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蔊菜幼苗抗菌核病及抗旱和耐湿特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中油821’(‘Zhongyou No.821’)、‘中双9号’(‘ZhongshuangNo.9’)及‘中油杂2号’(‘Zhongyouza No.2’)为对照,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人工模拟干旱和湿害胁迫处理法对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的抗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抗旱和耐湿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核病菌接种后,蔊菜幼苗叶片的病斑直径为1.75 cm,极显著小于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病斑直径(3.25~3.60 cm)。经干旱胁迫后,3个油菜品种的幼苗严重萎蔫,茎粗、根长以及地上部分、根和全株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蔊菜幼苗轻度萎蔫,仅茎粗和根鲜质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低于对照,其他生长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蔊菜幼苗各生长指标的伤害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3个油菜品种。经湿害胁迫后,蔊菜和3个油菜品种幼苗的总叶片数和绿叶数较对照明显减少、黄叶数增加,但蔊菜幼苗的黄叶数显著少于3个油菜品种;3个油菜品种幼苗的茎粗、根长以及地上部分、根和全株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总体上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蔊菜幼苗仅茎粗、根长和根干质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生长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蔊菜幼苗的茎粗,根长,地上部分、根和全株的鲜质量以及根和全株的干质量的伤害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3个油菜品种。研究结果显示:蔊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及抗旱和耐湿性均强于供试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是十字花科(Brassiaceae)中对菌核病抗性强、抗旱耐湿的优质基因源。  相似文献   

2.
赵宏亮  倪细炉  侯晖  谢沁宓  程昊 《广西植物》2022,42(7):1150-1159
为揭示长苞香蒲(Typha domingensis)对盐生湿地生态系统中Na+和K+的吸收与转运特征,探讨长苞香蒲对盐生湿地的生态修复效果,该研究采用人工模拟盐生湿地的方法,设置CK(对照)、T1(浇灌100 mmol·L-1盐水)、T2(浇灌200 mmol·L-1盐水)及T3(浇灌300 mmol·L-1盐水)4种不同盐浓度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并分别于5月5日(开始盐胁迫处理,S0)、5月30日(S1)、6月30日(S2)和7月30日(S3)测量其株高和干重、植株地上与地下部分Na+和K+的含量以及底泥和水体中Na+和K+的含量以分析长苞香蒲对盐碱湿地的脱盐作用。结果表明:(1)各处理的长苞香蒲的株高和干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但与CK 相比,各处理生长量随盐浓度升高出现下降趋势。(2)高浓度盐处理(T3)使长苞香蒲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Na+分别增加了2.56倍和1.75倍,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K+含量分别降低了34.1%和35.8%。(3)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Na+/K+在处理和对照间均随处理时间延长呈增加的趋势,选择性转移系数与Na+和K+转移系数总体随处理时间延长呈降低的趋势。(4)在S0至S3期间,长苞香蒲对处理组土壤Na+和K+的去除率为10.6%~15.8%和2.3%~12.8%,对处理组水体Na+和K+的去除率为55.0%~65.1%和1.6%~67.0%。综上表明,盐胁迫能影响长苞香蒲体内的Na+和 K+平衡,长苞香蒲能够有效地吸收Na+,并在一定盐浓度下能通过K+的交换将Na+从根部吸收转运至地上部分。因此,长苞香蒲可通过离子转运的形式完成对盐离子的吸收,可作为盐碱湿地生态修复的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3.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设置低(5 cm)、中(35 cm)、高(65 cm) 3个水位和低(4 mmol·L-1)、中(8 mmol·L-1)、高(12mmol·L-1) 3个氮浓度交互的室内控制实验,探究不同水位和氮浓度对湿地植物三江藨草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水位的升高,三江藨草株高增加,分株数、球茎数及根生物量降低,根茎、球茎、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株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地下(包括根和球茎)生物量分配降低;氮浓度仅对植株株高、球茎数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对分株数及生物量的累积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三江藨草幼苗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累积,认为其生长的最适宜水位为35 cm;且低水位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高水位和高氮浓度限制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测陕西耀州产1年生和2年生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物候期及2年生植株生长的动态变化,对黄芩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年生黄芩的各物候期均晚于2年生黄芩,其生育天数和生长天数均较短;2年生黄芩的地上部分和根系均有2个较快的生长时期,分别出现在生殖生长期前后;地上部分的干质量和鲜质量都有2个生长高峰,均出现在7月20日和9月20日,而根系的干质量和鲜质量则持续增长;2年生黄芩的根冠比在10月20日达最大值(0.50);2年生植株的株高、根直径及根系的干质量和鲜质量等均优于1年生植株。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黄芩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Pb-Cu复合胁迫对马蔺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Pb-Cu复合胁迫对马蔺[Iris lactea Pall. var. chinensis (Fisch.)Koidz.]幼苗生长和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处理35 d后, 在50.00 mg·L-1Pb与0.10、 1.00、 10.00 mg·L-1Cu组成的3个复合胁迫处理组中,马蔺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叶片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0.00 mg·L-1Pb-0.01 mg·L-1Cu),叶片SOD和POD活性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50.00 mg·L-1Pb-10.00 mg·L-1Cu处理组幼苗的株高、根长、Chla和Chlb含量及SOD和POD活性均最高,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质量和干质量也较高.在100.00 mg·L-1Pb与0.10、1.00、10.00 mg·L-1Cu组成的3个复合胁迫处理组中,100.00 mg·L-1Pb-0.10 mg·L-1Cu处理组幼苗的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质量及干质量、Chla和Chlb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基本上都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 mg·L-1Pb-1.00 mg·L-1Cu处理组中幼苗的株高、地上部分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叶片的SOD和POD活性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100.00 mg·L-1Pb-10.00 mg·L-1Cu处理组中幼苗的株高、根长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最低,Chla和Chlb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 50.00 mg·L-1Pb与较高质量浓度Cu(10.00 mg·L-1)复合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Pb胁迫对马蔺幼苗的伤害;而100.00 mg·L-1Pb与较低质量浓度Cu(0.10 mg·L-1)复合处理不但能减轻Pb胁迫对马蔺幼苗的伤害,还有一定的刺激生长的作用;但较高质量浓度的Pb-Cu复合胁迫则加剧了对马蔺幼苗的生长和生理代谢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盆栽法对种植于添加铜尾矿矿砂(体积分数0%、25%、50%、75%和100%)栽培基质中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inn.)幼苗的生长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栽培基质中铜尾矿矿砂体积分数的提高,黄花苜蓿的株高、根长、地上和地下部分干质量以及耐性指数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总体上低于对照,但仅在铜尾矿矿砂体积分数较高(75%和100%)的条件下株高和地上部分干质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AT活性和叶片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逐渐下降且总体上低于对照,而地上和地下部分的POD活性、GSH含量和O-·2含量则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高于对照。在铜尾矿矿砂体积分数25%~75%的条件下,地上和地下部分的SOD活性逐渐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而在铜尾矿矿砂体积分数100%的条件下,地上部分的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地下部分的SOD活性则略降低但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组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MDA含量均不低于对照;而各处理组AsA含量变化则呈波动趋势。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苜蓿对铜尾矿矿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可用于铜尾矿矿砂的绿化固着以及铜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7.
通过不同蝴蝶花(Iris japonica)起始源株密度的控制实验, 探讨源株对克隆植物蝴蝶花克隆繁殖、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1)克隆数量特征: 1个起始源株处理(O)蝴蝶花新分株数显著高于2个起始源株(T)及4个起始源株处理(F), 而新分株死亡率显著低于后二者; 随着起始源株数增加(竞争增强), 一级与二级子株数显著降低。随着源株竞争增强, 克隆细根茎与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与根(茎)长密度逐渐降低。2)叶片特征: 随着源株竞争增强, 母株重度枯萎与总枯萎叶片数显著增加, 子株中度枯萎、重度枯萎与总枯萎叶片数显著增加; 源株竞争增强, 源株叶面积、源株与子株叶片数显著降低, 而源株叶面积比(leaf area ratio, LAR)显著增加。3)生物量及分配: 随着源株竞争增强, 细根茎、粗根茎、克隆繁殖、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及总生物量显著降低, 细根茎与地下部分分配降低, 母株粗根茎分配与地上部分分配显著增加。总的看来, 随着蝴蝶花源株竞争增强, 植株叶片生长状况受到更大的影响, 植株生长受限, 克隆繁殖减弱, 而其通过增加LAR, 提高叶片效率与增加母株粗根茎分配, 降低生长强度与消耗, 储备资源, 以待来年的生长与繁殖。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水培条件下不同铜水平(CK、5、10、15、20、25 μmol·L-1)对豆科植物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根、茎、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 μmol·L-1铜对紫云英根、茎、叶和根瘤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地下部(根)、地上部(茎叶)生物量显著增加,株高增加,根瘤呈粉色、多为复瘤、聚生,单瘤比对照大;当铜水平达10 μmol·L-1时,地下部根的生物量增加依然达到显著水平(P<0.05),株高较对照增加,但地上部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根伸长受抑制,根长显著缩短;当铜水平达15 μmol·L-1时,紫云英植株开始表现受害症状,根色转褐,叶片转黄,根瘤着生数量、根和地上部干质量以及分枝数均显著减少(P<0.05)。当铜水平提高到20 mmol·L-1以上时,紫云英株高显著变矮,根长、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分枝数、株高/根长、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也均随着铜水平提高而显著减少或降低。通过光镜和投射电镜观察,发现紫云英污染叶变厚,其原因是叶片细胞膨大和栅栏组织增厚;叶片转黄与叶绿体遭破坏有关;根系部分皮层细胞死亡可能影响根系吸水和植株水分运输,导致植株含水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红葱种群地上和地下构件的密度制约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个体大小和密度的关系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但是大多数基础研究只观测植株地上部分的生物量, 即地上部分大小-密度关系, 而对于地下构件大小-密度关系的研究十分薄弱。因为植物个体的生长是构件变化的过程, 所以个体大小和密度的关系不仅表现为种群水平和个体水平, 也表现为构件水平。该文研究了5个密度(36、49、64、121和225株·m-2)的红葱(Allium cepa var. proliferum)种群地下构件密度制约调节规律及其与地上构件密度制约调节规律的关系, 地下部分和全株(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密度制约调节规律, 及二者与地上部分密度制约调节规律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密度环境下, 植物的表型可以通过各器官形态的可塑性反应发生调整; 植株地下构件和地上构件的各个特征(株高、叶片长、叶片数、鳞茎直径、分蘖重)均与密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2)平均根、鳞茎、叶片和鞘生物量均与密度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 但异速指数不同: 鳞茎(-1.14)<叶片(-1.03)<根(-0.78)<鞘(-0.49), 表明地下构件的大小和地上构件的大小随密度的变化不一致; (3)平均地下、地上和个体生物量均与种群密度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关系, 但异速指数不同, 分别为: -1.13、-0.95和-0.98, 表明地上部分大小和全株大小随种群密度的变化基本一致, 但与地下部分大小的变化不一致。总之, 密度制约对植株地下构件的调节作用大于地上构件, 对地下部分的调节作用大于地上部分, 红葱种群对地下资源的竞争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不同径级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特征、地上部分各器官以及根系生物量分配特征,构建以胸径和树高为变量的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方程,为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的准确测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思茅松的粗根(根径2.0 cm)、大根(1.0~2.0 cm)、中根(0.5~1.0 cm)和小根(0.2~0.5 cm)的根长和比根长随径级增加而增大,细根(0.2 cm)的比根长降低;中根、小根和细根在根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随径级增大先减小后增加,粗根和大根先增加后减小;同一径级中,细根的比根长远高于其他根系类型;思茅松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大小比例为干枝根叶果,树干生物量均占全株生物量50%以上,各器官生物量随着径级的增大而增加,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思茅松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在2.23~324.95 kg,根生物量在0.52~41.80 kg,根颈、主根和侧根的生物量随径级增加而增加,根颈/主根、根颈/总根、侧根/主根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正相关,主根/总根与胸径和树高呈显著负相关;思茅松人工林各器官和总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的非线性回归与对数转换后的线性回归的AIC差值都大于2,误差为相乘型,选用线性模型更合适。各器官和总生物量线性模型的R_(adj)~2为0.661~0.992,除球果外,加入树高的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器官与全株生物量。  相似文献   

11.
对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的木本植物种类组成及生长概况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木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及其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树种对Cu、Cd和Pb的富集作用,并对木本植物的生态修复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该古铜矿遗址区共有木本植物13科14属14种,其中乔木13种、灌木1种;木本植物的树龄4~25 a、株高3.7~22.6 m、胸径5.3~29.0 cm,长势均较好。木本植物根际土壤中Cu、Cd、Pb、Cr、Mn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 166.73、3.66、137.06、31.32、1 774.43和208.32 mg·kg-1,其中,土壤中Cu、Cd和Pb的含量达到重度污染等级。各树种地上部和地下部的Cu、Cd和Pb的含量差异明显,且均为Cu含量最高、Cd含量最低;各树种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对Cu、Cd和Pb的富集系数及综合富集系数也均有明显差异,但对Cd的富集系数均最大。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K.Koch)Zabel ex Rumpl.〕、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Linn.f.)Marsili〕、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地上部的综合富集系数较高,苦楝(Melia azedarach Linn.)、女贞(Ligustrum lucidum Ait.)、法国冬青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地下部的综合富集系数较高;总体上看,法国冬青、苦楝、女贞、梧桐和桂花对Cu、Cd和Pb的平均综合富集系数均大于1,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Pb污染区域可选择栽植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Ait.)Willd.〕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inn.)L’Hert.ex Vent.〕等树种,在Cd污染区域可选择栽植法国冬青、梧桐、刺槐和苦楝等树种,而在Cu-Cd-Pb复合污染区域应栽植法国冬青、苦楝、女贞、梧桐、桂花和刺槐等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根系类型湿地植物的根系生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实验设计了一个水培系统,利用生活污水培养,对4种“须根型”植物美人蕉、风车草、象草和香根草和4种根茎型植物菖蒲、水鬼蕉、芦苇和水烛的根系生长进行比较研究。该系统由用于盛污水的塑料桶(顶部直径36.5cm,底部直径30.Ocm,高34.5cm)和用于固定植物于水面的泡沫板构成。每桶种植1株植物,每种种5株。水培至10周时,须根型植物的平均根数达到1349条/株,而根茎型植物的平均根数只有549条/株。实验结束(水培第21周)时,须根型植物的平均根生物量为11.3g/株,根茎型植物的平均根生物量为7.4g/株。须根型植物根系中,d〈1mm的细根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51.9%,而根茎型植物d〈1mm的细根的生物量只占25.1%。根茎型植物的根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为0.2,显著高于须根型湿地植物(0.1)。须根型湿地植物的根系表面积(6933cm^2/株)极显著地高于根茎型湿地植物(1897cm^2/株)。根茎型湿地植物根的平均寿命(46.6d)较须根型湿地植物根的平均寿命(34.8d)长。美人蕉的平均根数达1871条/株,根表面积达到22832cm^2/株,远较其他种高。  相似文献   

13.
多穗柯是一种珍贵天然野生药用植物,可以开发出保健食品色素和天然医用药品,广西的资源较丰富,该研究采集巴马、那坡、德保及田林等4个产地的多穗柯种子进行播种育苗,并跟踪调查测定一年生幼苗的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间叶片性状及幼苗生长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巴马与那坡、德保、田林在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间距、叶鲜重、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组织密度等叶片性状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株高、地径、单株干重、主根长、单株根干重及单株叶干重等生长指标上亦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量是后3个产地的1~2倍;通过比较各产地的叶片保水力及植株净生长量,巴马的多穗柯植株耐旱性及生长速度优于其他三地。综合各性状表现,认为巴马的多穗柯苗期表现比较好,生长速度快,长势好,抗旱性较强,可作为多穗柯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2)8月份是多穗柯株高、地径的生长高峰期,建议此时应加强肥水管理,调节适宜的水肥光热条件,尽量延长幼苗的快速生长时间,以获得苗木的最大累积生长量。(3)叶片性状与幼苗生长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面积与株高、地径、单株干重、单株根干重以及单株叶干重等呈极显著正相关,叶脉间距、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与株高、单株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与株高、地径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以后的优株表型选择中,要优先考虑叶子大、叶脉间距宽、中老熟叶片叶色浓绿的植株。该研究结果为多穗柯优良种质资源的早期筛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源厚朴苗期性状变异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植物及分布区域广、环境异质化程度明显的现象,采用田间种源实验,对分布在中国7个省的14个种源厚朴苗期的生长性状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厚朴的苗期生长性状差异显著。种源遗传力分析表明,苗高和单株叶面积两个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93、0.79,可认为以苗高和单株叶面积为主的种源多性状综合选择改良潜力巨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遗传相关、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单株叶面积和地上部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程度高于地下部生长性状,表型显著相关的性状组合数量和程度低于遗传相关。厚朴苗期种源选择的首选因子为各生物量及单数叶面积性状,辅助因子为苗高和地径。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初步选定景宁、武夷山、龙胜、开县、城固、宁强及洋县的种源为优良厚朴种源。  相似文献   

15.
Adonis ramosa (Ranunculaceae) is a plant whose risk of extinction is increasing in Japan.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n A. ramosa population by sowing seeds or transplanting plants in a seminatural broad-leaved deciduous forest floor. Immediately after seed collection in early June, seeds were sown either in pots that were watered periodically or in a deciduous forest floor where the soil surface was prepared.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30–40% of the seeds germinated. Of the one-year-old plants buried at a depth of 2 cm and two-year-old plants buried at a depth of 2 or 8 cm in the fall, 96% sprouted leaves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However, 79% of the one-year-old plants buried at a depth of 8 cm sprouted leaves. In spring, the number of leaves, the widths of individual plants, and the heights of the two-year-old plants were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one-year-old plants. The dry weights of one- and two-year-old plants in fall after one spring growing season increased by 1.6–2.3 times and by 2.3–5.1 tim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dry weight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ing. Also, the dry weights of the plants transplanted at a depth of 8 cm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plants transplanted at a depth of 2 cm for both one- and two-year-old pla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rowth conditions at a depth of 8 cm are more favorable than those at a depth of 2 cm.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不同地下水位的方法,对疏花水柏枝(Myricaria laxiflora(Franch.)P.Y.Zhang et Y.J.Zhang)一年生幼苗在不同条件下地上与地下部生物量及构件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幼苗生长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疏花水柏枝幼苗的生长特征指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最高值分别为0.0438、0.0100 g,最低值分别为0.0177、0.0026 g。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在-10 cm处理水平最高;地下部生物量在-15 cm处理水平最高。幼苗直径、根表面积、株高、主根长度、根体积、一级枝数、二级枝数等指标也分别在-10 cm或-15 cm处理水平达到最高值。疏花水柏枝幼苗主要构件的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变化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幼苗的地下部分更容易受到土壤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幼苗性状症候群随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发生移动,说明该物种幼苗在不同地下水位时的生长投资策略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高寒草甸高原早熟禾个体性状对放牧与围封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对放牧的响应是植物在响应过程中为生存和繁殖所形成的适应策略,研究植物表型反应对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主要植物高原早熟禾(Poa alpigena)为研究对象,通过放牧和围封试验,研究其个体性状对放牧与围封的响应,旨在为草原生态系统放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长期放牧干扰下,除叶片数和根重外,其他性状株高、分枝数、叶长、叶宽、叶面积、茎粗、茎长、根长、根粗、穗长、总叶质量、单叶质量、茎重、穗重、全株重均出现显著变小的特征(P0.05);而短期围封对于高原早熟禾叶长、叶宽、总叶质量、单叶质量、茎重、穗重、根重等功能性状的恢复效果并不显著(P0.05),表明放牧退化草原植物性状具有保守性;2)通过构建高原早熟禾性状可塑性变化谱,发现穗重、茎重、全株重、分蘖数、茎长、株高等可塑性幅度较大,为放牧响应的敏感指标,叶片数、叶宽、茎粗、根粗的可塑性变化幅度较小,为惰性性状。  相似文献   

18.
以青海海北高寒区域金露梅(PotentillafruticosaLinn.)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月至9月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并据此对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年净初级生产碳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不同层次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根据生物量所占比例确定其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0.50和0.48。依据不同月份灌丛冠面最大长度、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采用方程“Wij=e〔aln(A·B·H)+b〕”计算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相关性均极显著(P〈0.01),表明利用该方程评估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不同部位的生物碳量是可行的。不同月份金露梅灌丛草甸灌木地上当年新生生物碳量、地上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和地下多年累积生物碳量分别为9.36-21.15、78.07-90.12和74.37-101.22g·m-2,差异不明显;其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33.20和26.85g·m-2,总计为60.05g·m-2。金露梅灌丛草甸草本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分别为111.41和445.41g·m-2,总计为556.82g·m-2。如果根据草本和灌木占地面积78%和22%进行加权计算,则金露梅灌丛草甸当年的总净初级生产碳量为447.53g·m-2,其中灌木的净初级生产碳量仅占2.95%,且金露梅灌丛草甸地下部与地上部净初级生产碳量的比值为3.75。研究结果显示:青海高寒区域金露梅灌丛草甸以草本固碳为主,且地下部净初级生产碳量明显高于其地上部。  相似文献   

19.
植物叶片功能性状随叶龄的变化体现了植物的生活史策略,反映着植物对有限资源的权衡与配置特征.本研究以红豆杉幼树异龄叶为对象,测定了3个年龄段叶片的14个功能性状,分析红豆杉叶片老化过程中生态策略的调整方式.结果 表明:1年生叶的比叶面积显著大于2、3年生叶,3年生叶的叶厚、叶面积、叶体积、叶鲜重和叶干重显著大于1、2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