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雪凌  韩诗畴  曾玲 《生态学报》2007,27(8):3527-3531
为了研究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Doubleday & Hewitson))能否在广东省室温下顺利繁殖以及探讨其繁殖的最适温度,研究通过观察建立了室温和恒温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在温度18~35 ℃之间,相对湿度85%左右时,安婀珍蝶从第1代到第4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2.78、34.28、12.53、19.47;其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287、0.0308、0.0250、0.0282,表明在室温下安婀珍蝶实验种群的世代繁殖力较高.在14~26 ℃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中,安婀珍蝶23 ℃时,内禀增长率rm为0.0401,最高,说明23 ℃是安婀珍蝶的繁殖最适温度.这些都为安婀珍蝶能否在广东地区顺利建立稳定的种群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Doubleday & Hewitson)是薇甘菊的天敌,取食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的叶片,能有效的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和生长.在广州市和深圳龙岗进行的观察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安婀珍蝶一年生长3代~4代.世代平均历期为112.44±1.18天;卵期平均为11.44±1.18天;幼虫期平均为82.54±4.05天;蛹期平均为12.98±1.31天;成虫期平均为7.33±0.80天.本文还记述了该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天敌等.  相似文献   

3.
印度尼西亚为防治飞机草和薇甘菊的为害曾经进行过多次天敌引进,进行生物防治.其中有婀珍蝶属两种: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和艳婀珍蝶Actinote thalia pyrha..对安婀珍蝶进行了58种取食植物测试,证明安婀珍蝶只取食飞机草和薇甘菊.不仅在室内饲养成功,积累了一套饲养方法,而且在田间进行了多次散放.初步结果表明,可以防治飞机草和薇甘菊,并可在野外存活产卵.  相似文献   

4.
刘雪凌  曾玲  韩诗畴 《昆虫知识》2007,44(3):393-397
在10,14,17,20,23,26,29,32和35℃恒温下,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Doubleday&Hewitson)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而幼虫的龄期数则随温度升高而增多。试验结果表明,14~26℃为该虫生长发育的适温区。用Logistic模型安婀珍蝶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较好,判定系数R2在0.8604~0.9972。  相似文献   

5.
利用盆栽薇甘菊繁殖婀珍蝶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介绍实验室内用盆栽薇甘菊大量繁殖婀珍蝶的方法。野外割取薇甘菊,截取茎切段扦插,盆栽,用于饲养婀珍蝶。实验室条件下控制温度、湿度、光周期,婀珍蝶完成生活史。结果表明,此方法可用于大量繁殖婀珍蝶以供试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安婀珍蝶取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Doubleday&Hewitson)作为控制害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生物防治因子,在14~26℃范围内,在相同温度不同龄期的取食量变化规律相同.1~4龄幼虫之间,幼虫的取食量变化不大,但在4龄以后,幼虫的取食量成倍增长.不同温度下安婀珍蝶幼虫各龄期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3、5、6龄幼虫的取食量在23℃时达最高,在26℃时有所回落;幼虫期的总取食量在14~26℃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4~17℃之间,取食量增加较快,在17℃以后,取食量增加缓慢.通过分析建立安婀珍蝶幼虫日平均取食量与温度间的回归模型:Y=-60.054+8.788X-0.402X2+0.006X3,P<0.05,R2=0.9989,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出安婀珍蝶取食量最适温度为25.58℃.  相似文献   

7.
安婀珍蝶和艳婀珍蝶幼虫对饥饿的耐受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安婀珍蝶Actinoteanteas(DoubledayandHewitson)和艳婀珍蝶Actinotethaliapyrrha(Fabricius)幼虫对饥饿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初孵幼虫、2龄和4龄幼虫在完全饥饿状态下的死亡率都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3个龄期的幼虫都在化蛹前死亡。2种婀珍蝶幼虫饥饿状态下的存活历期都随龄期的增加而延长。  相似文献   

8.
艳婀珍蝶取食对薇甘菊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艳婀珍蝶取食后,对薇甘菊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总酚含量,有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食后3h内所测各量即发生变化,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4d中,叶片的SOD、POD活性总体上分别高于对照,CAT活性总体上低于对照,说明在艳婀珍蝶胁迫过程中,SOD和POD所起的作用比CAT大。取食叶SOD、POD活性均在48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下降;CAT活性在24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也迅速下降。取食叶PPO活性动态变化程度较大,表现出3个峰值,分别为对照的1·83,1·92倍和2·17倍;总酚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DPPH·的清除力一直显著性甚至极显著性低于对照。取食叶的SOD与CAT和POD均呈正相关性,且相关性大于对照;PPO与总酚含量在取食叶与对照中也均呈弱正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薇甘菊的保护酶对艳婀珍蝶胁迫的应激效应是短暂而有限的,艳婀珍蝶的取食破坏了薇甘菊叶片功能,较大程度的干扰了薇甘菊保护酶系统的防御代谢,薇甘菊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薇甘菊也不能通过改变酚类物质含量来抵御艳婀珍蝶的取食,艳婀珍蝶取食对薇甘菊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 L.、革命菜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和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饲养安婀珍蝶Actinote anteas,计算各龄期试虫的存活率;测定不同食料植物对安婀珍蝶4龄幼虫的营养利用以及中肠中淀粉酶、海藻糖酶、蔗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饲养的试虫,其4、5、6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供试食料植物上的试虫;取食薇甘菊的安婀珍蝶4龄幼虫相对生长率和食物利用率明显高于取食其他3种食料植物的试虫,但其相对取食量明显较低;取食薇甘菊的安婀珍蝶4龄试虫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高于以其他3种植物为食的试虫;取食白菜的4龄试虫,其蔗糖酶、海藻糖酶和淀粉酶比活力较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安婀珍蝶对革命菜、菜心和白菜存在不同程度的取食利用障碍,由此判定他们不会成为安婀珍蝶的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解剖椰心叶甲被寄生僵虫统计椰心叶甲啮小蜂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编制了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常温下椰心叶甲啮小蜂卵、幼虫和蛹的历期分别为3.1、5.0 d和9.3 d,啮出前期为2.1 d.卵、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分别为0.9184、0.9521和0.9818,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成虫羽化率为0.9,单雌产卵量为23.78粒,种群趋势指数为12 45.通过此生命表的组建,讨论了生命表中种群趋势指数(I)与生殖力表中净增殖力(R0)的关系,认为这两个概念本为同一含义,应该合并.此外,在成虫寿命大于等于2d的情况下,成虫逐日存活率与逐日产卵概率乘积的和小于1,且成虫寿命越长其值越小,结果导致在不考察成虫逐日存活率与逐日产卵概率的情况下种群趋势指数被严重高估,因此组建任何形式的生命表都应考察并计入成虫逐日存活率与逐日产卵概率.  相似文献   

11.
荔枝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田间笼罩试验 ,排除天敌等生物因子的作用 ,建立了荔枝蝽实验种群生命表 ,分析结果表明 ,荔枝蝽产卵期可持续 1 8周 ,产卵概率呈明显的偏态分布 ,且出现 2个产卵高峰 ;各虫态自然存活率很高 ,均在 95 %以上 ,其实验种群趋势的指数约为 84 0。  相似文献   

12.
菊小长管蚜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朝阳  吴坤君 《昆虫知识》1997,34(6):333-335
用叶子圆片法饲养菊小长管蚜,组建了既考虑若蚜个体间不同发育速率又包括成蚜翅型差异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这一方法不但清楚地揭示了蚜虫个体发育进度差异对种群生长的影响,而且还阐明了翅二型性对种群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柑橘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柑橘粉虱在每百棵柑橘不同氮肥量N1(对照),N2(施氮肥0.25kg),N3(施氮肥0.50kg),N4(施氮肥0.75kg)条件下的自然种群,以作用因子组建在不同氮肥条件下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不同氮肥水平下的柑橘树对柑橘粉虱的自然种群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N3处理下的各作用因子作用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较高的水平,其种群趋势指数为29.8,和施氮水平N2下的28.5很接近,明显低于施氮水平N4下的39.2,比N4水平下造成爆发成灾的可能性小,说明通过调节施氮量可控制柑橘粉虱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5.
16.
17.
Mikania micrantha is a successful invasive weed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welve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from an AC-enriched genomic library of this species. Twenty-eight individuals from one population in Dongguan were tested for polymorphism. The average allele number of these microsatellites was three per locus, ranging from two to five.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ies ranged from 0.275 to 0.742, and from 0.250 to 1.000, respectively. These microsatellite markers can be applied to study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in the native and invasive ranges of this species, and to trace its invasion history.  相似文献   

18.
云南假泽兰属植物及薇甘菊的危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严重隐患。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入侵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在我国的生态危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我国所有关于薇甘菊的文献中,均末提及该种在云南的分布。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相关标本,确认云南分布有两种假泽兰属植物,即假泽兰(Mikania cordata (Burm.f.)B.L.Robinson)和薇甘菊(M.micrantha),并介绍了薇甘菊在云南西南部德宏州的危害现状。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习性,作者预测薇甘菊将进一步在德宏州扩散,还可能入侵到与德宏州气候相似的其他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对此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不同光强对薇甘菊生长及光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和危害,对不同照度条件下薇甘菊的生长及光系统进行了测定.分别采用光强40μmol·m-2·s-1(处理Ⅰ);上午自然光,下午照度为40μmol·m-2·s-1(处理Ⅱ);全自然光(处理Ⅲ)处理薇甘菊.结果表明对薇甘菊处理2个月后,处理Ⅰ条件下,薇甘菊生长差,生物量积累少,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较低,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较低,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在处理Ⅱ和处理Ⅲ条件下,则生长茂盛,生物量积累多,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光能转换效率和潜在活性较高,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细胞膜脂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少.这些结果说明光照多方面影响薇甘菊光系统功能的形成,从而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20.
水分胁迫对入侵植物薇甘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影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但通过调控生长环境包括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来探讨这一入侵植物的适应能力的报道较少.本文通过设置2个水分梯度:处理Ⅰ土壤含水量30%~60%和空气相对湿度80%~90%,处理Ⅱ土壤含水量10%~20%和空气相对湿度20%~30%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土壤含水量在10%~20%且空气相对湿度在20%~30%时,水分胁迫能显著影响薇甘菊的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胁迫条件下植株生长速率明显降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最大量子效率分别是1.94 μmol·m-2·s-1和64.91 mmol·mol-1,比对照8.63 μmol·m-2·s-1和211.34 mmol·mol-1明显偏低.本文将空气相对湿度作为水分胁迫条件之一,阐述了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能扩大薇甘菊的适生范围,并分析得出气孔限制可能是水分胁迫下薇甘菊生长受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