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王伯荪  张炜银 《广西植物》2002,22(2):107-115
对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回顾。讨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分类单位与等级 ,提出了海南岛热带森林的植被分类系统 ,海南岛热带森林植被可分为 2个植被型组 ,7个植被型 ,4个植被亚型 ,35个群系 ,2 1个亚群系 ,1 0 9个群丛组或群丛 ;并对代表类群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 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 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 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 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 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 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 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 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 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 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 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 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 000 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相似文献   

4.
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苏宗明   《广西植物》1998,18(3):237-246
广西天然植被类型分类系统有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14个,植被亚型26个,群系301个。  相似文献   

5.
遥感判图植被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识一个地区的植被,首先涉及到的是鉴别植物类型和植被分类问题.《中国植被》分出29个植被型,560余个群系,植被类型描述的主要对象是群系[1].《云南植被》根据所采用的植被分类原则和依据,划出12个植被型,169个群系和209个群丛,植被分类至群丛一级[2].面对如此庞大的分类系统,在中比例尺图上却只能反映到植被亚型和群系.为满足本课题研究目标,我们采用以反映现状植被的原则,便于今后动态监测.经过近二年的研究,金沙江流域(云南部份)1.091×105km2范围内有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共23个植被类型,制作了1:250000的数字化植被图.  相似文献   

6.
广西湿地植被分类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士楚 《广西植物》2011,31(1):47-51
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广西主要的湿地植被类型及其分类系统.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广西湿地植被的生境特征和群落学特征,将广西湿地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144个群系.  相似文献   

7.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 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 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 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 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 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 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 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 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 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 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 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 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 采用数量分类方法, 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 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 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 而群落外貌, 群落结构, 物种组成, 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 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 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 文献收集与整编, 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 植被分类方法, 植被命名, 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 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相似文献   

8.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参照《中国植被》植物群落学-生态学植被分类系统,将马峦山郊野公园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13个群系13个群丛,其中以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植被为主。对各个群丛的特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描述。  相似文献   

9.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呼化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双向指标种分析(TWINSPAN),结合DCA排序得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分类结果,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植被分类系统,6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40个群系,55个群丛。  相似文献   

10.
作为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低级植被分类单位即群丛的划分,共划分为30个群丛,以此作为前期有关该自然保护区植被型与群系划分及数字植被图研制工作的补充,并借助有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了比例尺为1:10000的群丛分布数字植被图.  相似文献   

11.
综合世界植被和中国植被的分类进展,以群落外貌、结构、动态、种类组成、成因和生境相结合为依据,提出一个新改进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仍坚持将植被型(Vegetation type)、群系(Alliance)和群丛(Associaton)作为植被分类的基本等级,但群系的英文建议用"Alliance",而不用"Formation"。植被型以上设置植被纲(Class of vegetation types)、植被亚纲(Subclass of vegetation types)和植被型组(Group of vegetation types)作为辅助分类单位,植被型以下建议不设过多的分类辅助等级。我们将自然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分为3个植被纲,7个植被亚纲,12个植被型组,76个植被型。植被型等级编排了分类代码。新改进的分类系统与中国植被1980分类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将冻原、荒漠、沼泽分别作为一种植被类型的生长环境,而非作为一种植被类型来看待,以示与地貌学和自然地理学相关概念区分;新增簇生叶类植被亚纲和相关植被型,将竹类分别归并到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相关等级;依据草本植物的生态类型、植被成因及其动态,将草本植被分成草原、草甸和草丛3个植被型组。植被命名的方法作为植被分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在文中进行了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成  王斌  郭柯  李先琨  侯满福  刘玉国 《广西植物》2021,41(10):1618-1631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且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区域。喀斯特植被物种组成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类型极其丰富。该文对已发表的喀斯特植被类型和近期的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依据《中国植被志》的分类原则,在群系尺度上编制了中国喀斯特植被分类系统,包括3个植被型组、13个植被型和554个群系。探讨了喀斯特植被的分类系统与原有分类系统的衔接,并依据相关资料,对喀斯特生境专性群系进行了识别和判定,以期为喀斯特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植被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北西陵峡地区的植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北西陵峡地区处于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区域,植被及植物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其类型及其种类极为复杂。本文重点探讨该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组合及分布情况,计自然植被有5个植被型,9个群系纲,15个群系组,46个群系;人工植被有1个植被型,2个群系纲,5个群系组,8个群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野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从植被研究历史、植被类型组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自然植被研究情况,并参考"《中国植被志》编研"拟定的分类系统,拟定了新的湖北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湖北植被研究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标本采集和森林资源勘察阶段(20世纪70年代前)、全面调查和植被区划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和自然保护区调查阶段(21世纪初到2015年).湖北的自然植被可分为森林、灌丛、草本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等4个植被型组,植被型组又可划分为15个植被型、72个群系组、232个群系,其分布存在明显的纬度、经度和垂直分布格局.建议湖北植被未来研究要以详实的样方资料为基础,加强灌丛和草地植被的调查研究,对植被进行定量分类和排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湖北植被志》的编研.  相似文献   

15.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采用数量分类方法,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而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文献收集与整编,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植被分类方法,植被命名,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墨石顶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探讨和墨石顶地工级植被分类单位即群丛的划分,共划分为30个群体,以此作为前期有关该自然保护区植被型与群系划分及数字植被图研制工作的补充,并借助有关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了比例尺为1:10000的群丛分布数字植被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皇藏岭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划分出1个植被型,2个群系组和7个群系。并分别描述了各群系的主要群落学特征。通过排序揭示出植被沿水分梯度变化、分布的规律。样地在二维空间中集散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印证了聚合分类的可信性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试行方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分类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最复杂、充满着争论的问题之一,直到现在并没有一个能为植被学家共同接受的、统一的分类系统。常绿阔叶林的复杂性仅次于热带雨林,加之在人类长期干扰下,变化极大,过渡性群落极多,更增加了分类的困难。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经历了漫长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俄学派,60年代初引进威斯康星学派的“重要值"概念,在研究云南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林时也曾试用过法瑞学派的理论和方法。80年代《中国植被》(1980)一书的作者们提出,对于“南方某些类型"在“群系(Formation)"和“群丛(Association)"划分时应采用“标志种(Diagnostic species)"的原则,当时由于资料所限,这一原则并未得到贯彻。本文在总结以往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高级单位以生态外貌、中级单位以优势度类型、低级单位以特征种组的分类原则,构建了从“群丛"、“群系"、“群系组"到“植被亚型"和“植被型"的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系统。将中国常绿阔叶林划分出3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组和53个群系。这些群系大都占据一定的地理区域,并与一定的生境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大别山植被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着重研究湖北大别山区植被的地理分布、特点,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植被类型计14个植被型19个群系组70个群系,提出该区植被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途径,建议设置天堂寨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和应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名单。  相似文献   

20.
台湾植被分类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面积仅为36000多平办公里的台湾兼有热带和寒温带的群落类型,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植被之缩影。它的植被分类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植被分类的补充。台湾植被分类采用的是外貌-区系原则,分类单位和系统自上而下是:植被型纲、植被型目、植被型、群团组、群团和群丛。高级单位(植被型纲、植被型目和植被型)以群落的生态外貌为依据;中、低级单位主要依据种类组成,兼顾优势种和标志种的指示意义。在中级单位中(群团组、群团),重视优势种的作用,在低级单位中(群丛)更重视特征种(或标志种)的意义。按此原则将台湾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纲(森林、灌丛、草本植被、岩原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29个植被型目(寒温性针叶林,凉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苔藓林、常绿硬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海岸林、暖性竹林、常绿针叶灌丛、革叶灌从、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灌丛、刺肉灌从、竹灌丛、草甸、疏灌草地、干热旱生草地、岩屑堆稀疏群落、石隙植被、木本沼泽、草本沼洋、藓类沼泽、淡水水生植被和成水水生植被),53个植被型。列举了各个植被型中的重要群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