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菊科蒿属Artemisia的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共有26种8变种,为亚洲特有植物。前主产我国西南中、高海拔地区;后主产秦岭以南横断山脉以东各省区的中、低海拔地区,少数种在亚洲南部、东南部也有分布。除泰国艾A.boreali-siamensis外,其余国内均产。它们在蒿属蒿亚属中进化程度较高,且与其它组有明显的区别。选择亲缘关系最近的艾组为外类群。在外类群比较原则和形态演化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性状  相似文献   

2.
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林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4):399-406
本文首次报道“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结果如下:在蒿自然群中,蒿属和绢蒿属及线叶菊属和栉叶蒿属各为一对姐妹群,后一对姐妹群还与毛蒿自然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紊蒿属和百花蒿属在进化过程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属,很早就与蒿自然群其它属分化出。在蒿属各组中,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为一对姐妹群,并与艾组构成姐妹关系;龙蒿亚属三个组(龙蒿组、牡蒿组和球蒿组)的亲缘关系很接近,且与友蒿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研究的结果支持林有润的蒿属与蒿自然群的演化假说和紊蒿作为一个独立的属的观点以及将中国蒿属分为蒿亚属和龙蒿亚属以及七个组的观点。根据谱系分支分析的结果以及形态上的特征,建议在蒿属下建立一新亚属,灰蒿亚属。  相似文献   

3.
东北蒿属莳萝蒿组6种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报道东北蒿属莳萝蒿组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5种为首次报道,对其中的5种进行了核型分析。核型公式分别为:大籽蒿2n=2x=18=14m+2sm(2SAT)+2st(SAT);矮滨蒿(A.nakai Pamp)2n=2x=16=12m+4sm;碱蒿(A.anethifolia Web.ex Stechm.)2n=2x=16=12m+2sm+2st;莳萝蒿(A.anethoides Mattf)2n=2x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糖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俣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台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东北蒿属龙蒿组 1 0个分类群植物的核型。核型公式分别为 :龙蒿 (ArtemisiadracunculusL .) ( 2n) =4x =36 =2 8m 8sm ;猪毛蒿 (A .scopariaWaldst .etKit .( 2n) =2x =1 6 =1 2m 4sm ;盐蒿 (A .halodendronTurcz.exBess .) ( 2n) =4x =36 =30m 4sm 2st ;光沙蒿 (A .oxycephalaKitag .var .oxycephala) ( 2n) =4x =36 =2 8m 6sm 2st;兴凯光沙蒿 (A .oxycephalaKitag .var .xingkaiensisG .Y .Zhang ) ( 2n) =4x =36=2 8m 6sm 2st;山海光沙蒿 (A .oxycephalaKitag .var .shanhaiensisG .Y .Zhang) ( 2n) =4x =36 =2M 2 8m 4sm 2st;太阳光沙蒿 (A .oxycephalaKitag .var .taiyangensisG .Y .Zhang) ( 2n) =4x =36 =2 8m 6sm 2st;柔毛蒿 (A .pubescensLedeb .var .pubescens) ( 2n) =4x =36 =2 8m 6sm 2st ;大头柔毛蒿 (A .pubescensLedeb .var .gebleriana (Bess .)Y .R .Lin ) ( 2n) =4x =36=2 8m 6sm 2st;塔河柔毛蒿 (A .pubescensLedeb .var .taheensisG .Y .Zhang) ( 2n) =4x =36 =2 8m 6sm 2st;核型类型均为 2A型。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171个中国蒿属植物样品的精油化学成分,鉴定出305个化合物。这些样品代表64个种,其中蒿亚属47种,龙蒿亚属17种。 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在两亚属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蒿亚属精油中主要含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而在龙蒿亚屑精油中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这种分布与中国蒿属植物从较原始到进化划分为7个组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蒿亚属:莳萝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蒿组(单萜类化合物)→艾组(单萜类化合物)→腺毛蒿组(单萜类化合物和倍半萜类化合物)→白苞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龙蒿亚属:龙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牡蒿组(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和艾(Artemisia argyi)是我国常见的蒿属(Artemisia)植物,其分布区域遍布全国。本文利用MaxEnt模型预测3种蒿属植物在当前气候条件以及未来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检验模型精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均在0.8以上,表明预测结果可靠性良好。在当前的气候条件下,裂叶蒿最适分布区主要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大籽蒿的最适分布区为西藏南部谷地、横断山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艾的最适分布区有两个,一个位于台湾岛南部,另一个为大巴山、巫山、云贵高原北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南部区域。2070年RCP2.6和RCP8.5情景下,裂叶蒿及大籽蒿的高适宜区面积减小,艾的最适分布区面积增加。Jackknife检验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是预测裂叶蒿分布最有效的气候因子,5月降水是预测大籽蒿分布的最显著的气候因子,8月水汽压对艾的影响最大。本研究结果为蒿属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31-232
该文描述了自青海南部发现的罂粟科绿绒蒿属一新种,短丝绿绒蒿。此种可能隶属琴叶绿绒蒿亚属,滇西绿绒蒿组,滇西绿绒蒿系,与此系其它种的区别在于此种的披针状条形花瓣,较少、较短的雄蕊(花丝长1~5 mm),无花柱的雌蕊,和被具短毛的硬毛的子房。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本草书艾蒿类植物的初步考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1,11(1):1-24
本文对中国古本草书记载的艾蒿类植物,如白蒿、艾、白艾、艾蒿、野艾蒿、苹、籟蒿、水蒿、萎蒿、柳叶蒿、(艹闾)蒿、艾叶、家艾、蕲艾、牛尾蒿、草蒿、青蒿、黄花蒿、香蒿、臭蒿、(犭卂)蒿、邪蒿、茵陈蒿)蓬高、野同蒿、紫香蒿、牡蒿、齐头蒿、水辣菜、奄闾子、庵(艹闾)、刘寄奴及金寄奴等作了初步考订,同时对一些名为“艾”或“蒿”但非菊科蒿属植物亦作一初步的考订。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描述了罂粟科绿绒蒿属三新种。(1)自四川西北部发现的二新种:肋蕊绿绒蒿,此种可能与拉萨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此种叶片较狭,全缘,子房具4条纵肋;狭瓣绿绒蒿,此种可能与川西绿绒蒿近缘,区别特征为此种叶片较小,无毛,花瓣呈条状倒披针形。(2)自青海南部发现的一新种:短丝绿绒蒿,此种可能隶属于琴叶绿绒蒿亚属、滇西绿绒蒿组、滇西绿绒蒿系,与此系其他种的区别在于此种的披针状条形花瓣和较少、较短的雄蕊(花丝长1~5 mm)以及无花柱的雌蕊和被具短毛的硬毛子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