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染色体制片及爱氏苏木精染色-冬青油透明技术对青花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正四面体型或十字交叉型;中期Ⅰ和中期Ⅱ,少数细胞可见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后期Ⅱ部分细胞出现染色体桥及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二分体、三分体及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包括2次有丝分裂,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具3个萌发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异常的花粉母细胞约占10.28%;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异常频率约为3.2%,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期. 相似文献
2.
采用荧光染色法研究了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不结球白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终变期二价体多为棒状和环状.后期Ⅰ出现少量染色体落后现象,中期Ⅱ纺锤体排列方式有垂直型、平行型和八字型,四分体排列方式有十字交叉型、左右对称型和四面体型.终变期、中期Ⅰ和中期Ⅱ是染色体数目鉴定的最佳时期.(2)1.5~2.49 mm长的花蕾中花粉处于单核早期至中期,2.5~3.0 mm长的花蕾中花粉处于单核靠边期至2核早期.花蕾长2.0~3.0 mm可作为花药培养或小孢子培养的取材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羽衣甘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羽衣甘蓝减数分裂类似甘蓝种,细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以正四面体型或十字交叉型为主;终变期有9个二价体,此时可进行染色体计数;中期Ⅰ和Ⅱ少数细胞中可见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Ⅰ和Ⅱ存在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少量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单核靠边期时花蕾长度约为2.0~2.2 mm,小孢子经过发育最终成为3-细胞型花粉并具3个萌发孔,成熟花粉中败育花粉比率为1.3%. 相似文献
4.
以关苍术为材料,采用染色体压片和卡宝品红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粉母细胞分裂过程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为关苍术细胞遗传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关苍术减数分裂进程与花蕾大小有密切关系,在花蕾4~12mm时,进入减数分裂时期;(2)在同一花蕾甚至同一花药中的不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表现不同步性;(3)减数分裂过程中正常四分体占85.14%,以十字型为主;(4)关苍术减数分裂异常率为7.71%,存在染色体片段、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分裂不同步及多分体等异常现象;(5)雄配子体进行2次有丝分裂,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外观有3条萌发沟。研究认为,关苍术同一花蕾不同花药间的减数分裂不同步性可以延长其花期,增加授粉几率,是一种适应环境条件的进化表现;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染色体片段及多分孢子等异常现象是导致部分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以薄皮和厚皮类型甜瓜为试材,采用改良的染色体制片方法,系统观察了甜瓜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1)甜瓜细胞核减数分裂的同步性较高,细胞质是同时型分裂,在细胞核分裂的过程中,核仁在前期Ⅰ到中期Ⅰ逐渐消失,在前期Ⅱ再次出现,随后消失,染色体在前期Ⅰ到中期Ⅰ逐渐收缩,变得清晰,至末期Ⅰ变得模糊,在前期Ⅱ再次清晰;(2)2种类型甜瓜终变期的染色体构型都以环状二价体为主;(3)在后期Ⅱ,观察到染色体的垂直和平行2种分离方式;(4)在前期Ⅰ和前期Ⅱ,伽师瓜"形成了多个较小的核仁,呈现一定的特殊性;(5)雄配子体发育经历了单核期和双核期,最后形成了成熟的花粉粒.研究表明,薄皮和厚皮类型甜瓜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伽师瓜"的核仁数量表现特殊可能与其长期的生态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8.
9.
短葶飞蓬减数分裂、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及其对应的花部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压片-透明法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它们与花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短葶飞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花序和花蕾形态变化与减数分裂、雄配子体的发育时期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花蕾的长度可有效确定该花蕾中减数分裂与雄配子体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10.
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研究了华北型、华南型和西南型黄瓜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发现黄瓜细胞核减数分裂的同步性较高,细胞质是同时型分裂。在细胞核分裂的过程中,核仁在前期Ⅰ到中期Ⅰ逐渐消失,在前期Ⅰ再次出现,随后消失;染色体在前期Ⅰ到中期Ⅰ逐渐收缩,变得清晰,至末期Ⅰ解螺旋,变得模糊,在前期I再次清晰。不同生态型黄瓜终变期的染色体构型均以环状二价体为主。在前期Ⅰ和前期Ⅰ,西双版纳黄瓜的核仁都相应地比另外两种生态型黄瓜品种的多,在后期Ⅰ还偶尔出现染色体桥,显示了西双版纳黄瓜变种的特殊性。研究还发现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栽培黄瓜都能够形成高频率的多分体,推测其形成很可能与低温逆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虎榛子小孢子发育与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以探讨桦木科植物的属间胚胎学关系.结果显示:(1)虎榛子从小孢子母细胞到雄配子体形成约经历6个月,其间以小孢子母细胞的形式越冬,次年4月中旬花药成熟,花粉粒散粉.虎榛子花药2室;花药壁为基本型,最外层是表皮1层,其内部分别是药室内壁1层、中层2~3层和绒毡层1层.绒毡层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原位消失,为腺质绒毡层.(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呈四面体形.(3)花粉粒通常具有3个萌发孔,少数具有4个萌发孔,孔处外壁不加厚.成熟花粉粒多数为二细胞型,极少数三细胞型.(4)虎榛子较白桦的雄蕊数增多,四分体形式趋向统一化.结果表明,广义桦木科的概念更合理,虎榛子属和桦木属的进化路线不同,同时桦木科植物越冬休眠形式可以作为它们属间分类的一个新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对Cucumis属双二倍体种(Cucumis hytivus Chen et Kirkbride)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约31%的花粉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具有正常的19Ⅲ,约69%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复杂,平均构型0.41Ⅰ 14.69Ⅲ 0.06Ⅲ 0.93Ⅳ 0.62Ⅵ 0.07Ⅷ;在四分体时期,形成约8.78%的四分孢子,其余为各种异常的多分孢子;在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约10%的小孢子可进行有丝分裂,最终发育为正常的两细胞、三孔花粉,其余90%的小孢子最终成为败育花粉。此外,还观察到了减数分裂后期Ⅱ的染色体组分离和新种花粉形态的变异等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显微水平上研究了小盐芥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与花蕾外部形态的相关性.本实验报道的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雄蕊为四强雄蕊,每个花药具4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方式属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属3-细胞型,有3个萌发沟.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由4层细胞构成——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植株花蕾肉眼可见时,雄性孢原细胞开始分化.花蕾露白即蕾长1.1~1.7 mm时,形成成熟的雄配子体,即3-细胞花粉粒. 相似文献
14.
对垂花悬铃花雄配子体发育观察表明,其花药由表皮(1层)、药室内层(1层)、中层(2层)、绒毡层(1层)及造孢细胞组成,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雄配子体发育经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该四分体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十字交叉型及左右对称型;小孢子再经有丝分裂形成营养核和生殖核,生殖核再经有丝分裂形成3-核花粉。花药壁层的变化,在单核小孢子期,表皮细胞解体,仅留下痕迹;中层在花粉母细胞期逐渐消失;药室内壁在单核小孢子期开始纤维化;绒毡层在单核小孢子期消失,属变形绒毡层。雌配子体发育观察表明,其子房上位,5室,每室1个胚珠,胚珠弯生,中轴胎座,大多数胚珠发育停留在珠心形成阶段,极少数珠心形成一群孢原细胞及单核、双核胚囊。 相似文献
15.
用压片法对八倍体小黑麦和八倍体小滨麦杂种F1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小黑麦/小滨麦F1 PMC MI染色体平均构型为13.17Ⅰ+20.82Ⅱ+0.37Ⅲ+0.02Ⅳ,与其理论构型基本一致.在三属杂种F1减数分裂后期Ⅰ可观察到较高频率的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的子细胞普遍具有微核;所形成的小孢子有部分能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产生成熟的花粉,其成熟花粉的可育率为44.1%.在三属杂种F1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还观察到了一些特殊的细胞学现象在同一个细胞中的染色质活动不同步,小孢子发生对称的有丝分裂,四分体不能正常形成,以及小孢子无丝分裂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显微水平上对丹参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及其与不同发育阶段花蕾的外部形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有2枚雄蕊,每个花药具2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属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属3细胞型并有6个萌发沟。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腺质,二核。植株花蕾肉眼可见,大小在1~1.5mm时雄蕊孢原细胞开始分化;花蕾长至9~12mm。即从钟型花萼的钟口肉眼可见乳白色花瓣时.形成成熟的雄配子体,雄配子体具有3细胞的花粉粒。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为柠条锦鸡儿生殖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柠条锦鸡儿雄蕊花药4室,花药壁完全分化时,由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表皮细胞1层,发育过程中始终存在;药室内壁在花药成熟时形成带状纤维层加厚;幼小花药壁的中层1~2层细胞,在花药发育成熟时退化消失;绒毡层1层细胞,腺质绒毡层,花药成熟时消失。(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产生四面体型和左右对称型小孢子。(3)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成熟花粉粒为圆球形,外壁近光滑。(4)花粉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小孢子中出现多核仁现象,核仁数在2~6个范围变化,推测这可能和末期Ⅱ核仁融合的不彻底有关。研究发现,柠条锦鸡儿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发育过程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