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为查明浙江养殖光唇鱼大量死亡的病原,了解病原的遗传特征。【方法】本工作对患病光唇鱼进行病原分离,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人工回感试验确定其病原性,并对分离株的血清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毒力基因型和表面蛋白抗原基因型等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此外,还测试了菌株的药敏特性。【结果】从患病光唇鱼体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ACRO-0708,为革兰氏阳性球菌,不溶血,分子与生化鉴定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光唇鱼有较强的致病性,LD50为6.47×10~3CFU/g,属于血清型Ⅰb和MLST型ST261,毒力基因型为sip~+bibA~+cfb~+hylB~+iagA~+fbsA~+fbsB~+bac~–bca~–cylE~–scpB~–lmb~–,不携带所检测的6种表面蛋白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8种药物较敏感,对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等7种药物耐药。【结论】引起浙江养殖光唇鱼死亡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其分子特征与水产动物主要流行的无乳链球菌株具有显著差异,生产中可选用氨苄西林、氟苯尼考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类的敏感性及其与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2014—2017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分离自患者的136株无乳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分析四环素类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  相似文献   

3.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链球菌属最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又被称为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S. agalactiae致病性主要由毒力因子和表面蛋白引起,毒力因子包括荚膜多糖、溶血素、菌毛岛屿、透明质酸酶、磷酸甘油激酶和CAMP因子,表面蛋白是αC蛋白、表面免疫相关蛋白、黏附蛋白、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层黏连蛋白结合蛋白和纤溶酶受体蛋白。近8年的S. agalactiae耐药情况统计数据发现,S.agalactiae已对19种抗菌抗药物产生耐药,检出20个耐药基因和12种毒力因子。国内外S. agalactiae分子分型方法主要致力于血清型、多位点序列、脉冲场凝胶电泳、菌毛岛屿和细菌前噬菌体基因分型。本文阐述了S.agalactiae生物学特性、流行性致病信息、耐药性研究现状和分子分型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探明S.agalactiae耐药机制、开发治疗S. agalactiae的新型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华北地区牛源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在2012到2015年间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北京等地隐性乳房炎557份奶牛乳样中分离、收集无乳链球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和PCR的方法对这些菌株分别进行耐药谱测定、荚膜分子分型、表面蛋白基因及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无乳链球菌的分离率为5.03%,其药物敏感性与其他地区无明显差别。分离到的28株无乳链球菌均属于荚膜Ia型,且毒力基因基本相同并且其表面蛋白均属于未定型。【结论】华北不同地区的无乳链球菌有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和毒力基因。为奶牛乳房炎无乳链球菌疫苗的研制及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无乳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无乳链球菌是链球菌属的一个种,按Lancefild血清学分类,划归为B群(B群链球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无乳链球菌是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之一,在发达国家的感染率是围生儿间接死因的首位。由于该菌是许多妇女阴道的常驻菌群,在阴道和宫颈的定植率也很高,是引起新生儿侵袭性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孕晚期胎膜早破妇女产道无乳链球菌(SA)定植与新生儿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14年1月—2017年3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孕晚期胎膜早破孕妇589例作为观察组,无胎膜早破的正常孕晚期孕妇261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宫颈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其分娩的新生儿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记录两组孕妇胎膜早破合并SA阳性结果孕妇数与新生儿感染人数。结果 胎膜早破孕妇宫颈拭子SA阳性率为16.47%(97/589),无胎膜早破的正常妊娠晚期妇女SA阳性率为6.13%(16/261)(P<0.01);观察组SA阳性孕妇新生儿感染发生率6.18%(6/97),显著高于本组SA阴性孕妇4.67%(23/492)(P<0.05);观察组破膜时间≥24 h孕妇其新生儿感染率为62.07%(18/29),高于本组破膜时间<24 h孕妇的新生儿感染率27.94%(19/68)(P<0.01);观察组产程≥24 h孕妇其新生儿感染率42.42%(14/33),高于本组破膜时间<24 h孕妇的新生儿感染率17.19%(11/64)(P<0.05)。结论 孕晚期孕妇产道SA感染导致胎膜早破风险增加,新生儿感染率升高,有必要对SA阳性孕妇及早干预治疗,尽量减少胎膜早破,缩短产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无乳链球菌(GBS)的耐药情况及其临床分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各科室送检各类标本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培养,经ATB-Expression细菌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所有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分离448株GBS,临床标本分离率最高的是泌尿生殖道分泌物(86.8%),科室检出最多的是妇产科(85.0%);药敏结果显示:耐药率最高的是四环素94.9%,其次是红霉素80.1%和克林霉素62.7%,其他耐药率分别为左旋氧氟沙星36.4%,奎奴普丁/达福普汀20.3%,氯霉素16.3%,头孢噻肟1.1%,青霉素0.2%;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均为0%;克林霉素耐药率表现出下降趋势,左旋氧氟沙星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加强无乳链球菌的培养检测,关注无乳链球菌的耐药趋势;提高临床重视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叠延伸(SOEing)PCR技术,将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ZQ0910株表面免疫原性蛋白(Surface immunogenic protein,Sip)基因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通过Linker序列融合,构建成为Sip-GAPDH融合基因。将其定向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ET-32a-Sip-GAPDH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后所获得的融合蛋白Sip-GAPDH分子量为102.01 kD,表达最佳条件为37℃,IPTG浓度0.1 mmol/L,诱导5 h。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得到了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无乳链球菌(GBS)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在慈溪市妇幼保健院1192例胎膜早破妊娠晚期妇女进行宫颈分泌物培养,同时对其分娩的1196个新生儿进行鼻咽分泌物培养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妊娠晚期妇女5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胎膜早破合并GBS阳性妊娠晚期妇女与新生儿感染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分离无乳链球菌比例为16.1%(192/1192),对照组分离无乳链球菌比例为6.0%(30/500),两组比较无乳链球菌感染与胎膜早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破合并GBS阳性的妊娠晚期妇女新生儿感染率与破膜时间和分娩产程有关,破膜时间〈24h与〉24h的妊娠晚期妇女,其新生儿感染率与破膜时间成正比,产程〈24h的妊娠晚期妇女新生儿感染率明显低于24h以上的妊娠晚期妇女。结论妊娠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与胎膜早破有关,从而引起新生儿感染,为了早期预防新生儿感染,应对GBS阳性的妊娠晚期妇女及时治疗,并严格控制早破时间和缩短分娩产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孕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与耐药性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孕晚期妇女共1 000例,采集孕妇泌尿生殖道标本并进行无乳链球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探讨孕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并根据培养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无乳链球菌培养阳性,对照组为无乳链球菌培养阴性,随访并比较两组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结果 1 000例孕晚期妇女共检测出118例感染无乳链球菌,感染率11.8%;无乳链球菌耐药性较高的三种抗生素为四环素86.44%、红霉素73.73%、阿奇霉素56.78%,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青霉素G、亚胺培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六种抗生素未发现耐药;观察组新生儿无乳链球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晚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高,容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应早期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实验室药敏结果能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背景】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血清型、基因型众多,毒力因子复杂。【目的】了解SS临床分离株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分子分型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针对199株SS临床分离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SS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型)的流行特点及其关联性。【结果】199株SS临床分离株分属于16种血清型(1、2、3、4、6、7、8、9、10、12、15、16、21、24、29和30型),主要以2、4、3型为主,分别占26.13%(52/199)、14.57%(29/199)和12.06%(24/199),未定型(NT)菌株占21.61%(43/199)。共鉴定出72种ST型,其中ST1、ST94、ST117、ST7、ST28和ST87为主要ST型,分别占12.56%(25/199)、11.56%(23/199)、9.56%(19/199)、9.04%(18/199)、6.03%(12/199)和3.01%(6/199),另有24种新发现的ST型(ST1224—ST1227,ST1229—ST1235,ST1241—ST1242,ST1300—ST1310);分为12个克隆群(cloning complexes,CC)和32个单个ST型。199株SS分离株中毒力基因fbps的检出率最高,为96.98%(193/199);共有19种毒力基因型,其中66株(33.17%)epf-/mrp-/sly-/gapdh+/fbps+/orf2+型SS为优势毒力基因型。【结论】近年来SS的优势血清型为2、4和3型;ST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种内分化程度较高且与ST型存在一定交叉性;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毒力基因型呈现多样化。本研究对SS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特征进行探究,为猪SS病诊断、治疗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S2)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引起猪和人的严重感染,导致肺炎和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目的】尽管多数毒力因子被相继发现,但其致病机制仍不清晰,寻找新的毒力因子或毒力相关基因进一步解析其致病机理依旧迫在眉睫。【方法】基于前期SS2的Tn917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库的大蜡螟幼虫筛选结果,选取了一株致病性显著下降的插入突变体,其突变基因鉴定为B9H01_RS10315,编码糖基水解酶(glycosyl hydrolase, GhA)。通过构建ghA基因的缺失株(△ghA)及回补株(C△ghA),进行生长观察和体内体外致病力试验,探究ghA参与的致病作用。【结果】相较于野生株,缺失株△ghA表现出一定的生长缺陷,大蜡螟幼虫24 h致死率下降25%,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下降约50%,在全血中存活能力下降约35%,以及在细菌对细胞10倍和50倍的感染比下被吞噬细胞的吞噬增加约100%和200%。【结论】猪链球菌2型糖基水解酶GhA有助于细菌的生长,并通过促进细菌黏附、血液存活、抗吞噬能力等参与其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与猪链球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殖和致病性密切相关。感染期间,宿主细胞释放的糖原可能是猪链球菌重要的碳源。【目的】从转录组学角度解析猪链球菌全基因转录水平对外源糖原诱导的响应,特别是毒力基因。【方法】将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分别用糖原和葡萄糖进行液体培养,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糖原对猪链球菌代谢通路和毒力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并通过体外试验和攻毒试验进行验证。【结果】猪链球菌在糖原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转录组数据显示,糖原培养条件下的猪链球菌共有908个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组占比46.07%,其中501个基因上调表达,407个基因下调表达。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糖原影响了猪链球菌广泛的基础代谢过程,但糖酵解途径保持稳定。30个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重要的毒力因子SLY、ApuA、ArcABC等的基因转录水平大幅度升高(倍数>20)。糖原培养后的猪链球菌的溶血活性、黏附和侵入能力显著上升,对受试动物的毒力增强,证实猪链球菌能够响应糖原诱导,糖原能调控猪链球菌的致病性。【结论】外源糖原的利用显著影响了猪链球菌的基因表达谱,这种对碳源的响应是细菌对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双组份系统RstA/RstB中效应基因rstA对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的影响。【方法】利用λRed重组系统构建UPEC U17 rstA缺失株U17ΔrstA,并构建相应的回复株,通过体内外试验评价rstA基因缺失对UPEC毒力的影响。【结果】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显示,在LB普通培养基中,缺失株生长速度与野生株相似,但在LB贫铁培养基中,缺失株生长速度较野生株相比明显下降;体外环境应激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在强酸、强碱、高渗透压、尿素、氧化应激等环境压力下的生存能力与野生株相似;菌株生物被膜检测结果显示,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野生株相当;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rstA基因在贫铁环境下的表达水平较正常条件下显著上调,暗示贫铁环境可能是rstA发挥效应的刺激信号。6周龄BALB/c小鼠尿道感染试验结果显示,rstA缺失株在尿液、膀胱、肾脏中的带菌量显著低于野生株,而回复株毒力恢复至野生株水平,表明rstA缺失能显著降低UPECU17的毒力。【结论】rstA与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相关,为潜在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揭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juglandis,Xaj) DW3F3中rpfG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从而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防治药剂的开发提供作用靶点。[方法] 以野油菜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8004菌株以及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 PXO99ArpfG基因为模板序列,对Xaj野生型菌株DW3F3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检索。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XajrpfG基因进行敲除,并用生物化学方法对基因缺失菌株的相关毒力因子、抗逆性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同源比对,在XajDW3F3的基因组中发现了与XccrpfG、XoorpfG同源的基因,并成功获得rpfG的缺失突变株ΔrpfG。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ΔrpfG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仅为野生型XajDW3F3的44.58%;胞外多糖产量也由野生型的8.47 mg/mL降为5.23 mg/mL;ΔrpfG的絮凝活性增加,能使菌液变澄清;运动性实验显示ΔrpfG的运动直径比野生型增加了12.38%;胞外酶的分泌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突变株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极显著降低,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而分泌蛋白酶的能力未发生变化;此外rpfG缺失后,Xaj对逆境(盐、酸、SDS、硫酸铜)的耐受力降低。[结论] 结果表明rpfG基因能影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致病相关性状,并赋予了细菌一定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16.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种引起人类多种疾病的革兰阳性病原菌,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物质是其生存和繁殖进而损伤宿主的前提,其中碳水化合物是营养物质的主要成分.化脓性链球菌具有糖酵解、非完全糖酵解及磷酸烯醇丙酮酸依赖性磷酸转移酶系统(Phosphoenol pyruvate-depen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副溶血弧菌VP2918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vp2918基因的基因缺失株(Δvp2918)和互补株(CΔvp2918),并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的细菌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对HeLa细胞的黏附能力、细胞毒性、对小鼠的致死率和组织载菌量进行分析。[结果] 缺失vp2918基因不影响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对HeLa细胞的黏附能力。但与野生株相比,Δvp2918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显著降低;感染Δvp2918的小鼠症状明显减轻,存活率更高;Δvp2918在小鼠脾脏和肝脏中的载菌量显著低于野生株,互补株毒力基本恢复至野生株水平。[结论] vp2918不参与副溶血弧菌的运动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等过程,但与该菌的致病性相关,为潜在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18.
【背景】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也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在新疆地区缺少奶牛源的流行菌株信息,对其耐药情况和危害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了解石河子地区某犊牛腹泻牛场沙门氏菌感染情况,揭示感染病原分型、致病力和耐药性。【方法】采集了腹泻牛肛拭子、环境拭子55份。按照国标方法GB 4789.4—2016从样本中分离可疑菌株并进行纯化培养,使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stn基因、16S rRNA基因等方法进行鉴定;分析其血清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使用药敏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耐药基因、小鼠致病力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进行耐药性和毒力分析。【结果】分离获得4株疑似沙门氏菌的病原菌,在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显紫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与沙门氏菌的相似性为98%,stn基因扩增片段大小与预期一致。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沙门氏菌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9%以上。病死牛组织源分离株命名为Sal135,肛拭子源分离株命名为Sal141、Sal142、Sal143。Sal135、Sal143属于都柏林沙门氏菌(Salmonella dublin),ST10型;Sal141、Sal142属于姆班达卡沙门氏菌(Salmonella mbandaka),ST413型;4株分离株对头孢呋辛、庆大霉素、链霉素均耐药,对氨苄西林、替加环素、氟苯尼考、多黏菌素E和阿奇霉素耐药率为25%-50%,其中菌株Sal143为七重耐药菌株。所有菌株均携带aac(6'')-Iaa基因,此外,菌株Sal143还携带有aph(3'')-IbblaCTX-MfloRsul2tetA。以约2×107 CFU/mL剂量对小鼠腹腔注射后,菌株Sal135组死亡率为60%,菌株Sal143组死亡率为40%。16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invAsipAavrAmgtCBsipCbcfAfimAsopB基因的检出率为100%,除pefA基因外其他毒力基因均被检出。【结论】发现该牛场4头犊牛感染了沙门氏菌,分离株Sal143显示多重耐药,都柏林沙门氏菌菌株的毒力较强且携带spv族毒力基因,推测其为致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9.
【背景】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引起多种食源性疾病。【目的】了解云南地区鸭源沙门菌病的流行现状、耐药现象及毒力基因携带等基本情况。【方法】无菌采集云南各地区病死鸭肝脏样品169份进行沙门菌分离,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鉴定、药敏及相关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筛查。【结果】分离到鸭源沙门菌48株,分离率为28.40%,鉴定出3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分离株对青霉素G、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达100%,每株菌至少对3类6种及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单株最高可耐14种,产生了22种耐药谱型。共检出耐药基因5种,blaTEMtetB检出率分别为27.08%和22.92%,tetAsul2和EBC的检出率较低。毒力基因共检出10种,其中,SPI-1(avrA)、SPI-3(mgtC)、SPI-4(siiD)、SPI-5(sopB)和bcfC检出率均高达100%,SPI-2(ssaQ)、spvBspvC、pefAstn的检出率均达60%以上,cdtB未检出。【结论】云南地区鸭源沙门菌主要流行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情况严重,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符合率低,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研究结果可为云南地区鸭群沙门菌病的防控和净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