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建立合适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对于研究人类乳腺癌的生物学机制及发展新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相对于常用的啮齿类动物,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tree shrew)因在进化层次上更接近于人类而可用于建立更适合的乳腺癌模型。该文详细了介绍一例树鼩自发性乳头状良性乳腺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该例肿瘤孕激素受体阳性且Ki-67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而活化的Caspase3阳性细胞比例较低;且肿瘤的形态和病理与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非常接近。提示利用树鼩建立乳腺肿瘤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选中缅树鼩微卫星分子标记,逐步填补中缅树鼩特异性遗传标记的空白.方法 建立中缅树鼩基因小片段插入文库,利用5’端地高辛标记的(CA)15探针从约1500个菌落中选出36个阳性克隆.对这些克隆进行测序,发现其中15个含有重复序列,其中1个为重复克隆,1个因两端序列太短而不能设计引物.结果 用Primer3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53只正常树鼩的骨髓象,结果如下:胸骨的粒系细胞为55.96%,红系细胞为29.42%;淋巴细胞为12.16%;其它细胞为2.47%;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1.9:1。股骨的粒系细胞为57.37%;红系细胞为28.72%;淋巴细胞为11.80%;其它细胞为2.12%;粒系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为2.0:1。在性别之间,胸骨与股骨之间,各个细胞的分布比例无明显差异。此外,发现树鼩的骨髓细胞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较高数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少量的环形核粒细胞;存在大量退化细胞和裸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5.
中缅树鼩作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上,尤其是病毒学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实验动物自身病毒感染会影响动物健康和干扰实验结果,甚至危害实验人员生命安全.所以,实验动物病毒检测一直是动物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中缅树鼩研究迄今缺乏清晰的病毒自然感染资料.为调查中缅树鼩的病毒感染状况,采集野生俘获和人工繁殖的中缅树鼩血清样本272份,全部血清样本通过ELISA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HCV)总抗体,以及戊型肝炎病毒(HEV)、腺病毒(ADV)、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2型(HSV-2)的IgG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ELISA初筛HBV表面抗原有3份阳性样本,但通过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进一步确认为阴性:抗HCV抗体和抗HEV、ADV、HSV-1 IgO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抗HSV-2 IgG检测有1份阳性样本.提示仪抗原或抗体血清学指标检测树鼩肝炎结果并不能反应个体携带病毒的状态,应该再进行病毒学指标确认.同时建议中缅树嗣繁殖群应进行HSV-2的筛选,以便杜绝和控制该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查了树鼩对人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Ⅱ)的敏感性。其结果报道如下: (一)动物感染HSV-Ⅱ后的死亡率:树鼩经HSV—Ⅱ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5一7天死亡数达到高峰。腹腔感染组第7天死亡率达80.2%,第14天为100%;阴道感染的动物死亡率为76.8%,见表1。以兔肾细胞悬液经阴道填充和腹腔注射的对照动物无1例死亡。 相似文献
7.
树鼩作为一种新型的、接近灵长类的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上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精子的结构特性研究及冷冻后结构的完整性分析是精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也有助于树鼩的实验室快速繁殖。该研究采用人工饲养的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结果显示其睾丸占总体重的(1.05±0.07)%,总体积为(1.12±0.10)mL。附睾尾及输精管精子总量估计在2.2×107~8.8×107,其运动度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68.8±3.9)%和(90.0±2.1)%。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树鼩附睾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的观察和分析显示精子头部呈圆形或卵圆形;头部长度、宽度平均分别为6.65和5.82μm;精子尾部中段、主段、尾段和精子总长度平均分别为13.39、52.35、65.74和73.05μm;尾部中段的线粒体螺旋数量为48个,其轴丝结构为典型的\"9+9+2\"结构。冷冻解冻后的精子主要表现在顶体与质膜不完整、精子断裂、尾部扭曲和膨大。上述结果提示树鼩精子与其他哺乳动物精子的结构特征相似,但是精子大小和线粒体螺旋数目有明显的差别,且超微结构改变仍是冷冻精子运动和受精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树鼩的生物化学参考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科分类地位的争论和我国树鼩的分类至今尚无定论(Lyon,1913;Osgood,1932;Allen,1938;Ellerman等,1951;Hill,1953;Napier等,1967;Walker,1968;Corbet等,1980;Luckett,1980;Honacki等,1982;Ronald等,1983)。自Sim-pson(1945)和Le Gros Clark(1959)将树鼩归入灵长目,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对树鼩的血液学、血清学和免疫学研究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30只产于我国云南的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结果如下:抗碱血红蛋白均数(%)为0.90±0.09,HbF细胞均数(%)0.10±0.05,Heinz小体生成率均数(%)为12.35±0.81,热变性血红蛋白均数(%)为2.48±0.35,血红蛋白溶解度均数(%) 为83.58±1.12。异丙醇试验为阴性,未见H包涵体。上述结果与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进行了分析比较。血红蛋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显示了树鼩Hb的五个区带,树鼩Hb的电泳迁移率慢于人的Hb。 相似文献
10.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皮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了42只树鼩(23,19)手掌侧和足跖侧的皮肤。结果表明,树鼩的皮纹具有很多食虫目的原始特征。掌面垫6个,跖面垫5个,彼此独立,形如小丘。指(趾)顺垫5个,皮纹嵴绝大多数横向排列。皮纹嵴只分布在垫上,且没有发现成形的花纹,其余部位未见。手上第Ⅱ、Ⅲ、Ⅳ指间垫和足上相应的三个趾间垫形状相似,多数呈三边形棱锥状。足上的鱼际垫和小鱼际垫是长的,走向与跖面长轴相平行。性别之间、个体之间或左右手足之间皮纹的差异不明显,但与其它种类的树鼩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Oguzhan Tatar Necip Ilhan Nevin Ilhan Solmaz Susam Ibrahim Hanifi Ozercan 《Journal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toxicology》2019,33(9)
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cancer among women in the world and the incidence is increasing alarmingly. It was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raloxifene (RAL) and fluoxetine (FLX) on selected parameters in 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 (DMBA)‐induced mammary carcinoma. Thirty‐two female Wistar albino rats were assorted into four groups: DMBA (group I), DMBA+RAL (group II), DMBA+FLX (group III), and DMBA+RAL+FLX (group IV). Mammary tissu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 and 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TIMP‐1)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method. The tissue VEGF levels were lower in group IV compared with DMBA group. Decreased M‐CSF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rapeutic groups rather than the DMBA group, but the most effective decrease was found in group IV. Compared with the DMBA group, MMP‐9 level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group II and group IV. However, TIMP‐1 levels were higher in the whole therapeutic groups rather than the DMBA group and the most effective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group IV.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 that combined therapy of RAL with FLX might lead to a better outcome targeting breast tumor. 相似文献
12.
树鼩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株基孔肯雅病毒人工感染成年树鼩,进行了病毒血症、抗体动态变化、内脏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在宿主体内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树鼩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血凝抑制(Hi)抗体第6天产生,第30~50天达高峰:中和(NT)抗体在第10天产生,第30~40天达高峰,二者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补体结合(CF)抗体第14天产生,第40~50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经病理检查这些内脏组织呈炎性改变和出血倾向,表明该病毒能侵袭树鼩各主要脏器。试验认为树鼩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13.
14.
15.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肝脏疾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严重的致死率和死亡率,动物模型是研究肝脏疾病的有效工具,考虑到非人灵长类实际使用的限制,树鼩作为非人灵长类替代动物具有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等优势,本文对树鼩在肝脏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癌症是人类第二大致死的疾病。将体外细胞模型获得的癌症研究结果向临床转化过程中,动物活体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的肿瘤活体实验绝大部分采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如小鼠和大鼠,这是因为它们具有个体小、繁殖迅速、遗传背景清楚、转基因技术成熟等优势。但是啮齿类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远,许多从啮齿类动物模型获得的研究结果不能在人体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在遗传进化、免疫、生理和代谢等诸多方面与人类高度近似,理论上更加适合癌症研究。本文对现有的非人灵长类肿瘤研究做一综述,主要集中介绍用化学和生物致癌剂在不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诱导肿瘤的研究,为将来用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人类癌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