为疏花丁素(1),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了它的结构。此外,还分离得到6个已知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疏花甲素(2),毛萼晶A-C(3-5)和Q(6),毛萼乙素(7),以及cirsimaritin(8)和2α-羟基乌索酸(9)。  相似文献   

4.
从蕨类植物里白( Hicriopteris glauca) 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 包括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 其化学结构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为ent-2-β-hydroxyl-16-ene-kauran-19-oic acid(1)。  相似文献   

5.
从蕨类植物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通过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为ent-2-β-hydroxyl-16-ene-kaurdn-19-oic acid (1)。  相似文献   

6.
大果大戟中的一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果大戟的根部首次分离得到一个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利用波谱方法鉴定为ent-16α,17-dihydrox-ykauran-3-one(1)。首次对化合物1在甲醇中的碳谱和氢谱数据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7.
从云南中甸产细叶香茶菜(Isodon tenuifolia (W. W. Smith) 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得到鉴定。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即细叶香茶菜甲素(3β,6α,15β-trihydroxy-1α,7β-diacetoxy-11β,16β-epoxy-ent-kaurane) (1) 和细叶香茶菜乙素(1α,6α,11β-trihydroxy-3β,7β-diacetoxy-ent-kaur-16-en-15-one) (2)。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中甸产细叶香茶菜 (Isodontenuifolia (W .W .Smith)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它们的结构通过波谱方法得到鉴定。其中化合物 1和 2为新的对映_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即细叶香茶菜甲素 (3β ,6α ,15 β_trihydroxy_1α ,7β_diacetoxy_11β ,16 β_epoxy_ent_kaurane) (1)和细叶香茶菜乙素 (1α,6α ,11β_trihydroxy_3β,7β_diacetoxy_ent_kaur_16_en_15_one) (2 )。  相似文献   

9.
从昆明产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thus (Diels) 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3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命名为腺花香茶菜素N、0和P;4个已知二萜为白叶香茶菜戊素(4)、无毛狭叶香茶菜素C(5)、腺花香茶菜甲素(6)和白叶香茶菜乙素(7),同时得到一个高度不饱和脂肪酸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8)。根据ROESY波谱,对化合物4的结构进行了修正。化合物1对K562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0.45μg/mL)。  相似文献   

10.
从中华双扇蕨(Dipteris chinemis)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和反式桂皮酸的二聚体:16β—hydroxy-17-[(Z)-p-coumaroyl]-ent-kauran-19-oic acid,命名为dipterinoid A(1)。同时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13个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TWINSPAN和DCA对小陇山林区次生林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从植物群系组成、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研究小陇山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用以确定该区次生林演替,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结果表明: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D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一轴基本上突出反映了湿度变化,沿第一轴从左到右,湿度逐渐增大;第二轴主要表现了温度梯度,沿第二轴从下到上,温度逐渐降低;次生林的演替序列为山杨林→山杨+白桦林→锐齿栎混交林及锐齿栎纯林,其自然恢复演替以锐齿栎林为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2.
应用固定监测样方法对5年自然恢复前后的单性木兰群落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了单性木兰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组成群落的植物科、属、种数量均有所减少,但物种个体数量却明显增加;(2)乔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变幅较大,草本层则波动不大,群落还处于初期演替阶段,各物种间竞争强烈,一些下层阳性物种正在消失,中性、耐阴性物种在不断补充,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得更加复杂;(3)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的密度、盖度和重要值明显增加,单性木兰对自然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不断加强,群落正向着以单性木兰为主要建群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倒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成分,但分解过程十分缓慢,目前有关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其分解影响机制的研究甚少。通过分析环境因子对选择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苞铁杉林内倒木接触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酶活性对倒木分解机制、土壤进程的影响及特定酶活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天宝岩长苞铁杉林内倒木接触处土壤酶活性的变异系数属中高等变异程度,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受环境影响最大,蛋白酶受影响最小;倒木的覆盖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尤其是显著地提高了纤维素酶活性,蛋白酶及脲酶活性随腐烂等级升高而降低,纤维酶活性呈升高趋势;在所有环境因子中,土壤基质环境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量最大,表明化学基质环境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土壤酶活性随土壤SOC、TN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越往南坡,土壤酶活性越高。研究揭示倒木分解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倒木的存在对驱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成  余志祥  杨永琼  税梅梅 《广西植物》2022,42(12):2075-2086
为揭示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群落演替动态规律,该研究以2015年群落内建立的1 hm2永久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经2020年首轮复查,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重要值、死亡率、补员率以及胸径(DBH)进行调查研究,以分析5年间群落物种组成及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2020年,群落木本植物共18种,隶属15科18属,较2015年新增1属1种,优势物种组成并无变化,但优势度变化显著。与2015年相比,在重要值(IV)> 1的6个种群中,5个树种IV增高,仅攀枝花苏铁种群IV降低,但其仍为群落优势建群种,铁橡栎和滇榄仁等乔木种群优势度显著增加。(2)2020年,群落中DBH≥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数增至1 710株,平均胸径由11.10 cm增至11.17 cm。群落年死亡率0.29%,死亡个体平均胸径11.84 cm,年补员率2.75%,补员个体平均胸径4.96 cm。与2015年相比,群落中7个种群出现个体死亡,9个种群出现补员个体。(3)虽然沙针种群规模缩小,但仍有9个种群规模扩大,4个种群规模保持稳定。只有攀枝花苏铁和沙针种群平均胸径减小,其余种群平均胸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随着森林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种间竞争的重要性将逐渐增大,铁橡栎和滇榄仁等乔木树种将在未来演替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但短期内并不会威胁攀枝花苏铁种群优势地位,大径级植株个体的死亡是其优势度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群落演替进程中,攀枝花苏铁将与铁橡栎、滇榄仁等乔木树种组成以乔木树种逐渐占据优势的干热河谷次生稀树灌木林向气候顶极群落演替的过渡型次生林群落。  相似文献   

16.
该文描述了在中国福建北部山区茫荡山发现的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 L.)一新种——香紫菀(A.artemisiaodorum X.X.Su,S.P.Chen&L.Ma sp.nov.)。基于2个核基因(ITS、ETS)和1个叶绿体基因(trn L-F)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香紫菀具有独立性,与白舌紫菀[A.baccharoides(Benth.)Steetz]互为姐妹类群,但该种形态与白舌紫菀相差较大,其全部叶两面无毛、总苞筒状、头状花序1.0~1.8 cm、舌状花5~8朵以及全株具芳香气味等特征。形态特征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该新种成立。模式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
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概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20年来多次调查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将百山祖植被主要划分成6个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地矮林和山地灌草丛,其下可分为22个群系:同时对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演替趋势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不同林龄甜槠林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一甜槠天然林不同林龄林下土壤呼吸(Soil respiration,RS)差异及影响因素,采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系统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18、36、54、72 a)天然甜槠林进行了1年的野外原位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甜槠林RS季节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趋势,林龄对冬季RS影响并不显著(P>0.05),秋季18 a甜槠林RS与其他3种林龄差异显著(P<0.05),林龄对土壤含水率的季节变化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不同林龄甜槠林5 cm深土壤温度与RS拟合R2明显高于土壤含水率与RS拟合R2,随着林龄增大,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呈上升趋势,依次为1.551、1.589、1.640、1.664,且54、72 a甜槠林RS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显著高于18、36 a(P<0.05);(3)土壤含水率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6%—90.3%;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与5 cm深土壤温度共同解释了RS变异的88.3%—91.8%,由此可见,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双因素拟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林龄RS差异。在对未来森林植被土壤呼吸及碳汇功能进行研究时,应在考虑林龄及季节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对生物因子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花部形态是马铃苣苔属属下划分和种间界定的关键性状,缺乏花器官的描述直接导致了一些存疑物种的存在。网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rhytidophylla C. Y. Wu ex H. W. Li)自1956年最后被采集到并于1983年发表,由于没有花的特征,在《中国植物志》《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和Flora of China均存疑,但该种在随后的60余年间再无相关的采集记录。作者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于2017年在其模式产地重新发现并采集了带花的凭证标本。该文作者根据已经采集到的具花标本,确定这个种是个自然种,并基于新收集到的材料,补充描述了花的形态特征。网叶马铃苣苔的重新发现,为探索其系统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松材线虫在潜伏侵染阶段对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探寻松材线虫潜伏侵染阶段的标志性内生细菌和松材线虫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松材线虫的潜伏侵染识别和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基础。【方法】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比较携带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与健康马尾松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差异,并分析与松材线虫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松材线虫潜伏侵染的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与健康马尾松相比差异显著,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内生细菌群落网络分析中,最大Cluster中物种数减少,Cluster数目增加;相关关系数目减少,其中正相关比例升高。携带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中,丰度最高的菌属为伯克霍尔德氏-卡瓦列罗-副伯克霍尔德氏菌属,其丰度也显著高于健康马尾松;最核心的菌属为交替赤杆菌属。分枝杆菌属在携带线虫松树中丰度显著增加,与线虫含量显著正相关,同时在内生细菌群落中有相对核心位置。健康松树中丰度最高的菌属为产碱杆菌科未分类属,在携带线虫松树的样品中其含量显著降低。微小杆菌属在2类样品中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健康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中具有最核心地位,并与松材线虫的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被松材线虫潜伏侵染的马尾松,其内生菌群因为松材线虫侵染带来的压力而被扰动,导致内生菌群落复杂性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在变化的内生菌群落中,伯克霍尔德氏-卡瓦列罗-副伯克霍尔德氏菌属和交替赤杆菌属可能在松树抵抗松材线虫病的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分枝杆菌属可能参与协助松材线虫危害松树。产碱杆菌科和微小杆菌属对于健康马尾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