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 10 0 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 1号 ,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 /尾长 (mm) 10 95 /112 (尾尖断 )。通身背面黑褐色 ,后 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 4 0个 ;腹面浅黑色 ,每隔 3或 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 ,但尾腹面有 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 .Smith (194 3:4 10 )描述一致 ,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 15行 ,脊鳞略扩大 ;腹鳞2 33,尾下鳞 35 (略低于文献记载的 4 4~ 5 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 ) ,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 ,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 ;眶前鳞 1,眶后鳞 2 ;颞鳞 1 2 ;上唇鳞 7(2 2 3式 ) ;下唇鳞 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 ,前 4对接前颔片 ;前颔片大于后颔片 ,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 ,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 ,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 2 4 0 0m左右地方采到 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 1号标本命名的种 ,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 ,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 4雌全长 /尾长 (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 :6 18/88,6 92 /10 2 ,6 2 3/95和 6 4 3/10 2。 3号的腹鳞都是15 0 ,1号为 15 2 ,均较原始描述略少 ,可能与计数方法有  相似文献   

2.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42-343
作者于1999年根据湖南宦章莽山标本发表新种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的鉴别特征,现对该蛇加以详细描述。莽山后棱蛇足小形水栖蛇,全长500~600mm,尾长占全长的五分之一左右,身体圆柱形,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鼻间鳞前端窄,鼻孔背侧位;眼小,背侧位;前额鳞单枚,甚宽,其两外侧扩展至头侧;颊鳞长,后端人眶;无眶前鳞,眶后鳞2;颞鳞1+2(1);上唇鳞8(3-2-3)为主;下唇鳞10,前4或5枚接前颔片;颔片2对,前对约为后对长的2倍。背鳞通身17行,除最外行其余微棱,腹鳞159~167.肛鳞二分,尾下鳞55~59对。背面暗橄榄褐色,体侧具多数淡黄色横斑,左右横斑彼此交错或在背中线相连;腹面色白或偶有灰点斑。雄性头腹前端鳞片(如颏鳞、颔片和前4~5对下唇鳞)上有多数疣粒,雌性则无。此蛇见于山溪或小河流水中,白昼隐藏于岩洞、石下、沙砾或杂草间,晚上或黄昏外出活动觅食,共采到5号标本,其叶14号均采于晚上20~22点之间,1号采于18点左右;被捕捉的蛇离水后两三天就死掉。此蛇也曾见于农耕地灌溉渠旁的杂草中。 山  相似文献   

3.
云开脊蛇(Achalinus yunkaiensis)之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分布报道。本文基于形态比较及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分子系统关系分析结果,确定采集于湖南省新宁县的1号雌性脊蛇标本(CIB 119041)为云开脊蛇,为湖南省新记录种。该标本鼻间鳞沟约等于前额鳞沟,上颔齿24枚;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0枚,尾下鳞55枚;尾长与体长之比为0.203。至此共有4种脊蛇分布于湖南省。此外,本文还报道了棕脊蛇(A. rufescens)1号雄性地模标本(CIB 119042),该标本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背鳞通身23行,腹鳞153枚,尾下鳞62枚;尾长与体长之比0.201。分子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棕脊蛇种组各支系的系统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厘定。  相似文献   

4.
黑脊蛇     
黑脊蛇 ,Achalinnsspinalis Peters为游蛇科游蛇亚科脊蛇属、无毒蛇。体小而细长 ,全长 30~ 50 cm,最大可超过 60 cm;圆柱形 ;头略呈椭圆形 ;头、颈区分不明显 ;眼小 ,圆形或直立椭圆形。背面棕黑色 ,有一深纵条黑脊线 ,占脊鳞及其两侧各半片鳞宽 ;腹面色略浅 ;腹枚前颞鳞仅尖端入眶 ;鼻间鳞缝比前额鳞短 ;背鳞除最外行较大而平滑外 ,其余均起棱。上唇鳞 6,3- 2 - 1式 ;眼前鳞及眼后鳞均无 ;颊鳞 1 ;颞鳞 2 2 ;背鳞通身 2 3行 ,个别的在躯干某段有 2 1或 2 5行者。腹鳞雄性 1 46~ 1 64,雌性 1 59~ 1 76;尾下鳞雄性 50~ 66,雌性 39~ 5…  相似文献   

5.
2021年9月,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采集到一雌一雄2号白环蛇属(Lycodon)物种个体,两个体具有以下形态学特征:背鳞17-17-15行,光滑;上唇鳞8枚,下唇鳞10枚;颊鳞1枚,入眶;眶前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8枚,2 + 3 + 3排列;腹鳞209 ~ 213枚(+ 1或2枚前腹鳞),雄性尾下鳞90对,雌性标本尾末端缺损,肛鳞完整。活体背面棕黑色,雄性体背部具29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2条浅色环,雌性体背部具30条浅色环,尾背部具10条浅色环。2号标本与锦白环蛇(L. pictus)原始描述中提供的形态学鉴定依据相符。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次采集的标本与已知锦白环蛇样本的遗传距离在0.3% ~ 0.8%之间。综合形态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比较,鉴定此次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锦白环蛇,为贵州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
根据野外观察和解剖标本, 本文报道蛇亚目、游蛇科、水游蛇亚科中国南方常见优势种铅色水蛇的生物学研究初步结果.1.长度112号雄蛇全长范围286 ~466 mm,151号雌蛇全长范围306~504 mm.海南陵水103号雄蛇最大全长358+54=412 mm,137号雌蛇最大全长443+61=504 mm.2.鳞片的变异根据299号标本观察,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有吻鳞(1), 鼻间鳞 (1), 前额鳞 (2), 额鳞 (1), 顶鳞 (2), 鼻鳞 (每侧1), 颊鳞 (每侧1), 眶上鳞(每侧1), 前颞鳞 (每侧1), 颏鳞 (1), 颔片 (2 对), 背鳞 (19-19-17 行), 肛前鳞 (完整);根据鳞片有变异的67号标本观察, 可出现变异鳞片的变异范围及其频率眶前鳞1(1→2,4.5%),眶后鳞2(2→1,3.0%),后颞鳞2(2→1,1.5%),上唇鳞3-2-3(3-1-4,0.75%),下唇鳞10(9,0.75%;11,2.25%);腹鳞与尾下鳞则绝对有变异腹鳞雄性112号变异幅度124~136 (平均 128.2), 雌性151号变异幅度123~132 (平均 126.1),尾下鳞雄性107号变异幅度36~41 (平均 39.7)对,雌性149号变异幅度31~36 (平均 33.7)对.3.两代之间变异的消失和出现两例母蛇的右侧眶前鳞均变异为2,她们的全部仔蛇21号均正常为1;一例母蛇的下唇鳞为正常的10枚,而她的仔蛇6号中有两号分别有一侧或两侧变异为9.4.垂直分布范围沿海低地到海拔985 m.5.栖息环境各种水域,以静水水域为主,在海南陵水县吊罗山大里乡以灌水后的稻田为主,极少数发现在静水水域或流动缓慢的灌溉渠内.6.摄食和食性每年4月开始摄食,6月为摄食高峰,9月停止;食物以小形蛙类和蝌蚪为主,其次为小鱼.7.繁殖习性二级性征主要反映在雄性尾的比例较长,尾下鳞的数目相应较多;二级性比(出生时的性比)接近11,三级性比在居群较大的情况下也约为11,而在居群较小的情况下统计约为0.51;雌性性成熟期(以开始产仔为依据)全长都在350 mm以上;解剖28号孕雌得知输卵管卵数3~12(平均6.3)枚;卵在母体内发育进程解剖41号成熟雌性得知4月卵尚未发育,5月及6月处于发育中或晚期、产仔或已产出,7月基本都已产毕;统计两窝21仔得知初产出仔蛇全长127~139 mm,母蛇体长大者其仔蛇亦较长;统计同窝9仔得知初生仔蛇重量2.4~2.5 g,平均2.47 g.本文是作者早期未发表的工作,现整理供对蛇类有兴趣的青年同行参考.本研究所用全部标本(包括3号雌蛇及其刚产出的仔蛇) 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1989年9月10日,在安徽省歙县昌溪乡昌溪村公路旁,采到一号蛇标本,经鉴定是白头蝰(Azemiops feae Boulenger)。标本号89091,保存于我所标本室。为安徽蛇类新纪录。同年10月2日上午11时30分,在歙县深度公路下,汽车压死一条白头蝰。现就89091号标本的形态特征描述如下:体长470毫米,尾长90毫米,重50克,雄性,头椭圆形,头背白色,有浅褐色斑纹,中间有一白中线。躯干背面紫褐色,背尾有朱红色黄斑16对。鳞被情况是:背鳞17—17—15行,腹鳞178,尾下鳞40对,眶前鳞3,眶后鳞2,顳鳞2+3,上唇鳞6,2—1—3式;下唇鳞8枚,前3枚切前颔片。生态习性栖息于300米左…  相似文献   

8.
红点锦蛇     
《蛇志》2000,(1)
红点锦蛇 Elaphe rufodorsata ( Cantor)为无毒蛇。体背面淡红褐色 ,背中央一条 2行鳞片宽的橙黄色的纵线。体侧各有暗黑褐色斑纹连成的纵线二条。头背有“∧”形黑斑。腹面密集不规则的褐黑色小方斑。有些色变异个体其黑色部分转变为褐黄色。上唇鳞 7( 8) ,2 ( 3) - 2 - 3式 ,眼前鳞 1 ( 2 ) ,眼后鳞 2 ,颞鳞 2 ( 3,1 ) 3( 2 ,4)。背鳞平滑 ,2 1 ( 2 3) - 1 9( 2 1 ) - 1 7( 1 5)行。腹鳞雄性 1 63~ 1 86,雌性 1 68~ 1 88;尾下鳞雄性 51~ 64,雌性 47~ 56。体长雄性可达 843 1 44mm,雌性可达 71 3 1 0 8mm。该蛇为半水生性 ,常在田…  相似文献   

9.
论横斑钝头蛇是横纹钝头蛇的次定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庆云 《四川动物》2004,23(3):207-208
M.Smith(1943:116)根据横纹钝头蛇背鳞平滑和横斑钝头蛇背鳞起棱为鉴别特征来检索此二种。又在对横斑钝头蛇的描述中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后者背中部3~7行起棱和半阴茎特征的不同(M.Smith,1943:118)。现根据观察标本及文献记述,对横斑钝头蛇的有效性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眼镜王蛇新纪录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7月4日湖南省郴州地区莽山林业管理局职工在莽山林区捕获一蛇,经鉴定为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Cantor)。主要特征如下。成年雌性,体重4.3公斤,全长3050mm,尾长560mm。蛇头呈椭圆形,吻鳞宽圆,眼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切入鼻孔,前额鳞2枚,额鳞1枚,颞鳞3+3,顶鳞2枚较大,顶鳞后面有1对大枕鳞。无颊鳞,左右分别有眶前鳞1枚,眶上鳞1枚,眶后鳞3枚。上唇鳞每侧8枚,其中第3枚上唇鳞较大,前与鼻鳞相切,后入眼眶。下唇鳞每侧8枚,第4、第5及第6下唇鳞之间靠近唇缘处嵌有1枚较小的鳞片。背鳞19—15—15行。肛鳞1片,尾下鳞84,其中1—14行,第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