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绿孔雀(Pavomuticus)在世界共3个亚种,其中P.muticusimperator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缅甸东部、泰国和印度等地[1~3]。三十多年前,在西双版纳的大部分地区均有该种的分布,是有名的“孔雀之乡”[4]。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云...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羊种群结构及动态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机抽取1988年12月猎于内蒙古西旗的1026只黄羊,对其种群结构的研究表明:1988年黄羊种群可划分成8个年龄组,当年出生的幼体比重较大,占39.7%;具繁殖能力的雌体数占24.95%;4.5岁以上年龄组个体数占12.7%;是典型的增长型年龄结构。种群全体、2.5、3.5、5.5岁以上年龄组的性比((?)/♀♀)与1:1差异显著(P<0.05),此结果与1979年差异较大。生命表和死亡率曲线表明:种群有3个死亡高峰,分别发生在0.5、3.5和6.5岁以上年龄组。1979年和1988年黄羊种群的净生殖率(R。)分别为1.1335和0.864;1988年雌性开始繁殖的年龄有比1979年提前的趋势。30年来黄羊种群数量明显减少,分布区迅速缩小。由于黄羊的繁殖能力强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只要加强保护和管理,恢复扩大种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西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斑头雁越冬种群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区。1992年冬季在流域范围内13个县市共发现斑头雁10081只。斑头雁越冬分布区海拔高度为3500-4000米,内均有大面积流动的水面。斑头雁在农田里采食收割时遗落的谷物,中午在水面上、沙滩上戏嬉休息,在河叉及水库的浅水区过夜。  相似文献   

4.
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3 年8 ~9 月,对青海省境内普氏原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普氏原羚现存7 个种群,累计数量为602 只;其中塔勒旋果种群属首次报道。与以往报道相比,目前元者和鸟岛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海晏—刚察种群数量增长明显;湖东—克图种群数量有所回升,但仍没有达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时的种群数量。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质量及人为干扰程度有密切相关。本次调查显示,普氏原羚现存栖息地呈不连续的间断分布,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力度的加大,其栖息地在不断缩减、生存环境质量仍在继续恶化。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及其支流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肖文  张先锋 《兽类学报》2002,22(1):7-14
在1997 年11 月至1998 年11 月的134 d 中, 大致按一年四季, 分4 次对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中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数量的季节变动、分布、行为、江豚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江豚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湖区, 赣江、信江、抚河等主要支流的中下游和支流入湖的湖口附近。冬、春、秋3 个季节鄱阳湖水系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分别为91 头、431 头和260头。即, 鄱阳湖江豚的种群数量约为100~400 头,其种群数量随季节、水位、鱼类资源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于2010年7月~2012年1月,采用在不同海拔梯度设置样带和样方的方法,对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鹦哥岭树蛙(Rhacophorus yinggelingensis)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鹦哥岭树蛙分布范围非常狭窄,栖息的生境类型较为单一,仅分布于海拔1 200 m以上的临时性水潭内,种群数量为(2 972±831)只。由于该物种的数量极其稀少,建议提高鹦哥岭树蛙保护等级以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7.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列为近危(NT)物种。黑颈鹤越冬种群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省西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中南部, 还有少部分分布于不丹。对黑颈鹤这一高原鹤类的越冬分布与数量展开调查, 有助于了解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掌握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量现状, 我们于2022年1月至3月初在中国新疆、西藏、云南、贵州以及不丹, 基于历史分布位点与当地居民观测记录, 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黑颈鹤越冬分布及种群数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 (1)青藏高原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为11,812-11,895只, 云贵高原为5,577-5,715只, 综上目前全球黑颈鹤总数约为17,389-17,610只, 较2020年中国同步调查数据与不丹调查数据的总和增加了11.81%-13.23%; (2)新疆且末县吐拉牧场为新发现的黑颈鹤越冬地, 这一发现将黑颈鹤越冬地的北限从30° N拓展至37° N。基于本次调查及以往文献, 我们建议将黑颈鹤西藏越冬种群划分为日喀则越冬种群、拉萨-山南越冬种群和林芝越冬种群。  相似文献   

8.
大鸨的越冬数量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孝宗  马书钊 《四川动物》1996,15(4):169-169
大鸨的越冬数量及分布姚孝宗,马书钊1.洛阳市林技站洛阳4710002.孟津县林业局大鸨(o曲tiN.m-)为我国一类重点保护动物。但由于草原的过度开发,人类活动的干扰日趋严重,使大鸨的栖息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日渐下降。目前全世界约有大鸨op700只...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区。1992年冬季在流域范围内13个县市共发现斑头雁10081只。斑头雁越冬分布区海拔高度为3500─4000米,内均有大面积流动的水面。斑头雁在农田里采食收割时遗落的谷物,中午在水面上、沙滩上戏嬉休息,在河叉及水库的浅水区过夜。  相似文献   

10.
在2006 年6 月至2007 年9 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 头次,通过个体识别方法识别出亚洲象53 头,其中幼体、青少年体、亚成体和成体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 (5.66%)、11 (20.75% )、15 (28.30% )、24 (45.28% ),在成体中雄性只有两头,成年象的雌雄性比为11∶ 1,高于已知国内外的其他区域。从1992 年至2007 年10 月,至少有32 头亚洲象死亡,其中确认死于猎杀的有7 头,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牛河、金宝河一带是盗猎亚洲象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盗猎和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对当地的亚洲象种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当地的人象冲突。在雨季和旱季,亚洲象各有五个核心活动区域,食物是导致雨季和旱季分布格局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重金属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行为特性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重金属在土壤_水稻系统中的行为特性王新吴燕玉(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BehaviourPropertyofHeavyMetalsinSoil_RiceSystem.WangXin,WuYanyu(InstituteofAppl...  相似文献   

13.
广东澳头红树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桂珠  缪绅裕 《生态学杂志》1994,13(2):34-35,43
广东澳头红树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分布格局研究陈桂珠,缪绅裕(中山大学环科所,中山大学生物系,广州510275)SpeciesDiversityandPopulationDistributionPatternofMangroveCommunity...  相似文献   

14.
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白眉长臂猿种群及数量现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2003~2006年访问和现场调查,表明白眉长臂猿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约有15~20群,25~40只。它们主要分布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栖息环境的急剧恶化和人类猎捕是造成白眉长臂猿数量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白眉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和消除生境隔离,加强公众保护宣传教育和加强白眉长臂猿的生态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方差,均值法、负二项参数K、Cassie指数、丛生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reen指数、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及奈曼分布的X2理论拟合,研究了湘西油茶树群落中蛇足石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湘西油茶树群落中蛇足石衫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呈集群分布,且符合n=1的奈曼分布,此格局的形成主要与其繁殖的生物学特性、特定的环境条件及共生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朱鹮在陕西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鹮羽毛艳丽,数量稀少,誉为鹮类中的珍贵种,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也列为保护物种。历史上东迄日本列岛,西至中国甘肃,北至兴凯湖,南至福  相似文献   

17.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2004,24(3):193-199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3%)、雌性群(33.3%)和母子群(23.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6月,采用访问调查和样线法,对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蛤蚧Gekko gecko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弄岗片蛤蚧分布较多,陇山片和陇呼片分布较少;用样线法重点对弄岗片蛤蚧数量进行调查,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种群密度为13.45对/k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对南京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朴树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朴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相似,Ⅰ、Ⅱ级幼苗普遍较少,幼苗贮备严重不足。种群个体分布多集中在Ⅲ级,Ⅳ级以上种群个体分布渐趋减少。(2)从静态生命表可以看出,由于Ⅰ、Ⅱ级幼苗、幼树数量偏少,导致种群Ⅰ、Ⅱ龄级的死亡率为负值,而Ⅶ、Ⅷ龄级的死亡率最大。部分龄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缺失,存活曲线呈明显下凹和断点波折,种群整体呈衰退趋势。(3)利用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扩散型指数(Iδ)、Cassie指标(Ca)、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指数(m*)和聚块性指标(m*/m)等参数对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表明朴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不同样地种群的集聚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