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7年8月~2008年9月,作者对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溪鱼类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采集鱼类标本3 420尾,经分类鉴定为39种,隶属于4目11科15亚科35属。其中,草食性鱼类5种,肉食性鱼类18种,杂食性鱼类16种;四川爬岩鳅(Beaufortia szechuanensis)、鳗尾(Liobagrus anguillicauda)为湖南省鱼类新纪录。鱼类多样性指数(H′)为2.612,丰富度指数(D)为3.461,均匀度指数(J)为0.706。该区鱼类以适应山溪急流生活的21种土著鱼类为主体,占本次调查鱼类总物种数的51.2%。尖头(Phoxinus oxycephalus)和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 barbata)为保护区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23.6%和23.4%。 相似文献
2.
3.
为研究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多样性, 2016年4月至2018年10月, 作者在江西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选取5条长2,000 m的固定样线进行了每年6次、累计18次的蝶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蝴蝶6,946只, 隶属5科106属189种, 其中东洋界种类是优势类群(183种, 占总种数的96.8%)。蛱蝶科的种类最多(81种, 占42.9%), 其物种丰富度指数(R = 8.42)、多样性指数(H′= 3.21)和优势度指数(D = 0.60)较高, 属于优势类群。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个体数从4月开始逐渐增加, 到6-7月基本稳定并维持到10月;物种数在4-10月基本稳定, 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保护区内不同生境观测样线的蝴蝶种类和数目有较大的差异: 针阔混交林的桐江样线蝴蝶种类(126种, 占66.7%)及数目(1,945只, 占28.2%)最多, 其物种丰富度指数(R = 16.51)最高; 常绿阔叶林的上十八垒样线蝴蝶数目相对较少(905只, 占13.0%), 但是蝴蝶种类相对较多(103种, 占54.5%), 所以多样性指数(H′= 3.93)和优势度指数(D = 0.85)较高; 农田和果园生境的三角潭样线由于生境简单且人为干扰强度较大, 蝴蝶物种数相对较少(97种, 占51.3%)。研究表明: 江西省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蝴蝶区系组成以东洋区为绝对主导的分布类型, 蝴蝶群落多样性与生境类型有明显的相关性, 季节性的农耕活动、除草剂农药的大量使用、寄主植物的大量砍伐等人类活动威胁到蝴蝶的多样性及蝶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5.
本研究利用2013至2016年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数据,评估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水平。壶瓶山保护区在8个监测站点布设了25条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样线,进行常规监测,其中,日间样线14条,夜间样线11条,日间样线平均长度4 km,夜间样线平均长度0.75 km。每个月,每条样线平均调查3次。4年共调查到62种两栖爬行动物,占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总种数的38.04%。逐月计算各监测站点的alpha多样性指数和整个保护区的beta多样性指数,按季节比较不同站点间物种组成的Hellinger距离。结果显示,保护区不同位置间、不同的监测站点间以及年际间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提示保护区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个别位于实验区或邻近实验区的站点,物种组成有着剧烈的波动,表明人为活动影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另外,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季节差异,这与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以上结果说明,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可以考虑用作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湖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拥有鸟类143种,隶属14目34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16种,湖南省级保护动物29种。该地的夏候鸟49种,冬候鸟14种,留鸟80种。东洋界鸟类85种,古北界鸟类32种,广布性鸟类26种。壶瓶山鸟类的多样性指数为1.8455,均匀性指数为0.8550。 相似文献
7.
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了20个红外相机监测公里网格,对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经过19,592个有效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共记录到兽类4目11科21种和鸟类4目8科33种,其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和保护区新纪录兽类1种(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兽类以食肉目种类最多(9种),其次为鲸偶蹄目(6种)和啮齿目(5种)。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野猪(Sus scrofa)、红腿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5位。鸟类以雀形目的种类最多(25种),其次是鸡形目(5种)和鴷形目(2种)。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居于鸟类的前3位。此外,本文对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红腿长吻松鼠、毛冠鹿、野猪和小麂等常见物种的日活动节律和年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地栖大中型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保护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蛾类多样性及人为干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昆虫学报》2014,(5):679-686
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其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人为干扰导致井冈山自然保护区蛾类群落构成有较大差别,严重干扰导致蛾类科数明显降低;物种数和个体数呈现出随着人为干扰加强而降低的趋势;蛾类各优势科在不同人为干扰样点的相对多度存在差异。(2)人为干扰导致蛾类主要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变化不同:尺蛾科、夜蛾科、毒蛾科和舟蛾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在人为干扰下降低;轻度和中度干扰导致螟蛾科和天蛾科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升高,重度干扰下物种数和个体数降低;人为干扰导致灯蛾科的物种数和苔蛾科的个体数升高。(3)人为干扰导致蛾类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降低,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升高。(4)人为干扰对蛾类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的时间动态影响较大,对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时间动态影响较小,导致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时间波动幅度增大。(5)人为干扰导致样点间蛾类群落相似性较低。 相似文献
9.
10.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采用RAPD技术,对湖北省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医的碧风蝶(Pa;ilio bianor Cranmer)和曲纹蜘蛱蝶(Araschnia doris Leech)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应用RAPDistance软件及MEGA程序,计算Nei氏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和NJ聚类图谱。结果: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1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136条片段,片段长度为170-2000bp。结论:利用相似性系数及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结果,这两种蝴蝶的不同季节种群的遗传组成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湖南高望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本底及其影响因素, 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 我们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内外的6种生境(保护区内4种, 区外2种)开展了20次蝶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蝴蝶个体13,956只, 依照五科分类系统, 隶属5科113属239种, 其中湖南省蝶类新记录17种。区系成分以东洋种为主(139种, 占58.1%), 广布种次之(97种, 占40.6%), 古北种最少(3种, 占1.3%)。对不同生境的蝶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后发现, 人为干扰程度和生境异质性共同影响蝶类多样性。不同生境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 蝶类群落的相似度与人为干扰程度和植被类型差异密切相关。3年间, 蝶类多样性指数月度变化基本一致, 蝶类物种数、多样性指数与月均温间呈显著正相关, 与月降水量无相关性。综上, 蝶类多样性受到人为干扰程度和气象因子的影响。为保护蝶类资源, 建议保护好蝶类栖息地, 减少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蝴蝶种类, 以及不同生境的蝴蝶群落结构与种-多度分布的变化情况, 在全部5个林场选取6条样线, 于2015-2018年连续4年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的蝴蝶进行调查和采集, 并分析了其多样性指数及种-多度分布。4年共采集蝴蝶标本5,719号, 经鉴定隶属8科69属120种。眼蝶科(3,093号)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 喙蝶科仅采集到1号标本(朴喙蝶, Libythea lepita), 为保护区的稀有种类。其中, 各样线的种数、个体数、多样性指数以及物种丰富度表现为: 样线I最高, 样线IV次之, 说明其生境结构稳定, 环境良好, 适合蝶类生存; 样线III蜜源植物丰富, 各项指数较高; 样线V海拔较高, 各项指数较低; 样线II植物群落结构单一, 各项指数最低。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 样线I和VI、III和IV、III和VI均为中等相似; 其余各样线间为中等不相似。区系分析结果表明: 古北种有63种, 占总种数的52.5%; 东洋种2种, 占总种数的1.7%; 广布种55种, 占总种数的45.8%。说明古北种占绝对优势, 且明显高于东洋种, 具有很强的地区代表性。种-多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 样线I和IV呈现出对数正态分布, 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样线II和VI为非典型的对数级数模型, 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说明不同生境以及人为干扰因素与蝶类多样性关系密切, 表现出单一生态系统蝴蝶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较低, 复杂生态系统其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窦亮;曹书婷;程香;杨彪;尚涛;何东;胡力;李叶 《四川动物》2018,37(6):703-709
2017年4—9月在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采集到蝶类标本933号,隶属于10科55属98种。物种数上,蛱蝶科Nymphalidae最多(27种),其次是眼蝶科Satyridae(25种)、灰蝶科Lycaenidae(14种),最少的是珍蝶科Acraeidae(1种)和环蝶科Amathusiidae(1种);个体数量上,蛱蝶科最多(225只,占24.12%),其次是粉蝶科Pieridae(224只,占24.01%)、眼蝶科(153只,占16.40%),最少的是斑蝶科Danaidae(5只,占0.53%)和环蝶科(3只,占0.32%)。其中,7月调查采集到的蝶类物种数(调查到70种,占71.43%)和个体数量(284只,占30.44%)均最多。保护区98种蝶类中,东洋种38种、古北种9种、广布种51种;若不计广布种,东洋种和古北种分别占80.9%和19.1%,可以看出,本地区蝶类以东洋种占优势,若计入广布种,则古北种仅占9.2%。 相似文献
14.
15.
2012—2013年选取原始阔叶红松林、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草甸4种典型植被生境,对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共捕获蝶类1438头,分属7科47属76种,4种植被生境中蝶类群落优势类群均为蛱蝶科,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相似性与生境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计算分析了4种植被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3种森林生境蝶类多样性大于灌丛草甸,原始阔叶红松林蝶类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以及最低的优势度指数,种-多度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说明环境质量优越,最适合蝶类生存和繁衍;灌丛草甸蝶类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种-多度分布为对数级数分布,反映植物群落结构较单一,适合各种蝶类生存和繁衍的资源不足;天然次生林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高于人工林,均匀度小于人工林,但前者种-多度分布为对数级数模型,后者为对数正态模型,说明在封山育林状态下,对森林植被组成进行适当合理的干扰,有利于森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雨季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于2018年8月采用地笼、手抄网等网具对该区域内溪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样本310尾,隶属于6目13科21属23种。新记录鱼类共有14种,其中9种为外来物种。鱼类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 )为2.41,物种丰富度(D )为3.84,均匀度指数(J' )为0.77,优势度为(λ )为0.14。与历史资料相比,群落多样性显著升高,同时外来物种入侵生态风险也在升高。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尖峰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基础资料,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的垂直分布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法、样线法和随机调查法,2005-2008年间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垂直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蝶类3681只,隶属于10科69属111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科;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种类逐渐递减,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在3个垂直带中(海拔低于800 m、800~1200 m、高于1200 m),海拔800~1200 m垂直带的蝶类种类最丰富.研究区6种主要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次生林、农田、居民点)中,灌木和次生林中蝶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生境类型,农田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最低;生境之间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主要与生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类型相差越大,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就越小,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蝶类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0.61),而常绿针叶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20). 相似文献
18.
鸟类多样性研究可以为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效的思路与可靠的依据。2020-2022年对甘肃省碌曲县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目12科4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有2种调查鸟类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等级,4种被列为近危等级(NT)。依据居留型可将调查鸟类划分为夏候鸟(21种)、冬候鸟(7种)、旅鸟(12种);依据《中国动物地理》,调查到的鸟类以全北型(11种)与古北型(11种)最多,其余为高地型(3种)、东洋型(6种)、中亚型(1种)、东北型(1种)、不易归类型(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最高的年份是2022年。本结果为保护区湿地鸟类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维护保护区鸟类多样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