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立氏副裸头绦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8—11月,我们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的阿木柯河和龙日坝二个牧区,共剖检21只喜玛拉雅旱獭(Marmorta himalayana Hodgson),其中有3只感染一种大型的副裸头绦虫(14.29%)共95条,感染强度4—78条。成虫形态经比较研究后鉴定为立氏副裸头绦虫(Paranoplocephala ryjikovi Spassky,1950)。本虫系我国首次记录,其生活史至今尚未阐明。我们用当地的草原地螨感染本虫的怀卵体节,并在地螨体内获得各期发育的幼虫和充分发育的拟囊尾蚴。现将生活史的研究结果报告如次。 n,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区检查野生草食动物7种、208只(头),感染有绦虫成虫的48只(头),其中感染裸头科绦虫的6种,34只(头),感染率18.48%,共获得裸头绦虫5属、8种。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寄生于啮齿类的巨首无摄腺绦虫及新种道孚双宫带绦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省西北部高原地区检查野生草食动物7种、208只(头),感染有绦虫成虫的48只(头),其中感染裸头科绦虫的6种、34只(头),感染率18.48%,共获得裸头绦虫5属、8种。本文首次报道我国寄生于啮齿类的巨首无摄腺绦虫及新种道孚双宫带绦虫的形态。  相似文献   

4.
对人体寄生虫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测定的研究,国内已有线虫、吸虫和原虫方面的报道。对于绦虫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测定,国外 Goodchild(1957, 1966)和 Bhalya(1985)报道了圆叶目的10种绦虫。假叶目绦虫迄今尚未见报告。本研究以孟氏裂头绦虫成虫和裂头蚴为材料,测定其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以了解该虫生活史中两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多房棘球蚴病病原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报道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主体部分四个牧业旗的草场进行多房棘球蚴病病原调查的结果。发现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及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tatus)是本绦虫的中间宿主、沙狐(Vulpes corsac)是其终末宿主。布氏田鼠是本绦虫中间宿主新记录,长爪沙鼠和沙狐分别是国内本绦虫中间宿主和终宿主新记录。布氏田鼠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优势啮齿类,其平均感染率为2.43%(64/2635),越冬成鼠感染率高达5.23%—14.29%(平均6.66%)。长爪沙鼠感染率虽达16.67%(1/6),但鼠数不多。沙狐是本草原常见的食肉兽,检查6只沙狐,其中2只(33.3%)肠内含多房棘球绦虫成虫无数。用其孕节饲喂实验室小白鼠6只,6个月后检查各实验鼠,肝脏均布满泡状多房棘球蚴。呼伦贝尔草原本绦虫成虫及原头节形态特征均与我国西北本虫种差异显著,而与苏联及美国阿拉斯加的多房棘球绦虫西伯利亚亚种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7.
1985—1986年,我们在泾县包合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可感染于人的缩小膜壳绦虫(成虫)及其终宿主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链形多头绦虫(蚴虫)及其中间宿主野兔,是安徽省的新发现。 一、缩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取自1985年1月15日和1986年1月15日采到的两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1986年1月13日采到  相似文献   

8.
大豆在河套平原占播种面积的10%左右,在整个农作物布局上占有重要地位,而大豆食心虫是本地区的主要害虫。1957年本所(杭锦后旗陕坝镇)黄大豆的虫食荚率13.5%,虫食粒率12.6%。1962年永胜公社新丰大队虫食粒率高达60%。1963年本所大豆试验的41个品种被害豆粒在30—60%的有30个。现将本所1957年对大豆食心虫的生活习性及防治的初步观察结果介绍于下。 生活习性 1.成虫活动情况 8月2日大豆田间发现成虫,8月13—15日数量骤增,密度大的每平方米有成虫15—20头;密度小的每平方米有成虫3—5头。8月20日显著减少,平均每平方米有成虫1—5头,此后,田间即不易找到成虫。 8月14日调查355个豆荚,发现有卵荚数占5.1%,8月22日为14.22%,田间产卵期主要在8月中旬。 成虫在下午6—8时最为活跃,曾用马灯诱到少量成虫。  相似文献   

9.
作者于1980—1981年进行广东山区蟹类的剖检,于阳山县获得一种微茎类吸虫囊蚴,通过动物饲喂感染及人工体外培养,均达到性成熟的成虫期。染色、封固、绘图、测量及观察后。作者认为该虫种是前人未曾报道过的新属新种——阳山似丰体吸虫。现将本虫种的描述及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7,53(3):470-480
研究了寄生于鲤鱼及草(鲩)鱼的鱊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acheiloghathi)的多样性.作者在1986-2000年收集材料,遍及中国19个省及自治区.在江苏等5省只收集到其它寄生虫的材料,故结果未列入附录1和2.研究结果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的地理分布截然不同.寄生于鲤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黄河水系的西北地区及黑龙江水系的东北各省及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和贵州,南方各省的鲤鱼不感染这种绦虫.寄生于草鱼的鱊头槽绦虫分布于沿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闽江水系的福建,感染池塘的幼龄草鱼,天然水体中未发现感染阳性的草鱼.交义感染试验表明,寄生在这两种鲤科鱼类的头槽绦虫有极强的宿主特异性,草鱼感染的头槽绦虫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排出发育完全的胚胎卵,而鲤鱼感染的头槽绦虫排出的虫卵多为早期分裂卵,甚至在盛夏,水温在28℃-30℃的情况下也无例外.虫卵发育程度不同,卵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在同等温度28℃-29℃时,草鱼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1.69±0.17 d;鲤鱼的头槽绦虫虫卵的孵化期为3.98±0.3 d.此外,种群结构也有明显区别,草鱼的头槽绦虫在繁殖季节,体长<1 cm的幼虫占种群的主体,年终时绦虫全部从宿主体内消失,生活周期从初染至消敛约1年;鲤鱼的头槽绦虫主体全年皆为孕节成虫,在Ⅱ龄商品鱼中继续繁殖.本研究表明,鲤鱼及草鱼的寄生鱊头槽绦虫显示的多样性是因长期适应不同生活环境从而演化为两个不同的亚种[动物学报 53(3):470-480,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