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室内养殖刀鲚为试验对象,研究20天的短期饥饿对其形体、体成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组分别在第0、2、5、10、15和20天取样。结果表明,脏体比和肝体比在饥饿的第2天即显著下降(P<0.05),肥满度和体质量在20天的饥饿期内呈下降趋势,但变化不显著(P>0.05)。刀鲚肌肉粗脂肪在第5天显著下降(P<0.05),下降5.99%,而粗蛋白含量在第15天时才显著降低(P<0.05),水分在整个饥饿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第10天显著上升(P<0.05),粗灰分含量在饥饿期间变化不显著(P>0.05)。血清总蛋白、球蛋白、胆固醇和皮质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血清甘油三酯和血糖总体呈先急速下降并维持一定水平,其中甘油三酯在饥饿至第2天显著下降(P<0.05),血糖浓度在第5天显著下降(P<0.05)。表明短期饥饿胁迫使刀鲚形体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刀鲚首先先动用体内储存的脂肪来满足能量供应,再动用蛋白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血液生化指标也发生与饥饿相适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刀鲚和凤鲚的分子鉴定及其在仔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凤鲚则形成另一个分支。对长江口沿岸区域的鲚属仔鱼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仔鱼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在0.1%—0.5%之间,而与凤鲚的遗传距离为8.3%—8.8%。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聚为一类,而与凤鲚分开,表明分析的仔鱼样品不包括凤鲚个体。由于长江口一般没有短颌鲚分布,这些仔鱼应该都是长颌鲚。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黄河中上游特有鱼类兰州鲇的肌肉生化成分并对其进行了营养学评价。结果表明,兰州鲇肌肉(鲜样)中粗蛋白质量分数(17.4±0.7)%,粗脂肪(2.22±1.09)%,粗灰分(1.12±0.09)%,水分(80.4±0.8)%。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总量为(71.29±3.71)%(质量分数,干样),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谷氨酸(10.43±0.47)%,含量最低的为胱氨酸(0.663±0.040)%,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为(30.24±2.18)%,占氨基酸总量的42.38%,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兰州鲇肌肉中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3,4种呈味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24.62%(干样)。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65.21%,并以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为主。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余12种矿物元素 (p<0.05),锌在8种微量元素中含量(10.18 mg/kg,鲜样)最高,铁(8.31 mg/kg,鲜样)次之,硒含量(0.31 mg/kg,鲜样)丰富。从营养学角度,兰州鲇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4.
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变异看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经克隆测序获得我国七丝鲚(Coilia grayii)、凤鲚(C. mystus)、刀鲚(C. nasus)和短颌鲚(C. brachygnathus)以及太湖湖鲚(C. nasus taihuensis)等4个种和1亚种32尾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 以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秘鲁鳀(E. ringens)为外类群构建了中国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树, 并讨论了短颌鲚和湖鲚的物种有效性。结果显示, 七丝鲚的D-loop区全序列长1,208 bp, 凤鲚1,279–1,361 bp, 刀鲚1,252–1,290 bp, 短颌鲚1,214–1,252 bp, 湖鲚1,252–1,442 bp, 除七丝鲚外的其他种类个体间均表现出序列长度的多态性。短颌鲚、刀鲚和湖鲚三者间的平均K 2-P遗传距离仅为0.011–0.020, 明显小于它们与凤鲚、七丝鲚及外类群间的遗传距离(0.051–0.349)。以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 刀鲚、短颌鲚及湖鲚均未各自构成单系, 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单系群, 三者并未发生显著分化。研究表明, 短颌鲚和湖鲚为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 并非有效物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中国鲚属3个有效物种间以凤鲚最为原始, 刀鲚和七丝鲚为姐妹群, 处于较进化的位置。推测凤鲚可能是鲚属祖先种最早从起源中心扩散到西北太平洋的后裔, 而刀鲚和七丝鲚则是凤鲚在演化过程中分别适应寒冷和温暖气候而分化出的物种。 相似文献
5.
豫南小鲵肌肉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豫南小鲵肌肉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雌性肌肉含蛋白质15.39%,雄性含15.72%;总糖雌性1.84%,雄性1.73%;脂肪雌性0.72%,雄性0.56%.18种氨基酸总量13.43%(鲜重),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5.27%,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0.94.11类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大于饱和脂肪酸,分别为77.53%和22.47%. 相似文献
6.
对丹江口水库太湖新银鱼雌鱼性腺发育不同阶段个体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变化进行研究, 以分析性腺发育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卵巢8-11月间基本处于Ⅱ期, 之后迅速发育; 1-3月主要为Ⅳ期或Ⅴ期, 4月开始以Ⅵ期个体为主。卵巢发育的Ⅱ期和Ⅲ期, 太湖新银鱼全鱼中的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随卵巢发育而显著增高。当发育至Ⅳ期时, 全鱼和去性腺鱼体中的干物质、粗脂肪、粗灰分相对含量和能量密度仍明显增加, 而粗蛋白相对含量在全鱼当中有所减少。由Ⅳ期发育到Ⅴ期时, 全鱼中的各生化组成无明显变化, 能量密度显著增加; 去性腺鱼体中的粗蛋白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粗脂肪显著减少, 其他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无明显变化。产后Ⅵ期, 全鱼中的粗脂肪、粗灰分相对含量和能量密度显著下降, 干物质和粗蛋白相对含量则显著上升。性腺发育成熟前(Ⅳ期前), 去性腺鱼体中的总能量和粗蛋白绝对含量明显增加, 而性腺中能量和粗蛋白绝对含量增加不明显, 粗脂肪含量的增加明显。由Ⅳ期发育到Ⅴ期时, 全鱼中的总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略有增加, 主要是由于性腺中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增加, 而去性腺鱼体中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明显减少。产后Ⅵ期全鱼中的总能量、粗蛋白和粗脂肪绝对含量均急剧降低。上述结果初步表明太湖新银鱼卵巢发育成熟前在鱼体中储存物质和能量, 在卵巢发育成熟时这些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可能向卵巢转移, 成为卵巢发育成熟的主要物质和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择体长、体质量基本一致的6月龄刀鲚,分别投喂日粮1(人工配合软颗粒饲料)、日粮2(人工配合饲料与鱼油混合的软颗粒饲料)及日粮3(人工配合缓沉硬颗粒料)3种配合饲料60 d,探讨不同人工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粮2组和日粮3组的幼鱼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显著高于日粮1组;日粮3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日粮1组和日粮2组;各组间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肝体比及脏体比等生长指标及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日粮1组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含量显著高于日粮2组和日粮3组;日粮2组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含量显著低于日粮1组和日粮3组;各组间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及脂蛋白脂酶(LPL)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含量均值无显著差异.表明日粮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刀鲚幼鱼的生长,缓沉饲料的利用效率最高,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淡水环境的适应和江湖阻隔,部分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分化成淡水型和陆封型,为寻找区分洄游型、淡水型和陆封型这3种生态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并分析其寄生蠕虫群落结构特征,本文调查了3种生态型刀鲚鳃部、胃、肠和幽门盲囊中寄生蠕虫的种类和感染情况。共发现10种寄生虫,包括鳃上3种单殖吸虫:林氏异钩铗虫(Heteromazocraes lingmueni)、细长嗜鳀虫(Helciferus tenuis)和长江中华钩铗虫(Sinomazocraes changjiangensis);胃部1种复殖吸虫:鲚套茎吸虫(Elytrophallus coiliae);肠道3种线虫: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以及肠和幽门盲囊的3种棘头虫:陈氏刺棘虫(Acanthosentis cheni)、鲇异吻钩棘头虫(Arhythmacanthus parasiluri)、长江傲刺棘头虫(Brentisentis yangtzensis)。林氏异钩铗虫和陈氏刺棘虫在3种生态型的刀鲚中都有较高的感染率和平均丰度;海水性寄生虫细长嗜鳀虫、鲚套茎吸虫和对盲囊线虫只感染洄游型刀鲚,可作为区分洄游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淡水性寄生虫长江中华钩铗虫、鲇异吻钩棘头虫和长江傲刺棘头虫只在淡水型刀鲚中发现,可作为淡水型刀鲚的寄生虫标志。洄游型刀鲚的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最高,分别在1.25和0.19以上,淡水型刀鲚的较低,分别为0.79~1.12和0.10~0.12,陆封型刀鲚的最低,分别在0.66和0.02以下,这主要是由于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大部分丢失,以及淡水性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丰度都较低造成的。盐度降低和中间宿主缺乏是导致淡水型和陆封型刀鲚中海水性寄生虫丢失的主要原因;而淡水性寄生虫较低的感染水平可能是由于其对新宿主的适应时间较短;地理隔离可能是陆封型刀鲚中寄生虫群落多样性最低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刀鲚的嗅觉受体(Olfactory receptor,OR)是否参与其生殖洄游过程,利用基因组步移技术,从洄游型刀鲚(Coilia nasus)中克隆出嗅觉受体基因MOR-51I2的基因序列全长。该基因为单外显子结构,编码区长为999 bp。在3'UTR区域具有一段微卫星序列,以(AC)n为重复单位,并夹有若干T或G碱基,且在不同生态型间具有明显长度差异。MOR-51I2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具有7次疏水性α-螺旋的跨膜结构,为G-蛋白偶联受体。MOR-51I2基因与已报道的其他鱼类的OR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51%以上,其中与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的OR51I2-like基因的同源性高达83%。经qRT-PCR分析显示,在定居型刀鲚中,MOR-51I2基因主要在嗅囊和性腺中表达,在肝脏、鳃、肌肉微弱表达,在心脏和眼睛中几乎不表达。其中,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是雄性嗅囊中的2倍,是精巢和卵巢中的80-100倍。在洄游型刀鲚中,该基因在雄性嗅囊的表达量约是雌性嗅囊中的6倍。MOR-51I2基因在洄游型刀鲚的雌性嗅囊中的表达量约是定居型刀鲚的雌性嗅囊中的1/5,而在洄游型刀鲚的雄性嗅囊中的表达量却是定居型刀鲚的雄性嗅囊中的3倍。这些结果表明,MOR-51I2基因不但参与刀鲚的嗅觉功能,而且可能参与了刀鲚的性腺发育及生殖洄游过程,同时也可能与其生态型的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
11.
长江下游水生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动趋势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1990-1999年间长江下游江段生物多样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就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量大值为1.1112,最小值为0.0327,反映物种均匀度,丰盛度的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反映优势度的指数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优势度指数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34046,优势种前6位分别为杂虾,青虾,餐条,吻Qu,蛇Qu,黄颡,表明长江下游江段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丧失,经济鱼类数量趋减,小型野杂鱼类数量趋增。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掌握汉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现状,2004年5~8月分别设固定断面和流动采集鱼卵(仔鱼)。鱼卵漂流距离(S)用当时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经历时间(T)乘以江水平均流速(V)估算,即S=V.T,把产卵集中的江段确定为产卵场;产卵规模(M)根据采样点采获的相近发育期的鱼卵数(m)、采样点断面江水流量(Q)、采样网口流速(V′)、采样断面卵(仔鱼)密度系数(C)和采样网口面积(0.39)估算,即M=m.Q.C/0.39.V′。结果表明,汉江中游干流有四大家鱼产卵场5个,产卵场长度占该江段干流长度的36.22%,产卵总量为0.933×108粒,其中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别为7.28×106粒、6.125×107粒、2.067×107粒和4.10×106粒,左岸支流唐白河无四大家鱼产卵;四大家鱼产卵和产卵的规模与江水的温度、涨水持续的时间、流速、流态紧密相关;2004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仅相当于1976年监测结果的6.71%,汉江中游四大家鱼资源已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4.
The elongate loach (Leptobotia elongata) is a typical migratory fish that was formerly found in abundance throughout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ut is now classified as a highly threatened fish on the China Species Red List. Her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icrosatellite loci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analyz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seven loc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etic diversity of L. elongata is generally still at a high level. Populations from Xinshi, Panzhihua, Hechuan and Chishui, were found to have lower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than those that lived in Leshan, Yibin and Jiangjin. The IAM model indicated that populations from Panzhihua, Xinshi and Hechuan have undergone recent bottlenecks. AMOVA analysis revealed a small amount of different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3.6%), but most of the total variation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96.4%). Pairwise comparisons of populations confirmed a low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showed no obvious genetic structure among populations, indicating that L. elongata living in the main stem of t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ingle management unit.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生境履历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的“生境履历”,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研究了2015年5月17日在长江安徽和县江段捕获的刀鲚短颌鲚与长颌鲚类型耳石Sr和Ca微化学特征。短颌鲚的耳石Sr/Ca值变化动态为2类, 一类比值稳定在2.00左右(1.65±0.87—2.03±0.96), 反映了其纯淡水的生境履历; 另一类比值波动显著, 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2.39±1.18—2.63±0.85), 还具有对应半咸水生境的高值(3.22±1.17—3.29±1.14), 显现了其江海生活的生境履历。长颌鲚耳石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 同时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35±1.07—2.37±1.04)和半咸水、海水生境的高值(3.47±1.09—8.35±1.25), 表现了其均为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Sr面分析结果也与上述Sr/Ca值的结果相印证。长江安徽和县江段刀鲚资源组成复杂, 群体可由纯淡水型和江海生活型的个体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61-2007年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07年(时段Ⅱ)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10 ℃积温气候倾向率平均为74 ℃·d·10 a-1;时段Ⅱ≥10 ℃积温较时段Ⅰ平均增加了124 ℃·d;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双季稻的安全种植界限向北推移了0.79个纬度.196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降水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降水量增加了1.6%,降水量≥767 mm(双季稻正常生长的需水量)的面积增加了1.13×10.4 km2.时段Ⅱ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8.1%;近47年中91.1%的气象站点日照时数表现为减少趋势.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温度生长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呈略微减少趋势,其低值区扩大、高值区缩小.时段Ⅱ稳定通过10 ℃初日平均较时段Ⅰ提前了2 d,而时段Ⅱ≥20 ℃终日平均较时段Ⅰ推迟了2 d,两个时段 ≥22 ℃终日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中下游 4个不同试点综合治理和开发模式的调查表明 ,综合治理和开发后 ,低丘植被覆盖率增加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量降低 ,土壤容重下降 ,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 1 8.1 4% ,土壤有机质、N、P、K含量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严太明;高阔;刘小帅;王宇峰;杨婷;胡佳祥;唐子婷;杨德英;张明旺;何智 《水生生物学报》2025,49(3):032505-1-032505-8
为了解天然条件下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的繁殖规律,文章采用耳石日轮技术对2012—2014年采自大渡河中游的齐口裂腹鱼仔稚鱼样本进行了出膜期推算,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胚胎发育积温和水文因子等分析了亲鱼产卵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齐口裂腹鱼胚胎发育积温是1467.36℃·h。采集的仔稚鱼出膜时间为11月30日至次年的4月19日,并由此推算出其亲本产卵时间为11月8日至次年的4月11日,繁殖高峰期为1月上旬至3月中旬。相关性分析发现,亲鱼的繁殖活动与流量、水温、气温、降水量、含沙量和水位呈显著负相关(P<0.05),亲鱼产卵时间和仔鱼出膜时间主要集中于流量小、水温低、水位小、降水少和含沙量小的11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时段。频繁或集中的流量波动,能更好地刺激齐口裂腹鱼进行产卵活动。研究结果为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规律研究及其资源保护措施制定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理清刀鲚(Coilia nasus)洄游时间与体内寄生线虫的关系, 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调查了刀鲚寄生线虫的感染情况及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刀鲚线虫感染率为96.0%, 平均感染强度为8.06±7.26, 平均感染丰度为7.74±7.29。经ITS分子标记共鉴定出7种线虫, 其中异尖属2种, 宫脂属4种, 针晶蛔属1种, 均为海水性寄生虫, 可作为刀鲚有海水生活经历的生物标记。其中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的感染率最高, 为84.5%, 其次为内弯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m aduncum)(31.0%), 二者的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也较高, 其中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6.40±6.08和2.81±2.49, 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5.41±6.05和0.87±1.90; 派氏异尖线虫感染丰度和感染强度在洄游早期呈上升趋势, 到6月下旬稍有降低但不显著(P>0.05), 内弯宫脂线虫感染丰度和强度则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刀鲚寄生线虫的群落结构在不同洄游时间也有所差异, 其中刀鲚感染线虫的平均物种丰富度和Brillouin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但优势物种一直是派氏异尖线虫, 且其在肠道和幽门盲囊的寄生数量占比分别为46.13%和30.02%。研究结果将为后期开展线虫寄生对刀鲚种群补充的影响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利用寄生虫标记来研究刀鲚洄游生态学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