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成与萌发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南海大亚湾海域优势甲藻。为了解该藻孢囊形成和萌发动态及其对营养细胞种群动态的影响,2001年1月-2002年1月在大亚湾澳头海域用沉积物捕捉器及TFO重力采泥器对其孢囊进行每月一次的周年监测,同时对浮游植物、水温、盐度、溶解氧等也进行了监测。孢囊形成和萌发分别以沉积物捕捉器中的孢囊形成率以及上表层沉积物中空孢囊的百分比来表示。钙质孢囊和非钙质孢囊年平均形成率分别为1.11×104 cysts m-2d-1和2.13×105 cysts m-2d-1。前者在冬季大量形成,而后者在夏季形成较多。孢囊多在春秋季节萌发,夏季萌发较少,而冬季几乎不萌发。在5月份和10月份营养细胞数量峰形成前,孢囊的萌发出现了高峰,而表层沉积物中的孢囊数量及孢囊形成率则在营养细胞数量峰后大幅度上升。由此可见,大亚湾沉积物中该藻孢囊的萌发给水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细胞,反之水体中高密度营养细胞又促使孢囊的大量形成,从而造成了锥状斯氏藻赤潮在大亚湾海域接连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亚湾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TFO采泥器于 2 0 0 1年 8月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 6个采样点 8— 18cm柱状沉积物样品 ,分层研究了甲藻孢囊在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在 35个沉积物样品中共分析鉴定出甲藻孢囊 4 8种 ,其中自养型 2 0种 ,异养型 2 8种 ,优势种类为锥状斯氏藻。每个样品中所分析鉴定的孢囊种类数为 12— 2 9种 ,孢囊的香农—威弗种类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eaverDiversityIndex,H′)为 0 6 1— 4 13,并且在 2— 4cm层次处 ,随深度的增加 ,两者均有一个明显上升趋势。除鱼类养殖区的上表层较高外 ,孢囊丰度大多为 10 0 0— 2 0 0 0cysts/gDWt,最高为 2 38× 10 4cysts/gDWt。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 ,最高丰度为 5 0 3cysts/gDWt,同时表层沉积物中高密度的亚历山大藻孢囊为该藻赤潮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种源 ,而且也是该海域贝类体内冬季PSP毒素积累及高含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甲藻孢囊在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了解长江口海域赤潮爆发潜势,于2002年4月至5月用采泥器采集了位于122°~123.5°E、29°~32°N之间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分析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29种,其中自养型11种,异养型18种.每个站位的孢囊种类在10~21之间,孢囊密度为11.7~587孢囊·g-1干泥之间.远岸海域孢囊种类较为丰富,密度也较高.在调查区域内,孢囊密度及种类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最高密度为40.4孢囊·g-1干泥,其他赤潮种类的孢囊如链状裸甲藻、多边舌甲藻、锥状斯氏藻、科夫多沟藻和无纹多沟藻等都在长江口海域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渤海海域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黄琳  顾海峰  李爽  李韶山 《植物学报》2012,47(2):125-132
在渤海湾24个站位采集0–10 cm表层沉积物144份样品, 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并分析渤海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在渤海海域共采集鉴定出6类32种甲藻孢囊, 包括原多甲藻类孢囊11种、裸甲藻类孢囊6种、膝沟藻类孢囊7种、钙质类孢囊5种、翼藻类孢囊2种及Tuberculodinioid类孢囊1种。其中, 自养型甲藻孢囊17种, 优势种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 丰富的孢囊库为锥状斯氏藻赤潮提供种源, 可作为该海域发生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参考依据; 异养型甲藻孢囊15种, 优势种为无纹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锥形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onicum)孢囊; 发现1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孢囊, 但是仅在S6、S8和S14三个站位发现, 且孢囊数量较少。渤海甲藻孢囊组成与世界其它海域相似, 异养型甲藻孢囊种类丰富, 提示渤海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每个站位沉积物样品分为3层(每层约3 cm), 春夏两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之间孢囊组成差异不大, 平均种类数为5.58–7.29, 孢囊的平均密度范围在58.82–103.57 cysts·g–1 DW之间; 孢囊种类丰富的站点, 孢囊密度也较高, 如S9、S14站位。对渤海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表、中、底3层甲藻孢囊的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在春季(5月)分别为1.69、1.61和1.52; 略低于夏季(8月)的1.83、1.89和1.60。  相似文献   

5.
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是一种世界性的赤潮甲藻,暂时性孢囊是甲藻为了抵御瞬时不良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不动细胞,暂时性孢囊在锥状斯氏藻生活史及其赤潮发生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了黑暗和温度(8、20和25℃)对锥状斯氏藻暂时性孢囊形成、存活与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暂时性孢囊在黑暗处理的第1天就开始形成,在第3~5天孢囊形成率达到最高,且常温下孢囊形成高峰延迟,8、20和25℃下孢囊的最终累积形成率分别为15.9%、20.1%和9.9%;同时,暂时性孢囊不耐保存,在形成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第8~16天后全部死亡;暂时性孢囊在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8、20和25℃下半存活时间分别为5.9、2.9和2.7 d;暂时性孢囊不存在强制性休眠期,全部处理组的暂时性孢囊均在培养后的24 h内开始萌发,3~6 d内达到最大累积萌发率,为43.3%~65.6%,低温下形成的孢囊萌发率较高;锥状斯氏藻极易形成暂时性孢囊,当环境条件合适时能迅速萌发,说明暂时性孢囊在锥状斯氏藻种群动态以及赤潮形成和消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深圳湾3个采样点约20cm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37种,其中5种为我国沿海未报道的新记录类型,原多甲藻类孢囊是该海域种类最丰富的孢囊类型。除上表层沉积物外,深圳湾甲藻孢囊密度较低,孢囊密度大多在500cysts/gDWt以下,总孢囊密度变化范围为83~4036cysts/gDWt之间。锥状斯氏藻是深圳湾甲藻孢囊的优势种类,上表层沉积物中该孢囊密度的急剧上升证实了2000年附近海域所发生的该藻赤潮。而裸甲藻类孢囊含量明显比南海其他海域高。孢囊的香农-威弗种类多样性指数为1.50~3.96之间,并且在非养殖区、离岸海域及较深层次沉积物中较高,而孢囊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种类多样性的下降及孢囊密度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深圳湾污染的变化趋势,富营养化程度非养殖区大于养殖区,近岸海域大于离岸海域,并且近年来污染逐渐加剧。  相似文献   

7.
氮磷限制对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宇  张玉娟  王朝晖 《生态科学》2006,25(1):17-20,24
在实验室研究了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在N、P单因子营养限制(N:500μg.L-1,P:74~0.74μg.L-1和P:74μg.L-1,N:500~5μg.L-1)条件下的生长和孢囊形成。结果显示N、P限制不利于锥状斯氏藻的快速生长,其中低P对细胞生长的限制作用更显著。其孢囊形成率在15~99%之间,中度N限制能促进孢囊的形成,形成率几乎可达100%。孢囊一般在对数生长期结束、细胞数量达到最大值时开始形成。但由于接种后营养盐浓度的急剧降低,营养极度限制组孢囊可在接种后第1d就开始形成。结果显示稳定生长期孢囊的大量形成大大降低了锥状斯氏藻营养细胞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赤潮的消亡。  相似文献   

8.
第1期香根草属与狼尾草属植物对土壤线虫营养类群的影响邵元虎,夏汉平,周丽霞,林永标,赵灿灿,傅声雷(1)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孢囊形成与萌发的季节变化王朝晖,齐雨藻,辜小莲(9)中国主栽香蕉品种和INIBAP引进品种的SSR分析研究宁淑萍,许林兵,魏平,葛学军(16)姜花(Hedychium coro  相似文献   

9.
休眠孢囊是某些甲藻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它被认为是甲藻赤潮爆发的种源。通过观察我国沿海海域采集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Stein)Loeblich)休眠孢囊的类型以及形态特征,并将实验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孢囊与海区沉积物中休眠孢囊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锥状施克里普藻细胞在20°C、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f/2培养基和f/2-N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至第14天和第8天,可以观察到休眠孢囊的产生。培养30天后,培养液中有大量休眠孢囊,将藻液避光保存90天后,观察到培养基中有4种类型的休眠孢囊产生:(1)球形到椭球形(长25-39μm),钙质外壁,稀疏或密被钙质附属物(长1-4μm);(2)球形(直径为29-35μm),钙质外壁,附属物非钙质(长0.5-1.5μm);(3)球形到椭球形(长29-35μm),钙质,表面光滑,无附属物;(4)球形(直径24-35μm),有机外壁,无附属物。第1种类型的孢囊最为常见,分别占到2种培养条件下所得全部孢囊的77.70%和95.18%。从沉积物中所得的孢囊多属于第1种类型。分析了实验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休眠孢囊的原因和比例,同时探讨了海区沉积物中形成多种孢囊形态特征的原因,为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生态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休眠孢囊是某些甲藻生活史的重要阶段, 它被认为是甲藻赤潮爆发的种源。通过观察我国沿海海域采集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 (Stein) Loebl ich)休眠孢囊的类型以及形态特征, 并将实验条件下形成的休眠孢囊与海区沉积物中休眠孢囊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锥状施克里普藻细胞在20°C、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f/2培养基和f/2-N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至第14天和第8天, 可以观察到休眠孢囊的产生。培养30天后, 培养液中有大量休眠孢囊, 将藻液避光保存90天后, 观察到培养基中有4种类型的休眠孢囊产生: (1)球形到椭球形(长25-39 μm), 钙质外壁, 稀疏或密被钙质附属物(长1-4 μm); (2)球形(直径为29-35 μm), 钙质外壁, 附属物非钙质(长0.5-1.5 μm); (3) 球形到椭球形(长29-35 μm), 钙质, 表面光滑, 无附属物; (4) 球形(直径24-35 μm ), 有机外壁, 无附属物。第1种类型的孢囊最为常见, 分别占到2种培养条件下所得全部孢囊的77.70%和95.18%。从沉积物中所得的孢囊多属于第1种类型。分析了实验条件下形成不同类型休眠孢囊的原因和比例, 同时探讨了海区沉积物中形成多种孢囊形态特征的原因, 为锥状施克里普藻孢囊的生态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9.
20.
文昌鱼Sertoli细胞超微结构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永强 《动物学报》1991,37(2):123-126
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精巢中Sertoli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细微结构后发现:精巢发育Ⅰ—Ⅱ期,Sertoli细胞贴近基底膜,与生殖细胞相间排列;Ⅲ—Ⅳ期时,逐渐向管腔方向移动;这种细胞在核的顶部及其周围胞质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育良好的高尔基复合体、大量溶酶体及糖元颗粒,并可见精细胞附着在Sertoli细胞的胞质中。据此,我们认为Sertoli细胞具有营养、吞噬和释放精子的功能。本文旨在为研究这种细胞的内分泌功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