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8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阪崎肠杆菌、志贺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杆菌),建立了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原理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筛选和整合8种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中的特异性序列和相应PCR引物,致病菌靶DNA片段被扩增和纯化作为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的模板,反应产物在DNA芯片上与探针进行杂交反应,然后通过扫描基片的荧光强度进行判断。实验结果表明,可采用基于单碱基延伸标签反应的基因芯片方法同时特异性检测8种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DNA多重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1pg,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单一检测对象的细菌纯培养物灵敏度可达到5×102CFU/mL。本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为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因芯片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平台,已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研究领域。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将在食品研究和食品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基本原理、检测过程、存在的问题、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肠道病原微生物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运用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定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的方法。方法:分别选取伤寒沙门氏菌染色体ViaB区域中编码调控Vi抗原表达的基因(vipR)、痢疾杆菌编码侵袭质粒抗原H基因(ipaH)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A)设计引物和探针,探针3'端进行氨基修饰,下游引物标记荧光素Cy3。在优化的PCR和杂交反应条件下,进行三重PCR扩增,产物与包括3种致病菌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杂交。在评价基因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之后,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只有3种目的致病菌的PCR产物在相应探针位置出现特异性信号,其他阴性细菌均无信号出现;3种致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103CFU/mL;检测30例临床样本的结果与常规细菌学培养结果一致。结论:所建立的可同时检测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的基因芯片方法快速、准确,特异性高,重复性好,为3种肠道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杜巍 《生物技术通讯》2006,17(2):296-298
基因芯片技术是鉴别微生物和转基因成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全面、快速、准确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阐明了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成分等检测研究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综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一种运用多重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定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的方法, 为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了准确、快速、灵敏的方法。分别选取编码志贺氏菌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paH)、沙门氏菌肠毒素(stn)基因和致泻性大肠杆菌O157志贺样毒素(slt)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 进行三重PCR扩增, 产物与含特异性探针的芯片杂交。对7种细菌共26株菌进行芯片检测, 仅3种菌得到阳性扩增结果, 证明此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3种致病菌基因组DNA和细菌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约为8 pg。对模拟食品样品进行直接检测, 结果与常规细菌学培养结果一致, 检测限为50 CFU/mL。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特异性好, 灵敏度高, 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理想手段,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因芯片技术在检测肠道致病菌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自动化、快速检测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研究领域,如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细菌基因鉴定、致病分子机理、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表达谱分析、DNA测序和药物筛选等。现介绍基因芯片检测肠道致病菌方面的国外研究进展,基因芯片应用于检测肠道致病菌的3个方面:结合多重PCR对致病菌的毒力因子或者特异性基因进行鉴定;直接检测细菌的DNA或者RNA;以致病细菌核糖体RNA作为检测的靶基因同时检测多种肠道致病菌。由于其检测的高效率,该技术要优于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技术在肠道致病菌检测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而备受瞩目。我们主要介绍了基因探针检测法、PCR检测法和基因芯片检测法的原理、开发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辽阳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食品风险监测提供理论支持,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几率。方法 根据辽宁省卫生厅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相关文件和监测方案对可能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食品采集260份样品进行检测并对检测出来的致病菌进行分析,总结辽阳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情况 结果 对13种(类)食品进行采样,共检测样品260份,合格250份,合格率为96.15%。结论 市售食品卫生质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占一定比例,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速冻米面制品、桶装饮用水/桶装天然矿泉水/桶装矿物质水、婴幼儿辅助食品等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建立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受试菌特异性引物,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和多种DNA模板,采用正交试验优化PCR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建立了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中所检测受试菌株和模拟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结果与实际相符。所建立多组多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应用于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和日常样品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植物病原细菌检测和细菌病害诊断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敏  孟玉芹 《菌物研究》2009,7(3):211-217
植物病害诊断是通过病菌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等步骤实现的。在过去的10年里用于细菌鉴定的基因组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简化和促进了病菌的检测和鉴定,但是DNA分子检测方法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培养检验和表型检验方法。文中介绍了未显示病害症状的植物或植物产品中已知细菌的免疫检测和基因组DNA检测方法,以及细菌病害诊断鉴定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DNA芯片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可使研究者得以自动化、快速、平行地对大量的生物信息加以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这种技术为从基因组水平研究基因表达水平与生理反应及生理状况的改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通过比较不同营养水平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组织细胞基因达到表达谱差异,可以从基因组水平阐明各种营养成分或环境因素对动物机体的基因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营养生理的机制和环境对动物影响的机理。DNA芯片技术为分子营养的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从DNA芯片的原理、种类、实验设计、统计方法及在分子营养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DNA芯片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芯片技术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本文介绍了DNA芯片的基本原理,并对近年来DNA芯片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以质粒DNA作为抗原的检测血清中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芯片方法,并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比较,初步探讨用芯片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质粒pcDNAⅡ用质粒DNA快速抽提试剂盒提取纯化DNA后按1∶2稀释,用点样仪点在经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ES)修饰的玻片上,温孵后用含有1%小牛血清白蛋白和2.5%蔗糖的PBST封闭,以Cy3标记的人IgG为二抗,建立检测dsDNA抗体的芯片方法,并与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抗双链DNA检测ELISA试剂盒做比较,对包括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25例干燥综合征(SS)、10例皮肌炎(DM)和7例类风湿关节炎(RA)在内的病人和60例健康人对照进行了抗dsDNA的对比检测。结果:对阳性标本的检测,与现用常规检测方法ELISA相比,芯片检测抗dsDNA的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90.7%,阳性预测值为89.3%,阴性预测值为92.5%;对健康对照的检测,2种方法均为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与ELISA相比,用质粒DNA作为抗原建立的芯片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为今后建立同时检测多个自身抗体的芯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显色培养基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显色培养基鉴定微生物是一种新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该技术以生化反应为基础,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直接根据菌落颜色对菌种作出鉴定。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李斯特菌显色培养基(BCM^TM Listeria mormcytogenes,Rapid’LMONO agar.CHROMagar^TM Listeria)、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TM Ecoli)、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Rambach agar)、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Staphylococcus aureus)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极大提高了微生物检测的效率。但是,显色培养基也存在一些假阳(阴)性等问题,其设计尚待优化。  相似文献   

16.
Extremely Rapid Extraction of DNA from Bacteria and Yeasts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A very simple and rapid method for extracting genomic DNA from Gram-negative bacteria, Gram-positive bacteria and yeasts is presented. In this method, bacteria or yeasts are lysed directly by phenol and the supernatant is extracted with chloroform to remove traces of phenol. The supernatant contains DNA that is suitable for molecular analyses, such as PCR,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d genomic library construction. This method is reproducible and simple for the routine DNA extraction from bacteria and yeasts.  相似文献   

17.
A chip was developed to store DNA for medical research. The optional restriction site fixed on the chip can randomly ligate with whole human genomic DNA treated by the corresponding restriction enzyme. PCR can then use the chip as template DNA. Moreover, a chip fixing two restriction sites (e.g. EcoRI and HindIII) showed the amplification by PCR for any location of genomic DNA. Repetitive PCRs have confirmed that a DNA chip can be stored by at –4 °C for 2 years.  相似文献   

18.
Bacteriocins ar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or proteins produced by strains of diverse bacterial specie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is group of natural substances against foodborne pathogenic, as well as spoilage bacteria, has rais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for their application in food preservation. Application of bacteriocins may help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 preservatives and/or the intensity of heat and other physical treatments, satisfying the demands of consumers for foods that are fresh tasting, ready to eat, and lightly preserved.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made to develop food applications for many different bacteriocins and bacteriocinogenic strains. Depending on the raw materials, processing conditions,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foods offer a great variety of scenarios where food poisoning, pathogenic, or spoilage bacteria may proliferat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bacteriocins requires careful testing in the food systems for which they are intended to be applied against the selected target bacteria. This and other issues on application of bacteriocins in foods of dairy, meat, seafood, and vegetable origins are addressed in this review.  相似文献   

19.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随着大黄鱼养殖规模的扩大,病害也日益增多,其中细菌性疾病是造成大黄鱼疾病暴发、死亡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杀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鰤鱼诺卡菌(Nocardia seriolea)等细菌造成了大黄鱼养殖重大经济损失。为寻找大黄鱼主要致病菌的拮抗菌,用于大黄鱼细菌病的生态控制,作者对大黄鱼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拮抗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哈维弧菌、杀香鱼假单胞菌作为拮抗活性筛选指示菌,用纸片法(KB)、菌落接种法从大黄鱼体内、养殖池周边土壤、藻类、芦苇等筛选出具抗菌活性物质菌株10株;分离菌株用16S rDNA通用引物序列分析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产碱杆菌(Alcaligenes sp.)、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弧菌(Vibrio sp.)和异常球菌(Daenococcus sp.)等。对具较强抑菌活性的碱性杆菌NBPa-7(Alcaligenes faecalis)和芽孢杆菌NBlm-36(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NBPa-7对溶藻弧菌、杀香鱼假单胞菌有良好拮抗作用,抑菌直径分别为23.20 mm、12.00 mm;NBlm-36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哈维弧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有拮抗作用,抑菌直径为6.00 mm-14.00 mm。胞外抑菌产物对热、酸、碱有较好耐受性。将拮抗菌以1×108CFU/ind腹腔注射成年鼠、口喂新生鼠,48 h内未出现毒性和死亡,将拮抗菌以3×108CFU/ind腹腔注射大黄鱼,2周内未出现发病死亡,大黄鱼内脏未发生病变,白细胞未出现明显升高现象,初步表明拮抗菌株不具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