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肚倍蚜的生态要求及五倍子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子有  杨开谋 《昆虫知识》1993,30(4):220-223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对不同光源的趋光行为及应用不同光源诱集效果,为研发肚倍蚜收集装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行为学试验分析21种不同波长灯光对肚倍夏迁蚜的引诱效果,并测试生产应用上4种不同光源对肚倍夏迁蚜诱集效果。【结果】肚倍夏迁蚜对325-770 nm范围内的光(光强15 lx)具有趋性。肚倍夏迁蚜对670 nm单色光趋向性最强,极显著高于其他波段的单色光(除了460 nm以外)。其次是460、610和590 nm的单色光,显著高于除了670 nm以外其他波段的单色光。利用可移动式收集装置结合灯光收集肚倍夏迁蚜所需要的时间为3d。而且,4种光波的灯诱集规律存在较大的差异。橙色LED灯(600-610 nm)、红色LED灯(655-665 nm)和白色日光灯诱集规律相似,收集曲线都是"凸"形的。蓝色LED灯(450-460nm)诱集规律与前3种灯相反,收集曲线是"凹"形的。【结论】肚倍夏迁蚜的最敏感光谱是670、460、610和590 nm的单色光。LED灯可结合移动式收集装置用于肚倍夏迁蚜的迁飞收集,有助于提高收集效率。  相似文献   

3.
李芒  王永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11,48(6):1715-1721
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其瘿内生活环境较特殊(虫瘿单宁含量为70%)。为了解肚倍蚜适应高单宁环境生化机制,本研究以性母为对照,测定了瘿内不同时期肚倍蚜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分析了肚倍蚜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对高单宁环境胁迫所作出的相关反应。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瘿内时期肚倍蚜体内的总抗氧化能力、CAT和POD活性均显著升高;SOD和GST活性除在有翅蚜阶段与对照无差异,在其他阶段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本研究验证了高单宁环境对肚倍蚜造成氧化胁迫作用,认为肚倍蚜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是其对高单宁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4.
肚倍蚜干母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军  张雅林 《昆虫知识》1999,36(4):212-214
本文分析了肚倍蚜干母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肚倍蚜干母种群星聚集分布,同时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并分析了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和提出了理论抽样方程。  相似文献   

5.
李芒  王永  雷朝亮 《昆虫知识》2012,49(1):146-153
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 Takagi是一种转寄主寄生昆虫,其虫瘿单宁含量较高为70%。为了解肚倍蚜适应复杂瘿内环境生化机制,根据已发布的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引物,从肚倍蚜中克隆β-actin、sod-1、sod-2、cat、prx和gst6个结构基因的保守序列,并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瘿内外不同时期肚倍蚜中肠中抗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表明:与瘿外时期相比,肚倍蚜sod-1、sod-2、cat、prx和gst5个基因在表达量上存在一定差异;sod-1、cat、prx和gst基因在部分瘿内时期表达量显著高于瘿外时期。本研究为肚倍蚜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肚倍蚜瘿内环境适应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拟对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瘿内种群动态与虫瘿生长发育关系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肚倍蚜的生物学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在2014年4月27日至7月16日期间,在湖北竹山田间每间隔10 d随机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青麸杨,分别采集健康肚倍蚜虫瘿,每次采集样本30个。采用排水法测量虫瘿体积,之后将虫瘿解剖,取出瘿内蚜虫,置于培养皿内,采用四分法统计数量。对虫瘿体积增长与瘿内蚜虫种群变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虫瘿体积增长与蚜虫种群数量增长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0,P0.01)。虫瘿体积与蚜虫种群数量增长分别呈现3个峰,即5月6日至5月16日、5月26日至6月6日和6月26日至7月6日。肚倍蚜瘿内密度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先降后升,中间有一个小的起伏。【结论】本研究表明虫瘿大小和瘿内蚜虫种群数量有关,虫瘿体积可用于评价干母的环境适合度。  相似文献   

7.
肚倍是一种商品化的五倍子,富含鞣质、没食子酸等重要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及工业用途。研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五倍子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探索变化规律对肚倍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长远意义。本文以湖北省竹山县溢水镇东川苗圃、文峰乡肖家垭、德胜镇王家湾生产的肚倍为样品,每隔10天采摘一次,称重并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直至虫瘿成熟爆裂。经测定,3个产地的肚倍含有丰富的鞣质(约70.0%)、游离没食子酸(约5.0%)、1,2,3,4,6-五-O-没食子酰-β-葡萄糖(β-PGG,约6.0%)、可溶性总糖(约8.2%)、氨基酸(约7.5%)等,在不同的生长期,这些主要成分的含量无大的差异,而且主要的几种重金属元素铁(Fe)、锌(Zn)、铜(Cu)、钡(Ba)、铅(Pb)和砷(As)在生长过程中也不会累积,不影响采摘时间。综合考虑肚倍的生长情况和经济价值,肚倍适宜在其个头最大,即体积基本不再增长且未爆裂、无霉烂时采摘。  相似文献   

8.
邱明生  赵志模 《昆虫学报》1999,42(2):145-149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温、湿度单因子试验表明,秋迁蚜在26℃和80%RH条件下有最大生殖量;温、湿度对秋迁蚜生殖量的影响均符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极端温、湿度会导致生殖量的下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环境温度(X1)、湿度(X2)和光照强度(X3)三因子不同水平组合对雌性蚜发育的影响,表明温度是影响发育历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后是湿度。因此,适当高温、强光照条件可以加快雌性蚜发育;而适当高湿条件可以降低雌性蚜的发育速率而延长其发育历期。在人工培育角倍蚜生产中,创造有利于秋迁蚜生殖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使秋迁蚜产下较多的越冬侨蚜;在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的阴暗条件下贮留雌性蚜可以适当延长其发育,以使角倍蚜与盐肤木在物候上达到最佳吻合。  相似文献   

9.
环境因子对角倍蚜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环境因子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 秋迁蚜生殖和雌性蚜发育的影响。温、湿度单因子试验表明,秋迁蚜在26℃和80%RH条件下有最大生殖量;温、湿度对秋迁蚜生殖量的影响均符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极端温、湿度会导致生殖量的下降。采用三元一次正交组合设计,研究了环境温度(X1)、湿度(X2)和光照强度(X3)三因子不同水平组合对雌性蚜发育的影响,表明温度是影响发育历期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强度,最后是湿度。因此,适当高温、强光照条件可以加快雌性蚜发育;而适当高湿条件可以降低雌性蚜的发育速率而延长其发育历期。在人工培育角倍蚜生产中,创造有利于秋迁蚜生殖的温、湿度条件可以使秋迁蚜产下较多的越冬侨蚜;在适当降低温度、增加湿度的阴暗条件下贮留雌性蚜可以适当延长其发育,以使角倍蚜与盐肤木在物候上达到最佳吻合。  相似文献   

10.
侧枝匐灯藓是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角倍蚜越冬蚜的成活率,进而影响五倍子的产量,但目前关于侧枝匐灯藓培植方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直接移栽、撕碎繁殖、切碎繁殖3种繁殖方式,结合垄床、塑料毡、泡沫箱3种不同载体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1∶1比例直接移栽垄床植藓处理,藓的总鲜重、盖度、藓块厚度等指标值均最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释放秋迁蚜的冬寄主藓;采用比例为1∶1撕碎繁殖方式以垄床或泡沫箱载体植藓均能获得最大的藓新枝数和藓茎高度,可以作为角倍蚜种虫生产中冬寄主藓的主要繁殖方式;采用1∶4或1∶8比例进行切碎繁殖藓萌发的新枝最多,可以作为优良冬寄主藓的种藓繁殖的主要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573%,可以较好地反映出24个处理10个测试指标的综合信息。综合评价结果以A1B1C1、A1B1C2、A2B4C1、A2B5C1、A2B3C2、A2B5C2、A2B4C3处理的综合性状最佳。  相似文献   

11.
射干和鸢尾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射干和鸢尾的挥发性成分秦民坚王强徐珞珊徐国钧(中国药科大学,南京210038)田中俊弘(岐阜药科大学,日本国岐阜市502)VolatileconstituentsofBelamcandachinensisandIristectorumQinMinJ...  相似文献   

12.
张继敏  傅坤俊 《广西植物》1999,19(3):207-207
Hylotelephium angustum(Maxim)H.Ohbavar-poJ.M.Zhang耐丑.T.Fu,var.nov.Atn出d江DrtwhoD回r巴lltiaaxillares3—5,peunculis8。12cmlongis.Sha...  相似文献   

13.
《植物研究》2016,17(4)
报导了密叶绢藓一新变种,即密叶绢藓小孢变种Entodon compressus C.Muell.var.parvisporus X.S.Wen et Z.T.Zhao.  相似文献   

14.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长白山产蓝萼香茶菜[Ralxlosia Japonica(Burm.f.)Har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地上全草中分得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数据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β-谷淄醇(2)、乙酰熊果酸(3)、齐墩果酸(4)、熊果酸(5)、蓝萼香茶菜素A(6)、2α-羟基熊果酸(7)、2α,3α-二羟基熊果酸(8)、ent-7β,14α,15三羟基-16-贝壳杉烯-3-酮(9)、山香三萜二烯酸(10)、槲皮素(11)、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和果糖(13)。化合物8为第一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0为第一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居群箭叶淫羊藿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个不同居群的箭叶淫羊藿叶片进行了解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居群箭叶淫羊藿在气孔密度、表皮细胞长度、表皮细胞宽度与厚度、叶片厚度、叶肉层厚度、维管束直径的大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气孔密度的变幅是每平方毫米119.9~139.2个;下表皮细胞的变化范围是67.93~89.54μm;这些变化与不同居群的具体生活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e concentration of cytidine monophosphate (CMP) in lung tissue was found to increase during rabbit lung development from 12 nmol/g of tissue on day 23 of gestation to 52 nmol/g in the adul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ytidine triphosphate in lung tissue decreased from 113 nmol/g of tissue on day 23 to 63 nmol/g of tissue in the adult. The concentration of CDP-choline increased from 14.9 nmol/g at day 21 of gestation to 38.4 at day 26 and decreased subsequently in the newborn (6.5 nmol/g) and adult (9.7 nmol/g). The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CMP in lung appeared to be organ and nucleotide specific since there was no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CMP in liver tissue,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MP in the lung tissue did not increase with development. A function for CMP in regulating the availability of CDP-diacylglycerol is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changes in the glycerophospholipid composition of lung surfactant which occur durin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蒙古扁桃的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连续9 a定株观测方法,研究了蒙古扁桃物候期对应气候因子指标、年株高变化、地径生长、冠幅变化及根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候期与气温、地表温度、地温(15 cm)、空气湿度和水汽压等因子关系密切,而与蒸腾量和日照时数关系较疏;年株高变化符合直线方程:y=18.91 8x-0.780 6(R2=0.991 5);年地径变化符合直线方程:y=0.275 6x 0.348 6(R2=0.999 2);年冠幅变化符合指数方程:y=50.371e0.2527x(R2=0.989 9);根系纵向和横向生长趋势分别符合指数函数方程:y=12.914e0.7358x(R2=0.971 5)和y=17.126e0.6918x(R2=0.965 4),但纵向生长落后于横向生长,即侧根生长优于主根。  相似文献   

18.
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 (Maxim.)Diels]为菊科(Compositae)橐吾属(Ligularia Cass.)植物,多年生草本,高30~130 cm,生于海拔1 100~3 700 m的河滩、山麓、林缘、林下及灌丛,产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和内蒙古[1].橐吾属植物药用种类较多,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催吐、利尿、利胆退黄等功效[2],许多种类的根及根茎作为中药紫菀使用或作为其代用品.掌叶橐吾的根可用于化痰、止咳、平喘,在青海,甘肃天水和文县,陕西宝鸡、眉县和太白等地为当地所习用[3,4].  相似文献   

19.
大齿山芹根的精油成分薛怡琛,鲜启鸣,张涵庆(江苏省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210014)关键词伞形科;大齿山芹;精油ChemicalconstituentsoftheessentialoilfromtherootofOstericum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